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阅兵路,半部建军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06: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1981年华北大阅兵在内,一共举行过14次大规模阅兵,其中有13次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本版选摘了开国大典、建国5周年、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的5次阅兵仪式,回眸曾经的阅兵场景,再现阅兵大典上的精彩片断。
1949年:开国大阅兵,世界记住了中国
1949年7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了聂荣臻有关阅兵仪式的基本设想,以及杨成武关于阅兵方案中主要内容的汇报。经过讨论,《阅兵典礼方案》顺利通过了。
然而,开国大阅兵的地点选在哪里?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
8月,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将两套方案交给了周恩来。第一套方案:阅兵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经过再三斟酌和权衡,周恩来写下了自己的意见: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
8月15日,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政委薄一波在向党中央报告拟定的国庆阅兵情况时,都没有提到空军受阅的问题,只是在末尾加了一句:“此次阅兵没有空军飞行部队参加,只有几架运输机散发传单。”8月下旬,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在听取关于北平安全工作的汇报后,突然向军委航空局局长常乾坤提了一个问题。聂荣臻说:你们能不能够组织一个飞行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新中国领导人的检阅?常乾坤回答,可以组织一个小队,大队组织不起来。聂荣臻说,一个小队也行啊。
此时,距离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只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南苑机场上,航空局集中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飞行员和五花八门的飞机,但这些飞机不仅旧而且杂,其机型主要有五种:野马式P-51型战斗机、蚊式轰炸机、C-46型运输机、RT-19型教练机和L-5型联络机。这些飞机各有各的高度,各有各的速度,就是同一型号的飞机,速度也因零件拆换而不同。除了速度,高度也是一大难关。经过认真准备,空军参加检阅的计划图终于交到大会筹委会,航图规定所有的飞机在通县双桥铁塔尖会合,分出高度,编好队形,再飞向天安门。随后,空军参加开国大典的计划表于9月22日正式出台,它比地面阅兵部队的组建迟了整整一个月。此刻,距开国大典只剩下200小时了。
那时,我军还没有雷达等航空通信设备,也没有空中导航系统,有的飞机连机舱的仪表还是坏的。怎样解决引导受阅飞机准确飞越天安门这个问题呢?
当年驾机飞过天安门的空军原副司令员林虎回忆说:那时候没有专用的航空地图,只能用北平地图当作航图,用尺子量量算算,把航线标定,选了通县的双桥镇。那里有个比较明显的楼房,上头摆上白布,如果天气能见度不好,只要到双桥上空把方向盘对好了,就可以直接飞到天安门上空。通过天安门还有一个问题,不能飞得太偏离地面游行队伍,高度也要刚好,观礼台上的人抬头就能看到,下边游行的也能看到。
导航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南苑飞行中队的首要任务是负责北平的防空安全,如果在受阅时,北平受到敌机的偷袭怎么办?经过反复研究和推敲,航空局作战教育处处长方槐向聂荣臻提交了一个连担任飞行阅兵顾问的前苏联专家都十分震惊的“带弹受阅飞行”预案。
按照世界阅兵的惯例,为安全起见,阅兵时任何兵种都不能携带实弹,飞机就更不用说了。况且当时受阅飞机机种很杂、性能很不稳定,危险系数很大。“带弹飞行”无疑是一件十分危险而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即使这样,这一方案还是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的认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聂荣臻亲自来到南苑机场挑选了带弹飞行的飞机和飞行员。
受阅前,各级领导最担心的是飞机的安全,专门请前苏联专家机务人员检查把关飞机的质量,并在武器系统上贴上封条。在受阅飞行的前一天,每个受阅飞行人员都立下这样一段誓词:我参加检阅,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让飞机落在城内、掉在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10月1日,当新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战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广场和城楼上爆发出了声震如雷的掌声与欢呼声,阅兵达到了高潮,毛泽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综观整个开国大阅兵,当时是以步兵、骑兵为主,海军只有两个排面,空军只有17架飞机。那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500多万部队,绝大多数是步兵。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检阅的装备有日制九七式“老头坦克”、150毫米“花炮”、德制七九步枪、捷克式轻机枪……这些受阅的“万国牌”武器出自十几个国家。
检阅途中有一辆装甲车行驶到天安门西侧,因机械故障熄了火,后面装甲车里的战士急中生智,开上前去把开不动的装甲车顶到西长安街上。城楼上的毛泽东对眼前的这一情景看得清清楚楚,不过他没有责怪任何人,因为他知道这就是我军手中最好的装备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足足站了6个小时,他的心情是“又愉快又不愉快”。毛泽东后来解释说: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
1954年:嘉宾云集,高朋满座,盛况空前
1954年10月1日,在喜悦的气氛中,首都北京迎来了一批参加新中国成立5周年庆典的外国友人,包括前苏联、波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蒙古、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越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等11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87个国家的贵宾和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一时嘉宾云集,高朋满座,盛况空前。
地面受阅部队在天安门广场和东长安街列队,空中受阅梯队在北京附近机场待命起飞。
10时,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国庆典礼开始!”这时,乐队高奏国歌,礼炮齐鸣。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在阅兵总指挥杨成武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排列在广场上的受阅部队,并向他们致节日的祝贺。
国庆5周年阅兵规模是新中国成立后较大的一次。受阅部队从全军60个单位抽调编成,组成了包括军事学院、海军学校、步兵学校、炮兵学校、坦克学校、航空学校、摩托化兵团、内蒙古骑兵团、伞兵、高炮、航空兵等方队在内的38个方队和4个飞行梯队,共10384人。
这次阅兵与开国大典阅兵相比,从数量上远不如开国大典阅兵的人数多,但在部队编成和武器装备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国大典的受阅部队主要由陆军编成,海军和空军数量很少,技术兵种只占3%。而国庆5周年受阅部队由诸多兵种编成,它反映了解放军的海军、空军和陆军特种兵的迅速发展。开国大典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从战场上缴获来的“万国牌”,型号、口径、出产国极不统一。国庆5周年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基本上是苏式的,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一大进步。
1954年阅兵大典上,骑兵部队最后一次接受检阅后,永远淡出了国庆阅兵的行列。骑兵方队自1949年连续6年参加了国庆阅兵,其中在开国大典阅兵中,步兵、骑兵占了主角。在战争年代,骑兵因为特有的快速力、冲击力和独立作战能力,被誉为“马刀下的辉煌”。到解放战争时期,骑兵部队最多时达到12个骑兵师。这些被誉为“草上飞”的骑兵部队,在我军对敌斗争中曾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我军以摩托化和机械化取代了骡马化,在历史上最多时达到10万骑士的骑兵作为一个兵种消失了。
除了骑兵这个兵种,人民解放军还相继有铁道兵、基建工程兵、探照兵、司号兵和公安兵等7个兵种陆续消失,一些新的兵种又不断产生。比如: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特种侦察兵、气象兵等,这些新兵种的出现,见证了我军的现代化进程。
1959年:10周年庆典,70万人的狂欢
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与5年前国庆阅兵相比,取消了骑兵、三轮摩托车和口径在100毫米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队,受阅的人数增加了三分之一。
此次阅兵式上出现了一支特殊队伍———“首都民兵师”。民兵队伍在1951年国庆阅兵中首次出现,当时被称作“民兵游击队”,头扎白毛巾,上穿对襟白衬衣,人数也不多。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大办民兵师”,民兵队伍迅速发展壮大。1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上出现的首都民兵师,除没有空军、海军外,共含有17个军兵种,充分体现出“全民皆兵”运动的深入开展。
1954年至1959年是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起步和取得重大成就的阶段。在1959年国庆阅兵上,最令人兴奋的是,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装备的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9式坦克、歼-5型歼击机等新式武器闪亮登场。
在庆典阅兵式之后,首都群众举行了空前盛大的庆祝建国10周年大游行。紧跟在受阅部队之后的70万群众将国庆的狂欢气氛推向了高潮。当时除了广播实况转播外,刚成立一年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尝试着对北京地区做实况转播。年轻的电视台记者们扛着笨重的前苏联生产的摄像机,步行到天安门广场,拍摄大阅兵以及群众游行的盛大庆祝场面。当时北京所拥有的黑白电视机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在游行队伍中,由15000名工人、学生组成的仪仗队,抬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横幅标语,整齐地前进,10个金色的插满鲜花的花篮,托着巨大的国徽,象征着祖国无限光辉美好的前景。在游行群众中,钢铁战线上的职工,围绕着大型高炉、平炉、电路、转炉和一组小高炉的模型欢呼前进。农民自己的乐队用唢呐、笙等民族乐器,吹奏着“社会主义好”的曲子。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人民公社万岁!”1959年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狂热浪漫的神话,人们陶醉于“大跃进”、“人民公社”浪漫主义理想的共和国。人们在空前的热情中想像着能一步跨入共产主义天堂。
1959年国庆 10周年庆典结束了。人民解放军20世纪50年代最后一次阅兵完美落幕。但是谁也没想到,共和国大阅兵从此一停就是20多年。直到1981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
1984年,当共和国再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国庆35周年阅兵时,已是24年沧桑岁月过去了。
1984年:“大国长剑”撩开神秘面纱
1981年,中共中央决定,邓小平同志出任中央军委主席,成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新时代的阅兵呼之欲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盘马弯弓,蓄势待发。
1981年3月10日,邓小平神色凝重地指出,部队阅兵式、分列式也好久没搞了。不能说阅兵式、分列式是形式主义,这些东西对部队的作风培养是很有作用的。通过搞阅兵式、分列式,把军队摆一摆给人民看。同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1984年10月1日举行国庆35周年阅兵。
在1984年阅兵村里,第一次出现了女兵们的青春身影,她们是这次受阅方队中一道最明媚、最亮丽的风景。女兵方队组建后,女兵的训练标准和男兵们完全一样。要求达到以标准姿势立正站立1小时以上,齐步、正步每步75厘米,一分钟走116步。女兵们每天训练都在10小时以上,腿练肿了,脸晒黑了,脚底的血泡变成了老茧。就这样没有一个人人打退堂鼓。
这次阅兵式上,谁也不曾料到,被誉为中国军队天之骄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突然从神秘的历史帷幕后面走了出来。如同当年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一样,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人们好奇于这支兵种的神秘,他们总是穿行于人迹罕至的荒原密林之间,默默无闻地将一枚枚惊天神剑送上天空,人们也惊叹于它的每一次沉默之后的雷霆“亮剑”。
在阅兵式上,战略导弹方队的9辆大型牵引车,载着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战略导弹首次公开展现在世人面前。当威风凛凛的“大国长剑”在北京长安街上第一次撩开她神秘面纱时,几乎震惊了整个世界。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展现了它的实力,它显示出中国有相当高的制造水平,它的出现足以预防任何形式的战争。”英国《泰晤士报》撰文指出:“一条沉睡的东方巨龙醒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引人注意:受阅部队在这一天全部换上了新式军装;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高级将领们的身上,穿的还是旧式的确良军服。这个细节似乎在向人们无声地透露:我们的军队和当时的整个国家一样,正处于变革的交替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是在中国人民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国防力量大展示。这一年,中国改革已经迈入了第七个年头,我军已经发展成为全面军种的合成军队。武器装备正向着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方向发展,潜地导弹、地空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纷纷亮相,标志着国防现代化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99年:50华诞,迎接新世纪的盛典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的时候,迎来了伟大祖国50华诞的光辉节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于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13次国庆大阅兵,亦称世纪大阅兵。
10月1日10时整,随着大会主持人一声令下,60门礼炮分28门为一组交替鸣放出50响,宣告庆典开始。
走过260米红色地毯铺就的通道,国旗护卫队在国旗杆基座前一字排开,持枪面向天安门城楼肃立。升旗手接过国旗,右手朝天一挥,一道灿烂的红霞便脱手招展在金秋的微风中。
全场肃立,悄然无声,天安门城楼对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指挥台上,穿军礼服、戴白手套的总指挥于海抬起了双臂。10时04分,随着于海双臂有力地一挥,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立时响彻云霄,全场数十万人同声高唱起激越高亢的国歌。
身着中山装的江泽民主席乘国产红旗牌检阅车,在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新良的陪同下,检阅了由42个威武雄壮、军容严整、装备精良、精神抖擞的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组成的地面方队。
这是50年来13次国庆阅兵中兵种最多的一次。这一天,人们幸运地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诞生的四个新兵种———海军陆战队、特警部队、预备役部队与飞行员方队,第一次昂首阔步地亮相在天安门前。
由坦克、步兵战斗车、装甲输送车、牵引火炮、自行火炮、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舰舰导弹、地空导弹、地地导弹等409台(辆)地面重装备组成的25个钢铁方阵,献给共和国母亲一首和平、自由、独立、尊严的壮歌。
在25个车辆方队里,车载的四个倚天长剑方队护卫其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继1984年国庆35周年第一次走出历史帷幕之后,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惊讶地发现,与15年前相比,中国“长剑”变小了,变短了。正是这种变化,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实现了历史的跨越:体积小了,威力却增大了,机动性能增强了!它昭示着我军战略导弹部队已经形成核常兼备、高度机动、远中近配套,具有双重威慑、双重打击的力量,在全球战略均衡中举足轻重。
天安门上空,战鹰矫健,10个空中梯队组成的强大机群超低空呼啸而来。25架涂着迷彩的直升机、107架新型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穿云破雾,陆海空航空兵首次联合编队受阅。与以往历次天安门大阅兵不同的是,这10个梯队不仅规模最大,而且是由空军、海军、陆军三个军种的航空兵组成。
12时05分,国庆50周年庆典活动结束。
这年国庆大阅兵的特点十分突出,是我军质量建设的时代飞跃,是我军战斗力的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