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23:10
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经济金融新闻写作体会之一
韩幸福
◆序言
干我们这一行的,一般都会有这样两个感觉:一是写稿难,二是见报难。为啥说写稿难呢?这是因为我们农信社系统属专业性很强的特殊性行业,写稿面较窄,新闻由头较少,即便有新闻也多是发生在我们信用社系统内部,发生在金融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上,发生在诸如组织资金、贷款投放、清收不良、新业务开拓、增盈增效等业务活动中,成天与一大堆数字打交道,难免数据堆砌,语言枯燥,视角陈旧,千篇一律,写得多了,连自己也觉得枯燥无味,无从下手,更别说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了。为啥说见报难呢?这是因为在一个联社、一个信用社,能产生轰动效应的业务工作新举措不会很多,仅就普遍的日常工作写报道,采用的概率自然不会太高。而况,我们的稿件专业术语较多,内行人都不想看,外行人看不懂,自然不会喜欢。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金融新闻就陷入了山重水复的“死胡同”,不可能会有曲径通幽和柳暗花明。我从1990年从事新闻写作已有10多个年头了,10多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起早贪黑,笔耕不辍,不仅每年有数十篇新闻稿件见诸报端,而且金融稿件还多次被《经济日报》、《农民日报》、《金融时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理论与实践》等大报大刊采用。屈指算来,发表的稿件也有厚厚的几大本,3000多篇,数十万字。我在写稿过程中,既有作品见诸报端、变成铅字的快意,也有屡投不中、石沉大海的失落;既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有采用的惊喜和退稿的沮丧。可以说是喜忧参半,苦乐并行。
众所周知,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发表,不是孤芳自赏,那么我们就要研究文章如何才能发表。
要提高投稿命中率,首先必须弄明白我们的文章为啥发表不出来。我总结我们的新闻稿件不能发表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篇大论,洋洋洒洒;二是死板陈旧,千人一面;三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四是时过境迁,放“马后炮”。
1、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我们不少同志从事新闻写作大多是兼职的,主要任务是在办公室或信用社里从事新闻宣传和公文写作,写出来的稿子总有点工作味儿,1234,甲乙丙丁,似乎不写出10条8条就不够味儿,就显不出自己的能耐水平,这样的东西,作为总结未尝不可,但作为新闻稿,编辑一看就心烦意乱,自然要被打入“冷宫”。
2、死板陈旧,千人一面。我们联社、信用社的报道大多是数字加做法,年年如此,不仅格式死板,而且内容难创新。加之专业性术语不可避免地要在文章里出现,读者懵懵懂懂,编辑有时也弄得云天雾地,这样的稿件即便内容不错,也很难有出头之日。
3、老生常谈,缺乏新意。信用社工作,不外乎存款、贷款、盘活、收息、效益等等,年年老一套,每个单位除计划有所变动之外,工作安排不外乎那么几大块,反映在宣传报道上就有点老生常谈,缺乏新意。
4、时过境迁,放“马后炮”。写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好时机,错过时机,新闻变成了旧闻,再好的稿件也就成了“垃圾”了。俗话说:拍马还要拍到屁股上。雨过天晴了才想起去送伞自然会落下笑柄,新闻时效过去了才想起提笔,写出的稿件自然就难以见报了。
可能有些同志不以为然,说我也有“大块头”稿子见过报,也“进过省城,上过北京”,但理智的看,这仍属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在金融新闻采用的“五多五少”上,即:金融系统内部专业报刊采用的多,社会新闻报刊采用的少;省部级以下报刊采用的多,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的少;一般静态的平面的报道多,有深度的、分析性的、立体的报道少;金融新闻消息、短讯多,通讯、报告文学少;金融信息多,典型人物、典型经验报道少。
农民撒下麦子,就期冀着五谷丰登,丰收在望;我们写了稿子,谁不希望见诸报端,变成铅字呢?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将新闻稿件写得活一点、新一点、深一点呢?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辛勤耕耘,收获到春华秋实呢?如何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我有以下八点不成熟的体会,讲出来与大家共勉。
◆跳出金融写新闻
金融虽然属专业性、系统性范畴,但我们开展的许多服务都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如代收代付、银行卡、信用工程、“巾帼红”贷款、粮食直补、烟叶收购、种养殖等。如果跳出金融狭窄的圈子,善于从金融同社会生活的接触点上做文章,就会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如我前些年曾在《河南日报》发表过一篇盘活资金的稿子,要说农信社盘活资金这项日常工作,要上金融报刊也是难事,上《河南日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河南日报》不仅登了,而且还登了千把字。原因是我没有就盘活写盘活,而是写了盘活资金同支持经济的关系,进而写到农信社盘活资金是为了不向农民打白条,农民辛辛苦苦,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实在不易!盘活了资金,一方面,可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烟叶收购、粮食收购、棉花收购等收购资金需求。再如:我曾在《农民日报》登过一篇稿子,也是写盘活资金的,题目是“农民积极归还农信社贷款”,虽然内容是清收盘活资金,但里面掺入了农民在信用社的信贷扶持下,积极调整种养殖结构,发展生产,农民脱贫致富了,就积极归还农信社贷款。表面看来,清收盘活是农信社的常规业务,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但实际换个角度,新闻就油然而生了。
什么叫角度?角度的本意是:同是一座山,你从不同的方向、高度去看,景致就不一样。黄山胜景有“猴子观海”、“黄药合梅”、“关公档曹”,从一个特定角度去看,很有点角,偏左一点,偏右一点,站高一点,站低一点,你再去看就完全不同了。
如:某某联社存款超**亿元这篇稿子,表面的看,存款突破**亿元大关,在系统内是件大事;从一个侧面看,反映出这个联社服务品种的拓展,服务手段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高;往深处看,则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从不同的角度看,效果就大相径庭。所以,内部发简报,可以从系统看,可以写长一些;在当地报刊发,可以从侧面看;往省部级国家级报刊发,必须往深处看,角度站高一点,触角伸长一点。
再如:贷款难问题,既是一个金融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既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又是社会各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写这类稿子,容易上报,但角度选不准,同样适得其反。如果让你写,可能会写道,信贷资金紧缺,而城乡居民需求量大,所以导致贷款难。这样写,不仅角度狭隘,而且难以写长。我曾写过一篇《浅析贷款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理论文章,不仅分析了贷款难的种种成荫,而且写了8000余字。稿子是这样写的:
长期以来,“贷款难”是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不少城乡居民和企业怨叹金融机构的“门槛”太高,正常的贷款需求很难如愿以偿,致使“贷款难”的呼声日趋高涨;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也确有不少富余资金,但就是守着“葫芦”不愿开“瓢”,即便发放贷款也总是谨小慎微,顾虑重重。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农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信用贷款的发放,以及贷款营销力度的加大,增加了贷款的覆盖面和支持力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居民的“贷款难”问题,但“贷款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两种情况便是最好的诠释:一是城乡居民到信用社贷款仍习惯于通过关系、朋友、熟人等牵线搭桥,似乎自己求贷上门就会遭到冷遇或吃“闭门羹”;二是部分信用社确实存在着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思想,因为发放贷款既要受到规章制度的刚性约束,又要面对贷款形成风险所带来的责任追究,所以谁也不愿积极或主动地去营销贷款。尽管各级信用合作管理部门都把贷款营销作为“硬指标”纳入考核,但一些信用社仍是犹豫再三。
究其“贷款难”的原因,我们固然可以做出多种解释,但以笔者多年的观察和体验,认为“贷款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的、金融机构的、城乡居民的诸多方面的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 1、社会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导致金融机构对贷款发放畏首畏尾,不敢轻举妄动。二是农村信用社有着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有人片面地认为投放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一家的事儿。国有商业银行一般只瞄准股份制企业和高端客户,且讲究的是规模效应,而对城乡居民、个体商户、中小企业等的资金需求却熟视无睹,大型企业的资金缺口一般通过政府行为能够解决,而众多的居民、商户、中小企业等没“奶”吃,只能“嗷嗷待哺”,只得把“拐仗”靠在信用社的门口。2、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一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使信用社对贷款发放小心翼翼。二是存贷比例的严格控制,使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三是高端客户不愿“屈尊光顾”,低端客户又潜在着巨大风险,使信用社在选择客户时左右为难。四是信用社的经营观念并没有彻底从“坐等客户”向“大营销”上转变。3、城乡居民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信用社及信贷规章制度了解不够,是“贷款难”呼声高涨的主要原因。二是项目选择不准,预期效益实现困难,是“贷款难”呼声高涨的不容忽视的方面。三是城乡居民投资意识虽强,但贷款依赖性过大,是“贷款难”呼声高涨的关键。解决“贷款难”问题的有效途径,1、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解决“贷款难”问题的基础。2、各家金融机构密切配合,统力协作,是解决“贷款难”问题的关健。3、建立贷款“大营销”体系,是解决“贷款难”问题的根本出路。
再如盘活不良贷款难是金融系统及社会共性的问题,我写篇《盘活不良贷款缘何难》的理论研讨文章被《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和《金融理论与实践》采用,后来我换了个角度及题目,竞很快被《大河报》及《农民日报》采用,采用时题目换成了《借了钱为啥不想还》。文章是这样写的:1、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为清收设下“层峦叠障”。由于受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社会思想根源的长期积淀,一些贷户总觉得在集体或国家的大锅里舀饭吃理直气壮,天经地义。于是,便认为贷款是国家的钱,能拖则拖,能赖则赖。更有的靠“耍赖皮”过活,无钱靠“东西”跑套取贷款,有钱则在布置安乐窝上胡思乱想,而对还贷款却熟视无睹。笔者曾遇到不少这样的贷户:高楼大厦住着,鸡鸭鱼肉吃着,手机用着,汽车坐着,潇洒自在,游哉悠哉,而贷款一催再催却久拖不还,或兜圈子,或耍嘴皮,或瞪眼睛,颇令信用社困惑不堪。个别甚至对信贷人员大打出手,表现出十足的流氓意识。2、法律管理体系不健全,使盘活清收如履薄冰。一些贷户认为信用社没有健全的法律管理体系,我即使不还,你也无能为力,说不定你还能高看我一眼呢。于是,便认为信用社的贷款贷得越多越不怕,并认定这是一条致富的最佳捷径,这便应验了时下“欠债者是爷,要债者是孙”那句话。也有些贷户同信用社打交道多年,认为贷款只要拖得久,给信用社磨磨牙,就能或多或少地减点利息,碰得巧还会“天降大喜于斯人”连本带利全豁免,于是坐等观望,凭海临潮,企盼信用社免息或豁免贷款。笔者平时到乡下收贷,就不断遇到贷户“何时豁免贷款”的询问,也有些索性“讨价还价”:信用社如果能将利息免了,我就将贷款还了。如此心理作崇,使清收盘活陷入窘境。3、还款困难的贷款户,索性“破罐子破摔”,使清收进退维谷。有些贷户负债累累,家徒四壁,反正“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挣点钱还贷款也杯水车薪。不如挣了花了心安理得,“虱多不咬,帐多不愁!”也有些贷户还贷款无能为力,信贷干部的“难听话”听多了,便不耐烦了,索性“豁出去”算了,贷款者成千上万,又不止我一人,反正法不责众,我无钱你无法,动用家产也好,依法起诉也罢,只要你讨不出债,我受点委屈或遭点冷遇也“划算”。4、行政干预四处插手,使清收陷入窘境。信用社在贷款发放上仍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基层社为了取得地方政府对信用社工作的支持,“委曲求全”地发放了不少行政干预贷款。这些行政干预贷款,有些超越信用社的有关规章制度,有些根本就不符合贷款条件,因有领导出面说情,或行政命令,信用社不得不委曲求全。这些贷款往往风险较大,十有八九到期难以收回;清收时也往往困难重重。由于有地方政府“插手”,清收也要“看眼色行事”,一些贷户觉得有“保护伞”,拖欠贷款也不担惊受怕。即便有些贷户赖债不还,信用社若执行担保制度,依法维护权益,就会遇到来自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阻力,或出面说情,或硬性命令,或施加压力,使信用社左右为难,进退维谷。5、“贷款难”使一些贷户还贷款顾虑重重,使清收雪上加霜。时下“贷款难”的呼声日趋高涨,信用社从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方面考虑,发放贷款时往往把关严格,谨小慎微,一些贷户“求爷爷告奶奶”求得贷款后,为免遭再度求贷的困惑,即使能归还贷款也顾虑重重,犹豫再三。虽然贷款利息让一些贷户“包袱”沉重,他们也心甘情愿。一位个体企业老板曾直言不讳地告诉笔者:不是我们不愿归还贷款,只是贷款归还了,“求爷爷告奶奶”是否还能贷出款来?贷不出款,生产资金就难以为继,企业就要面临“半死不活”和破产倒闭,“贷款难”让我们害怕啊! 6、“执行难”是不争的事实,使清收“四面楚歌”。一方面在贷款管理中,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不完善,造成某些方面无法可依,执法部门由于对某些问题感到棘手,又无规可循,往往退避三舍。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更为严重,尽管《经济合同法》、《借款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法规早已颁布实施,但执行起来仍困难重重,执行部门在处理经济(贷款)案件中,由于人情的、行政的和经济利益等原因,执行起来,弹性较大。加之不少贷款依法起诉后,有些虽“赢了官司”,但诉讼成本较高,信用社得不偿失;有些虽也判信用社“有理”,但却未能执行回任何资产和现金,还使信用社“得罪”了贷户,为此,信用社有苦难言,慢慢地对依法起诉感到厌倦。近年来,信用社依法起诉了不少贷款,但真正强制收回的却微乎其微,更多的不良贷款则“棚架”、“悬空”,将盘活清收推向尴尬境地,找贷户,贷户因信用社将其推向法庭愤愤不平,哪愿积极归还陈欠;找法院,法院以已判决而一推而之。有些不良贷款虽被执法部门强制收回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款项长期到不了信用社帐上,足见“执行难”之一斑。 7、执行制度不严,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使清收苦不堪言。这些年来,多数农村信用社不断强化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制订的也比较健全,但尽管制度定得条分缕析,执行起来却“网开一面”或“大开绿灯”。你强调贷款必须履行按级审批制度,他却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或超越权限,或先斩后奏;明明这笔贷款不符合政策、原则,他却对照贷款条件,通过“变通”对号入座;担保、抵押本应实实在在的,他却“睁只眼闭只眼”网开一面,致使许多担保形同虚设,抵押也是一纸空文而已;贷款“三查”制度本应该严格遵守,他却欺上瞒下,隐山瞒海,熟视无睹。至于个别信贷人员以贷谋私,拿原则做交易,更是与制度原则大相径庭。由于信用社执行制度乏力,导致借款合同“漏洞百出”,有贷款主体资格不合规的,有担保、抵押失效的,有丧失讼诉时效的,更有借款合同是一纸空文的等等,如此,别说我们清收起来无能为力,就是执法部门也束手无策。
◆注意按“口味”做饭
广播与电视,报纸与刊物,同样是新闻单位,但各自对新闻稿件的要求却不尽相同。中央报刊与地方报刊不一样,党团报刊与专业报刊不一样,即便是同类报刊,各自风格也别有千秋。作为一个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固然重要,但不能对号入座,有的放矢,即便有上乘的稿件也难以见诸报端,大多也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曾有一位朋友,前几年写过一篇散文,叫《屁的故事》,洋洋洒洒,琅琅上口,自我感觉良好,多数人看了也拍手叫绝,但他投给了《洛阳日报》很快便退了回来,后来经人指点,投给了国家级一种知名娱乐性刊物《三月风》,很快便登了出来。这说明好的文章也要求适销对路,也要求掂着猪头找准庙门。《洛阳日报》的级别远不如《三月风》高,但它是党报,即便是副刊,也必须严肃,而《三月风》就不同了,它是娱乐性刊物,他的风格就是活泼、搞笑、趣味,因而就对号入座了。所以我们从事写作的朋友,不仅要对各个新闻单位的个性风格了如指掌,而且还要掂量稿件分量,把握新闻层次,不可牵强附会,投石问路。适宜口播的,决不去报刊“碰运气”,属于地方性新闻,不勉强往省部级获国家级新闻单位投。如:前几年我写过一篇《杨振兴谱写一曲金融卫士之歌》的消息稿,说的是一位农村信用站干勇斗歹徒的动态新闻,刊登在当年《洛阳日报》的二版头题上,并被评为洛阳市季度文明新事。这属于地方性新闻,投到省部级获国家级报刊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再如:我写篇《农村信用社撑起乡镇企业半壁江山》的稿子,要说这类稿子投往系统内金融类报刊就很难,但我写的这篇稿子却被《经济日报》和《河南日报》采用了,而且篇幅不小,原因是《经济日报》有个“金融专版”,《河南日报》有个“财金天地”,投对了路子,自然一投就中。
一般说来,能在社会性报刊刊登,上专业性报刊不在话下,但也不尽然。因为各个报刊对稿件的取舍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通讯员多读报,充分掌握报刊风格。就拿《洛阳日报》来说吧,它属于党报,是社会性报纸,一般情况下上金融类稿件比较困难,这就要求你所写的新闻稿件必须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就事论事,司空见惯的存款增加、盘活资金、贷款投放,上报怕是一句空话。几年前,我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法国一篇消息稿自《挎包银行揽储忙》,稿子是这样写的:300多个挎包银行日前在农村信用社兴起,今年已组织回存款1.3亿元。前几年,信用社职工工资福利“旱涝保收”,在组织存款服务上大多是“守株待兔”,等客上门。结果储蓄存款虽稳中有升,但却增长不快。近两年来,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和同业的日趋激烈竞争,信用社大胆改革,锐意尝试,积极推行效益工资制,工效挂连,奖勤罚懒,极大的调动了全员组织存款的积极性。稿子之所以能很快被采用,除了引进激励机制树新举措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挎包银行上门收储,方便城乡群众存取,对服务群众大有裨益,同社会关系重大,同居民息息相关。同样是被《洛阳日报》采用的稿子,而另一篇却大不相同。说的是撤并信用代办站建联站,这篇稿子表面看来无足轻重,无非是撤并信用代办站建立联站,但我抓住了长期以来,信用站大多按行政区域设置,一村一站,一人办公,一人临柜,村村冒烟,信用站职工肩挑“耕田养家”与“代办业务”的两副担子,一方面办公设施简陋,防范机制不健全,成了信用社发案的“焦点”,这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同时抓住了信用站存贷不方便,业务发展缓慢,撤并信用站建立联站,可以规范办公时间,固定营业场所,方便群众存取这一群众众望所归的问题,使这篇稿子变得非同一般,这便是这篇稿子得以见报的原因。
当然话又说回来,金融报刊金融类稿子固然容易上一些,但并非见啥写啥,随心所欲就能如法炮制的。各个金融类报刊对稿件的取舍、报刊的风格,以及所面对的读者各不相同。如:《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和《金融时报》同样是国家级金融类报刊,《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面对的是农村信用合作系统,而《金融时报》面对的是整个金融系统,因而上稿相对就不那么容易了。你如:《金融时报》前不久发表我一篇调研性稿子,题目是《规范小额农贷刻不容缓》,稿子是这样写的:推广小额农贷,是农村信用社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农村信用社追确定位、求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根本要求。小额农户贷款自开办以来,不仅受到了农民兄弟的欢迎,而且日益成为基层农村信用社信贷与收益增长中的亮点。然而,根据笔者在基层的多年工作实践,发现不少小额农户贷款发放很不规范,存在着非常突出的风险隐患,亟需进一步规范和解决。
据笔者调查,目前基层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发放存在着五个主要问题:一是小额农贷用途改变,背离发放初衷。二是多人贷款供一人或者少数人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三是化整为零,逃避上级监督。四是大凡小额农贷均搞联保,而联保多是形同虚设。五是“对号入座”的现象大行其道。稿子有1000余字,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在发表时要求扩充到2000字左右,这就是他们的受众群不一样。
这就要求通讯员写稿时,一定要把握好自己所写新闻的分量,投寄好层次,在当地或本系统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稿子,放在全省全国也许就微不足道了,同样,在一种报刊采用,投向另一种报刊也许就把握不大了。投寄稿子时,要对自己的稿子合理估价,有的放矢,切不可牵强附会,随心所欲。
我刚参加工作时,也像许许多多的通讯员一样,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黑豆摊一场,又是起早贪黑,通宵达旦,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就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过了一段时间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才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仅过几年摸索实践,使我认识到,新闻要写好,不光要有热情,更要培养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勤动笔,勤学习,勤摸索,勤观察,在生活中努力寻找“新闻眼”。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
——经济金融新闻写作体会之二
韩幸福
◆注意“照顾顾客”
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稿件必须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尤其是我们金融类稿件,专业性强,属于较多,因而写起来难度更大了。所谓专业性强,是指金融新闻多发生在金融系统内部、发生在金融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上,再次就是金融新闻写作中数字出现的频率较高、行业术语和专业术语较多,写这类稿件时千万要注意“术语”大众化。在写稿时,不妨将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读者喜欢什么就“端什么”,读者喜欢吃“农家菜”,你端上来一桌子山珍海味,那读者十有八九没有“口味”。读者喜欢什么就放什么,你如读者喜爱“武打片”,“爱情片”,你放个历史片、教育片,那观众不摇头才怪哩。写稿也是如此,你写的存款增加、贷款投放、资金搞活,数据堆砌,语言枯燥,读者看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编辑怎么回拍手叫好呢?我曾在《农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贷款众生相》的稿子,稿子是这样写的:
近年来,许多银行、信用社沉淀贷款居高不下,领导束手无策,行社举步维艰。造成沉淀资金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与种种不正常贷款不无关系。试析一下贷款者是怎样从银行、信用社贷出款的,或许能对金融部门有些启迪。 一、“吹”出来的。说大话,报虚情,或动用“秀才”班子写“实绩”,或邀请“嗽叭班”吹“战果”,吹得基础行社“晕头转向”,也吹得信贷干部信以为真,终于吹出贷款来。二、“跑出来的。这些人活动量颇大,腿勤、嘴快,脑瓜活,练就了一套“跑功”,专“跑”领导干部,跑准了门子,跑顺了路子,跑来了“面子”,跑出了贷款。 三、“买”出来的。用请吃请喝、送礼行贿等手段,花钱献媚取宠于信货干部,“买”得信贷干部心悦诚服1JL、慈手软,买出贷款来。四、“磨”出来的。这些人采取“泡蘑茹”的方式,软磨硬泡,决不说“难听的”,磨得信贷干部心软了,心烦了,“安排一下吧”。五、“信”出来的。这些人习惯“以信取人”,第一次贷款不到期便“完壁归赵”,博得信贷干部信任。于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第二次贷款便“轻而易举”。六、“拉”出来的。这些人善于拉帮结伙,“以官压人”。把“行政干预”拉了来求得贷款,自己躲在幕后悄无声息,贷款到手便“万事大吉”。七、“换”出来,一是拿荣升晋升,你给我贷款,我让你青云直上或提拔你的三亲六眷;二是拿政策原则换,你给我贷款,我给你“农转非”指标或安排你七姑八姨。换得“有利可图”,自然就换出贷款来。八“争”出来的。效益好,利润佳,各专业银行竞相贷款。建行贷50‘万,工行贷60万,我也不问青红皂白贷70万。一旦企业“关门大吉”,倒霉的就是“争”得厉害的银行。九、“骗”出来的。一是拿存折作抵押行骗;二是拿自己万贯家私行骗;三是让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作担保行骗;只要骗得信贷干部觉着“万无一失”,便骗出贷款来。十、“哄”出来的。用甜言蜜语假言密语欺哄信贷干部,哄得信贷干部沾沾自喜,哄出贷款来。
写的是当前贷款管理中的种种弊端,又跑贷款的,有拉关系求贷款的,有花钱买贷款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群众关注,读者喜欢,语言多处引用群众的“口头禅”,趋于大众化,令人耳目一新。稿子登出后,在读者中、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后来这篇稿子被《河南日报》等多家报刊转载。
要使金融稿子得以上报,首先要丢掉金融报道的冷面孔,做到深入金融写新闻,要把枯燥难懂的金融业务术语,用生动新鲜的语言写出来,尽可能的把群众难以弄懂的专业术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现出来。如资金头寸,我们可把他解释为“可使用的资金”,如盘活资金,我们可解释为“搞活资金”。如果报道中只能使用专业术语,别的语汇难以替代,那么随后必须给与必要的注释,直至使读者能够看懂。如:近几年,金融系统普遍开办“电话预约存款业务”,这件事与城乡居民很有关系,如果泛泛而谈金融系统开办了这项业务,就像是作广告,作报告,不但不被读者注意,而且对这些业务本身比较生疏,不容易理解,报道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但如果金融新闻像闲聊一样把报道内容将给他们,这样的报道才有可能朗朗上口。对开办电话预约存款这个报道,我在《金融时报》发表时开头是这样写的:如果你乡村钱又忙得脱不开身,只要拨通农村信用社所有网点的电话,就会有储蓄员服务上门,这是农村信用社推行的电话预约存款新储种。这样的报道想跟读者谈话一样,是人感到自然、亲切,同时也是一般的工作报道,变成了一条社会新闻。这篇稿子很快也被《洛阳日报》、《洛阳晚报》采用。
其次,把触角伸得长一点。金融业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广、最紧密的行业之一,金融贯穿于经济、文化、社会及家庭的各个领域,但我们有些通讯员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束缚于金融领域内,这样不仅感到无啥可写,而且也很难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稿子。只有把触角延伸与金融有联系的各个领域,才能打开自己的眼界。写出来的东西才大气,才有更易于上报的灵气,才有被读者、编辑认可的生气。如我曾在《农民日报》发表的《农村信用社不向农民打白条》,在《大河报》发表的《借了钱为啥不想还》、《金融市场十大怪》,在《洛阳日报》发表的《金融服务,离百姓有多远》等稿子,有国家级的,有省级的,有市级的,发表级别尽管不同,但它们都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单纯就金融新闻写新闻,而是在金融与百姓生活,金融与经济生活,金融与大众关注等接触点上做文章,触角伸得长了,眼光自然放宽,写出的东西自然有深度,带理性,自然不会感到没啥可写。
◆按“节令”穿衣
无论是社会性报刊,还是金融类专业报刊,对节令的敏感性极强,抓住了这一点,稿件上报的系数就会大些。你如《洛阳日报》吧,属社会性报刊,在一般情况下,金融类新闻能够见诸报端纯属“凤毛麟角”,你说抢劫银行、勇斗歹徒登高件容易上报,那金融系统哪有那么多突发性事件呢?再说这类事件多了,对金融系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在第一季度,金融系统能上社会性报刊的,无非是**信用社实现储蓄存款开门红,**信用社获国家级、省部级什么殊荣之类的稿件,这类稿子尽多发个短讯或一句话新闻。在三八节前夕,你写些比较有特色的女性类稿子,拿上高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中国的节令很多,按节令写稿可以说是上报率提高的捷径。如三八节前夕,我曾写过多篇关于女信贷员、女主任的人物通讯,出人意料的被《金融时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中国城乡金融报》等报刊采用;五四前夕,我曾写过一位储蓄员的人物通讯,也很快被《洛阳日报》、《洛阳晚报》采用。信用社系统的人物通讯,在平常,别说上社会性报刊,就是上金融类专业报刊,就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但抓住了节令这一特定的“火候”,上稿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按节令穿衣必须赶在节令前写稿、投寄,否则误了时令,就成了一对废纸。
再如1月份无啥可写,我迅速写了一篇《为冲刺泼点冷水》的稿子,很快被《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采用。稿子是这样写的:
时下,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有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到半年或年终时,才开足马力,奋力“冲刺”,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为此,笔者想给“冲刺”泼点冷水。
不可否认,“冲刺”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我们的业务工作进发出闪光的火花。然而,我们的金融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事,一味地寄希望于“冲刺”,就很难收到如愿以偿的效果。比如,组织资金工作,如果平时不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只等“冲刺”拼搏,想实现稳中有升,只能是“南轲一梦”;再比如盘活不良贷款工作,如果平时不抓紧抓实,只等“冲刺”突然袭击,想把大量不良贷款“盘活”,怕也难遂人愿。想突击完成任务,搞一次“冲刺”也属正常。但把我们的工作寄希望于“冲刺”,就叫人难以恭维了。长此以往,职工懈怠或形成堕性,“冲刺”也未必会有春华秋实。即便“冲刺”能出奇制胜,哪如天天冲刺,月月冲刺轻松自然。
这篇稿子之所以迅速刊登,一方面是临近双节,报刊杂志稿源相对紧缺,另一方面,就是抓住了季节,抓住了火候。
注意按“节令”投稿,必须准确掌握各个季节的报道要点,每种报刊的报道特色,这样写起稿来就得心应手,就会有的放矢。社会性报刊有金融类栏目,如《人民日报的》的“中国金融”版,《经济日报》的“中国金融”专刊,《农民日报》的“农金园地”版,《中国合作时报》的合作周刊,《河南日报》的“财税金融”版,《河南城乡经济报》的“合作金融”专版等等,就是金融类报刊也有一些固定的栏目,如《金融时报》的“农村金融”周刊,《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合作金融”栏目等等。初学写作,尤其是初开始投稿的通讯员,一定要抓住报刊的风格及特色,抓住报刊的周刊及栏目,这样就避免了投稿的盲目性。如我写的《洛阳农信社支农实力大增》、《规范小额农贷发放刻不容缓》等稿子就发在《金融时报》的“农村金融”周刊;《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有个栏目“热强冷调”、“时下短评”栏目,我写的小言论《为官要求质量》、《有一种工程摆道具》、《近亲繁殖当休依》、《依法收贷莫违法》、《领导交学费何时休》等稿子就等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的这些栏目内,这些稿子同样被《河南城乡经济报》的“合作金融论坛”栏目采用。再如《大河报》有个“彩民园地”栏目,我针对栏目写了《别太在乎结果》、《投注与钓鱼》、《摸彩情悠悠》、《要有一颗平常心》等稿子,几乎百发百中。
当然,作为一个通讯员,你不去关注信用社的发展,不去生活中挖掘新闻,专等季节性新闻,专“守株待兔”,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兔子撞到树上让你去捡呢?为此,通讯员还是多深入生活,多读书,多看报,多练笔,多研究报纸,这样你写出的稿子才不至于“明珠投暗”。
◆注意“量体裁衣”
在撰稿时,不可贪大求全,更不可掺杂水分。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可穿靴戴帽,拖泥带水;有必要洋洋洒洒的,也决不写成简讯短波一挥而就;标题该长就长,该短就短,画龙点睛,多给编辑送“热蒸馍”。
具体到金融新闻报道中,就是要剔除“菜肴”中的沙子。有的报道写的拉拉杂杂,毫无生气,原因就是空话、大话、套话居多,有的稿件一开头必定是“在省联社、市农信办的正确领导下”,这几乎成了一些稿件的模式。有一些稿件主次不分,面面俱到,看后不知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新闻就应该简明扼要,应该语言通俗易懂,把最多的信息告诉读者。如果报道中充拆了不该有的废话,就好像菜肴中掺杂了沙子一样,再好的菜肴也令人难以下咽,即便是很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也只能被编辑“忍痛割爱”。
废话是写稿的大敌,对它我们要毫不留情。但是,少说废话,并不是文章简短,也不是该洋洋洒洒才能说清楚的新闻,非要写成短训一挥而就,更不是把稿件写的无血无肉,皮包骨头。我这里说的是文章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写好金融新闻,不可避免地要讲究一下门面。干银行,门面装修至关重要,谁的门面气派豪华,储户就往哪里去;搞新闻,好的导语也可冲淡人们对金融报道生冷面孔的现象。一个态度认真的作者,再写一篇报道时,导语虽寥寥几句,却写的活泼,引人入胜。好的导语,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是一句话,一个侧面,甚至是一段话;同是一篇文章,可以写成几个甚至几十个导语。一般说来,导语应简明扼要,字字珠玑,导语是文章的眼睛,要有“一杯茶水一支烟,导语标题想半天”的精神,要学会浓缩事实,举起精华,要知道怎样概括和提炼,要用写诗的态度和写诗的方法写新闻,尽可能使导语写成增一字则嫌长,减一字则嫌短。如《河南省洛阳市信用代办站“光荣退休》这篇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随着孟津县送庄信用社裴坡代办站的顺利关门歇业,伴随了洛阳市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半个世纪的信用代办站,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全部“光荣退休”。导语不长,但却完全说明了问题。
再如我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发表的一篇言论《硬骨头不易硬啃》,导语是这样写的:死滞资金、不良贷款,经过基层信用社几年的共同努力,能收的基本都收了,能啃的“肉”大都“啃”光了。剩下的大都是“啃不动”或“稍带油腥”的“硬骨头”,“不“啃”吧,上边三令五申,“啃”吧,不但食之无肉,而且说不定能掰掉牙齿。既形象生动,有别具匠心,很能引人入胜。
同样是一篇支持乡镇企业的稿子,我的导语却有三种写法。《河南日报》发表我的消息《农村信用社优化投资结构》,导语是这样写的:“农村信用社优化投资结构,使30多家企业获得较快发展,10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简明扼要,事实清晰,令读者一目了然。同样是这篇稿子,我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时,导语却这样写道:“农村信用社在保证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前提下,采取分类排队,区别对待的方法,运用信贷杠杆,优化投向结构,不仅使30多家企业获得较快发展,还使10多家苟延残喘的企业起死回生”,虽有所繁琐,但也简洁清新。
导语重要,标题也相当重要。一般读者打开报纸,往往先浏览标题,然后再决定选读那些新闻,可读可不读。可见精心制作标题是何等重要。而且,真正优秀的新闻稿件,标题的制作都是十分精美的。俗话说:“题好文一半”。一条金融新闻有传神、新颖的标题,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在我发表的一些新闻稿件中,标题的精美却也为文章得以发表鸣响了前奏。如《洛阳日报》曾发表过我的一篇消息稿,标题是《一笔沉睡了31年的芝麻贷》,一看标题就有禁不住看下去的冲动,一看才知道,六几年农村信用社发放的一笔1元贷款,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收回。对这篇稿子,《洛阳晚报》头版编辑非常感兴趣,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这篇稿子很有趣味儿,颇值得一读,但我很想明白1元贷款沉睡了31年利息有多少。我很快一算,才3块多钱,因为六几年、七几年贷款利息才2厘多,这1元贷款1年利息也不过1毛多钱,10年、20年也不过两三元。
再如《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发表我的通讯《企业文化也可以当饭吃》,诗歌《信合妻子家》,言论《赶鸭子下海》、《猫论》、《嫁出去的闺女也应善待》、《硬骨头不已硬啃》等,标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诱惑了编辑、读者的胃口。《嫁出去的闺女也应善待》开头是这样写的:对嫁出去的闺女,娘家也会牵肠挂肚。可时下有些农村信用社视贷出的款为“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做法,就有点缺乏远见了。君不见,一些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发放前,尚能认真调查、严格审查,可贷款一“出手”便完事大吉。至于贷款是否转移了用途被挪作它用,信贷员懵懵懂懂;贷款是否在使用过程中潜在风险,危机四伏,信贷员一问三不知。更有甚者,明知道贷款即将被“棚架”、“悬空”,依旧熟视无睹。他们习惯于到期后才去催收贷款,贷款出现沉淀后才抓耳挠腮。如此不免令人忧心忡
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
——经济金融新闻写作体会之三
韩幸福
◆掌握一般的写作技巧
金融新闻的范围比较宽泛,有消息、通讯,有言论,有评述,有调查报告,有工作论坛,有内部的简报,也有公文的工作总结、领导讲话,但不管是哪一类稿子,都必须掌握好写作的一般技巧。
一是新闻要素必须齐全。就像人必须具有五脏六腑一样,骨骼内脏是立起人的基础,至于血液就如同润笔精炼了。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何果,如同人的眼、耳、鼻、口“五官”必不可少。如我曾写过一篇《省联社主任张铁良到栾川进行工作调研》的稿子,稿子是这样写的:10月10日至12日,省联社主任张铁良在省联社办公室副主任樊鸿鹏、洛阳市农信办主任舒洛建等的陪同下,深入到栾川联社进行工作调研。张主任一行首先听取了栾川联社、城关信用社、君山信用社的整体工作汇报,张主任对栾川联社业务经营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栾川联社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较差,历史包袱较重,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取得如此成绩,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这都得宜于联社班子的精诚团结和全体员工的奋力拼搏。目前,栾川联社呈现出的良好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信用社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随后,张主任与联社部分中层干部及信用社员工进行了座谈,认真听取了员工们在工作中的困难。
就进一步做好信用社今后工作,张主任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找准市场定位。二、要转变经营理念。三、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机遇。四、要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五、要认真抓好案件专项治理工作。
这篇稿子,新闻五要素就俱全,何时:10月10日至12日;何地:栾川;何事:工作调研;何人:省联社主任张铁良、办公室副主任樊鸿鹏、洛阳市农信办主任舒洛建;何因何果:就进一步做好信用社今后工作,张主任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找准市场定位。二、要转变经营理念。三、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机遇。四、要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五、要认真抓好案件专项治理工作。
再如,我曾写过《连维良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对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的稿子,被省联社转发。稿子的导语就整个具备了新闻的所有要素,导语是这样写的:6月5日上午,市长连维良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在听取了市农信办的工作汇报后强调,要把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要把“三类人员”欠款作为突破口,不放过一笔,不放过一户,不放过一分钱,做到应收尽收;要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导语中既有何时何地,又有何人何事何果。
二是新闻的三性必须具备。真实性,不胡编乱造,无中生有;新闻绝对不能失实。敏感性,百姓关注,大家关心,编辑喜欢,读者迫切;新近性,刚发生的,急需解决的,尽管过去发生但现在又升华了。
三是写作套路不能违背。先有大量素材在手边,然后进行构思,接下来动笔谋局成篇,在反复修改之后再慎重寄出。你的稿子能不能见报关键在于以下五个方面:稿件反映的是不是系统内的大事要事;稿件反映的是不是当前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稿件反映的是不是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稿件反映的是不是系统内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稿件反映的东西是不是具有突发性、实用性、指导性、知识性。如不具备这些,最好不轻易动笔。
四是掌握好一般新闻写作的层次结构。无论是怎样文章,都少不了标题、导语、主题、结尾四个部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下笔传神,画龙点睛。如:《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发表我的一篇言论《依法收贷莫违法》,一看标题就知道收贷中有违法现象,至于怎样违法,你就禁不住要往下看;再如:《金融时报》发表我的一篇调研性文章《规范小额农贷发放刻不容缓》,一看标题就知道当前小额农贷发放很不规范,咋不规范?存在哪些问题?你心中不免会有继续往下看的冲动。导语是文章的开头,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导语往往是一句话或一段话,但切忌拖泥带水。如《金融理论与实践》发表我的一篇理论文章《盘活不良贷款为何难》,导语简要阐述了盘活不良贷款的难: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收效入微,下面就要分析为何难。再如《金融时报》发表我的一篇消息稿子《农村信用社撑起乡镇企业半壁江山》,导语只写了投放了多少贷款,扶持了多少乡镇企业,使多少乡镇企业起死回生,绝处逢生。寥寥数语,便点明了主题。主题是文章的主干,要层次分明,有理有据,主题要围绕导语进行叙述。结尾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使文章的最终结果和升华,结尾要对应主题,遥相呼应。
五是穿针引线至关重要。有了大量的素材以后,我们要很好地进行编制。就像姑娘打毛衣那样,理顺线路,构思出好式样,插叙、倒叙、正叙、点缀、铺垫、反衬等写作技巧都要有层次的使用。有人认为,写新闻不想写小说,不需要文学加工,只要打事件写清楚即可,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常言说:“七分新闻一份夸,还有二分笔升华”。这就是说写金融新闻稿子,切忌平原走马,千篇一律,只有写的富于变化,波澜曲折,新颖有趣,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六是千万注意八点:1、作风要严肃,要实事求是。成绩要充分肯定,缺点要勇于承认。不能写成绩时随意夸大,喜气洋洋,而写缺点时一笔带过,撇开主题;2、中心要突出,要层次分明。你确定的主题要突出和鲜明,该简的简,该长的长,切不可拖泥带水;如:我曾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发表过一篇言论稿子,题目是《非得加上重要吗》,稿子是这样写的:只要是领导讲话或作指示,我们常常能听到“重要”两个字。有些讲话或指示确实重要,加上“重要”本无可厚非,但有些讲话或指示却是无关紧要的老生常谈,却偏要加上“重要”,就不禁令人纳闷:领导讲话非得带上“重要”吗?似乎不加上“重要”两字,就引不起“重视”,不强调“重要”,就会被熟视无睹。领导一般懂政策,有水平,从他们口中讲出来的话往往被看作是有“指导作用”,他们的讲话确实“重要”。但大多数的情况下,领导的讲话官话、套话、空话颇多,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贯彻讲话的情况非常普遍,更严重的是,不管什么讲话都加上“重要”,群众听了烦,真正的重要讲话反而就成了“耳旁风”了。当前,会议过多、领导讲话过滥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温床和载体。在一些人看来,无论大事小事,领导不讲话、不作指示,工作就无法开展和落实,不加“重要”,好像讲话就没有分量。当这种思维成了习惯,“重要”两个字就变的越来越不“值钱”了。其实,真正重要的讲话,即使不加“重要”两个字,人们也知道它的重要性,又何必画蛇添足呢?这篇稿子短短400多字,不仅指出了当前文山会海的弊端,而且不拖泥带水却淋漓尽致。3、素材典型,要服务主题。素材是为主体服务的,因而收集的素材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色性。最好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如去年10月《金融时报》、《中华合作时报》、《河南城乡经济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我的一篇消息稿子《洛阳农信社支农实力增强》,若让你收集素材,肯定把贷款放为主要素材,而我收集的素材确是:近年来,洛阳市农信社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经营,特别是在组织存款工作中,一是注重市场研究,大力推行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开展预约服务、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等,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全市400多个营业网点进行了联网,实现了存款的通存通兑,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洛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多个文件,取消对农信社的歧视性限制政策,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使辖内的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账户开设在了农村信用社,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存款的快速增长,使得农信社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三农”和洛阳市新农村建设,今年前8个月,共新投放资金14.2亿元。素材与众不同,稿子自然就别出心裁。4、交代简明,要简明扼要。交到一般是背景性材料,无需添油加醋,拖拖沓沓。如我多次委市政府领导写讲话,其中为常务副市长吴中阳在全市农村信用社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会议上的一个讲话,就有一段交代材料,那就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为啥要高度关注及支持农信社央行票据兑付,我是这样写的:长期以来,农信社在支持“三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产权关系不明晰、经营机制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等,严重制约了其自身发展和支农作用的发挥。如果不进行改革,农村信用社就没有出路,农村金融就会出现风险,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就得不到保障,进而将严重影响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前期所作的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工作,以及当前仍在努力攻坚的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统一法人等全都是围绕着这项“核心工作”来做的,如果央行专项票据兑付不了,可以说我们之前所做的工作就等于白做,整个改革工作也将是半途而废。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进入央行票据兑付的关键时期。我市13家农村信用联社于2005年3月、6月分两批共获得人民银行专项票据8.66亿元。此票据期限2年,2007年3月、6月相继到期。按照改革有关政策,只有在专项票据期限内达到有关考核要求,人民银行才予以兑付。在发行专项票据之初,人民银行仅就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降幅作了两条硬性规定。但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国家出台扶持政策帮助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减轻经营负担,通过“花钱买机制”,使信用社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良性循环机制的目的,人民银行今年7月将专项票据兑付考核要求增至12项,考核内容、重点及相关指标非常严格,将票据兑付成现金的难度大大增加。前不久在全国首批申请兑付的5个省的57家信用联社中,通过的仅有l 8家。这说明央行票据兑付的“门槛”很高,难度很大。目前距我市专项票据按期兑付只有3个月的时间,票据兑付考核已进入了关键时期,需要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狠下决心,树立责任心,增强紧迫感,切实履行好职责,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票据兑付工作一次成功,全额兑付。为此,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从发展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洛阳的战略高度出发,清醒地认识做好票据兑付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5、条理清晰,要层次分明。不能东拉西扯。6、剪裁得体,要量体裁衣。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在写作是要量体裁衣,去芜存精。7、分清主次,要详略得当。8、反复修改,要不厌其烦。完稿后,不能万事大吉,要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新闻写作的几个避免
一是避免将工作简报同金融新闻混为一谈。工作简报的特征是:领导作用﹢业务活动﹢效益数字=金融新闻 当然按这个特征写金融新闻,也不是一概被否定的。但金融新闻通工作简报是有本质区别的,简报是在系统内,新闻要面向大众,读者不买账,金融新闻就失败了。一写稿子,就是领导重视,改进服务,出台措施,收到成效。
二是避免将金融新闻的新同新闻价值混为一谈。新闻价值是衡量金融新闻能否上报的客观标准,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同样离不开心,但这里的新具有五性,即:时新性,重要性,显示性,接近性,明确性。五性道出了他世人所未知或所少知的最新事实,或已知事实的最新更动、变化或新奇发现,它必须给人以新鲜感、新奇感,并能津津乐道或奔走相告。
三是避免将业务通何笔头熟混为一谈。不少人认为,只要业务通,写稿子自然轻车熟路,实际上错了。懂业务并不一定会写稿子,写稿子不仅要懂业务,而且还要懂得文学、美学、历史学、公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走出“熟人关系”的误区
不少通讯员认为,稿子要见报,得有关系、得有熟人。诚然,有个熟人好办事,多个朋友多条路。但对于从事新闻写作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有熟人、有关系,可以帮忙发几篇稿子,但要经常在报末刊未亮相,经常有惊喜从远方传来,怕是不现实的。我原本对文学非常感兴趣,中学时经常写写散文、小说、诗歌、杂文等在《语文报》、《洛阳日报》、《杂文报》上发表,高三时荣幸的被吸纳为作家协会会员。但我发表的每一篇稿子从没有找一个熟人、关系,再说,学生也不会有这方面的熟人和关系。后来参加信用社工作,在报纸、刊物上经常发些新闻稿子和文学作品,时间长了,由编辑对我熟识的,但我靠的仍然不是关系和熟人,而是质量。如我写的《此情悠悠》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发表,并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一等奖,这都不是关系熟人所能左右的;再如,我写的《创新机制促发展》,在“我为信用社献计献策”活动中,在众多的稿件中脱颖而出,并评为一等奖,这也不是关系熟人所能起的作用。关键一点是质量。
有人说多辛勤耕耘播种,就会有春花含苞待放,就会有秋实硕果累累,这话也不尽然,如果说你的写作水平不入路,编辑也不会“牵强附会”发你的稿子,如果你的稿子确实写得不错,但因与报纸风格特色格格不入,编辑也只好忍痛割爱。有人说人类可以感动上苍,可在新闻创作中,辛勤爬格子的精神如果与稿件质量成反比,编辑也丝毫不会感动。哪怕你每天有数十篇稿子飞到编辑部。在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浮夸风相当严重,就有些农民认为种地,种子撒得越多收获就会越丰收。有位农民播种小麦时,一亩地播种小麦上千斤,麦苗长出来绿油油的一片着实喜人,可结果颗粒未收,原因何在呢?它违背了生物生长规律。通讯员写稿又何尝不是如此,只大把大把的播种,而不去辛勤耕耘,不去精心的施肥,管理,不去耐心的查找问题,汲取教训,写作水平日复一日难有长进。写作头高锦屏人情远远不够,必须掌握技巧,精益求精,循循渐进。
近年来,不少通讯员走这写稿的误区,使我们所不希望的。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愿写,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搞新闻是苦差事,纳入沉湎于灯红酒绿潇洒在,报刊没有熟人关系,写了也不好发表,谁愿意自讨苦吃呢?二是偏听偏信,不相信事实。如某某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花了多少钱,某某发表的论文是找了关系熟人的,似乎稿子质量不高。其实错了,关系熟人能给你文章润笔,增辉添彩,但决不会因发你一篇劣质文章而影响报刊质量,砸了报刊牌子。三是唯我独尊,孤芳自赏。如说某某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不怎么着,我写得比他好就是发不出来,他肯定有关系有熟人。文章发表自由发表的道理,不被采用也有不被采用的原因,多从自身找原因,少在客观上找借口,才是根本出路。因此说,通讯员必须跳出“熟人关系”的误区,不被眼下确实存在的找关系、找熟人、花钱等不正常现象所迷惑,不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才能高瞻远瞩,写出精品来。
◆结束语
河南有位作家说过:文无定法,全靠自己悟道。以上是我写作实践中悟出的一些道理,对别人不一定适用。悟道要有时间,写一篇两篇文章是悟不出道来的。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条漫漫的长路,从事写作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要追求眼前的名利烟花,要有吃苦的准备;为了写作要呕心沥血付出代价,人憔悴了也不要后悔;只要你坚持不懈的一直写下去,终有一天会收获到春华秋实的辉煌。这时的心情一定会有他人所体会不到的万种感慨和喜悦。秉烛笔耕、挑灯夜战是苦;冷嘲热讽、指三道四是酸;遇到挫折和失败偃旗息鼓,而又在极度困惑中走出那是怎样的心情。当然,搞宣传的首先要积极做好本职工作,投身到前景辉煌的农村信用合作事业中去。不仅要勤业、勤学,而且要广交朋友,要不断地克服自我,改造思想,还要靠自身的努力换得一个宽松的环境等等。搞新闻写作的一般都会有热一阵子冷一阵子的想法,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要见异思迁。见异思迁的人注定将一事无成。既然选择了写作这条道路,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即便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但努力了就无怨无悔。总之,在写作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自己勤学习、勤看报、勤练笔,勤摸索,勤于耕耘,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