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未來10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趨勢分析|言論新聞|中時電子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7:13
名家-未來10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2010-10-15 旺報 【常修澤】
展望未來,中國大陸將面臨第三波歷史性轉型,即「整體或全方位發展模式轉型」。而21世紀第二個10年,則是經濟轉型的攻堅期和明顯收穫期,也是中國大陸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那麼,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麼?本文作一簡要分析。
小康社會其實是現代化
「小康社會」一概念,不少朋友理解並不到位,以為只是「生活小康」而已,其實是一個完整的「現代化」概念。根據筆者研究,其內涵應該有六:1,經濟繁榮;2,民主健全;3,科教進步;4,文化繁榮;5,社會和諧;6,生活殷實。中國大陸從21世紀初提出這一概念到2020年完成這個目標,迄今「前半場」已經過去,「後半場」則更具決定意義。而下一個10年正處於「後半程」,是解決關鍵性問題、作出決定性「收官」的重要時段。
需把握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正在出現的某種階段性變化:由前一階段 「生存型」階段,轉向人的「發展型」階段。儘管目前在全大陸尚有500餘個貧困縣,3597萬農村貧困人口(以1196元新標準計算,2009年底數),但經過30多年,總體上判斷:絕大多數民眾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這就意味著,下一步中國大陸將從前一階段以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為主要訴求的「生存型」階段,轉入以追求人自身發展為主要訴求的「發展型」新階段。階段轉變的分水嶺在哪?我估計以2011年為標誌,即以「十二五」作為開端。
人類發展指數更有意義
在新的階段,民眾將會提出與「生存型」階段不同新的需求。其特點有四:1,多樣性;2,升級性;3,公平性;4,可持續性。如果說,在「生存型」階段,講究GDP指標還有其合理因素的話,那麼,在以追求人自身發展為主要訴求的「發展型」新階段,講究「健康、教育和人均國民收入三個分指數的算術平均值」的「人類發展指數」(HDI)指標,更有意義。
2009年6月,筆者曾在「十二五」專家座談會上,建議用HDI這個衡量人類發展水平的實用指標來替代GDP。當然,現行的「人類發展指數」也未必能全面反映人自身發展的要求和機理;比如說,它沒有反映收入貧困、不平等趨勢及環境狀況。但比較而言,它比GDP指標要更富有人性化的特點。
傳統工業化模式之調整
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在發達國家曾經經歷了一兩個世紀的演進過程。而中國大陸作為一個後發經濟體,將此長期歷史過程濃縮到同一個時代,從而形成與先發國家或經濟體不完全相同的發展軌跡。
過去的30年,中國大陸的工業增長很快,GDP增長也很迅猛。前30年的工業化模式可以歸納成:低成本,粗放型。今天再往後看,這樣的傳統工業化模式難以維持下去,必須要改弦易張。因為,原來的低成本模式與工人「發展性權益」訴求之間的矛盾暴露出來,這個矛盾逼著要調整。所以,下一階段中國大陸將處於勞動關係調整的關鍵時期。
就工業經濟本身來說,今後10年大陸將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這一點與台灣不同,台灣已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前些年我曾說大陸處於工業化中期,但是往後看10年,應該說進入工業化的中後期,這裡面有新的東西,就是工業內部的結構將發生相當大的變動。
新城鎮化浪潮加速推進
城鎮化將延續快速發展態勢。2010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2009年的城鎮化率是46.6%。2010年3月份剛剛公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世界城市化率接近51%。今年全人類65億人,城裡人第一次超過了農村人,這是人類第一遭「結構性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有2億農民進入城裡。21世紀第二個10年估計將以每年0.8至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即使按0.8計算的話也將超過1000萬,這樣算來,10年將會有1億到1.5億進入城市。這場變革是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來到城裡要就業、要社保,還要解決學校、醫院、道路等各種公共設施。所以,大陸最大的內需在城鎮化,最大的發展潛力也在城鎮化。
體制改革將呈現新特點
未來十年將是改革攻堅時期。還有幾個「堅」沒有攻下來,特別是壟斷行業沒有攻下來。除了經濟體制改革以外,還要從單一經濟體制改革向「多向度」改革拓展,包括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這都是重要的任務。未來十年到了這個階段,需要有新的訴求提出,從而為經濟發展轉變提供多方面的體制支撐,此議題在《旺報》10月1日已發,不再贅述。
研究21世紀第二個10年,必須重視兩岸經濟關係。兩岸經濟的合作與發展,特別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是一個「兩岸聯手、合贏天下」的重要舉措。
據報導,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講,制定「十二五」規畫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我認為所說的「形勢新變化」,應該包括兩岸關係的變化,包括9月12日ECFA生效之後,兩岸經濟關係進入新階段的變化。而所說的「各族人民過更好生活新期待」,也應包括兩岸人民過更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兩岸合作融入到十二五
因此,我建議,ECFA生效之後的大陸第一個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規畫,應該將兩岸經濟的合作與發展融入其中。兩岸的經濟關係將出現新的動向,更加有利於互利多贏,下一步應研究在其它方面進一步緩和的問題。
而且,研究ECFA以後的新時代兩岸經濟關係要有新思維。在2010年8月於台北召開的「兩岸和平創富論壇」上,我曾提出了「兩岸合作開發南海」的主張。《中國時報》、《旺報》等媒體在報導這一消息時用了「高屋建瓴,非常振奮人心」的表述。站在人本立場上,基於歷史的大視野,對於中華民族的主權、祖權、祖產,應「超越制度」,超越政治分歧,放下一切可以放下的偏執。面對同一個祖先,同一種文化,以及未來共同發展的需要,兩岸應該攜手,共同保衛中華民族的主權、祖權,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作者為大陸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