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7:30
来自ITwiki,开放的信息技术大百科
(重定向自RAID)
Jump to:navigation,<jumptoSearch>
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在台湾一般俗称:磁碟阵列)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多个相对便宜的小磁盘组合起来,成为一个磁盘组, 使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一个价格昂贵、容量巨大的磁盘。根据选择的版本不同,RAID比单盘有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益处:增强数据整合度,增强容错功能,增加吞吐量或容量。另外,磁盘组对于计算机来说, 看起来就像一个单独的磁盘或逻辑存储单元。分为RAID-1,RAID-10,RAID-3,RAID-30,RAID-5,RAID-50。
围绕RAID的基本想法就是把多个便宜的小磁盘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磁盘组式的逻辑硬盘,因此,操作系统仅把它们看作一个单一的逻辑存储单元或磁盘。通过这种手段使逻辑硬盘的性能达到或超过一个容量巨大、价格昂贵的磁盘。RAID常被用在服务器计算机上,并且常使用完全相同的硬盘作为组合。由于硬盘价格的不断下降与和RAID功能更加有效地与主板整合,它也成为了高级最终用户的一个选择,特别是需要大量存储的工作,如:视频与音频制作。
利用如磁盘条纹化 (RAID 0) 和磁盘镜像 (RAID 1) 的技巧,把数据分布到各个磁盘上,来达到亢余性、低延迟、读写的高带宽、硬盘毁坏后的最大可恢复性。
采用 RAID 的主要原因是:
增强了速度 扩容了存储能力(以及更多的便利) 可高效恢复磁盘
有两种可以实现RAID的方法:硬RAID和软RAID。
最初的RAID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每种等级都有其理论上的优缺点。这些年来,出现了对于RAID观念不同的应用。
目录
[隐藏]
1 基本RAID分类1.1 RAID 01.2 RAID 11.3 RAID 21.4 RAID 31.5 RAID 41.6 RAID 51.7 RAID 6
[编辑]
基本RAID分类
[编辑]
RAID 0

Diagram of a RAID 0 setup.
将多个磁盘合并成一个大的磁盘,不具有冗余,并行I/O,速度最快。RAID 0亦称为带区集。它是将多个磁盘并列起来,成为一个大磁盘。在存放数据时,其将数据按磁盘的个数来进行分段,然后同时将这些数据写进这些盘中。 所以,在所有的级别中,RAID 0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RAID 0没有冗余功能,如果一个磁盘(物理)损坏,则所有的数据都会丢失。
理论上越多的磁盘效能就等于[单一磁盘效能]x[磁盘数],但实际上受限于滙流排I/O瓶颈及其它因素的影响,RAID 效能会随边际递减,也就是说,假设一个磁盘的效能是50MB/秒,两个磁盘的RAID 0效能约96MB/秒,三个磁盘的RAID 0也许是130MB/秒而不是150MB/秒。所以,两个磁盘的RAID 0最能明显感受到效能的提升。
[编辑]
RAID 1

Diagram of a RAID 1 setup.
两组以上的N个磁盘相互作镜像,速度没有提高,但是允许N-1个磁盘损坏,可靠性最高。RAID 1就是镜像。其原理为在主硬盘上存放数据的同时也在镜像硬盘上写一样的数据。当主硬盘(物理)损坏时,镜像硬盘则代替主硬盘的工作。因为有镜像硬盘做数据备份,所以RAID 1的数据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级别上来说是最好的。但无论用多少磁盘做RAID 1,仅算一个磁盘的容量, 是所有RAID上磁盘利用率最低的一个级别。
[编辑]
RAID 2
这是RAID 0的改良版,以汉明码(Hamming Code)的方式将数据进行编码后分割为独立的位元,并将数据分别写入硬盘中。因为在数据中加入了错误修正码(ECC,Error Correction Code),所以数据整体的容量会比原始数据大一些
[编辑]
RAID 3

Diagram of a RAID 3 setup of 6-byte blocks and two parity bytes, shown are two blocks of data (orange and green)
采用Bit-interleaving(数据交错存储)技术,它需要通过编码再将数据位元分割后分别存在硬盘中,而将同位元检查后单独存在一个硬盘中,但由于数据内的位元分散在了不同的硬盘上,因此就算要读取一小段数据资料都可能需要所有的硬盘进行工作,所以这种规格比较适于读取大量数据时使用
[编辑]
RAID 4

Diagram of a RAID 4 setup with dedicated parity disk with each color representing the group of blocks in the respective parity block (a stripe)
它与RAID 3不同的是它在分割时是以区块为单位分别存在硬盘中,但每次的数据存取都必须从同位元检查的那个硬盘中取出对应的同位元数据进行核对,由于过于频繁的使用,所以对硬盘的损耗可能会提高。
[编辑]
RAID 5

Diagram of a RAID 5 setup with distributed parity with each color representing the group of blocks in the respective parity block (a stripe)
RAID Level 5 是一种存储性能、数据安全和存储成本兼顾的存储解决方案。它使用的是Disk Striping(硬盘分割)技术。 RAID 5不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而是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当RAID5的一个磁盘数据发生损坏后,利用剩下的数据和相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去恢复被损坏的数据。 RAID 5可以理解为是RAID 0和RAID 1的折衷方案。RAID 5可以为系统提供数据安全保障,但保障程度要比Mirror低而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Mirror高。RAID 5具有和RAID 0相近似的数据读取速度,只是多了一个奇偶校验信息,写入数据的速度比对单个磁盘进行写入操作稍慢。同时由于多个数据对应一个奇偶校验信息,RAID 5的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RAID 1高,存储成本相对较低。
[编辑]
RAID 6

Diagram of a RAID 6 setup which is just like RAID 5 but with two parity blocks instead of one
同一阵列中容许两个硬碟同时失效(或是当一个失效后还来不及更换便有第二个失效)后.更换新硬碟时再由另两个正常硬碟将备份的资料建立在新的硬碟中.所以至少必须具备四或四个以上硬碟才能生效.
取自"http://wiki.ccw.com.cn/%E7%8B%AC%E7%AB%8B%E7%A3%81%E7%9B%98%E5%86%97%E4%BD%99%E9%98%B5%E5%88%97"
RAID磁盘阵列技术简述
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大容量”硬盘的价格还相当高,解决数据存储安全性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磁带机等设备进行备份,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但查阅和备份工作都相当繁琐。1987年, Patterson、Gibson和Katz这三位工程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了题为《A Case of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廉价磁盘冗余阵列方案)》的论文,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多只容量较小的、相对廉价的硬盘驱动器进行有机组合,使其性能超过一只昂贵的大硬盘。这一设计思想很快被接受,从此RAID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存储进入了更快速、更安全、更廉价的新时代。
磁盘阵列对于个人电脑用户,还是比较陌生和神秘的。印象中的磁盘阵列似乎还停留在这样的场景中:在宽阔的大厅里,林立的磁盘柜,数名表情阴郁、早早谢顶的工程师徘徊在其中,不断从中抽出一块块沉重的硬盘,再插入一块块似乎更加沉重的硬盘……终于,随着大容量硬盘的价格不断降低,个人电脑的性能不断提升,IDE-RAID作为磁盘性能改善的最廉价解决方案,开始走入一般用户的计算机系统。
一、RAID技术规范简介
RAID技术主要包含RAID 0~RAID 7等数个规范,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常见的规范有如下几种:
RAID 0:RAID 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结构。RAID 0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并没有为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因此,RAID 0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RAID 1:它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 为备份的数据。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 0+1: 也被称为RAID 10标准,实际是将RAID 0和RAID 1标准结合的产物,在连续地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且并行读/写多个磁盘的同时,为每一块磁盘作磁盘镜像进行冗余。它的优点是同时拥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数据高可靠性,但是CPU占用率同样也更高,而且磁盘的利用率比较低。
RAID 2:将数据条块化地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并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海明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它同RAID 2非常类似,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区别在于RAID 3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来说,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RAID 4: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RAID 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因此RAID 4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
RAID 5:RAID 5不单独指定的奇偶盘,而是在所有磁盘上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在RAID 5上,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RAID 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和随机读写的数据。RAID 3与RAID 5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RAID 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就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 5来说,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并可进行并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写损失”,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RAID 6:与RAID 5相比,RAID 6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但RAID 6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因此“写性能”非常差。较差的性能和复杂的实施方式使得RAID 6很少得到实际应用。
RAID 7:这是一种新的RAID标准,其自身带有智能化实时操作系统和用于存储管理的软件工具,可完全独立于主机运行,不占用主机CPU资源。RAID 7可以看作是一种存储计算机(Storage Computer),它与其他RAID标准有明显区别。除了以上的各种标准(如表1),我们可以如RAID 0+1那样结合多种RAID规范来构筑所需的RAID阵列,例如RAID 5+3(RAID 53)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阵列形式。用户一般可以通过灵活配置磁盘阵列来获得更加符合其要求的磁盘存储系统。
开始时RAID方案主要针对SCSI硬盘系统,系统成本比较昂贵。1993年,HighPoint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DE-RAID控制芯片,能够利用相对廉价的IDE硬盘来组建RAID系统,从而大大降低了RAID的“门槛”。从此,个人用户也开始关注这项技术,因为硬盘是现代个人计算机中发展最为“缓慢”和最缺少安全性的设备,而用户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却常常远超计算机的本身价格。在花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RAID技术可以使个人用户也享受到成倍的磁盘速度提升和更高的数据安全性,现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IDE-RAID控制芯片主要出自HighPoint和Promise公司,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AMI公司(如表2)。
面向个人用户的IDE-RAID芯片一般只提供了RAID 0、RAID 1和RAID 0+1(RAID 10)等RAID规范的支持,虽然它们在技术上无法与商用系统相提并论,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其提供的速度提升和安全保证已经足够了。随着硬盘接口传输率的不断提高,IDE-RAID芯片也不断地更新换代,芯片市场上的主流芯片已经全部支持ATA 100标准,而HighPoint公司新推出的HPT 372芯片和Promise最新的PDC20276芯片,甚至已经可以支持ATA 133标准的IDE硬盘。在主板厂商竞争加剧、个人电脑用户要求逐渐提高的今天,在主板上板载RAID芯片的厂商已经不在少数,用户完全可以不用购置RAID卡,直接组建自己的磁盘阵列,感受磁盘狂飙的速度。
二.通过硬件控制芯片实现IDE RAID的方法
在RAID家族里,RAID 0和RAID 1在个人电脑上应用最广泛,毕竟愿意使用4块甚至更多的硬盘来构筑RAID 0+1或其他硬盘阵列的个人用户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在这里仅就这两种RAID方式进行讲解。我们选择支持IDE-RAID功能的升技KT7A-R AID主板,一步一步向大家介绍IDE-RAID的安装。升技KT7A-RAID集成的是HighPoint 370芯片,支持RAID 0、1、0+1。
做RAID自然少不了硬盘,RAID 0和RAID 1对磁盘的要求不一样,RAID 1(Mirror)磁盘镜像一般要求两块(或多块)硬盘容量一致,而RAID 0(Striping)磁盘一般没有这个要求,当然,选用容量相似性能相近甚至完全一样的硬盘比较理想。为了方便测试,我们选用两块60GB的希捷酷鱼Ⅳ硬盘(Barracuda ATA Ⅳ、编号ST360021A)。系统选用Duron 750MHz的CPU,2×128MB樵风金条SDRAM,耕升GeForce2 Pro显卡,应该说是比较普通的配置,我们也希望借此了解构建RAID所需的系统要求。 1.RAID 0的创建
第一步
首先要备份好硬盘中的数据。很多用户都没有重视备份这一工作,特别是一些比较粗心的个人用户。创建RAID对数据而言是一项比较危险的操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毁掉整块硬盘的数据,我们首先介绍的RAID 0更是这种情况,在创建RAID 0时,所有阵列中磁盘上的数据都将被抹去,包括硬盘分区表在内。因此要先准备好一张带Fdisk与Format命令的Windows 98启动盘,这也是这一步要注意的重要事项。
第二步
将两块硬盘的跳线设置为Master,分别接上升技KT7A-RAID的IDE3、IDE4口(它们由主板上的HighPoint370芯片控制)。由于RAID 0会重建两块硬盘的分区表,我们就无需考虑硬盘连接的顺序(下文中我们会看到在创建RAID 1时这个顺序很重要)。
第三步
对BIOS进行设置,打开ATA RAID CONTROLLER。我们在升技KT7A-RAID主板的BIOS中进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选项并开启ATA100 RAID IDE CONTROLLER。升技建议将开机顺序全部改为ATA 100 RAID,实际我们发现这在系统安装过程中并不可行,难道没有分区的硬盘可以启动吗?因此我们仍然设置软驱作为首选项。
第四步
接下来的设置步骤是创建RAID 0的核心内容,我们以图解方式向大家详细介绍:
1.系统BIOS设置完成以后重启电脑,开机检测时将不会再报告发现硬盘。
2.磁盘的管理将由HighPoint 370芯片接管。
3.下面是非常关键的HighPoint 370 BIOS设置,在HighPoint 370磁盘扫描界面同时按下“Ctrl”和“H”。
4.进入HighPoint 370 BIOS设置界面后第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Create RAID”创建RAID。
5.在“Array Mode(阵列模式)”中进行RAID模式选择,这里能够看到RAID 0、RAID 1、RAID 0+1和Span的选项,在此我们选择了RAID 0项。
6.RAID模式选择完成会自动退出到上一级菜单进行“Disk Drives(磁盘驱动器)”选择,一般来说直接回车就行了。
7.下一项设置是条带单位大小,缺省值为64kB,没有特殊要求可以不予理睬。8.接着是“Start Create(开始创建)”的选项,在你按下“Y”之前,请认真想想是否还有重要的数据留在硬盘上,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一旦开始创建RAID,硬盘上的所有数据都会被清除。
9.创建完成以后是指定BOOT启动盘,任选一个吧。
按“Esc”键退出,当然少不了按下“Y”来确认一下。
HighPoint 370 BIOS没有提供类似“Exit Without Save”的功能,修改设置后是不可逆转的
第五步
再次重启电脑以后,我们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Striping(RAID 0)for Array #0”字样了。插入先前制作的启动盘,启动DOS。打开Fdisk程序,咦?怎么就一个硬盘可见?是的,RAID阵列已经整个被看作了一块硬盘,对于操作系统而言,RAID完全透明,我们大可不必费心RAID磁盘的管理,这些都由控制芯片完成。接下来按照普通单硬盘方法进行分区,你会发现“这个”硬盘的容量“变”大了,仔细算算,对,总容量就是两块硬盘相加的容量!我们可以把RAID 0的读写比喻成拉链,它把数据分开在两个硬盘上,读取数据会变得更快,而且不会浪费磁盘空间。在分区和格式化后千万别忘了激活主分区。
第六步
选择操作系统让我们颇费周折,HighPoint370芯片提供对Windows98/NT/2000/XP的驱动支持,考虑到使RAID功能面向的是相对高级的用户,所以我们选择了对新硬件支持更好的Windows XP Professional英文版(采用英文版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后面的Winbench测试,大家自己使用RAID完全可以用中文版的操作系统),Windows 2000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硬件支持方面显然不如Windows XP Professional。
第七步
对于采用RAID的电脑,操作系统的安装和普通情况下不一样,让我们看看图示,这是在Windows XP完成第一步“文件复制”重启以后出现的画面,安装程序会以英文提示“按下F6安装SCSI设备或RAID磁盘”,这一过程很短,而且用户往往会忽视屏幕下方的提示。
按下F6后出现安装选择,选择“S”将安装RAID控制芯片驱动,选择“Enter”则不安装。
按下“S”键会提示插入RAID芯片驱动盘。
键入回车,安装程序自动搜索驱动盘上的程序,选择“WinXP”那一个并回车。
如果所提供的版本和Windows XP Profesional内置的驱动版本不一致,安装程序会给出提示让用户进行选择。
按下“S”会安装软盘所提供的而按下“Enter”则安装Windows XP Professional
自带的驱动。按下“S”后又需要确认,这次是按“Enter”(这个……确认太多了,呵呵)。接下来是正常的系统安装,和普通安装没有任何区别。
RAID 0的安装设置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会谈谈RAID 1的安装。与RAID 0相比,RAID 1的安装过程要简单许多,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不具破坏性。
2.RAID 1的创建
虽然在原理上和RAID 0完全不一样,但RAID 1的安装设置过程却与RAID 0相差不多,主要区别在于HighPoint 370 BIOS里的设置。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只向大家重点介绍这部分设置:
进入HighPoint 370 BIOS后选择“Create RAID”进行创建:
1.在“Array Mode”上点击回车,在RAID模式选择中选择第二项“Mirror(RAID 1)for Data Security(为数据源盘创建镜像)”。
2.接着是源盘的选择,我们再次提醒用户:务必小心,不要选错。
3.然后是目标盘的选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镜像盘或备份盘。
4.然后开始创建。
5.创建完成以后BIOS会提示进行镜像的制作,这一过程相当漫长。
6.我们用了大约45分钟才完成60GB的镜像制作,至此RAID 1创建完成。RAID 1会将主盘的数据复制到镜像盘,因此在构建RAID 1时需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把主盘和镜像盘弄混,否则结果将是悲剧性的。RAID 1既可在两块无数据的硬盘上创建,也能够在一块已经安装操作系统的硬盘上添加,比RAID 0方便多了(除了漫长的镜像制作过程)。创建完成以后我们试着将其中一块硬盘拔下,HighPoint370 BIOS给出了警告,按下“Esc”,另一块硬盘承担起了源盘的重任,所有数据完好无损。
对于在一块已经安装操作系统的硬盘上添加RAID 1,我们建议的步骤是:打开BIOS中的控制芯片→启动操作系统安装HighPoint 370驱动→关机将源盘和镜像盘接在IDE3、4口→进入HighPoint 370 BIOS设置RAID 1(步骤见上文介绍)→重启系统完成创建。
我们对两种RAID进行了简单的测试,虽然RAID 0的测试成绩让人有些不解,但是实际使用中仍然感觉比单硬盘快了很多,特别是Windows XP Professional的启动异常迅速,进度条一闪而过。至于传输率曲线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我们估计和平台选择有一些关系,毕竟集成芯片在进行这种高数据吞吐量的工作时非常容易被干扰。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也看到RAID 0系统的数据传输率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一度接近60MB/s。与RAID 0相比,RAID 1系统的性能虽然相对单磁盘系统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但测试中我们发现RAID 1的工作曲线显得非常稳定,很少出现波动的情况。再看看Winbench99 2.0中的磁盘测试成绩,一目了然。
对用户和操作系统而言,RAID 0和1是透明不影响任何操作的,我们就像使用一块硬盘一样。
三、用软件方法实现RAID
除了使用RAID卡或者主板所带的芯片实现磁盘阵列外,我们在一些操作系统中可以直接利用软件方式实现RAID功能,例如Windows 2000/XP中就内置了RAID功能。
在了解Windows 2000/XP的软件RAID功能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Windows 2000中的一项功能——动态磁盘管理。
动态磁盘与基本磁盘相比,不再采用以前的分区方式,而是叫卷集,它的作用其实和分区相一致,但是具有以下区别:
1.可以任意更改磁盘容量
动态磁盘在不重新启动计算机的情况下可更改磁盘容量大小,而且不会丢失数据,而基本磁盘如果要改变分区容量就会丢失全部数据(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磁盘工具软件可以改变分区而不会破坏数据,如PQMagic等)。
2.磁盘空间的限制
动态磁盘可被扩展到磁盘中不连续的磁盘空间,还可以创建跨磁盘的卷集,将几个磁盘合为一个大卷集。而基本磁盘的分区必须是同一磁盘上的连续空间,分区的最大容量当然也就是磁盘的容量。
3.卷集或分区个数
动态磁盘在一个磁盘上可创建的卷集个数没有限制,相对的基本磁盘在一个磁盘上最多只能分4个区,而且使用DOS或Windows 9X时只能分一个主分区和扩展分区。
*这里一定要注意,动态磁盘只能在Windows NT/2000/XP系统中使用,其他的操作系统无法识别动态磁盘。
因为大部分用户的磁盘都是基本磁盘类型,为了使用软件RAID功能,我们必须将其转换为动态磁盘: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磁盘管理,在查看菜单中将其中的一个窗口切换为磁盘列表。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右键菜单将选择磁盘转换为动态磁盘。
在划分动态卷时会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类型的动态卷。
1.简单卷:包含单一磁盘上的磁盘空间,和分区功能一样。
(当系统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态磁盘并且两个磁盘上都有未分配的空间时,我们能够选择如下的两种分卷方式)2.跨区卷:跨区卷将来自多个磁盘的未分配空间合并到一个逻辑卷中。
3.带区卷:组合多个(2到32个)磁盘上的未分配空间到一个卷。
(如果如上所述系统中的两个动态磁盘容量一致时,我们会看到另一个分区方式)
4.镜像卷:单一卷两份相同的拷贝,每一份在一个硬盘上。即我们常说的RAID 1。
当我们拥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动态磁盘时,我们就可以使用更加复杂的RAID方式——RAID 5,此时在分卷界面中会出现新的分卷形式。
5.RAID 5卷:相当于带奇偶校验的带区卷,即RAID 5方式。
对于大部分的个人电脑用户来说,构建RAID 0是最经济实用的阵列形式,因此我们在这里仅就软件RAID 0的构建进行讲解:
要在Windows 2000/XP中使用软件RAID 0,首先必须将准备纳入阵列的磁盘转换为上文所述的动态磁盘(这里要注意的是,Windows 2000/XP的默认磁盘管理界面中不能转换基本磁盘和动态磁盘,请参考上文中的描述),我们在这里尝试使用分区的条带化,这也正是软件RAID和使用RAID芯片构建磁盘阵列的区别。我们选取了一个29GB的分区进行划分带区卷,在划分带区卷区时,系统会要求一个对应的分区,也就是说这时其他的动态磁盘上必须要有同样29GB或更大的未分配空间,带区卷分配完成后,两个同样大小的分卷将被系统合并,此时我们的格式化等操作也是同时在两个磁盘上进行。
在构建RAID 0完成后,我们决定测试其硬盘传输率以确定这种软件RAID对性能的提升程度,我们构建软件RAID的平台和前文中的硬件RAID平台并不相同,为了保证CPU的性能以确保我们软件RAID的实现,我们采用了较高端的系统:Athlon XP 1700+,三星 256MB DDR内存,华硕A7V266-E主板,由于软件RAID对硬盘规格的要求比较低,所以硬盘系统我们选用了不同规格的硬盘,希捷酷鱼Ⅳ 60GB和西部数据1200BB 120GB两块硬盘。
在传输曲线的后半段,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软件RAID 0的硬盘传输率达到了60MB/s,完全超越了阵列中任意一个硬盘的传输率,RAID 0的优势开始体现出来。对于追求高性能的用户来说,这应该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在Linux环境下,我们同样可以利用Raidtools工具来实现软件RAID功能。这个工具可以制作软RAID 0、RAID 1、RAID 4、RAID 5等多种磁盘阵列。在使用Raidtools之前,首先要确定目前正在使用的Linux核心是否支持Md。如果你正在使用的核心是2.0.X,并且不是自己编译过,大多数情况下支持软RAID。如果不能确定,则需要自己编译核心。
虽然RAID功能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速度体验和数据安全性,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廉价IDE-RAID解决方案本质上仍然是“半软”的RAID,只是将RAID控制信息集成在RAID芯片当中,因此其CPU占用率比较大,而且性能并不是非常稳定。这也是在高端系统中软件RAID 0的性能有时可以超过“硬件”RAID 0方案的原因。
对于用户来说,高性能的IDE-RAID存储系统,或者需要比较强劲的CPU运算能力,或者需要比较昂贵的RAID卡,因此,磁盘阵列仍然应该算是比较高端的应用。不过对于初级用户来说,使用简单而廉价的磁盘阵列来提高计算机数据的可用性或提升一下存储速度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当然其性能还远不能和高端系统相比。
总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RAID架构出现在市场上,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上,越来越普及的廉价IDE-RAID方案与硬盘价格的不断下降互相照应,似乎也在预示着未来个人数据存储的发展趋势,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HighPoint 370 BIOS没有提供类似“Exit Without Save”的功能,修改设置后是不可逆转的.
服务器存储典范:SCSI RAID天极网
2005-3-17 10:55:00 文/

时至今日,IDE在速度上提升了不少,而且更有100 GB以上的容量,在这个紧缩开支的日子里,不少人已经用比较便宜的DE RAID 作为服务器存储设备。但是IDE却不能成为服务器存储装置的主流,这主要是IDE本身设计的限制使得它仅仅能够作为内置设备,而且数量只限四件,加上最要命的就是不能支持多机工作,使其在网络下的多用户环境表现并不好,反观SCSI在这情况下,就可以提供更为合适的网络环境。
由于业内对RAID有着殷切的需求,厂商们便度身打造了一些专业的RAID芯片(或者处理器,如Intel的I960),用来配合SCSI ASIC,使之成为SCSI RAID的HBA,这一种搭配至少有6~7年的历史。但至今依然是服务器的最佳RAID选择,究其原因,主要是:
1.SCSI的可靠性高,起始成本低;
2.价钱相对便宜;
3.易于管理并附有专业功能。
而且,SCSI RAID HBA有着许多不同的选择,从简单的一千多元至过万元都有,区别之处主要在于附加的SCSI通道数量(通常由1、2至4不等,每条通道可支持十五个硬盘)、使用的RAID处理器、PCI插槽及其他附件如Cache Memory、电池模组等的不同。高端的多通道SCSI RAID HBA提供大容量的Cache Memory,更宽的PCI连接,甚至电池模组等先进功能。
SCSI RAID的种类
不少人以为SCSI RAID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其实SCSI RAID并非遥不可及,一般用户亦可用合理的价钱来使用。
最低价:Software RAID
在RAID刚诞生时,以软件为主的RAID是惟一选择。其实在表现方面,RAID 0及RAID 1并不需要太多的系统资源,但在重建损坏了的RAID(Degraded Mode)或是碰上大量运算资源的RAID 5(需于每次写入时计算Parity),软件RAID未必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加上软件RAID须依赖操作系统,如Windows2000、Solaris或 Linux等先启动,所以操作系统并未能受到RAID的保护。Software RAID只需两块SCSI硬盘的价钱便可以完成,甚至可以是免费,但除非是用RAID 1(镜像),否则RAID 0有任何差错,资料尽毁!至于RAID 5,由于表现关系,笔者并不建议在software RAID下使用RAID 5。
最基本组合:SCSI卡加Firmware
新一代的Ultra 320卡,有一部分品牌为了增强竞争力,不惜附送RAID功能,虽然它只是支持RAID 0、1及0/1,但一来是免费,二来性能亦不俗,又可支持RAID Array Boot机,连操作系统也纳入保障范围,缺点就是未能支持RAID 5,用户若要使用RAID 5就要多付点钱了!SCSI卡加上RAID功能,售价待定,估计价钱和Ultra 160 SCSI双通道卡相仿。
最经济:Single Channel SCSI RAID
这是SCSI RAID HBA最初级的选择,亦是大多数人使用的选择。新的单通道SCSI RAID HBA卡不仅更为小巧,且支持机架安装服务器(LP标准),而且有更大的PCI带宽及内建内存。
一块SCSI RAID HBA约售20000至30000元,加上三至四个SCSI Drive约需20000至30000。当然,如果想用热插拔功能,硬盘需要是SCA插头,并不是一般用的内置(68品High Density插头)与此同时,用户需要有支持SCA的硬盘排板式碟柜。一般有牌子的服务器都会附送四到六个插槽。一般牌子服务器都有数个SCA的硬盘插槽,如需另行购买亦不算太昂贵。
大容量,高表现:双通道SCSI RAID
双通道的SCSI RAID可支持至30个硬盘,不过绝大部分用双通道SCSI RAID的用户大约只有六至十个硬盘,他们都将不用通道的硬盘放在同一个 RAID Array上,使可用的带宽加倍,如SCSI跑Ultra 160的话,那就差不多等于跑Ultra 320了。而且双通道的SCSI RAID HBA已是中端产品,可提供更大的Cache增加读写表现,也提供更快的处理器,甚至电池模块保障Cache内部资料。
新型组合零通道:Zero Channel RAID(ZCR)
如果是新买家的话,不妨考虑买一块可支持ZCR的主板,甚至是预装式服务器,只需多加1千多元便可以得到双通道(一般内置式SCSI芯片为双通道)SCSI RAID,是最新的选择。ZCR的特征是:可以最低成本升级内建SCSI晶卡到SCSI RAID卡的功能。利用主板自身的SCSI芯片(Adaptec的Alc-78xx),然后再用一个小型的RAID卡(带处理器),组合后就成为一组完整的SCSI RAID。这类RAID卡特别适用于Rack Mount的薄型服务器,既可省下宝贵的一条PCI槽及位置,在不用浪费主板的SCSI芯片的同时,还可以升级至有处理器的RAID。要注意的是,零通道RAID卡须配合新一代SO-DIMM升级槽或有特别BIOS的主板才可使用。零通道的RAID卡大小如信用卡,但只有新一代服务器主板才支持。
最强组合:External RAID
如果在SCSI的标准下,将RAID的工作放至机外,首先,扩容再也不局限在机体之内,连RAID卡本身,电池等都可以有冗余的部件。这并不是单纯的把外置机柜连到SCSI RAID上,而是将整个RAID功能外移到RAID电脑上。除了基本的点对点式直接存取外,更可提供Shared-Bus的SCSI外置来存储日趋流行的双机容量(2 node-clustering)如MSCS等,不过价钱就视乎所需容量而定,由1TB至5TB的容量都适合此方案,这种组合尤其适合于集群等的高端使用。
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2005-10-14 12:00:00 文/ 出处:天极网

应用服务器(无论是什么功能的应用服务器)在数据库服务器和终端用户之间占有很大一部分计算领地。这个领域有一个广为人知名字,这个名字就是中间件,这个名字也告诉了你应用服务器都做什么事情。首先也是最重要,应用服务器把数据库信息(通常来源于一个数据库服务器)与终端用户或者客户端程序(常常在Web浏览器里运行)连接在一起。在这个连接中存在一个中间层很多理由。这些理由包括减少客户端程序的大小和复杂性、缓存和更好的控制数据流以提供更好的性能以及为数据通信和用户通信提供安全保障。
然而,这并不是应用服务器功能的全部。在应用服务器早期应用的时候,人们就发现应用软件本身(人们用来完成工作的程序)正变得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复杂。无论应用程序的编写和维护都是如此。与此同时,应用程序共享数据和有时候共享功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更多的应用程序被放在网络上或使用报网络扩展功能。让某些类型的应用程序在网络上运行似乎是合乎逻辑的:这有助于以有组织和有效率地方式共享应用程序的功能,使应用程序更容易编写、管理和维护。
这种思路的最终结果就是现在的应用服务器。然而,这些服务器首先出现在客户机/服务器中以及局域网中。首先,它们经常与“分层次”的应用程序相关联,人们把这种应用程序的功能解释为二层的(数据库和客户端程序)、三层的(数据库、客户端程序和应用服务器)和N层的(包含二层,三层以及多层)应用程序。这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种复杂的应用程序开发模式,不能大规模应用。后来出现了万维网。这种网络是一种自动的三层应用(数据库、客户端程序和Web服务器),这样,利用应用服务器的功能管理数据突然之间不仅变成了程序设计中的一种较好方法,而且成为必不可少的。这使应用服务器从默默无闻的状态提升到了显要的位置。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有几十家公司介入了应用服务器软件产品的开发。
毫不奇怪,对应用服务器的角色和任务,应用服务器的公司过去没有,现在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他们产上直接竞争而是为了做出各自不同的东西。应用服务器有很多不同角色,而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需要同样的功能。可伸缩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公司使用应用服务器只是要帮助他们管理WEB应用,使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业务逻辑,以便更方便地监视数据和保证数据的安全。他们不需要数千台服务器。而另一些公司,特别是大公司,需要管理数千台服务器。对于这样的公司来说,应用服务器的可伸缩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些应用服务器强调可伸缩性,有些应用服务器可以做其它一些事情,有些应用服务器什么都能做。
因此,当你在本栏目中浏览各种应用服务器软件介绍的时候,对于你的机构需要什么和形势需要什么,你确实需要有自己的意见。什么是最重要的?安全、可伸缩性、商业规则管理或者数据库连接?
还有一件事情(也是应用服务器涉及到的另一种复杂性),应用服务器产品属于多种编程领域。大多数应用服务器(尽管不是全部)是用Java语言编写。有些应用服务器兼容微软的产品,有些不能。对于是否支持微软体系主要是看是支持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还是微软COM+(当然有些两者都支持)。根据一个机构的编程参考来考虑这些服务器是比较重要的。
如何用SATA与SAS磁盘建立RAIDeNet硅谷动力
2005-6-13 10:40:00 文/陈曦

现在很多企业这样的存储系统,它包括电子邮件、数据库、文件打印和预订等应用,而且不用的应用应用程序需求也不同,那么建立一个通用系统应该是不错的解决方案。在传输方面,如果对性能要求高,那就选择SCSI/光纤通道;如果对传输速度要求不高,那选择SATA还可以帮您省下一笔。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在RAID下综合采用光纤通道和SATA系统,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综合解决方案。这种方法还会由于需要多种设备而增加投资,同时也为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本文我们就来寻找找一种全新的RADI连接方案,在同一种基础上实现SATA和SAS。现在,SAS周边设备开始进入市场,未来将可以在同一RAID阵列中整合SATA和SAS解决方案。
理清需求 打造易管理的存储系统
为了实现一个综合存储方案,我们第一步首先要弄清楚IO密集型应用系统的总容量和时间密集型应用的存储字节数,或者选择有序或无序的数据存储应用系统。这样我们才能估计出要多少SATA磁盘才能满足非经营性关键数据的存储需求;要多少SAS磁盘,才能保持存储无序的关键性商业数据。
确定了容量需求之后,我们就从易管理性考虑,整合存储磁盘的周边设备,在RAID方案中区分SATA和SAS的先后顺序并做好标记。
知道了哪个磁盘是什么,下一步就要根据需求从应用的角度在RAID控制器或基于此的方案中建立不同的RAID系统。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改变了数据存储的执行过程。按照以前的方式,先搭建一个多级RAID系统,然后数据经过不同的RAID传送到存储系统之外的应用服务器和预订设备。现在则相反,先要从应用开始,为应用选择最好的磁盘RAID系统。然后,数据从应用端传送,这时,要保证RAID可以支持这种数据,而不是像以前采用RAID系统并保证其支持该应用。
从管理的角度讲,这种改变的关键在于,它极大的简化了执行操作和RAID方案的使用,主要表现在,我们不必为如何选择最好磁盘费劲心思。尽管在理论上为每个应用选择合适的磁盘是理想的做法,但至今为止,简单操作还是为所有应用选择最大、最快的磁盘。现在“以牙还牙”的管理方法和“过度使用”一样简单。
一旦你已经确定哪个应用对应哪个磁盘,那么提供必要的存储卷的解决方案就有了眉目,下一步就是按照每台服务器的需求分配存储空间。这种操作在虚拟化存储中变得更方便。在虚拟存储环境中,分配和扩展存储环境变得更快捷,执行、控制和管理操作也变得更简单。
从现在开始,和以前的方法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如果需要更多的存储系统,你只要按需选择就可以了。至于增加SATA还是SAS也要看不同应用的增长需要了。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单一的存储方案可以满足连续带宽和随机状况的需求,并根据未来的商业需求而轻松扩容。
不足:伪有序数据扰乱商务判断
当然,这种方法还存在一个致命不足。上文中我们只考虑了有序和无序的数据,而忽略了第三种情况——伪有序数据。这种数据表面上看是有序的,但如果与某种特殊结构或商业特性相关,就会表现出无序性。这样的数据在RAID中就像在一个杂乱的环境中。
作为最终用户,他们只了解商业情况而对数据一无所知,很容易落入错误数据造成的陷阱。这形成了数据操作上的瓶颈。这种情况表现为,根据数据的种类判断SATA磁盘是够用的,而实际上则需要更贵的企业级SAS驱动。要纠正这种错误给最终用户带来了额外的管理和投资负担。
一种方法就是找一个了解公司业务的商业伙伴,其应用系统可以进行商业评定,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专门从事数据类型分析和RAID阵列设置。
一个系统管理员怎么知道这种存储方案是否与公司商务相关?简单地说,几乎每一个SME都应该了解,没有一个扇区是只存储一种类型(有序/无序或读/写密集型)数据数据(例如,CCTV和视频公司只采用有序数据,然而公司的纯交易型数据库中又包含了无序数据)。
数据偏向集中,这是存储发展趋势中一个融合的例子。对卖主来说,依靠技术尤其围绕最终用户需求。所以,对任何公司来说,在混和的环境中寻找简单的管理方式,这种整合的存储方式值得一试。
基于IP的存储 iSCSI技术优势计世网
2005-5-12 10:53:00 文/

iSCSI于2003年2月在IETF获得批准,是一种新的网络存储协议,用于将SCSI数据块映射成以太网数据包。iSCSI可以使用标准的千兆以太网设备来搭建SAN,可以跨不同服务器共享存储资源,并可在不停机状态下扩充存储容量。iSCSI 使用HBA(存储主机总线适配器)或者NIC(网络接口卡),通过以太网连接到存储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管理应用软件来进行管理,能够快速实施基于iSCSI的稳定、互通性强的企业数据管理方案。
对于向网络化存储过渡感兴趣的中小企业用户, 建立一个iSCSI SAN是其完美的选择。iSCSI与直接连接存储一样,使用处理数据块的SCSI命令集,因此能够与文件系统、数据库和网站服务等用户应用兼容。同样,由于iSCSI运行在无所不及的、熟悉的IP网络上,用户不必掌握一种新的网络结构来获得SAN的好处。为了在数据中心构筑一个iSCSI存储网络,iSCSI 主机总线适配器可以用在服务器上,和iSCSI 存储设备以及IP和以太交换机的组合一起工作。如有需要,也可以使用IP存储交换机和路由器 。
因为采用了TCP/IP完成传输,iSCSI协议也成为跨城际网和广域网连接多个 SAN的极佳选择,利用基于IP的存储网络,用户可以跨过城际网或广域网轻易地实现对辅助网点的远程访问,远程网点可被用于离线备份,建立集群或镜像/复制。这种连接包括跨过广域网扩展的本地iSCSI SAN和光纤通道SAN,多个iSCSI SAN能够跨过广域网以标准的以太网设备相连。采用iSCSI技术组成的IP SAN可以提供和传统光纤通道SAN相媲美的杰出的解决方案,如备份和恢复、高可用性、业务连续性、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整合等方面的性能都十分出色。
iSCSI适合于如下的环境中:
* 分布式IT网络环境;
* 存储数据量大幅增加的企业;
* 预算和人员不足以实现光纤通道SAN应用的企业。
服务器硬盘的特点及技术指标中国电脑教育报
2005-5-6 11:04:00 文/

服务器硬盘,顾名思义,就是服务器上使用的硬盘(Hard Disk)。如果说服务器是网络数据的核心,那么服务器硬盘就是这个核心的数据仓库,所有的软件和用户数据都存储在这里。对用户来说,储存在服务器上的硬盘数据是最宝贵的,因此硬盘的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硬盘能够适应大数据量、超长工作时间的工作环境,服务器一般采用高速、稳定、安全的SCSI硬盘。
现在的硬盘从接口方面分,可分为IDE硬盘与SCSI硬盘(目前还有一些支持PCMCIA接口、IEEE 1394接口、SATA接口、USB接口和FC-AL(FibreChannel-Arbitrated Loop)光纤通道接口的产品,但相对来说非常少);IDE硬盘即我们日常所用的硬盘,它由于价格便宜而性能也不差,因此在PC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个人电脑上使用的硬盘绝大多数均为此类型硬盘。另一类硬盘就是SCSI硬盘了(SCSI即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由于其性能好,因此在服务器上普遍均采用此类硬盘产品,但同时它的价格也不菲,所以在普通PC上不常看到SCSI的踪影。
同普通PC机的硬盘相比,服务器上使用的硬盘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1、速度快
服务器使用的硬盘转速快,可以达到每分钟7200或10000转,甚至更高;它还配置了较大(一般为2MB或4MB)的回写式缓存;平均访问时间比较短;外部传输率和内部传输率更高,采用Ultra Wide SCSI、Ultra2 Wide SCSI、Ultra160 SCSI、Ultra320 SCSI等标准的SCSI硬盘,每秒的数据传输率分别可以达到40MB、80MB、160MB、320MB。
2、可靠性高
因为服务器硬盘几乎是24小时不停地运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量。可以说,硬盘如果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现在的硬盘都采用了S.M.A.R.T技术(自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同时硬盘厂商都采用了各自独有的先进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为了避免意外的损失,服务器硬盘一般都能承受300G到1000G的冲击力。
3、多使用SCSI接口
多数服务器采用了数据吞吐量大、CPU占有率极低的SCSI硬盘。SCSI硬盘必须通过SCSI接口才能使用,有的服务器主板集成了SCSI接口,有的安有专用的SCSI接口卡,一块SCSI接口卡可以接7个SCSI设备,这是IDE接口所不能比拟的。
4、可支持热插拔
热插拔(Hot Swap)是一些服务器支持的硬盘安装方式,可以在服务器不停机的情况下,拔出或插入一块硬盘,操作系统自动识别硬盘的改动。这种技术对于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服务器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衡量一款服务器硬盘的性能时,主要应该参看以下指标:
主轴转速
主轴转速是一个在硬盘的所有指标中除了容量之外,最应该引人注目的性能参数,也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速度和持续传输速度的第一决定因素。如今硬盘的转速多为5400rpm、7200rpm、10000rpm和15000rpm。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0000rpm的SCSI硬盘具有性价比高的优势,是目前硬盘的主流,而7200rpm及其以下级别的硬盘在逐步淡出硬盘市场。
内部传输率
内部传输率的高低才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硬盘数据传输率分为内外部传输率;通常称外部传输率也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指从硬盘的缓存中向外输出数据的速度,目前采用Ultra 160 SCSI技术的外部传输率已经达到了160MB/s;内部传输率也称最大或最小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是指硬盘在盘片上读写数据的速度,现在的主流硬盘大多在30MB/s到60MB/s之间。由于硬盘的内部传输率要小于外部传输率,所以只有内部传输率才可以作为衡量硬盘性能的真正标准。
单碟容量
除了对于容量增长的贡献之外,单碟容量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提升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单碟容量的提高得益于磁道数的增加和磁道内线性磁密度的增加。磁道数的增加对于减少磁头的寻道时间大有好处,因为磁片的半径是固定的,磁道数的增加意味着磁道间距离的缩短,而磁头从一个磁道转移到另一个磁道所需的就位时间就会缩短。这将有助于随机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而磁道内线性磁密度的增长则和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有着直接的联系。磁道内线性密度的增加使得每个磁道内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从而在碟片的每个圆周运动中有更多的数据被从磁头读至硬盘的缓冲区里。
平均寻道时间
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需要的时间,这是衡量硬盘机械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在3ms~13ms之间,建议平均寻道时间大于8ms的SCSI硬盘不要考虑。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完全由转速决定)一起决定了硬盘磁头找到数据所在的簇的时间。该时间直接影响着硬盘的随机数据传输速度。
缓存
提高硬盘高速缓存的容量也是一条提高硬盘整体性能的捷径。因为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部传输速度不同。因此需要缓存来做一个速度适配器。缓存的大小对于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有着极大的影响。它的容量有512KB、2MB、4MB,甚至8MB或16MB,对于视频捕捉、影像编辑等要求大量磁盘输入/输出的工作,大的硬盘缓存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由于SCSI具有CPU占用率低,多任务并发操作效率高,连接设备多,连接距离长等优点,对于大多数的服务器应用,建议采用SCSI硬盘,并采用最新的Ultra160 SCSI控制器;对于低端的小型服务器应用,可以采用最新的IDE硬盘和控制器。确定了硬盘的接口和类型后,就要重点考察上面提到的影响硬盘性能的技术指标,根据转速、单碟容量、平均寻道时间、缓存等因素,并结合资金预算,选定性价比最合适的硬盘方案。在具体的应用中,首先应选用寿命长、故障率低的硬盘,可降低故障出现的几率和次数,这牵扯到硬盘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和数据保护技术,MTBF值越大越好,如浪潮英信服务器采用的硬盘的MTBF值一般超过120万小时,而硬盘所共有的S.M.A.R.T.(自监测、分析、报告技术)以及类似技术,如seagate和IBM的DST(驱动器自我检测)和DFT(驱动器健康检测),对于保存在硬盘中数据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主流的服务器硬盘厂商主要有seagate(希捷)、IBM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