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8:51
朦胧诗及其叙述
“那一切已离我们远去:感伤的思考,痛苦的期待,还有一双双歪斜却依然有力的足印。我们面对着一个退潮之后的沙岸,唯有未及冲刷的沉积物、杂生的海草、以及破损的的贝壳,说明昔日的喧哗留下的怅惘”。然而,我们对朦胧诗的记忆并未消失,朦胧诗,无疑成为诗歌历史上一个永远的话题。
一、朦胧诗的“朦胧”引起的论争及其意义
一个诗人或一个诗派的诗是否朦胧,在今天都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是否能够读懂或是否能够完全理解和明白这些诗的全部含义,在今天也不会再有人去批判。但是,在20多年前,这不仅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严重的必须进行批判的政治问题,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1、最初引起的注意。
朦胧诗的“朦胧”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是顾城在于个非正式刊物上发表的几首小诗。
苜先,在诗歌中毫无顾及地袒露心胸,流露出来的悲观的人生观;作毫无遮拦的“内心独白”;
其次, “这一类新人新作”,是“个人主义的呻吟,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五四’时代要求个性解放的回声”。
“看不懂”是“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主要是感情倾向上的问题,而不是由于“朦胧”而“看不懂”的问题。这种诗歌环境中的人们在读到朦胧诗时有何感受,他们除了惊讶,也就只有感叹“看不懂”了。
在那个年代,朦胧就意味着“现代”,“现代”就意味着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就意味着颓废,颓废也就意味着反动。
2、“三个崛起”。
从80年开始掀起高潮一直到85年之后逐渐平息,有三篇为朦胧诗助威的著名文章:
一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
二是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三是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文学史以后把它们并称为“三个崛起”。
3、论争的结果。
首先,人们不但发现朦胧诗对封建思想和国民性的批判,正是“五四”新文学未完成的主题,它在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探索的创新精神两个方面,实现了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对接,
其次,通过这场论争,朦胧诗由原来的自发的分散的探索性艺术创作,演变成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第三,伴随着轰轰烈烈的论争,朦胧诗不断涌现出来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对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影响,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
二、朦胧诗的文学史叙述
1、《新时期文学六年》对朦胧诗的肯定。
最先在文学史中为朦胧诗开设“专章”的是《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在这部最先对“文革”后的文学现象进行集中描述的专著中,对朦胧诗的整体成就作出了大胆的肯定:“我们还高兴地看到一批青年诗人,在劫后的废墟上起步,以对时代生活的灵敏感应和对新诗艺术的大胆探索,迅速成长为新诗的年轻梯队。他们的思想交织着欢乐与愤懑、昂扬与沉郁、豪放与悲愁,情感丰富、复杂,而艺术上的自由竞争与刻意探索,使他们显然高出50年代起步的前辈当初的艺术水平。”
2、“朦胧诗”
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在一九八○年,“朦胧诗派”就在文坛以一个诗歌派别的面目出现并获得命名。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一批诗人既包括早期“知青”诗人如食指、芒克、多多、北岛等人的创作,也包括舒婷、顾城、杨炼、江河等人。从70年代起,这一批年轻诗人先后发表了大量新风格的诗。
3、创作主题
第一,新诗潮诗人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纳入到了五四以来的人本主义文学传统中去,把新诗潮看作是对五四人本主义文学传统的承接和延续,在诗歌中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自由精神;
第二,新诗潮诗人已不再满足于对文化遗产的纵的继承,他们更注重于对世界先进文化的横的借鉴,同时也开始了对几千年来文学传统的反思。
4、舒婷的艺术特征。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 1972年返城当工人。在70年代末认识了北岛等人,成为《今天》的撰稿者之一。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在“新诗潮”有争议的诗人中,舒婷的诗在思想艺术上的创新显得较为不足,但是她却因此拥有最多的读者,最先得到“主流诗界”的有限度承认,也最先获得出版诗集的机遇。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舒婷的诗得到了“清新的艺术之风”的美誉。
舒婷诗歌最明显的两个艺术特征:
一是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二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舒婷的诗不但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而且还代表着当代中国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
赏析《致橡树》和《会唱歌的鸢尾花》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5、顾城的诗。
在朦胧诗派中,顾城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关于朦胧诗看不懂而引起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顾城。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人学而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缄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  《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全编》。
顾城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在经历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永她寻找光明”(《一代人》)的诗百场时候,很快放弃了对光明的寻找,“我把希望,融进花香/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睡吧!合上眼睛/世界就与我无关”(《生命幻想曲》),以逃避的态度转而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美好幻境。
赏析《一代人》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学生分析《生命幻想曲》。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的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上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从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1981年3月
三、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
朦胧诗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诗歌流派,始终是不稳定的。1984年,朦胧诗作为一个诗歌艺术的探索运动已经解体,也有人把1986年10月由《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共同举办的“199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看作是由“朦胧诗”过渡到“新生代”的标志。
朦胧诗的真正变异和发展,应该是在受朦胧是影响的“新生代”的诗人崛起之后,“新生代”又称“后新诗潮”,是一个极其庞杂的诗人群体,他们中有的人称为“后朦胧”、“第三代”等等。“后朦胧”诗人主要以海子、王家新、驼一禾、西川等为主。“第三代”诗人主要指韩东、于坚、翟永明等。
1、“后朦胧”诗群。
“后朦胧”主要指在朦胧诗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校园诗人”,他们也像朦胧诗人一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他们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其作品比朦胧诗更丰厚深邃,也比朦胧诗更艰深晦涩。他们不同于更年轻的“第三代”诗人,大多游离于各种社团和流派之外,坚持“个人化写作”、“边缘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强调文学创作的“专业性”、“人文性”和“独立性”。
海子与他的诗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 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个北京中国政法人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 H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干、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平调的生活环境些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主要作品有:  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200首抒情短诗,曾和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屉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C种诗歌选集,但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神焦虑。
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与舒婷有相似之处,善于采用抒情手法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而在精神气质上则更接近北岛,在作品中透出一种智慧与高贵、孤独与愤激。
把海德格尔视作自己的精神导师,把诗歌看做是现代漂泊者的灵魂居所,专注于存在本质的追寻和生命意义的探究,“以梦为马”,一往情深地追寻精神的家园,梦想着能够创造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赏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
2、“第三代”诗人。
“第三代”主要之一朦胧诗和“后朦胧”为反叛对象得更年轻的一批诗人。他们认为,“五四”时期把诗从文言文中解放出来的白话诗人算是第一代,“文革”后把诗从政治工具中解放出来的朦胧诗人算是第二代,而他们这些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的诗人便是第三代。不管他们的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但他们把朦胧诗作为否定对象,是可以确定的,他们的诗歌所具有的实验性、先锋性与朦胧诗相一致,都同属于新诗潮,并且更接近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也是可以肯定的。因此,他们又自称“实验诗’’或“先锋诗”。他们对朦胧诗的否定,是因为朦胧诗虽然恢复了诗的审美特质,显示了肯定自我的价值观,但是,朦胧诗只关注人的社会意识,而没能充分表现个体人的生命意识,朦胧诗中的自我,只是呈现了他们那一代人对自我价值从失落到寻觅的心路历程,没能体现出改革开放时期更为复杂多变的现代人躁动不安的灵魂。因此,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弥补朦胧诗的欠缺。而他们弥补的方法,则与“后朦胧”不同,不是继承和发展,而是变异和反动: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情、反优美……总之,发誓要与朦胧诗和“后朦胧”背道而驰。你要坚守知识分子精神立场,强调启蒙意识,我则要强调民间立场,倡导平民意识;你要弘扬人道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我则创立要消解历史和文化的崇高意义的“新传统主义”、号召“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你要做文化上的精神贵族,我则要做诗坛上的嬉皮士和流浪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后朦胧”可以看做是朦胧诗的发展,而“第三代”才是朦胧诗的真正变异。
韩东与《甲乙》
韩东,1961年生,南京人。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期,他与李亚伟等人推出一股“先锋派”诗歌新潮,发表了《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明月降临》、《山民》、《初升的太阳》等诗作,其中一部分已被收入多种探索、实验诗歌选本。“先锋派”诗歌也被人称为“后现代主义”诗歌,是继“朦胧诗”与“寻根诗”之后出现的一种诗歌现象。“朦胧诗”以象征、意象等手法表达主观情绪与伸张人性;“而“先锋派”诗作则一反常调,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存在中来。他们主张诗歌与“生命”联系,认为“诗到语言为止”,从而显示出“反文化”、“反意象”、“反英雄”的诗歌倾向。韩东的诗,带有一种哲理味,严密、细致、反复说明而语言则平淡无味。
赏析韩东《甲乙》
甲乙
甲乙二人分别从床的两边下床
甲在系鞋带。背对着他的乙也在系鞋带
甲的前面是一扇窗户,因此他看见了街景
和一根横过来的树枝。树身被墙挡住了
因此他只好从刚要被挡住的地方往回看
树枝,越来越细,直到末梢
离另一边的墙,还有好大一截
空着,什么也没有,没有树枝、街景
也许仅仅是天空。甲再(第二次)往回看
头向左移了五厘米,或向前
也移了五厘米,或向左的同时也向前
不止五厘米,总之是为了看得更多
更多的树枝,更少的空白。左眼比右眼
看得更多。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三厘米
但多看见的树枝都不止三厘米
他(甲)以这样的差距再看街景
闭上左眼,然后闭上右眼睁开左眼
然后再闭上左眼。到目前为止两只眼睛
都已闭上。甲什么也不看。甲系鞋带的时候
不用看,不用看自己的脚,先左后右
两只都已系好了。四岁时就已学会
五岁受到表扬,六岁已很熟练
这这是甲七岁以后的某一天,三十岁的某一天或
女十岁的某一天,他仍能弯腰系自己的鞋带
只是把乙忽略得太久了。这是我们
(首先是作者)与甲一起犯下的错误
她(乙)从另一边下床,面对一只碗柜
隔着玻璃或纱窗看见了甲所没有看见的餐具
为叙述的完整起见还必须指出
当已系好鞋带起立,流下了本属于甲的精液
【提示】:这首诗体现了韩东一贯的执著,就是对“诗意”的瓦解,把男女之间的性爱关系中浪漫、温情、诗意的一面完全撕毁了。韩东尖锐的力量也在于此。
有关大雁塔
韩东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提示】韩东《有关大雁塔》是对杨炼《大雁塔》的反叛。杨把大雁塔比拟成一个人,一个士兵,他的身躯上铭刻着“千百年的苦、不屈和尊严”。他要让“代表死亡的茫然永远消失”而且这个人还将“托起孩子们/ 高高地,高高地在太阳上欢笑……”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改写历史的英雄形象。而韩东的诗则明显是对英雄主义、对历史的一种消解。
总结:
朦胧诗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使之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总体象征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总体象征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它要求审美主体的介入,因而对于80年代的诗坛,它又具有陌生化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