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怎样指导生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6:24:41
2009-8-27 23:05:11
上一篇  |  下一篇
远离现实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哲学未来的使命就是走出书斋,确确实实地对生产给予指导作用,但是反过来讲,应用于实践中的哲学必须是正确的哲学,否则反而会极大地损害生产的发展,“大跃进”就是一个例子。
代表马克思主义的一部经典之作是《资本论》,《资本论》固然具有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但是它的许多原理,包括剩余价值学说,地租学说,货币理论等都尚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论证,中国虽然是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马克思说过的话就会成为绝对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原先认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帝国主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些都是政治经济学中较为权威的理论,然而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不大可能对这些话深信不疑。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注重脑力劳动,试图把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都简单地归结为肌肉的收缩,是古典马克思主义致命的缺陷,直到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问世以后,这种错误的理论导向才迅速地扳正过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要跳出注释的圈子,如果只有少数大人物才享有发展权,经济学家熊映悟认为,这很可能造成事实上的垄断,因为多数人只被授予了注释权(见《他与她——女记者手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武勤英著)。
小平同志也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
许多人都懂哲学,但他们通常认为哲学与经济学一样,是事后诸葛亮,只能回过头来进行分析,如果要求哲学爱好者们主动地去应用它,或许是荒诞不经的。
知道辨证法的人不会占少数,在一个信仰马列主义的国度里,即便是没上过学的人恐怕都对辨证法略知一、二。有人说,生活就是这样,你想得到的,偏偏得不到,你不曾刻意地去追求它,它却偏偏来到你眼前了,有些人之所以考不上大学,就是因为太想上大学了,而那些生活学习很随意自由的人,却轻而易举地进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还有人说,在企业里面,当领导的不易,当下属的也不易,这也是辩证法。
事实上,石油工业会战的传统中多数情况都是我们回过头来进行分析的,58年刚会战,把八口井相继出油的现象当作了事物的本质,等到了效果出来以后,才知道“油田开发必须立足于科学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唯物的辩证观点“一切经过实验”才提了出来。而在另一方面,一些领导者主动地动用了哲学,起到了有效的指导生产的作用,比如勘探工作,创造性是勘探工作的生命线,1965年石油工业部以辩证的观点分析渤海湾勘探中的复杂现象后,为处在困惑中的石油地质人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从而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滚动开发式理论。
我们大港油田改革过程中也主动动用了许多哲学语句,如“思维方式是思想产生的过程,思想是思维方式的结果,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思想结果”,从而为转机换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实践证明,它是很有效的。
在石油企业的哲学中精神与物质有时互相背离,形成了一个唯物主义国家的荒谬悖论,越是那些荣誉好事面前不伸手,苦难脏险冲锋在前的人,我们越是进行不遗余力的宣传,结果果,崇高的奉献精神与索取正当利益被对立起来,偷奸耍滑之徒占了便宜,而那些老实人却受舆论的压力遭了殃,在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市场经济的今天,宣传部门最好极力宣传那些挣得多拿得多的人,这样做也符合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现代人崇尚实现自我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得到升华。这样说不等于蔑视奉献精神,既然我们能够容忍社会上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信仰与多种价值观并存也不应当成为异端邪说,人的信仰必须是自由且不带功利的,不能与个人的事业发展和个人评价联系在一起,如果这样做,人的思想便会以虚假的形式反映出来,它会使我们周围充斥太多的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所以,企业内的哲学不是强调唯心的精神决定物质,而是必须不折不扣地强调物质决定精神的原则。
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是企业哲学的核心内容,坦诚的讲,我们绝大数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索取,一部分人通过受教育,人生观便向马克思主义倾斜,直到他们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有部分书呆子仍然对奉献价值观深信不疑,但是,无论什么人,信仰都有一个从构建到毁灭,再到重建的过程,等到成熟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人的信仰已无从谈起了,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告诉人们,人生本身就谈不上什么意义。人们完全可以反问,一个人为什么要有信仰呢?更为极端的情况是某些文革中曾受过极不公正待遇的知识分子,曾在文中痛斥道: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仇恨便是这个新世界的新道德。
在企业里面所树立的榜样有些具有不可效仿性,我们可以学习它的精神,但不能提倡类似的行为,有人用舌头品尝洗井液的味道以判定其性能,这是一种很崇高的献身精神,但其本身的行为却很是愚蠢。一个人的健康应高于他的事业,即使个人不在乎企业也不应允许这种事发生,当职工家庭有人病重时,最好找人替代他的工作,因为家庭是人精神的寄托,那里有员工最爱的父母与妻女,如果我们让事业凌驾于健康和亲情之上,这本身便是对人性的扼杀,当然,我们许多领导对这一点显然很明白。
奉献精神应是一个人出于自愿并在敬业态度基础上的付出较多的行为,对于自愿奉献的员工,企业必须给予其额外的劳动以回报,这不仅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取酬的原则,也是因为这种精神特别特别的少,且特别特别的需要激励和提倡。一个优秀的精神向上的企业和一个垂死的企业往往区别就在于此,企业内部的员工甘愿为企业付出比自己酬劳更多的劳动。
最近一个叫陈金水的人被北京气象学院聘请为道德教授,他是一个在西藏以敬业态度工作了六十年的气象工作者,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可以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