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临床合理用药丛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46:37
价格: 55
书名: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临床合理用药丛书
作者:胡玉录,刘焕龙 主编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原价:69.00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06739924
字数:
页数:542
印次:
版次:1
纸张: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0462581
编辑推荐
临床医学、药学专家共同打造,破解临床用药难点,着重于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指导。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临床合理用药丛书》之一,共八章。主要介绍了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对每个药物都详细介绍了药品名称、药物概述、药动学、用药指征、用法用量、药品相互作用、禁忌证、规格剂型、不良反应、用药指导等内容,突出了药品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适合临床医师、药师、护师阅读、使用。
目录
第一章 抗生素
第一节 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及其盐
青霉素
苄星青霉素
青霉紊V
二、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
氯唑西林
苯唑西林
双氯西林
氟氯西林
三、氨基青霉素
氨苄西林
舒他西林
匹氨西林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巴氨西林
四、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羧苄西林
阿帕西林
替卡西林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
哌拉西林
哌拉西林/舒巴坦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美洛西林
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
阿洛西林
五、抗阴性杆菌青霉素
美西林
匹美西林
第二节 头孢菌素类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头孢噻吩
头孢噻啶
头孢氨苄
头孢唑林
头孢拉定
头孢羟氨苄
头孢羟氨苄/甲氧苄口
头孢乙腈
头孢匹林
头孢硫脒
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
头孢呋辛
头孢呋辛酯
头孢孟多
头孢克洛
头孢西丁
头孢美唑
头孢米诺
头孢丙烯
头孢替安
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头孢噻肟
头孢他啶
头孢哌酮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曲松
头孢克肟
头孢唑肟
头孢特仑酯
氟氧头孢
头孢泊肟酯
头孢甲肟
头孢地嗪
头孢他美酯
头孢地尼
头孢妥仑匹酯
四、第四代头孢菌素类
头孢吡肟
头孢匹罗
头孢克定
第三节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美罗培南
比阿培南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厄他培南
法罗培南
第四节 单菌霉素类
氨曲南
卡芦莫南
第五节 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
妥布霉素
奈替米星
新霉素
小诺米星
阿司米星
异帕米星
阿贝卡星
依替米星
第六节 四环素类
四环素
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
美他环素
第七节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依托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
麦迪霉素
麦白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
罗他霉素
泰利霉素
环酯红霉紊
第八节 酰胺醇类
氯霉素
甲砜霉素
第九节 林可酰胺类
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
第十节 其他抗生素
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磷霉素
大观霉素
夫西地酸
多黏菌素B
多黏菌素E
达托霉素
利福昔明
第二章 化学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磺胺类
磺胺嘧啶
磺胺甲思唑
甲氧苄啶
磺胺异曙唑
磺胺多辛
柳氮磺吡啶
磺胺二甲嘧啶
磺胺醋酰
磺胺嘧啶银
溴莫普林
第二节 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
诺氟沙星
依诺沙星
培氟沙星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芦氟沙星
司帕沙星
莫西沙星
加替沙星
洛美沙星
吡哌酸
巴洛沙星
吉米沙星
帕珠沙星
妥舒沙星
曲伐沙星
第三节 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
替硝唑
奥硝唑
塞克硝唑
第四节 硝基呋喃类
呋喃妥因
硝呋太尔
呋喃唑酮
呋喃西林
第三章 其他抗微生物药物
第一节 隱唑烷酮类
利奈唑胺
第二节 醛类
乌洛托品
孟德立胺
第三节 生物碱类
小檗碱
大蒜素
穿心莲内酯
第四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舒巴坦
三唑巴坦
克拉维酸
第四章 抗结核病药物
第一节 抗生素类抗结核药
链霉素
利福平
利福喷汀
利福定
利福布汀
利福霉素
环丝氨酸
卷曲霉素
第二节 合成的抗结核药
异烟肼
乙硫异烟胺
丙硫异烟胺
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
对氨水杨酸钠
第三节 抗结核病的复合制剂
利福平/异烟肼
对氨水杨酸/异烟肼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
第五章 抗麻风病药
氨苯砜
氯法齐明
沙立度胺
第六章 抗真菌药
第一节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美帕曲星
第二节 唑类抗真菌药
克霉唑
咪康唑
酮康唑
益康唑
伊曲康唑
氟康唑
伏立康唑
联苯苄唑
特康唑
奥昔康唑
噻康唑
舍他康唑
第三节 其他抗真菌药
特比萘芬
萘替芬
卡泊芬净
布替萘芬
氟胞嘧啶
阿莫罗芬
环吡酮胺
十一烯酸
卤普罗近
利纳夫特
米卡芬净
曲古霉素
第七章 抗病毒药
第一节 抗疱疹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
伐昔洛韦
喷昔洛韦
更昔洛韦
利巴韦林
阿糖腺苷
膦甲酸钠
碘苷
金刚烷胺
第二节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
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齐多夫定
司坦夫定
扎西他滨
阿巴卡韦
奈韦拉平
恩曲他滨
第三节 HIV蛋白酶抑制剂
沙奎那韦
茚地那韦
利托那韦
奈非那韦
安普那韦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第四节 其他抗病毒药
扎那米韦
奧塞米韦
聚乙二醇螯合α一2a干扰素
阿德福韦酯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第一章 抗生素
第一节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一类重要的。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可由发酵液提取或半合成而制得,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阻碍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影响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有:①药物透过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或阴性菌脂蛋白外膜(即第一道穿透屏障)的难易;②β-内酰胺酶(第二道酶水解屏障)的稳定性;③对抗菌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性。用青霉素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用药前应询问是否有过敏史,并做皮肤过敏试验。
青霉素类可分为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 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和苯氧乙基青霉素。
2.耐酶青霉素 化学结构特点是通过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障作用保护了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酶水解,耐酸、耐酶,可口服。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常用的有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
3.广谱青霉素 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对绿脓杆菌无效。常用的有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其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作用较强。常用的有羧苄西林、磺苄西林、
替卡西林、呋苄西林(抗绿脓杆菌较羧苄西林强6-10倍)、阿洛西林、哌拉西林。
青霉素类药物的配伍禁忌:
(1)不可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合用。因为红霉素等是快效抑菌剂,当服用红霉素等药物后,细菌生长受到抑制,青霉素无法发挥杀菌作用,从而降低药效。
(2)不可与碱性药物合用。如在含青霉素的溶液中加入氨茶碱、碳酸氢钠或磺胺嘧啶钠等,可使混合液的pH>8,青霉素可因此失去活性。
(3)青霉素在偏酸性的葡萄糖输液中不稳定,长时间静脉滴注过程中会发生分解,不仅疗效下降,而且更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青霉素应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
(4)青霉素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一旦溶解即不断分解。其溶液放置的时间越长,分解也越多,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加。因此要“现配现用”,不宜溶解后存放,以保证药效,减少致敏物质的产生。
(5)每日1次静脉滴注给药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当停止滴人后,体内药物迅速消除,待第二天给药,因间隔时间过长,细菌又大量繁殖。
(6)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间羟胺(阿拉明)或去氧肾上腺素混合静脉滴注。因为间羟胺与青霉素可起化学反应,生成酒石酸钾(钠),影响两者的效价;去氧肾上腺素与青霉素钾(钠),可生成氯化钾(钠),使两者效价均降低。
(7)不可与维生素C混合静脉滴注。因为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使青霉素分解破坏,且维生素C中的每一种成分,都能影响青霉素的稳定性,使其降效或失效。
(8)不可与含醇的药物合用,如氢化可的松、氯霉素等均以乙醇为溶媒,乙醇能加速β-内酰胺环水解,而使青霉素降效。
(9)青霉素与酚妥拉明、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氯苯那敏、辅酶A、细胞色素C、维生素B6、催产素、利血平、苯妥英钠、氯丙嗪、异丙嗪等药混合后,可发生沉淀、混浊或变色,应禁忌混合静脉滴注。
一、天然青霉素及其盐
青霉素(Benzylpenicilln)
〔商品名或别名〕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钾)。
〔药物概述〕本品为杀菌剂。青霉素、其他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抗生素系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根据近年来研究结果提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eillin bindingproteins,PBPs)是青霉素等β-内酰胺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由于青霉素和PBPs的紧密结合,前者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早期阶段也发生抑制作用。
〔药动学〕本品对酸不稳定,口服无效。青霉素钾盐或钠盐肌内注射后,0.5h达血药峰浓度,肌内注射100万U(600mg)的峰浓度为20U/ml(121xg/m1),对多数敏感菌的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5h。新生儿按体重肌内注射青霉素2.5万U/kg后,0.5—1h的平均血药峰浓度约为35U/ml(221xg/m1),12h后即降至1.6-3.2U/ml。每2h静脉注射本品200万U或每3h注射300万U,可获得约32U/ml的平均血药浓度。于5rain内静脉注射3g(500万U)青霉素钠,给药后5min和l0min的平均血药浓度为400tzg/rnl和2731xg/ml,lh即降至45p,g/ml,4h仅有3.0-g/ml。同样剂量的青霉素钠于6h内作静脉滴注时,则2h后才获得12-201xg/ml的血药浓度。本品吸收后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胸腹腔和关节腔中浓度约为血清浓度的50%。本品不易透人眼、骨组织、无血液供应区域和脓肿腔中,易透人至有炎症的组织。青霉素可通过胎盘,除在妊娠前3个月羊水中青霉素浓度较低外,一般在胎儿和羊水中皆可获得有效治疗浓度。本品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在无炎症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血药浓度的1%-3%。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5%-30%。在脑膜无炎症时,静脉注射1.92g青霉素可在脑组织中获得抑制敏感革兰阳性球菌的浓度。乳汁中可含有青霉素,其浓度为血药浓度的5%-20%。青霉素可进入红细胞。如以青霉素作静脉注射,继以恒速静脉滴注,2h后红细胞中青霉素含量则与血清浓度相等或超过后者。停止给药后,红细胞中青霉素浓度于50-60min才减少一半。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65%。t1/2约为30min,肾功能减退者可延长至2.5-lOh,老年人和新生儿也较长。新生儿的t1/2与体重、日龄有关,体重低于2kg者,7日内和8-14日新生儿的t1/2分别为4.9h和2。6h;体重大于2kg者,7日内和8-14日的tlf2则分别为2.6h和2.1h。本品约19%在肝内代谢。在肾功能正常情况下,约70%的注射量于6h内自肾脏排出。青霉素主要通过肾小管排泄,在健康成年人经肾小球排泄者仅占10%左右;但在新生儿,青霉素则主要经肾小球排泄。肌内注射青霉素300mg(50万U)后,平均19%的给药量白尿中以青霉噻唑酸排出。经胆汁排泄的青霉素量不多,但胆汁中浓度不低,肌内注射600mg青霉素后2-4h胆汁中浓度达峰值,为10-20tLg/ml。由于青霉素在下消化道中被生产青霉素酶的肠道菌所破坏,因此粪便中不含或含很少量青霉素。青霉素可在血液中为血液透析所清除,使血清半衰期缩短,但腹膜透析无此效果。
〔用药指征〕本品适用A组溶血性链球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对青霉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产褥热等。也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梭状芽孢杆菌所致的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在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手术或牙科操作,胃肠道和生殖泌尿道手术或某些操作时,为了预防心内膜炎的发生,青霉素也作为首选药物。
〔用法与用量〕
1.常用量 肌内注射,每日80万-200万U,分3—4次给药;静脉滴注,每日200万。1000万U,分2—4次给药。
2.小儿常用量肌内注射,每日按体重2.5万-5万U/kg,分3—4次给药。静脉给药每日按体重5万-20万U/kg,分2—4次。
3.新生儿(足月产)剂量 每次按体重5万U/kg,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前2日每12h 1次,自第3日至12周每8h 1次,以后每6h 1次。
4.早产儿剂量 第1周按体重3万U/kg,每12h 1次,2—4周时每8h 1次,以后每6h 1次。
5.肾功能减退患者青霉素肾小球滤过率(GFR)为l0-15ml/min时,给药间歇自8h延长至8—12h或剂量减少25%。当GFR少于10ml/min时,给药间歇为12-18h或剂量减至正常剂量的25%一60%。一般说来患者肾功能损害属轻中度者,使用常规剂量,不予以减量且p可,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再调整剂量或延长给药时间。
6.鞘内注射 剂量每次不超过2万U。小儿尽量避免使用,单独应用静脉给药即可;如应用时,其剂量为2000—3000U。
7.肌内注射50万U的青霉素钠或钾,加灭菌注射用水1ml使溶解;超过50万U者则需加灭菌注射用水2m1,不应以氯化钠作溶剂。静脉给药的速度不能超过50万U/min,以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鞘内注射时,1万U的青霉素溶于10ml氯化钠,徐缓注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