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专著简介(七)国际教育新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7 10:09:45
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近年来,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尤其是西方教学方法的涌入,我们该如何使它“本土化”?广大中小学教师应怎样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以时代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借鉴,不断更新观念。本书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国际教育新理念进行了全面阐述,它的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陈述,正好可以作为各地教育部门师资培训的教材和教师自修的读本。书中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修订版。
简介
我们需要能讲到教师心里的理念
张树伟  陈为友
《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是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这是一本具有“平民”品质的教育理论图书。这里我们说的平民品质,是说教育理论图书跳出学术图书通常具有的那种艰深和晦涩,以一种平易近人的风格向我们阐释了关于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在逻辑上,《国际教育新理念》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一一阐述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和学的教育理念。可以说,这本书以谨严的逻辑、完备恰当的内容和平易近人的文风,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师以及在校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教育的图书,是一本成就名师的奠基性图书。
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还背负着过于功利的目的时候,教育者往往有些手足无措的恐慌。教育行为自身并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延续自己,在教育行为背后必须有着支撑它的力量。但显然,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已,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种机械的劳动自然会让许多教育者丧失信心,丧失对教育本身以及自己的信心。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已经完全职业化,也就是教育庸俗化,教育不再承担什么,而只是被动地传达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所谓的合格人才。自然,这种合格的人才是相当可疑的,毕竟丧失活力的教育行为所塑造的人才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推动性作用很可能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相反的。
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当你站在讲台上,除了你要教会学生的那些知识外,你是否有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有一个大的理论背景支撑着你,你是否还有更自信的东西让你胸中充溢着激情,让你觉出你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让自己在繁琐的近乎原始遗传式的知识传递中迷失自己?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着一个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站在讲台上,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不是在迷惑和混沌中进行,简单地说,每个教师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教育理念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力量的源泉。
我们并不缺乏教育理念,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林林总总的教育理念能否从研究者的视野进入到一线的教育者的视野中去。这需要一个畅通的途径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飞跃。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教育乌托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理念包括宏观理念和一般教育理念,尽管有些已经被理论界提出了很多年,但仍然是教育乌托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仍然相当大,超过了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双方的想象。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和很大程度上,双方都固守着自己的阵营,各自为政,尽管主观上,双方并不想造成这种境况,也有沟通的愿望和努力,但积重难返,在客观上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病。
如果你看一看各个师范大学(它们培养的学生是我们这个时代基础教育的最主要的执行者和实践者)的教育学类图书,你就知道差距在哪里。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如果说教育的实践者都不知道自己还需要进行终身教育,不知道国际教育理念的发展状况和趋向,不理解教育理念的支撑对反抗教育平庸化、机械化的作用,何谈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因而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想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的教育理念的高起点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教育新理念》是一本很及时的教材,对我们因教育理念的忽视而带来的种种不良的后果有相当大的矫正作用,对我们将教育乌托邦转变为现实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说过这种转变要依赖于一个畅通的通道来实现,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本书的贡献不在于提出了多少崭新的理念,那也不是本书的意图,尽管本书在向我们传达国际教育新理念的同时有着编著者的创新和本土化的努力,但它的贡献在于让教育理论脱下了神秘和晦涩的面纱,真正地面向最需要进行教育理念更新的中小学教师们,用他们能够听懂的语言去激发双方的沟通。一本书最终是在读者那里完成的,读者基于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对所阅读的图书进行再创造,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图书能够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要让读者能够在紧张又喜悦的阅读情绪中沉入到图书的阅读中去,简而言之,图书要有真正的亲近读者并且提升读者的态度。这看似简单,却需要图书编著者有宽博深厚的知识背景和对这些知识的把握,同时又要对读者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有深刻的洞察。尽管,谈到国际教育的新理念,要涉及许多概念和问题,要详尽地说明它们,需要相当专业的语言系统,但那种专业化的艰深并不适合中小学的教师,相反还会促使他们离开。在这方面,书中尽可能地从实际需要出发,删繁就简,以简洁的语言让读者对教育的各种理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      《国际教育新理念》就为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完成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责任,要有使命感。就当前的新课程的大环境来说,在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抱着极大兴趣的同时,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走向何方,还很值得怀疑。客观地说,在高考仍然是教师真正的指挥棒的时候,真正能够明白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老师并不是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可以这样说,并不是老师都是一些冥顽不化的人,关键在于他们还没有新的路途可走,只好沿袭着旧的模式。在繁忙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去思考当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别,更不用说清醒地思索、梳理和借鉴传统教育的经验、规律来扩充和发展当代的教育理论,并用当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因而,首先要让我们的教师明白,哪些是适合当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哪些是应该抛弃的教育观念,哪些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发展和运用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把这些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完成中国化,从而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国际教育新理念》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促使从事教育的读者完成自身的定位和对自己所依赖的教育观念和所使用的教学方式的归拢和定位,从而有鉴别地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受教育这个词语,尽管,这只是一个习惯的说法,但受教育这个词本身是可疑的,它是传统教育背景下的知识原始遗传式教学的术语。自然,我们不能拒绝受教育,但时代更要求我们去学习,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学习者塑造成合乎某个要求、某种规范的人,尽管,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那却不是教育的全部,或者说不能成为教育的核心所在。正如书中所强调的那样,教育的目的是要人们具有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能力。
只有教师头脑有了对教育理念相对成熟的理解并形成为自己所占有的知识图景,他们才能完成理念的更新,明白自己在教育理念大坐标中的位置和自己应该依靠的教育理念,明白自己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努力的方向以及自己的责任、使命所在。正如顾明远先生在《国际教育新理念》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理论专著简介(八)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于1963年出版,33年后,该书已出了了六版。这本极为畅销的教科书为何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它坚持运用最精彩的案例阐释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思路,广泛介绍了实用数育研究方法;除了重点介绍基本原则外,还介绍了一些技巧性的方法,以使读者对教学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六版作了全面的修订,除保持了第五版的基本框架外,短一章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并且新增加了两章定性研究的内容,以反映教育学研究中的新趋势,学生可以比较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同。
(美)高尔等著,许庆豫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六版。
作者简介:
梅雷迪斯·D·高尔是美国奥根大学教育学教授,外语教学证书课程主任和《实验教育学杂志》执行主编。梅雷迪斯·马克·高尔与博格和乔伊共同完成了本书,并与凯丝·A·阿蒂逊一起撰写了《教师教学实践应用指导》一书。沃尔特·R·博格是州大学荣誉教授。博格还是策型教学方法的主要开发者,这一方法现在是师范教育中泛应用的方法。另外,他还与布莱恩·R·沃森合作了《学校测量与评价》一书。乔伊斯·P·高尔是教育服务业主任。该中心的主要业务是学习方法指导和家长教育。乔伊斯·P·高尔还担任奥根大学教育学院客座助理教授。
目录
作者介绍
总序
中译本序
前言
第一编  教育学——研究的领域
第一章    教育研究的本质
一、概览
二、目标
三、研究对积累教育知识所作出的贡献
(一)描述
(二)预测
(三)改进
(四)解释
四、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五、教育研究中的认识论问题
(一)客观现实与建构现实
(二)研究过程中所建构的现实
(三)个案与总体
(四)社会现实的数学化体现和文字化体现
(五)机械论的、诠释性以及结构主义的因果关系观
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七、对科学研究的后现代主义批评
八、学会如何从事教育研究自测题
……
第二编  研究规划
第二章  拟订研究计划
第三章  教育研究中伦理、法律及人际关系问题
第四章  文献综述
第三编  研究方法
第五章  统计方法
第六章  选择抽样
第七章  利用测验和自我报告法收集研究资料
第八章  研究资源的收集:向卷及访谈
第九章  通过观察和内容分析收集研究数据
第四编  定量研究设计
第十章  描述性研究和因果-比较研究设计
第十一章  相关研究设计
第十二章  实验设计:第一部分
第十三章  实验设计:第二部分
第五编 定性研究法
第十四章  个案项目研究
第十五章  定性研究传统
第十六章  历史性研究
第六编 应用研究
第十七章  评估性研究
自测题答案
词汇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教育理论专著简介(九)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书中广泛地吸收了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果;还将数学方法应用于教育科研,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裴娣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裴娣娜,女,重庆人,194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9~196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88~1989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2004年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课程与教学系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先后主持和参与17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和4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1992年开始主持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是一项把教育理论探索、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培养教育专业研究人才三者结合于一体、带有一定开拓性、层次较高的教育实验,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出版专著、合著十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办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
序言
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就要有正确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教育研究方法。裴娣娜教授的专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从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有不同的科研方法(特别是方法论基础),就会有不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效果。在古代,当教育研究尚处在萌芽阶段,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时,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必然限于直觉观察和经验描述的水平。在西方近代,当经验论和唯理论成为认识论的主导思想的时候,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方法得到广泛地应用,这时教育学不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且产生了如夸美纽斯、洛克、康德、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斯宾塞等教育大师及其有关的教育名著,其中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正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在教育理论上不同程度的反映(当然这其中还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影响)。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确立之后,在世界观方法论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它赋予了教育研究以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历史时期。目前新的科学方法层出不穷,特别是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使教育科学的发展又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研究方法也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且还不断向着分科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教育研究方法,尤其是方法论的发展,对于教育科学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此外,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对教育科学发展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也必须充分考虑有关学科发展影响和有关研究方法的移植。当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朝着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其结果将会使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突破。
裴娣娜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就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为推进教育科学的新发展而写成的。这本专著,是她的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并广泛地吸取了我国和西方教育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又广泛地吸收了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果;还将数学方法应用于教育科研,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又反映出教育研究方法的时代特点。
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外结合,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对教育研究的发展历史,作了比较系统的回顾,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全书不仅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科研方法的说明和现代化科研手段的运用,增强了科研方法的可操作性。本书既重视从中国实际出发,广泛收集我国教育科研的成功经验;又注意吸取国外新的科研成果,增强了本书的时代感。总之,这本专著的问世,对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无疑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书提出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几个主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方法论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一般方法与具体方法的关系,中外古今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是教育科研中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及其坚持与发展问题,教育科学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的特点问题,关于教育对象——人的研究的复杂性和随机性问题,对历史遗产和外国经验的批判继承和借鉴问题,以及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的联系与区别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正确地认识和选择、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所必须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希望今后能够对这些问题继续加深研究。
我对于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很少,以上所述,只是粗读后的一些感想,权作本书的弁言,也作为我个人今后继续学习和研究的一点思考。
黄济1993年7月20日于北京师大
书摘
三、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随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首先是以实践为基础,然后借助于哲学建立各具特点的理论及相应的方法体系。教育规律的复杂性要求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与别的科学领域相区别,教育现象涉及人类科学的所有领域,因此借鉴移植各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早在19世纪末,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形成的强烈冲击,教育研究不仅引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方法,也引进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还有心理学方法,从而在20世纪初形成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雏形。今天,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自然科学方法的发展,大量新学科的形成,随之而产生的新方法将再次冲击教育的研究。如社会生物学方法,社会地理学方法,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发生学方法,传播学方法,状态空间法,功能模拟法,模糊论方法,层次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系统论方法,预测方法等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和方法论的移植中,特别是关于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借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统称为“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当代科学综合发展趋势所提出的科学方法论,它标志人类进入了认识世界征服自然的新阶段。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移植,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思路,深化了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带来的变化,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系统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方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观点,注重从整体上研究事物的结构、层次、过程、关系和信息反馈等,突破了以往那种处理简单因素、静态、直线因果的分析方法局限性,从而把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发展、量变质变等范畴进一步具体化。
第二,系统科学关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描述事物发展的内部机制和规律的研究方法论——结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指导我们对教育领域内原有的不合理的系统结构进行调整改革,同时也为我们提供研究的思维方式。
第三,以信息论观点和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即从信息的获得、加工、传输和储存、使用过程来研究教学过程的运动规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来达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
总之,应该看到,系统科学对诸多科学部门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作为专门的科学方法论,不仅涉及长期以来所研究的一般与个别、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等关系,而且还提出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范畴,诸如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功能等,随着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四、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由于教育科学本身特点所决定,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考虑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等环境条件,要考虑特定时代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当代这一趋势突出表现在:
1.  在研究目标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
如果说20世纪前半期关注的是建立理论体系,那么当代教育研究不仅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更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研究教育科学原理的实际体现,研究教育的实际问题,如方针政策、教育体制、课程教法、教育规划、教育立法等。
2.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不仅明确提出伦理的考虑,而且按照系统结构的观点,强调把教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考察,重视人的主体性发挥,重视非理性因素,即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信念、理想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置于学校教育的现场情境,从片面追求甚至迷信量化研究到更关注定性研究,并使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
3.在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抛弃了过去那种仅把教育的发展看成单纯知识传递、积累的过程。当前西方所谓“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形成,也正反映了这一趋势。从追求所谓评价的科学客观性、直观性到全面衡量价值标准上的差异以及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尽管还存在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但是毕竟在更切合客观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五、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1.强调教育实验研究在发展教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探索教育实验的特点以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
教育实验,作为人类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是人类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它能超越狭隘的教育经验的局限,通过合理的控制和干预,获得较为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理论的概括提供比较可靠和必要的客观依据。教育实验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教育实验,提供有意义的可信赖的信息,对现有教育理论进行鉴别、筛选、改造、提炼和完善;第二,通过教育实验,可以促进教育理论的产生、发展,原因在于,教育实验这种特殊实践活动其结果不是物质产品,主要是新的知识——从存在形式看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第三,通过教育实验,对引进借鉴的国内国外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检验、改造、变通、综合和创造;第四,教育实验为教育理论具体化以应用于教育实践提供操作程序。由于教育实验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历代著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实验并积极组织参与重要的教育实验以验证完善自己的理论。目前世界各国也都把广泛开展教育实验作为教育理论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2.  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化的发展。
当代,随着数学从研究具体的数和形发展到量化的结构模式,从研究给定的量的关系扩展到研究可能的量的关系,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的应用促进了理论的数学化和形式化,必然地也促进了研究方法的数学化和形式化。
……
 
教育理论专著简介(十)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
本书以美国最新出版的第三版为蓝本,其宗旨在于探讨如何建构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性地发展。本书专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撰写。全书对八项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的理论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了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室情境中的实践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途径,对我国开展多元智力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美)坎贝尔(Campbell,L.)等著,霍力岩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版。
目录
绪论:多种智力
第一章 驾驭文字的方式:言语-语言智力
第二章 运算的智慧:逻辑-数理智力
第三章 动中学:动觉智力
第四章 人人都是艺术家:视觉-空间智力
第五章 和谐的旋律:音乐智力
第六章 相互理解:人际交往智力
第七章 内心世界:自知自省智力
第八章 我们周围的世界:自然观察智力
第九章 通过多元智力开发课程
第十章 化解边界——促进学习的评估
第十一章 多元智力给我们的启示
简介
[成书背景]1983年,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当八种智力被应用与教学策略时,美国的琳达.坎贝尔、布鲁斯.坎贝尔、迪伊.迪金森即本书的三位作者,他们和教师们共同分享了学生在学习上所取得的令人激动的突破。他们的很多工作经验都贯穿在本书中,用以说明当教学的策略体系得到扩展时,当使用不同方式学习的机会增加时,教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一书,2004年1月,由霍力岩等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发行。
[内容摘要]全文结构工整,共分十一章。第1—8章分别介绍了八种智力,其中每章开头都引用一段简洁、优美、蕴涵深刻的经典名言,用以引出各种不同智力的重要价值以及它对于教与学的重要启迪;接着以一个具有某种智力天赋的人物的故事开篇,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之后,向读者全面地阐述了每种智力的定义、每种智力特征的核查表、学习过程、需要创设的学习环境、若干切实可行的学习策略以及提高智力的新技术;并用一个简洁、概括的小结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每种智力的反思表作为结尾。
第9 —11章分别从多元智力理论对课程开发、学生评价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三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简要评价]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一书已是第三版本,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对多元智力理论作了全面而丰富的阐释,为教师提供了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室情境中的实践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途径。本书在结构和内容上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是教育工作者将多元智力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本实用参考书。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一书较多地列举了小学、中学、高中的实践活动,在若干章节提及与儿童相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实践活动。“以我为主,他为我用”。在理解、批评和发展多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将它与多种教育理论、思潮和观点进行融合,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恰当地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如:
环境的创设:我们可以在各年龄段以及各主题领域的活动中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幼儿可以自由、频繁地阅读、讲话、讨论、解释。并且,首先,我们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当幼儿具有足够的安全感来提问和争论观点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逐渐增强。实际上,口头表达观点是一项重要的元认知方面的训练,因为,我们通常会在倾听自己的讲述或阅读自己所写的东西的时候,获得对自己真正想法的深刻洞察。
提问的策略:1.在集体活动中,经常出现教师提问之后不足3秒钟,就要求幼儿回答或自己回答。然而,假如教师等待10秒钟或者更长的时间,幼儿的回答质量就会得到提高,进而达到教师的要求。提供等待时间的益处包括,它能够提高幼儿对讨论的参与度,增加推断答案时的推理活动,增加更多的推测性反应。当幼儿做出回答之后,教师在评论答案之前也提供一段等待时间的话,类似的益处也会随之出现。
2.在让全班幼儿集体回答问题之前,特别是大班幼儿,教师可以先让他们彼此配对提问,这样也能提高回答问题的质量。这种策略可以让大部分幼儿都参与教学,让幼儿“听到”他们自己的思考,还能鼓励他们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名言选萃]
◆对语言的热爱可以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的声音,去负责任地尊重和应用语言的威力,去挖掘它们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以及以无穷的方式来运用它们、来表达爱或同情、来赢得辩论、解释复杂的任务、来教孩子或仅仅为了享受与他人交流的乐趣。
◆佛斯痰把中介学习描述为:“一种具有交互特性的……当自己介入学习者、儿童和整个世界中时,就会使得世界易于被儿童所理解的学习。”当个体有计划地介入到刺激因素与学习者之间以传递知识或促进理解时,中介学习也就随之出现了。
◆“加速学习理论”表明,通过外围刺激可以很快提高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人类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可以指导和帮助长期记忆。
◆Henry David Thoreau曾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和他的同伴步调一致,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点与节奏。那么就让他走近倾听音乐,而不管这是精确还是相去甚远。
◆麦克里恩认为,积极的情感,如爱、幽默等可以便利大脑皮层的高级思维过程,而消极的情感,如紧张、恐惧、愤怒或怀疑等则会阻碍学习和高级的思维过程。
◆卡森主张:假如一个孩子想要使他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持续不衰……他至少需要一位能够与他分享这份好奇,和他一起重新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快乐、兴奋与神秘的成人伙伴。
◆几乎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都存在着一颗五岁大的“未经训练”的大脑,这种“未经训练”的大脑挣扎着钻出来并表达它自己。
推荐《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卜延中
实践——展示多元智能的魅力 ——推荐《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卜延中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建立了较为宽泛的智能体系,在世界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纽约时报》称他为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专家。 “多元智能”简称“MI理论”,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方式存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他提出了“语音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先进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对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具体操作多元智能,第一线的老师则非常困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室情境中的实践应用方法,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指导书。全书共11章,前8章对八种智能逐一阐述,后3章则专门论述课程和评价,以及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早期教育项目中所学到的课题。对八种智能的论述安排精心,结构方式严谨统一。每章开始,都用一位能够论证该项特殊技能的人物故事导入,激发人们兴趣,随后论述该智能的概念,创设良好教室环境的建议以及各种教学策略,然后是总结和推荐读物,全书体现了较好的协调性、规范性。《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作者搜集了大量详实的资料,生动丰富。全书许多概括的总结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如《网上科学的好处》、《有效倾听的10个要点》、《格林伯格的10个思考积木》。操作性强是全书最大的特点。三位作者琳达·康贝尔(Linda Campbell)、迪·笛谨逊(Dec Dickinson)和布鲁斯·康贝尔(Bruce Campbell)都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实践者。所以许多措施都是他们实践的精华,便于操作,应用性很强。在“逻辑——数学智能”中,对平均和百分比的计算,作者用下面的内容让学生计算。 ·美国“沿海洲”的百分比。 ·叶子平均每平方毫米所含的细胞数目。 ·本周每天正确拼写字词的百分比。 ·学生每天走路、乘公共汽车或骑车上学的百分比。 ·绘画作品中素描、风景画、景物写生的百分比。 ·著名作曲家所创作的交响曲数目。 ·世界上民主和独裁国家的百分比。设计的范围广、领域多,较好地整合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如何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更好地规划课程,如何评价多元智能,该书都给了详细的介绍,对多元智能发展的方向也进行了展望。著有《人各有独特方式》的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博士对《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给予了较高评价,他认为“这正是我看过的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教学活动的最好的书!”《多元智能》的作者霍华德·加德纳以为“全书荟萃了各种有价值的课堂练习、资料、评价信息和单元知识。”是对“多元智能作了极好的诠释”。在实践舞台展示多元智能魅力的《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会给教育领域以震撼力!
注:《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2001年版名为《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教育理论专著简介(十一)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

本书以原著最新的第四版为蓝本,将带您充分领略八种智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神奇和美妙。基于多年研究、实践和师资培训的经历,作者提出“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和围绕多元智能来教”,为教师运用八种智能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便捷、多样的新方法。依据螺旋式调整的原则所设计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课堂教学案例,是本书的重要特色。详尽细致的案例陈述及旁释为帮助教师理解、开阔教学思路提供了条件。对于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及有效的评价工具提高多元智能教学的质量,作者也提供了有力的建议。希望这部融合了最新教学研究和策略的书,能够帮助教师扩展教学技能,改善课堂教学。
(美)拉泽尔著,吕良环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版。
关注多元智能教学,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对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最近几十年的研究更是颇有成果,而且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对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1年,斯佩里博士因研究大脑左右两半球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负责逻辑和分析性加工,是有序的、线性加工方式;而右半球则是非线性的、同时进行的、整体的加工方式。
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大脑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分工明确。尽管左右两半球确实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但它们也总是在协调一致地工作,发挥大脑整体的作用。这并不是否定斯佩里博士的研究成果,只不过是对他提出的左右两半球各自独立发挥作用的观点进行修正。关于大脑左右两半球和整个大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我们探讨多元智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智能在过去一直被视作是固定的、静态的、天生的,伴随人的终生。事实上,人的大脑功能几乎在任何年龄、任何能力水平上都能得到改善。通过有意识地在更多的层次上激活智能,我们的智能可以获得提高和发展,我们可以变得更加聪明、睿智!
加德纳博士和参与“零点项目”研发的哈佛大学其他研究人员提出,人的智能有多种形式,而非一种。人们的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超越了智商测试所测量的范围。加德纳认为,人有八种智能,有可能还存在我们目前尚无法测量到的许多其他智能。这八种智能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
令人感到振奋和欣慰的是每个人都具备所有这些智能,但并非所有智能都得到了均衡的发展。事实上,人的一种或两种智能通常比其他几种智能发展得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人们自身具有激活和发展自己所有这八种智能的能力。
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以激活和发展学生的八种智能呢?课堂教学如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设计和组织呢?《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将为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是根据戴维·拉泽尔(David Lazear)的力作Eight Ways of Teaching: The Artistry of Teaching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第四版翻译而成。拉泽尔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案例阐述了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的策略。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若干实用、有创意、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以及使课堂充满活力、用全新的方式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习的策略。
他指出,我们至少需要进行三种类型的教学:
1.智能成为一门学科(为多元智能而教)  每种智能本身可以当作一门学科来教:音乐、语言、艺术、数学计算和推理、身体运动(体育、舞蹈、戏剧)和有助于社会能够有效运作的各种社交技能。教这些学科就需要把握每种智能的发展阶段,理解围绕该学科所积淀的文化智慧、知识基础、实践方法、技能和技巧。
2.智能是获取知识的手段(用多元智能来教)  每种智能都可以成为获取该智能领域之外的知识的手段。如运用身体动作学习单词;运用音乐教数学概念;运用艺术手法(绘画和雕塑)学习历史,惟妙惟肖地展现不同时段的历史和不同的文化风貌;通过辩论探讨时事的各个方面;运用比较手法学习文学,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等。
3.元智能—研究智能本身的智能(围绕多元智能来教)就元智能本身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他们自己所具有的多元智能—如何对多元智能进行评价和拓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运用多元智能等。
在这样一个需要教师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要求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够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帮助学生利用他们的智能优势进行学习。
这本书探讨了两种把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到教学之中的方式:8合1教学(8-in-1 lessons)和聚焦智能的教学(intelligence-focused lessons)。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探讨8合1教学设计策略。拉泽尔在这一部分讨论了如何设计8合1教学,采用8合1教学策略的时机、时间安排、课程结构安排等问题,并通过小学(青蛙变形的旅程)、初中(分数和小数的等值关系)和高中(文学体裁)3个教学案例演示了8合1教学的整个设计过程。在每个案例的结尾部分,拉泽尔还对案例进行了评述与反思。
第二部分共8章,主要探讨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第一章运用言语/语言智能上综合科学课;第二章运用逻辑/数学智能上社会学习课;第三章运用视觉/空间智能上生物课;第四章运用身体/运动智能上几何课;第五章运用音乐/节奏智能上历史课;第六章运用人际交往智能上文学课;第七章运用自我认识智能上时事课;第八章运用自然智能上语言艺术课。
附录一、附录二和附录三提供了多种教学参考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读者理解书中的教学案例,也为读者设计自己的多元智能教学计划提供了方便、实用的教学设计工具。术语表则对书中出现的部分术语进行了界定或解释。
在过去的10多年间,拉泽尔在美国、加拿大、冰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持有关多元智能教学的工作室;与新加坡教育部合作长达5年时间,培训当地的教师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拉泽尔指出,人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使他看到的最大变化之一是,教师和校长现在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学生。“他们对学生、对他们自己都持有一种比较全面的观点。过去教师经常使用的标签式语言已经被弃之不用,他们现在更多地是关注为学生的学习清除障碍,而不是认为那些采用非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学习者有什么过错。”
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人员及具体分工如下:吕良环(序、前言、绪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后记、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和术语表);史清泉(第二部分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南美善(第二部分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缪丽(第二部分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全书由吕良环统一审校并定稿。由于我们水平所限,本书在翻译和统稿方面会存在一些不足和疏漏,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吕良环   2003年秋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8合1教学设计策略
第二部分 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
第一章    运用言语/语言智能教学
科学课——运用言语/语言智能
第二章    运用逻辑/数学智能教学
社会学习课——运用逻辑/数学智能
第三章    运用视觉/空间智能教学
生物课——运用视觉/空间智能
第四章    运用身体/运动智能教学
几何课——运用身体/运动智能
第五章    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
历史课——运用音乐/节奏智能
第六章    运用人际交往智能教学
文学课——运用人际交往智能
第七章    运用自我认识智能教学
时事课——运用自我认识智能
第八章    运用自然智能教学
语言艺术课——运用自然智能
后记
附录一 备课参考资料
附录二 教学程序参考资料
附录三 图形组织者参考资料
术语表
教育理论专著简介(十二)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本书突出强调了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第一,系统性。本书以心理与教育研究过程为主线,依次介绍了研究课题的确立、研究假设的提出、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以及研究资料的整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的呈现与评价。第二,全面性。本书力求内容的完整与全面,一方面尽可能涵盖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各种方法,另一方面在介绍每种方法是也尽可能详实,既有介绍,又有评价,客观地对待每种方法,尽力的为读者提供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的全貌。第三,可操作性。本书力图为心理与教育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工具。第四,时代性。本书尽力把握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包括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移植、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
董奇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 容 简 介
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学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如果说我国心理与教育科学目前的研究状况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发展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与国际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又直接与我们长期以来对研究方法本身的重视、探讨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总的来说,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比较薄弱。这种状况很不利于这两门学科的发展和研究队伍素质、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重视和开展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专门探讨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鉴于这种状况,读了即将出版的董奇博士的新著《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我由衷地感到喜悦。该书是董奇博士多年来在从事研究工作和讲授研究方法课程的基础上精心撰写而成的。通观全书,觉得本书很有新意,颇具特色。
首先,作者在编写体例上以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为主线,从广义的角度讨论研究方法,将研究方法视为包括提出研究问题与假设、查阅研究文献、进行研究设计、收集数据资料、定性定量分析数据资料以及解释与呈现研究结果等等方法在内的完整统一体。
其次,作者不仅对研究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而且其中有许多重要内容如研究课题的论证、研究假设的提出、操作定义的设计、观察法、访谈法、现场研究、语义分析、内容分析、口语报告法等等,都是以前我国有关书籍、资料介绍得很少、很粗略、甚至是没有介绍过的。
再次,作者在本书中突出说明了各种方法的设计步骤与实施程序,着重指出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点与局限性,这使本书既具有较深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研究者在实际研究工作中选择、使用恰当的方法是会有很大裨益的。
作 者 简 介
董奇,1961年9月出生,男,汉族,重庆市人,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负责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图书资料方面的工作。分管教务处、研究生院、图书馆、教学服务中心。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健康与教育、脑功能与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美国McArthur基金会项目等。出版《自我监控与智力》、《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等专著五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一百余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一等奖、北京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获得者、北京“五四”奖章获得者。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兼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现任《心理发展与教育》学术杂志副主编。1994年—1996年被聘为美国行为科学学报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心理专家。现为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执委会顾问。
目        录
第一篇 心理、教育研究与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二章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
第二篇 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
第四章 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五章 研究文献的查阅
第六章 研究的设计
第三篇 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
第七章 观察法
第八章 访谈法
第九章 问卷法
第十章 测验法
第十一章 实验研究
第十二章 现场研究
第十三章 其他研究方法
第四篇 研究结果的分析、呈现与评价
第十四章 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定性分析
第十五章 研究结果的定理分析(上)——基本统计分析
第十六章 研究结果的定理分析(下)——多元分析与计算机应用
第十七章 研究结果的解释
第十八章 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十九章 研究的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