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15种预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7:20
无论何时,当我们与别人交往时,或者当我们与我们周围的环境打交道时,我们是在大量预设的基础上进行运作的。所谓的预设,是指在特定的情境里,我们对某样东西是真是伪的一种假设。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假设是根据以往的某些经验作出的。例如,当你早晨起床,你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查一下床边的地板是否还在那里?这种检查的目的是帮助你确定自己是否可以踩在上面。或者,你是否会想当然地认为地板仍在你昨晚离开它的地方?假如你从来不作任何假设,而是事必躬亲,对每样东西都检查一遍,就像你没有什么先前的经验可资利用一样,那岂不太浪费时间了吗?然而,遗憾的是,在早老性痴呆症中,这种做法比比皆是,那是多么地不完美啊!
由此看来,预设,或者说事先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它们甚至成为基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我们来说,即便是一些十分容易的、想当然的预设,也不一定是正确的。目前,出现了另一种预设,它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却不太容易被证明。这种预设认为,假如我和你说的是同一种语言,那么我们两人就会把同样的语义附加到我们所使用的词语上去。实际上,相对来说,语言并非是一种十分可靠的交流依据。让我们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花点时间,找出一些人们普遍同意的词义,譬如“精美的”、“聪明的”、“正义的”和“教育”等,我们就会马上发现,所谓的共同词义在不同的使用者身上有着不同的预设。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编制”这一术语的缩写或简称。它的英文全称是“Neuro - 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有自己的基本预设。我们可以根据你在听谁讲话,或者你正在阅读的内容,提出多达25种不同的预设。从这一系列假设中,每一位具有NLP取向的作者,或者培训机构,往往会挑选那些在他们看来反映NLP之哲学背景的一些重要条目。
我从中挑选了15个预设,我认为,它们在生意场上是与NLP的运用特别相关的。
预设的类型
1.每一种行为均有其积极的意图
这一预设在NLP的所有预设中可能是最具争议的,因为它很容易被误解。在NLP中,这条预设的意思是,就个体表现和行为而言,每一种行为均有其积极的意图。
我们能否将这样一种理想化的概念应用于生意场呢?早在第一本关于NLP的着作问世之前5年,乔治·普林斯(Grorge M.Prince)便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发表文章,就如何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经营管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他列举了多种“对照的假设”,借此在一名消极的、爱挑剔的指责型经理和一名积极的支持型经理之间作出区分。这些“对照的假设”包括:
指责型经理
当下属以我无法接受的方式表达或行事时,我便指出他们的问题。
明智型经理
当下属以我无法接受的方式表达或行事时,我便设想这些方式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有原因的。于是,我便从这一观点出发揣摩其行为。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NLP并不认为凡是存在的行为从客观上看都是最佳的可能选择,它也并不暗示一切行为对实施该行为的个人来说均能产生积极的利益。
2.人们都会作出在他们看来是最佳的选择
这一预设指的是,人们能从他们可以得到的各种选择中作出在他们看来是最佳的选择,即使在他人看来该选择不一定是“最佳的”,但选择者总认为是最佳的。
换言之,极少有人会故意作出“糟糕的”选择。
3.地图并不等于它所描绘的疆域;言语并不等于它所描绘的事物;符号并不等于它所代表的事物
这一预设可能是整个NIP中最为重要的预设了。它最早是由“通用词义学”( General Semantics)的奠基人艾尔弗雷德·科兹布斯基(Alfred Kotzybski)创立的。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这一预设表示了这样的概念,即我们不可能通晓每一件事,不管它是何等的简单。为了了解周围的世界,我们为自己画出一组属于自己的“心理地图”,但是这幅地图始终是在所有选择出来的信息的基础上运作的,正如一幅“城市地图”并非它描绘的风景一样,它不过是一组关于该风景的十分有限的信息而已。
这样看来,两个人对同一个题目会有相当不同的观点,原因在于他们持有各种不同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在信息持有者看来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两人的意见可能不一致,然而他们都“对”。
4.如果你继续做你目前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仍旧获得你目前正在获得的同样结果
这是一种极其乐观的预设的第一部分,它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拥有选择。
我们试图控制我们周围的世界,包括发生在周围世界里的事件,但是我们对这些事件如何作出反应,始终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假定我们一如既往地以同样的方式行事或作出反应,那么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便是我们仍然维持现状。
5.假定你想使某个事情有所不同,你就必须做不同的事情,继续改变你的行为,直至获得你想获得的结果为止
这是一种极其乐观的预设的第二部分,它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只要你想去关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凡事都有解决的可能。
在做生意时,这一预设意在指出这样的事实:如果需要作出改变的话,那么这种改变最好是实质性的,而不仅仅是用“新瓶装旧酒”,相反,实施新过程应该用新办法,否则的话,犹如在旧式唱机上放CD片了。
NLP的观点还提出了这样的假设: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拥有多种选择总比只有一种选择更具现实意义。这一观点可以归人附带的预设中,也就是说,“凡是拥有大量选择的人,最有可能实现他们向往的结果。”
6.变化带来变化
俗话说得好:“能使你真正发生变化的人是你自己。”
NIP尊重上述观点,但它并不满足于这一观点,它还想跨前一步,提出这样的思想:在改变你自己行为的同时,改变的效应不可避免地会对你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这个思想取自控制论,因为控制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当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整个系统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以适应那个已经发生变化的要素。
7.你无法回避交流
这一预设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我们经常进行交流,做事时在交流,不做事时也在交流;我们说话时在交流,不说话时也在交流;有时,我们有意发出一批无意识的非言语信号,目的也是为了交流。
以此为基础,我们尽己所能去了解交流的过程,了解如何使交流成为有效的交流,而非听任事情的变化,这显然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
8.交流的意义在于获得反应
这里提出的预设是,别人只能根据自己的领会对你所意指的东西作出反应,别人对你的意指的理解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请注意,这一预设的基本意思是:“交流”包含着各种信息——不仅有交流双方所说的话,而且还涉及一切与之相伴随的非言语信号。)
该预设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人们对我们所说的话作出适当的反应,那么我们就需要与他们交谈,而不是仅仅向他们发话。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意识到别人对我们正在说的话所作的反应,借此调整我们的交流,千万不要以为别人一定会理解我们想要他们理解的东西。
9.凡人都有他们所需的能力
这一预设的意思是说,人们最终能够应付任何情况。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内在能力发现他们自己,而毋须依靠某人或某物为他们提供先前没有的能力。
面对这一预设,有些人也许认为它有点难以置信。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有必要提出布拉德伯里( Bradbury)的推论,该推论是这样说的:若要利用一种能力,你就必须:
◆知道你已经拥有它了。
◆在有意识的水平上了解如何运用它了。
10.在某种背景下,每种行为都是合适的
这一预设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我们之所以重复某种行为,是因为它曾经产生过理想的结果。问题是,我们常常不断地重复某些行为,而这种做法在局外人看来显然是不很合适的。因此,解决一种不适当行为的有效办法是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选择,而不是对原有的行为进行冗长的、无意义的事后分析,因为这种分析会强化原有的行为而不是消除它。
11.真正的理解来自经验
假如你读过许多书,你可能认为你已经理解书中所说的内容,并把你喜欢的内容讲给别人听。但是,只有你亲自实践以后,才会真正有所体验,真正理解某事。
12.没有“残缺”,毋须“修复”
对于乍一看不适当的交流和行为,早期有一种精神病学的隐喻,把它们比作“残缺”,如同一个人缺臂断腿一样。于是,导致了这样的假设:人们可能在心理上“残缺”,因此需要“修复”,就好像他们因生理“残缺”而需要“修复”一样。然而,根据NLP的观点,这是一种误导的隐喻。爱德华兹·台明( W. Edwards  Deming)就此隐喻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没有残缺,毋须修复。”
13.身心是同一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把我们的身体和心灵看作是彼此独立的实体,这一概念约在20世纪30- 40年代普遍见于医学专业。假如你的身体有什么毛病——从轻度感冒到恶性肿瘤——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进行身体上的治疗。
尽管心灵的位置处于中枢神经系统之首,但是主流医学却认为,就其实际的目的而言,心灵的影响到颈部为止。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此同时,“通用语义学”则在研究这样的假设: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具有直接的制约性。
到了20世纪的最后20年,科学的实践提出了毋庸置疑的证据,表明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与心灵的活动完全相关的,心理紧张的结果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人体健康状况的下降。
14.没有失败,只有反馈
当某件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计划顺利进行下去时,我们往往会把这一结局看作是失败。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我们可能会生气、发火、悲伤、忧郁、担心、内疚等。但是,所有这些都不会产生任何有益的结果。
假如我们把上述结局看作是反馈而不是失败,那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其实,反馈的信息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它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继续做下去,哪些事情应该果断中止。这样一来,我们不会感到沮丧,反而有机会构建新的行动计划,并再次进行尝试。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有一句名言,说他在创造一只可以发光的灯泡时并不是失败了一千次,而是成功地识别了一千种不适合制作灯丝的材料。
15.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学会去做
在NLP中,有一件事至为关键,即如何看待在某些活动领域被同龄人公认为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树立这些榜样的目的,是识别他们所做的哪些事情给他们带来如此非凡的成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差异引发差异”。
当差异被识别后,我们便获得了改进的信息,借此学习相似的技能水平,从事同样的活动。
当然,获得改进的信息并不等于完成了改进,学习优秀人物之技能的人必须具有必要的能力,并且有意愿去实现必要的自我发展。
换言之,也许人们认为,模仿一位世界级选手的活动十分容易。但是,假如一个人只有一条腿,或者严重超重,或者拒绝参加任何体育锻炼,那么他是不大可能将榜样作用的信息转化为个人技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