四川历史人口的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7:22

四川历史人口的变迁 今天的四川人大多知道自己是“湖广”填四川的后代,算不得地道的四川人。但地道的四川人在哪儿? 这么多年了,起码我没遇见一个自称是老四川的后代。  300多年前的明末那场战争后,没有一个四川家庭保留下来了吗?历史上真的杀尽了川人吗?近年看到几篇文章,各有不同见地,读后却一律让人沉重。
一个大国往往不太注意历史细节,“四川人”概念即是如此。比如成都现在的一家火锅店,自称他的卤水里还有卓文君的口水,大家都觉得这很自然,也很幽默。学问稍多的人则把三星堆时期的四川人当作自己的祖先,大家也觉得很自然,还生出一种自豪感。
如果你到了埃及,看见现在的埃及人把金字塔时期的埃及人当作他们的祖先,你一定心知其非;口中不说,心中讥笑。---------然而我们许多人犯的错误跟埃及人有什么两样? 谁说三星堆不是我们强行沾亲的金字塔? 现在的四川人若认真追寻自己的祖先,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历史的血脉屡次被割断,今日“四川人”概念是至满清以后才形成的。让我慢慢道来吧!
确定四川人,首先应讨论他是不是中国人,然后再讨论他是哪一部分中国人。四川历史的源头在巴蜀,但古巴蜀人并不是中国人。中国人原指中原人,后来扩大到以中原文化为自己的主体文化的其他人群。四川在远古的土著民族是(妻阝)姓、僰人、果氏之类的小部落,他们说什么话我们已搞不清楚了。巴人不是四川的土著,他们形成于汉中走廊,沿着汉水进入湖北,后来受到楚人的压迫,才由鄂西或湘西进入川东建国。这个迁徙民族在进军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土著民族。蜀人有点像四川的土著,但他们被称为蜀人时,已是蛾而非蚕了。蚕是谁?历史学家认为应是氐羌。羌人青衣椎髻,蜀人也是青衣椎髻,民俗相同,应有共同起源,这一派可以称为“青衣派”。
另外一些人注意到蜀人“左言”,就是与中原语序相左,例如至今四川人仍把“公鸡”“母鸡”叫作“鸡公鸡母”,当是蜀语孑遗,而这恰与彝语相似,他们认为蜀人可能是古彝人。这一派是从语言上看问题,可以称为“左言派”。还可以为这一派补充一个论据,就是蜀国破灭后,残部是逃到越西立国的。越西本彝人地,如不是有共同起源,他们不会作这样的选择。当然,还有一派从三星堆金面具推测蜀人应是西亚人,也不好说全无道理,但没有找到更多论据之前,我们只好存疑了。
在当时中原人心目中,楚勉强可以算是中国,而巴蜀则不是。请注意吕不韦被放逐到四川后,召集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那里面“九州”的概念就没有“梁州”。“梁州”是汉朝人加进去的,因为这时四川基本上换成中原人,可以算是中国了。即使这样,《禹贡》对“梁州”的描绘仍有急就章的意味。如“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指什么?
有人说是金沙江,那是想当然之辞,可能是汉人的小说用语。又“其土青黎”,其实四川只有紫色土,没有黑土,这又是想当然之辞。总之,一直到战国,中原居民还是认为四川之地是“化外之民”。
这样一来,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消灭巴蜀,其政治意义就远大于军事意义了。巴蜀的消灭,恰恰是中国的扩大。上面已经提及,到了汉代,中原人就已经认为四川是中国的一部分——梁州了。巴蜀进入中国,不像是楚国那样慢慢同化,而是秦国推行“殖民”政策予以强行占领的结果。秦国消灭巴蜀之后,曾“移秦民万户入蜀”,一万户约为五万人,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足以占领四川的富庶之区。这时巴蜀的孑遗,只能作为附庸,而且不得不迅速同化。因此从总体看问题,这时的四川已是焕了一茬人了。我们知道,蜀人无姓,而汉代著名的四川人大都有中原姓,如司马相如、扬雄、严召平等。现在被成都火锅店推崇为火锅始祖的卓文君,其先氏本邯郸巨贾,是因为赵国灭亡后才迁到邛崃的。另外那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邓通,很可能是河南人。当然,汉代的四川,作为少数民族的落下闳和范目也是两个重要人物,但此时他们已不是“左言”之民,而是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成为地道的中国人了。

从公元前316年到公元2年,四川人口由5万发展到351万。这时的四川,犹如印地安美洲变成英语美洲或拉丁美洲,它的主体历史才算真正开始。
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现在的四川人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推崇为始祖又未尝不可。但是好景不常,到了西晋,四川大乱,竟然又倒退到民族大迁徙时代,又换了好几茬人,卓文君、扬雄、严君平的后代儿孙又被赶了出去,不知所终,秦汉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就灰飞烟灭。四川,它的实际意义只是一个舞台而已。
公元298年,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流民”十余万人涌入四川“就食”,社会大乱。这些“流民”大部分是氐羌人,生性剽悍,反客为主,原来的四川人——秦汉的中原人——纷纷外逃,几乎是拱手让出四川。后来流民攻占成都,成立了流民政权“成汉”,有的地方(如盐亭)整县都操氐羌语,四川面貌完全改变。
不久,贵州的僚人又大量涌入四川,数量比氐羌更多,于是四川又变成僚人世界。据《北史》记载,西魏时,单是仪陇一县(当时叫隆城镇)就有僚人20万户,可见数量惊人。这些僚人,史书记作“獠人”,说他们“依林旅险,若履平地”,“性又无知,殆同禽兽”,“得其仇,必生食之”,大约还处于“食人生番”阶段。四川的文化至此发生了大倒退。
由于“僚人所至,郡县皆废,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引起汉人政权的极大恐慌。从隋代开始,唐、宋继之,一方面对僚人进行镇压,一方面又加速对他们的同化工作。一直到宋末,这些记载才逐渐稀少,大约同化工作已经完成。唐宋时期,新的中原人不断迁到四川,与同化了的僚人共同建设四川文化。
比较显著的例子是李白,可能他是个混血儿。还有薛涛,她原是长安人。《花间集》的重要词人李绚还是个波斯人。宋代的四川,人才辈出,除了三苏之外,大家不要忘了欧阳修是绵阳人。唐宋时的成都,经常保持50万左右的人口,是世界级的大城市。南宋大诗人陆游到成都,发现大慈寺闻钟开饭的和尚就有一万人,不禁大为惊讶! 寺庙之大,可想而知。其他关于城市的浮奢也就不用多说了吧。
如果这个情况不改变,我们把李白、苏东坡推崇为自己的祖先也不错,但是不行,四川的地域文化又一次被割断!
宋末的四川,因对蒙元军队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所以也遭到元军最猛烈的报复,人口一下子由1000万锐减到60万!如果考虑到这60万人还包括元军的家属,那么我们可以说四川人几乎又换了一茬。宋朝的实际意义只是留下了“四川”这个地名。
元末明初,明朝政府又组织移民,四川差不多换成了湖北、湖南之人,与原来的北方移民大异其趣。但终明之世,四川都不大景气,人口发展的最高峰才310万,已大不如前。
明人中当然也有几个人值得一提,如余子俊、杨升庵、何卿之流,可惜,即使把他们当作今日川人祖先也是不可能的
明末甲申年起(1644年):中国百姓天塌地陷的年代又开始了!满清趁中国内乱,在吴三桂、洪承畴等**的帮助下杀入。并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引起汉人强烈反抗! --------全川(当然也包括今日之重庆)也经历了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310万人在不断地反抗与杀戳中仅剩8万人,繁华的成都城仅存不足百户!以至城中竟然有虎豹出没。清初的四川省会不得不改移川东阆中。
这样,从司马相如到杨升庵,历史上的四川人血统差不多都与今日的四川人无直接联系了。四川的地域文化,必须从头另起,想起来多么令人震惊和感伤!
但是我汉民族毕竟是一个伟大民族,她有回旋余地,她有再生功能。明末满清对四川的“满清场”,尽管割断了四川的地域文化,但并未割断整个民族的历史。四川这块空白地带,在最近300年间重又积聚和繁衍,构建了新的四川人和四川文化,这真是人类史上的奇迹。
满清政府从顺治起至嘉庆止,对四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这就是有名的“湖广填四川”的故事。听老人们讲,移民采用了强迫手段,就是:清军在湖北、广东等十个省挑选精壮男子,反绑了手押进川来的,路上谁要大小便,必须先请求解手,所以至今四川人仍把上厕所叫做“解手”。
今日四川的名人艾芜和马识途的祖先来自湖北麻城,阳翰笙的祖先来自湖南安仁,陈毅的祖先来自湖南新宁,李佶人的祖先来自湖北黄陂,朱德的祖先来自广东韶关。
编辑到此,特地查了家谱:记曰:入川一世祖:妻邓氏,带三个儿子,从湖广永州府东安县仁义中乡,大竹山的石磊庙出发,于满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年(1696年)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集中后入川。所以今日四川人来自湖北的后代大都称来自麻城或孝感。
现在问及每一个四川人,他们的祖先是不是幸存的“蜀人”,几乎找不到了。那么,顺治十八年统计的8万人到哪里去了呢?这8万人大部分应是杨展(明朝副将,当时成了军阀)部下,一部分是张献忠降部,还有最先进入四川的陕西人。估计在说乐山话的人群中去找,还能找出几个。正确地理解是,顺治十八年统计的8万人,老四川只占一小部分,后来在移民的压迫下,反而改口说自己也是移民,时间一久,就无人知晓了。
这些来自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陕西等地的移民,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填满四川各个角落,并在嘉庆年间发展到2800万人,打破了宋朝的纪录,成为中国第一大省。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久的居民,没有永久的土地,只用战争,只用战胜对手的强势民族,强势文化,才可能暂时拥有富饶的天府之国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