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平起平坐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7:38
关于“G2”的话题:中国和美国平起平坐了吗?国事家事 2009-05-27 23:07:24 阅读128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编者按】“G2”提法的出现,使一些人认为现在中国已经和美国平起平坐了。果真是这样吗?现转载一组文章,您看一看就清楚了--
“G2”的提法不妥
温家宝总理5月20日在出席中欧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时,就所谓“G2”(中美两国集团)问题阐明了中国的立场。他强调指出: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有人说,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温家宝总理的上述讲话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公开对“两国集团”表态,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积极的反响。
去年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再次提出了“G2”的主张。此后,美国一些有分量的战略家和学者,也以不同方式支持和赞成这一提法。这个新提法在世界上引起了一场大辩论:欧洲和日本十分忧虑,他们在许多国际会议上公开表示他们的担心,以为这样一来,美欧关系和美日关系就会疏远。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这个提法也有疑虑。
我认为,对任何国际上新的提法的出现,切忌简单化,重要的是要分析这种提法出现的背景和原因,这样才能正确地应对。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宣告冷战的结束。嗣后,西方世界某些人一度欣喜若狂,以为他们今后就可以稳坐天下,不受到任何挑战,历史从此“终结”了。可是冷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完全不是他们所期望的。美国发动了所谓的“反恐战争”导致了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的严重对抗。西方在全球推行的“民主化”浪潮给许多地方的局势带来动荡和冲突。2007年初,法国前外长维德里纳写了一本书,题为《历史在继续》,针锋相对地批驳了历史终结论,直言不讳指出冷战结束后“西方昏了头”。
冷战结束后,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一批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走上了崛起之路。发展中国家在崛起,是21世纪最值得注意的一股潮流,这股潮流将会改变21世纪世界的面貌。在这股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大潮中,中国是突出的代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和其他新兴国家一样在迅速地上升。
我想“G2”的提出首先是考虑到以上这两个大背景,这个提法与最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要求建立“民主国家联盟”和“价值观共同体”的主张是不一样的。最近几年,我在美国和欧洲都听到一些著名学者和智库人士批评“民主国家联盟”的主张,他们认为这种主张会导致世界分裂,出现新的冷战。
人们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主张往往都与历史有联系,今天的世界是从两极体制演变过来的。大国主宰世界、强国决定弱国的命运这些思想在不少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然而,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零和游戏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正像我们中国人所一贯主张的,世界上的事应当由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来共同决定。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不赞成中美共治,同时,必须看到,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中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推动中美关系在新时期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向前发展,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中美是世界上两个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美合作在双方共同确定的原则基础上深入稳定地向前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欧洲和日本一些人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忧虑是多余的,因为这已经为过去三十多年的历史所证明。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仅没有损害欧洲和日本,相反却对他们有利。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吴建民 (欧洲科学院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
中国不应接过G2的帽子
G2的本质是对构建新的世界格局的一种假设或目标设定。谈论G2,首先必须考虑双方的实力与意愿
G2说法的出现,与当前中美两国实力的消长变化直接相关。但金融危机后的美国是否衰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即使是衰落中的美国,在短期内其对全球事务的主导和影响力也毋庸置疑。那么,美国真的愿意与中国共治世界吗?
美国并不愿意与中国平起平坐
G2的声音来自美国,但热议目前还停留在学术及媒体的圈子内,美国政府并没有对G2有过评价,这本身就颇令人回味。更何况在种种热议中,G2的含义已经从最初中国和美国在经济领域引领世界,演变为中美对全球事务的共治。
美国愿意抛弃欧盟、日本这样的长期合作伙伴,而与一个对其发展始终忧虑重重的中国平起平坐进而实现全球共治吗?一种更为现实的理解应该是,美国即使希望中国承担一些责任,也停留在不损害其全球利益的范围内。
中国不认可中美“全球共治”
面对G2的热议,中国该如何反应?论实力,无疑,中国正在向一个世界性大国迈进,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口与GDP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三,军事实力也位列全球前列。但世界爱谈的是总量,中国强调的是人均。有关中国的任何统计数据一经庞大人口的平均,差距就显而易见。更何况中国在科技发展、技术创新、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还远远没有能力引领世界。
有限的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表现出要在世界上做老大的意愿。自邓小平以来,从韬光养晦到和平发展,中国的选择是与现存体系的和平相处,并改革自身和国际接轨,而不是另建体系。温总理指出,“有人说,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这既是对中国能力的客观认知,也是对中国意愿的明确表述。
不当头也应承担大国责任
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目前中国还无意竞争国际领导权,但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它需要在国际事务中担负越来越多的责任。这既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要求,也是中国自身作为世界大国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姿态。在意愿和实力仍不具备全球领导者的现阶段,中国承担国际义务只需坚守两个原则,一是量力而行,二是多边合作。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张洁(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安全与外交室主任)
G2的虚荣我们负担不起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似乎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关于未来世界,大家的猜测也越来越多。有说八国集团邀请中国加入的,有说金砖四国崛起的,最近有关中美共治的G2提法又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谈论世界未来是回避不了中国的,问题是中国能承担什么角色、愿意承担什么角色,现有的世界又愿意在多大程度上让中国承担那样的角色。一切都要基于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和认识,把握好竞争与协调的本质。就目前来看,G2的提法最不明智,也最具负面意义。它太高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也太低地估计了欧洲的实力和巴西、印度、俄罗斯这些国家的发展潜力。所以温总理才在这次的中欧峰会上着重强调:“有人说,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G2是不会成为我们的追求目标的,但G2的虚荣却在我们很多精英阶层的脑海里翻腾,和这些年膨胀的自信混合起来,很有些“真把自己当回事儿”的感觉,从这次克鲁格曼的中国行就可以看出很多端倪。我们的很多经济学家、企业家都有意无意地在几场学术讨论会中把自己当成克鲁格曼的对立面和辩手。当克氏说出“有生之年看不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中国是个穷国却把太多产品和钱投向国外很奇怪”时,我们固然可以因为不被尊重和理解而生气,但生气之余,更应该对自己的实力有更准确的估计,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
中国能够靠出口大量低端产品换回巨额外汇再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和美国平起平坐吗?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克氏的傲慢,那我们也应该记起巴菲特说过:“中国人每日辛勤劳作生产产品给美国人用,而我们给他们一些纸片。当他们想用这些纸片,例如几年前来买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时候,却发现这纸片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一个国家欠了越来越多的债务,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做些不正当的事情。”与他有同样观点的克鲁格曼也说,美国并没有承诺这些国债的安全。而当我们要求欧洲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要求西方放松高技术出口限制时,所谓的G2就更让人觉得虚无飘渺。
不要因为美国倒闭了几家银行,破产了几家汽车企业就大谈美国的衰弱,就觉得可以和美国G2一番。要想G2,不但要看美国答应不答应,还要看欧洲答应不答应,其他新兴经济体答应不答应。当欧洲带些醋意地说起G2的时候,并不代表他们没实力,而是反映了他们的危机意识。别忘了,当欧洲正试图改变自己福利过高的分配制度、使得他们的经济更具竞争性时,我们才开始建立初步的城乡保障体系;别忘了,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是美欧跨国巨头和高科技公司,中国企业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也别忘了,中国的工人工资与发达经济体不可同日而语,劳动力优势几乎仍是我们最强的经济支撑。当一些人因为西方的投机市场崩溃而产生过度自信的时候,他们的眼光没有看向西部,没有看向农村,没有看到我们经济成长模式的缺陷——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收入差距,庞大的外汇财富有其脆弱的一面,GDP增长也没有扣除环境成本。
没有人否认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在中国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口时,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爬坡的艰难、蜕变的痛苦,而不是觉得自己可以G2了,可以指点江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克鲁格曼傲慢了,而是我们浮躁了。
G2不是现实。如果我们尊重其他国家的发展成就,G2也不应该成为未来。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陈联科
频提G2,美国的“离间计”?
“G2”构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称为美国的“离间计”。美国很可能借此达到团结北约和亚洲“盟友”,同时离间中俄关系与中欧关系的目的。
自哈佛大学一位教授制造出“中美国”(Chimerica)一词后,人们还未来得及“消化”其含义,G2(两国集团)提法已在西方甚嚣尘上。“中美共治”世界的论点成为美国及欧洲媒体的热点,这也向世界画出了一个硕大的问号。
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明确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申明:中方不可能向美国“提议”今后由中国负责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事务,由美国负责东太平洋事务。同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捷克出席中欧领导人峰会时表示 ,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格局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美国缘何抛出“G2”言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来这种言论在西方升温,更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在“舆论战”里一向占有优势的美国提出“G2”,一定是因其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从目前形势来看,美国在世界事务上的霸权地位与西方世界其他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如果能把中国树立为西方世界的主要对手,就能将美国面对的矛盾“卸下”部分。如此不仅可“减负”,还可令中国的崛起遭到西方世界的共同遏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共治”一说仍然延续了西方世界“中国威胁论”的老思路。其战略意图十分明显,就是为中国多树几个“假想敌”。
具体来看,美国很有可能借此达到团结北约和亚洲“盟友”,同时离间中俄关系与中欧关系的目的。如果“G2”时代真的确立了,欧盟的位置该摆在哪里?俄罗斯又何去何从?中国的邻国日本和印度作何打算?本就担忧“中国威胁”的一些国家该怎么办?毫无疑问,频提“G2”并极力将其渲染成真,必然激化中俄、中欧矛盾,也会让日本和印度等中国的邻国增加提防之心,而美国却可在诸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起到更大的“平衡作用”,坐享渔翁之利。总之,为同时达到拉拢离心力渐强的欧盟、避免北约解体、在亚洲事务中起到更大作用等目标,美国急需为有关各方树立一个共同的、像样的“敌人”,中国似乎成为不二选择。
“G2”构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称为美国高明的“离间计”。深陷金融危机分身乏力的美国,希望通过转移矛盾以重新把握战略主导权。诚如许多人所言,20多年来,美国是这个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霸主;目前美国单极霸权与世界多强主张之间的博弈,将直接影响未来世界格局。但美国政府并没有真正对其他国家崛起并重塑世界经济秩序做好准备。缘此,“G2”只是“说说而已”,其战略意义远胜过现实意义。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中国目前无论是自身实力还是国际环境,都“无心无力”与美国共建“G2”。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远构不成“G2”中的一极。目前,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一半,要想真正与美国“平起平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尽管中国实力有所上升且在金融危机中表现相对稳定,但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此外,美国极力张扬的“G2”构想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相背离。国际社会正日趋全球化、多极化、 多元化,国际事务绝不会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来主持。而中国从来都不主张“称霸”,又怎会与别国“共同称霸”?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赵夙岚、黄莹
谁在制造G2幻象
作为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即便不算最严谨,至少也表现出了一位学者对世界事务的敏锐洞察力。他所创造的“中美国”(Chimerica)一词,有可能与他的哈佛同事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分享同等荣耀。这个词本来有特定含义,指的是中美两国“生产—消费”的共生关系,但在中欧峰会之际,有关“中美国”、有关G2的话题,被欧美主流媒体热炒,却另有所指。尼尔·弗格森看在眼里,心中自然别有滋味。 埃尔韦·德卡穆瓦在法国《论坛报》上撰文,认为世界正在“走向美中两强独霸时代”。作为三边委员会欧洲副主席,作者首先检讨欧洲,说曾经颇有远见卓识的欧洲错过了机会,内部不和缩小了欧洲面对中国和美国各自利益时的施展余地。而美国为了优先考虑自身的问题,暂时将传统理念和政治搁置一边,奥巴马将中国提升为亚洲的优先伙伴,日本的地位降为第二。美国与中国的合作对世界而言意义非凡,这剂解救世界的灵丹妙药,其关键成份不是军事而是货币,中美之间的货币和经济合作是务实和双方努力的结果,正在带动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化。
法国人的看法得到英国人的认同。《卫报》发表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将成为21世纪“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中国将与美国一道,成为两支“权威力量”,成为“世界两强”,而G2能否成为G3,也就是说欧洲能否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支重要力量,则要看欧洲是否能发出统一声音。这个观点和德卡穆瓦的看法表面一致,但立场不同,欧洲大陆和英国互相埋怨,似乎一条英吉利海峡决定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愈是表达团结的愿望,愈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分歧。
米利班德是西方第一位公开支持建立G2的在任政治家,俄罗斯前总理基里尔·祖布科夫在《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撰文分析,英国外交大臣在如此有争议的问题上的表态,未必就没有和美国盟友商量和协调,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英美两国的愿望,但这一想法仍然让人疑虑。如果说与美国的经济联盟对中国具有意义,那也只是在世界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的美元储备使美国人能暂时制止信贷泡沫,作为回报,美国对中国军力及政治影响力的提升装作视而不见。但因为地缘政治的矛盾,不管布热津斯基的支持者们多么希望利用中国来遏制俄罗斯,美中联盟都不可能。
同样表示疑虑的还有美国外交学会。该学会两位高级专家在《外交》双月刊上撰文指出,G2两国集团实为海市蜃楼。文章说,呼吁美中两国增进合作无疑合乎逻辑,但并非解决问题的惟一之道,这将抬高人们对两国开展高层合作的期望值,而这种期望值不仅无法实现,反而会加深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的实质性分歧。
乔纳斯·帕内洛—普莱斯纳更直言不讳地指出,G2话题可能是一种错觉。作为丹麦政府亚洲事务高级顾问,他在美国太平洋论坛《PacNet》上的文章分析,G2建议意味中国是一个全球大国,但实际上它不是,而且中国人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美国人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国家上。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来说,G2都将引发盟友和朋友的反感,而不会带来额外的好处。
当然,也有一些怀疑中国领导世界能力的声音。卡里尔在美国《新闻周刊》上的专栏文章称,现在,世界领导人默不作声地向中国低头,视中国为能力十足的超级大国。但中国是否真准备好发号施令吗?今日亚洲是一个混乱、多极之地,不适合等级制度。中国经济规模比邻国大很多,但技术、人均GDP远非无人能及。英国《卫报》社论也强调,断言中国霸权来临为时尚早。那些有关中国将轻易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观点,忽视了国际政治日趋多极化的特征,也忽视了有关中国经济的基本事实。
众声喧哗,还是看看中国的官方立场吧。温家宝总理在布拉格出席中欧峰会时重申,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欧洲人听到温总理敞开心扉的表态,不会再忧心忡忡了吧。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鸿文
西方宣扬“中美两强”无异于“捧杀”中国
新华网专稿:最近一段时期,西方政坛和舆论界出现了一股从“G20到G2”的造势渲染,这一势头在美国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朝野政要还是智库学者,抑或媒体记者,凡是在论述如何应对当前这场危机和展望全球经济的走向时,他们几乎都会谈及“G2”(“中美两强”)这一话题。在大选期间曾担任奥巴马的外交问题顾问的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就主张建立G2。他毫不隐讳地称,与中国结盟有助于美国“遏制俄罗斯在欧洲和后苏联地区的扩张”,视中国为美国全球战略棋盘中的一枚棋子的意图暴露无遗。
在今年4月初举行的“G20”伦敦峰会上,中国的与会被媒体称为是峰会的“最大的亮点”。峰会后不久,有人甚至顺势创造出“中美国”一词,并呼吁召开“G2”首脑峰会;有媒体则宣称世界正在“走向美中两强独霸时代”。曾几何时高调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西方政要和智囊团的学者们,现今何以把中国抬高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高度,这不由让我联想到当年鲁迅先生分析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被别有用心之徒乱捧而“捧杀”的高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被誉为是“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巨人”。 1924年4月他应邀访问中国,启开了中印两国近代史上文化交流的序幕。然而令泰戈尔始料不及的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中国的3个月访问并不如意,甚至受到了激烈批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人们对泰戈尔知之甚少,同时也与他的崇拜者不着边际的“乱捧”有关。
在泰戈尔访华的三个多月里,当时为泰戈尔当翻译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以泰戈尔的中国使者自居而与其形影不离。在他们形影相随的日子里,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有评论说,无论是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在性情上,徐志摩与泰戈尔都是心心相印的。也可以说,泰戈尔是徐志摩一生最为崇拜的偶像,也是他最知心的朋友。
学者孙宜学在他的一篇评论中这样写道:泰戈尔一踏上中国土地就被徐志摩、梁启超等人层层包围起来,他们用了种种苦心,竭力把泰戈尔变成与中国世事隔绝的可居的奇货,变成可用于抬高他们自己的身价、借机炫耀自己的宝贝 …… 这也真应了郭沫若一针见血的断言:在对泰戈尔的思想、作品没有做系统地考察研究的情况下就大谈特谈什么“泰戈尔研究”,纯粹是出于一种慕名的冲动,一种崇拜偶像的冲动,促使我们满足自己的虚荣,热热闹闹地演办一次神会。这不能不说是泰戈尔的悲哀,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悲哀。
对泰戈尔被徐志摩“捧杀”的论述,鲁迅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人近而古的,我记起了泰戈尔。他到中国来了,开坛讲演,人给他摆出一张琴,烧上一炉香,左有林长民,右有徐志摩,各各头戴印度帽。徐诗人开始介绍了:‘叽里咕噜,白云清风,银磐……当!’说得他好像活神仙一样,于是我们的地上的青年们失望,离开了。神仙和凡人,怎能不离开呢?但我今年看见他论苏联的文章,自己声明道:‘我是一个英国治下的印度人。’他自知得明明白白。大约他到中国来的时候,决不至于还糊涂,如果我们的诗人诸公不将他制成一个活神仙,青年们对于他是不至于如此隔膜的。现在可是老大的晦气 ……”
当今在西方出现的“中美两强”论与当年徐志摩等人对泰戈尔不切实际的宣传和过分的吹捧,最终“捧杀” 泰戈尔在中国的访问何等相似。针对“中美两强”论,本月2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中欧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重申: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有人说,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当前这场堪比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经济危机表明,美国确已无法保住其“冷战”结束后“世界领袖”的地位,但它“一超独强”的身份似乎还没变,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西方有人“强行” 把中国与美国捆绑在一起,无异于“捧杀”中国。有幸的是,温家宝总理在中欧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否定“中美两强”论的讲话为中国“解了套”。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陶志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