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学新版歷史教科书摘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00:49
黄自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译
【以下仅选了第5章的第2节——(-:注】
请注意这只是2001扶桑社版的《新历史教科书》,不是整个日本中学都采用的。日本可不象中国一样使用统一的历史教科书,而由各个学校自行选择。在合格的8家出版商中,也包括了由「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纂,扶桑社出版的教科书在内。……
第5章世界大战与日本
第2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
62 从大正到昭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不景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生产力逐渐復苏,日本的输出额因而减少,纺织业与制丝业等各产业都不景气。接着,1923(大正12)年9月1日,关东地方发生大地震,东京、横滨等地发生大火,约70万户受害。死亡、失踪者超过10万人(关东大地震)。在这混亂中,谣传朝鲜人及社会主义者将图谋不轨,遂发生住民自组之保卫队殺害社会主义者、朝鲜人和中国人的事件。
这次震灾使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环境愈趋险惡。1927(昭和2)年,发生金融恐慌,许多银行倒闭。
在经济不安的情形下,工人运动愈发兴盛,日本共*产党的活动愈趋频繁。随着1925(大正14)年与苏聯建立外交关系,预料苏聯的影响力将会延伸到国内,遂制定治安维持法,以监督共*产党与其同路人。但是合法的社会主义政党极为活跃,在1928(昭和3)年第一次普选中,这些政党的候选人中也有人当选议员。
美日关系的演变 日俄战争时,害怕俄国会占領满洲的美国向日本示好。然而当日本取代俄国占領南满时,美国即意識到日本的强大。对19世纪后半葉开始企图跨越太平洋的美国而言,彼岸的日本具有如此强大的海军军力,自然被其视为障碍。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一直有种族歧视,首先是对中国移民和美国原住民。其次,日俄战争后的第二年,美国加州制定法律,不准日本移民的子女进入公立小学就讀。彰显出对勤勉、优秀的日本移民愈加严峻的反感和厌惡。
再则,美国于1907年制定了以日本为对象的作战计划(橙色计划)。而同年日本的帝国国防方针中,也制定了要在日本近海迎击美国舰队的防卫计划。美日之间的紧张日渐升高。
第一次大战后在提出国际聯盟案的巴黎和会上,日本提出了废止种族歧视案。此案不仅日本人自己很重视,也得到世界有色人种的注意。投票的结果以赞成居多數,但担任主席的美国代表威尔逊以重要案件须全体一致通过为由,宣布不予采撷。这件事也引起许多日本人的反弹。
尔后美国仍然有排斥日本移民的风潮,许多日本人都经歷了这种种族歧视。
按:〔白船事件〕 1908年3月,由16艘战舰所组成的美国大西洋舰队在抵达目的地旧金山后,突然以环绕世界一周为理由,向西太平洋前进。当时日本只有7艘战舰。巴黎的报纸上写着美日战争即将开打,日本的外债也跟着暴跌。
日本政府相当惊慌。很明显的这是美国式的炮舰外交,意图威吓日本。因船队漆着白漆,日人为了跟半世纪前來的黑船有所区别,遂称作白船來航。日本政府采取了举国欢迎舰队來访的高规格接待方式。报纸对美国百般吹捧,并特别刊载英文的Welcome!以示欢迎。船驶进横滨当天,日本民众以挥舞着小旗連呼万岁的方式接待美国海军将校。当他们所搭乘的列車抵达車站时,1000位小学生列队唱着「永远的星条旗」。
日本人这种反应,正反映出内心对美国的恐惧。
华盛顿会议1921年,以讨論裁减海军军备问题而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共有日本、英国、法国、义大利、中国、荷蘭、葡萄牙、比利时和美国等9个国家參加。这次会议决定美、英、日主力舰的保有率为553??。此外,也签订了保全中国領土、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青岛归还中国,并废弃为期20年的英日同盟。
由于不像美国和英国拥有广大的領土,因此主力舰的相互削减对日本而言,可說是相对有利的。不过废止英日同盟并非英国所愿,而是美国强烈的要求,使日本的未來籠罩了阴影。
63 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抬头
共产主义 由欧洲所发展出來的兩种政治观念,在1920-1930年代传遍世界,也分别带动了革命运动,建立政治体制,成为推动20世纪歷史的二大要因。
一个是由马克思思想开始,而引起俄国革命的共产主义。这是为了解决世界上富裕阶级与贫穷阶级对立的矛盾,而主张无缘掌握生产工具的贫穷勞工阶级应团结起來,掌握权力,实施计划经济。因此否定私有财产,采取一党独裁之道。
列寧死后,苏聯在史达林的領导下,从1928年开始进行5年计划,逐步推行重工业的建设及农场的集体化。然而这是一个藉由唯一的独裁者,以党为基础掌控权力的独裁国家。史达林利用秘密警察和集中营将许多人处刑。苏聯虽是以建立无产阶级社会的理想出发,但实际上却产生严苛的强制勞动及庞大的牺牲者。
法西斯主义 另一个政治观念是以德国和义大利为中心,后來也影响到法国和西班牙的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又称为纳粹主义(国家社会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背负巨额的赔款,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急速上涨),国民生活极为不安。这时,希特勒所領导的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登场,高举恢復民族光荣的口号,人们逐渐受其吸引。纳粹党趁着世界经济恐慌、国内混亂时,在国会取得230个席次,跃居为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掌握政权,建立独裁体制。
对纳粹而言,最重要的是种族。为了维持日耳曼民族血统的纯正而不择手段。此外也很惧怕共产主义会扩及全世界。希特勒的独裁政府跟史达林一样,都是利用秘密警察和集中营恣意左右国家的强大权力机构。
64 协调外交的挫折与军部的抬头
无法出口的日本商品一次大战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美国在1929年10月发生股价暴跌的经济恐慌。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对外国进口的商品课以极高的关税。1年半之内美国的国际贸易总额因而减少一半,影响所及就是造成世界性的经济恐慌。这时,美国尚未发觉本国的政策已足以左右世界经济。
这一点使仰赖对美国出口的日本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大量的失业者充斥街头(昭和恐慌),农村输往美国的生丝數量也锐减。再加上1931(昭和6)年东北地方又发生灾荒,因此,出现了许多中午没有便当可吃的儿童,或是为了偿还父母债务而到都市工作的女童。
对这样的不景气,政府也没有充分的对策。因此,人民对政党政治的信赖
开始动摇。另一方面,为了打开经济的困境,中国东北的满洲成了注目的焦点。
中国的排日运动 清朝灭亡后,中国成为拥兵自重的军阀(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政治势力)在各地割据的局面。中国国民党的領袖蒋介石以打倒各地军阀,统一全国为目标。1928年,蒋介石控制了北京,建立新政府,因此其势力也及于满洲。
中国国内在进行统一时,也极力排斥因不平等条约而在中国拥有权益的外国势力。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表露,但也受到主张暴力革命的苏聯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带有极端的趋向。面对逐步扩张势力的日本时,抵制日货,攻击日本人的排日运动異常频繁。
协调外交的僵局 从大正末年到昭和初期,由议会多數党组阁的政党政治惯例已经底定。这时,連续2期担任外务大臣的币原喜重郎为了遵守华盛顿条约,对中国民族主义抱持同情的态度,并坚持与英美合作的协调外交。
1927年,在南京发生的攻击外国人事件中,日本对中国也是采取最包容的态度。对此,日本国内严厉批评币原是软弱外交的代言人。
1928年,中国政府片面地宣告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包括与日本在内者皆无效,此即革命外交。日本向九国公约的保证人美国抗议,认为国民党政权的做法不合理,但是美国政府对此并没有充分的响应。因此,日本以军部为中心,表示无法再以国际协调的精神來和中国相处的声浪是日渐升高。
对军部的期待1930年,在倫敦召开了以限制补助舰为题的海军裁军会议(倫敦裁军会议)。日本海军强烈希望补助舰的比率与英美之比能为10比7,虽然政府尽力与英美斡旋,但讨論结果日本与英美比率订为10比6.975。部分军人及采同样論调的在野政治家以比率低于所要求为由,严厉抨击政府侵犯了明治宪法所规定的天皇统帅权(统帅权干犯问题)。滨口雄幸首相为此被凶汉袭击成重伤。
军人介入政治是违反明治宪法,也是军人敕谕(1882年,明治天皇对军人的训示)中所告诫的。但在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安的情形下,由于无法处理中国的排日运动以及满洲权益所受到的威胁,军中便有一些中坚将校团体对政党政治极度不满,想要在政府之外独断独行。因此当军方出面干预政治,人民也逐渐对军方寄予厚望。
在民间,北一辉等人以否定三权分立的明治宪法体制为重心,倡导实腋脑煸硕⒅С志慷啦玫?#63972;論开始普及。国民对政党政治也日渐不满。
65 改变日本命运的九一八事变
事变前夕的满洲 由于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租借满洲南部的关东州,并从俄国继承南满铁路(满铁)的经营权。
昭和初期,已有20万以上的日本人住在满洲。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以及关东州和满铁的治安,有1万名的陸军部队(关东军)驻扎在此。当关东军暗殺满洲的军阀张作霖,企图强力控制满洲时,中国人的排日运动就更加激烈了,阻挠满铁火車运输等事件也频频发生。再者,对日本而言,北有苏聯的威胁,南方又有国民党的势力。在这种情形下,石原莞尔等关东军部分将校遂制定计划,打算以占領全满洲來解决问题。
捏造的柳条湖事件 1931(昭和6)年9月18日晚上10点20分左右,奉天(现在的沈阳)郊外柳条湖的满铁铁轨被人炸坏。关东军指称是中国方面所为,立刻占領满铁沿线的都市。但实际上是关东军自己破坏的(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政府的政策无关,是日本陸军先遣部队关东军所发动的战争。政府和军部中央都不愿扩大事端,但关东军却不予理会,径自扩大战线,占領了全部的满洲。这是破坏国家秩序的行为。
然而一些对政党政治强烈不信任,对政府弱势外交方针不满的国民却热烈地支持关东军的行动,并捐献220万圆给陸军。1932(昭和7)年,关东军宣布满洲国成立,由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出任满洲国的皇帝。
世界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 1932年,代表政友会出任首相的犬养毅因不肯立即承认满洲国,而被海军将校的团体暗殺(五一五事件)。至此,为期8年的政党内阁时代遂告结束。之后的内阁是以舆論的支持为观测指标,选任特定的军人和官僚出任。
美国等国家指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际聯盟因而派遣以英国李顿为首的李顿调查团到满洲。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认为满洲所发生的一些不法行为,已构成对日本安全的威胁,并承认日本在满洲的权益。但不认同日军在九一八事变的行动是为了自卫的說法。因而建议日本撤军,并将满洲交由国际管理。日本政府拒绝承认此项报告,并于1933(昭和8)年,宣布退出国际聯盟。
九一八事变使得中日之间的对立加深,不过之后双方缔结停战协议,兩国的关系稍有改善。满洲国以五族共和、建设王道樂土为口号,再加上日本重工业的进驻,经济逐渐成长,大量吸引包括來自中国等地人口的移入。但实际上,
满洲国的实权是握在关东军的手里,抗日运动也随之而生。
世界经济大恐慌后,英国和法国采取区域式经济,一方面降低本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税,使物资流通,一方面则对他国的商品课以高关税,予以排斥。因此,日本的廉价工业制品无法外销到世界各地。为此,日本只得聯合满洲和中国的一部分共同建设区域经济圈。
二二六事件与天皇的决心尔后,军部介入政治的举动愈趋激烈。1936(昭和11)年2月26日早上,一部分的陸军青年将校率領1400余名士兵攻击首相官邸和警察厅等机构。他们殺害了大臣,占据东京永田町周围(二二六事件)。事件的主谋者要求在天皇的授意之下,组织以军部为中心的政府,打倒政党、财阀、重臣,实施昭和维新。但是昭和天皇坚决表示「要亲自率領近卫师团平亂。」结果,叛亂在3日内被镇压下來。
二二六事件是西南战争以來最大的军事叛亂事件。之后,政治家不断面臨被暗殺的生命危险,而未得陸军支持的内阁也很难成立。言論自由也渐被削减。
66 中日战争
盧沟桥上的中日冲突关东军等当地的日本军方为了维持满洲国,以及建设区域经济圈,因而计划在与满洲国相邻的华北地区建立不受蒋介石政权支配的亲日政权。因此,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又逐渐升高。此外,日本还在北京周围部署4000人的驻屯军。这是根据义和团事件后,列强与中国所缔结条约上的权利。1937(昭和12)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北京郊外盧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第二天早晨,日军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就形成战斗狀态(盧沟桥事件)。双方一度谋求就地解决,但不久日本方面却大规模派兵增援,国民党政府也立即发布动员令。8年的中日战争就此揭开序幕。
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殺,中日兩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12月占領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領,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但是蒋介石将首都迁至重庆,继续抗战。
不知目标为何的泥沼战争 当战争延长时,为了建立全国的作战体制,遂于1938(昭和13)年制定国家总动员法。根据这个法律,政府有权可不经议会同意动员全国的物资与勞力。对生活必需品也可进行配给制度及物价管制。此外,可对媒体实施检验制度。
当中国大陸的战争陷入僵局,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时,与国民党聯手的中国共*产党反而将对日战争视为有助夺权的良机,因而致力于战争长期化。而日本却因丧失战争目的,使得继续作战成为最高方针,战争变得无限延长。1940(昭和15)年,民政党的斋藤隆夫议员在帝国议会里质询:「这次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政府也无法充分回答。
世界经济恐慌后,模仿德国和苏聯经济统制成为新的思潮。1940年10月,政党解散,合组大政翼赞会,即是模仿德国和苏聯的一国一党制度。
日渐惡化的美日关系 1938(昭和13麿)年,近卫文首相发表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表示要整合日本、满洲和中国的经济圈。这就是后來发展成涵盖东南亚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口号的濫觞。
美国主张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不赞成日本建立独自的经济圈。中日战争期间坚守中立的美国,这时强烈反对近卫声明,公开支持中国的蒋介石。美日的对立以此为起点。
1939年,美国通知不再延长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由于许多物资皆仰赖与美国的贸易,如此一來,将使日本经济陷入困境。原本日本陸军传统皆采北进論,主张首抗俄国,但因垂涎东南亚的资源,遂逐渐转为南进論。然而日本若进攻东南亚,势必会与在本地拥有殖民地的英国、美国、荷蘭、法国发生冲突。
6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纳粹德国与欧洲的战争 在欧洲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由于凡尔赛和约,領土被缩减,并被索求苛刻的赔款。且由于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美国资本从德国撤出,而导致经济破产。1933年掌权的纳粹党希特勒迫害犹太人,并以武力收復領土。
德国与苏聯签订秘密协约后,1939年9月闪电进攻波蘭,与苏聯瓜分波蘭的領土。为此,与波蘭缔结盟约的英国和法国遂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1940年,德军以闪电战术进攻西欧,进入巴黎,法国投降。
德义日三国军事同盟的盲点 日本为德国在欧洲的胜利感到目眩。日本期待击败法国的德国也能打赢英国。1940年,德义日三国缔结军事同盟,这缓和了日本的孤立感。但是与遥远的2个欧洲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并不能带來实质利益,反而加深了与援英的美国之间的对立。
1941(昭和16)年4月,日本也与苏聯签订日苏中立条约。签订这兩个条约的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原冀望藉此发展为四国条约,这样就可对美国造成压力,而有助于与美国的谈判。但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聯,德苏战争开始,松冈的构想完全破产。
事前未曾预料到的日本被迫要选择北进,帮助德国攻打苏聯,抑或南进,而不与苏聯作战?7月的御前会议(决定重要案件时,召开有天皇莅臨的陸海军与内阁首脑的聯合会议)最后决定南进。
经济被封锁的日本 日本为寻求石油來源,决定与占有印度尼西亚的荷蘭进行交涉。结果,遭荷蘭拒绝。使得日本被美国(America的A)、英国(Britain的B)、中国(China的C)、荷蘭(Dutch的D)共同形成的ABCD包围网所封锁。
1941年春天,为打开日渐惡化的日美关系,日、美双方遂在华盛顿展开谈判。日本为避免与美国作战,对此交涉寄予很大的期待。而美国方面却因破解了日本的秘密电报,掌握日本的内情后,极力将交涉诱导到对美国有利的方向。
7月,日本的陸海军决定进驻越南南部,并进入西贡市。西贡成为可以进攻美属菲律宾、英属新加坡、荷属印度尼西亚的军事要塞。深感危险的美国立即以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以及全面禁止石油输往日本以谋抗衡。英美兩国在大西洋上展开会谈,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兩国对战争目的的共同見解以示团结,同时并决定拖延对日作战2至3个月。
日本虽然已有对美国作战的念头,但仍然继续与美国进行外交上的谈判。11月时,美国国务卿赫尔向日本提出强硬的赫尔文书提案,要求日本无条件地即刻自中国撤退。日本政府认为此一要求无非就是要日本向美国屈服,于是决定对美国开战。
68 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
初期的胜利 1941(昭和16)年12月8日早上7点,人们从号外得知日军已经与英、美军进入战斗狀态。
日本的海军机动部队空袭美国停泊于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舰艇一一沉没,飞机也完全烧毁,战果辉煌。当此消息报导出來时,日本国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中日战争长期籠罩的阴霾也一扫而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來,一直积极培养实力的日本终于与美国对决了。
同一天,日本的陸军部队登陸马來半岛,开始与英军作战。以搭乘脚踏車的银輪部队为先锋,日军在丛林和橡树林中穿梭,不断击退英军,并以新加坡为目标快速进击。55天内纵走马來半岛约1000公里。到了第二年2月,仅仅花了70天即攻陷新加坡,彻底瓦解英国在东南亚的统治。另外在菲律宾、爪哇
(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日本也击败美、荷和英军,在100天左右,获得屢战屢胜的大胜利。
这是与數百年來受制于白人殖民统治之当地人的合作下所获得的胜利。日本这一連串的胜利,带给东南亚和印度人追求独立的梦想和勇气。
日本政府把这场战争称为大东亚战争(战后由于美国禁用这个名称,所以改称太平洋战争)。日本宣称战争的目的是求日本的自卫,以及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打破欧美国家对亚洲的控制。继日本之后,德国、义大利也对美国宣战。于是形成美、英、荷、苏、中聯合对抗日、德、义之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线开打。
初期的胜利让日本国民陶醉不已,但是往后该如何?日军并没有清楚的认識。
晦暗的战局1942(昭和17)年6月中途岛战役中,日本的聯合舰队败给了美国海军。之后美国展开反攻。8月,美军登陸加达加那岛(所羅门群岛)。经过殊死战斗后,第二年2月,日军撤退。在阿留申群岛的硫磺岛上,仅有2000名日军守备队与2万美军相对抗,尽管弹尽糧绝,仍继续抵抗,牺牲到底。尔后日军从南太平洋经新几内亚,到中部太平洋的马里亚纳群岛等战役中,都未曾投降,一个接一个壮烈牺牲。
1944(昭和19)年秋天,美军进攻菲律宾,并从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塞班岛派遣B29轰炸机,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同年10月,日军展开震惊全世界的作战方式,在莱特湾海战中,「神风特攻队」对美国海军船舰进行有组织的冲撞攻击。走投无路的日军以必死之决心,不断用飞机和潜水艇去冲撞敌舰。光是飞机,數目就超过2500架。
1945(昭和20)年4月,琉球本岛开始与美军进行激烈的战斗。日军派出大和战舰,企图最后出击,但因受到猛烈的攻击,大和舰在抵达琉球前即被击沉。在琉球战役中,铁血勤皇队的少年和姬百合部队的少女们都勇敢參与作战,有9万4000名普通百姓丧命,将近10万名士兵战死。
69 大东亚会议与亚洲各国
大东亚会议 战争初期,日军击败同盟国的军队,使长久受到欧美殖民统治的亚洲人勇气倍增。日军并将所俘虜的英属印度士兵组成了印度国民军,与日军合作进攻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也在日本的援助下组织军队。
日本的領导人认为为了作战需要,最好将占領地交由日本军政管辖。然而为了响应这些地区人们对日本的期待,日本遂于1943(昭和18)年让缅甸、菲律宾独立,此外也承认自由印度臨时政府。
再者,为了寻求亚洲这些地区的协助,并表示团结,1943年11月,召集这些地区的代表群聚东京,举行大东亚会议。会议上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主张各国独立自主、合作发展经济、废止种族差别等,阐明日本的战争理念。这些都是为了与同盟国的大西洋宪章相对抗。
亚洲各国与日本但是在大东亚共荣圈下,因强制执行日语教育与參拜神社,引起当地人民强烈的反感。此外,当战局惡化时,日军也常常要当地人从事严苛的勞动。所以,在菲律宾和马來半岛等地,与同盟国军队结合的抗日游击活动就很兴盛。对此,日本皆严以惩处。因此在日军的镇压下,有许多当地居民死伤。所以战败后,日本都对这些国家提供赔偿。而大东亚共荣圈也受到批判,认为合理化了日本发动战争与占領亚洲的行为。
日本战败撤退后,荷蘭为了恢復殖民统治而回到印度尼西亚。大战期间受日本训練的印度尼西亚军队开始进行独立战争,1949年独立成功。
在印度,因英国审判战争期间曾与日本合作的印度国民军士兵,而引发激烈的民众抗议运动。这些皆加强了印度国民追求独立的愿望。1947年,印度终于脱離英国独立。此外,缅甸也于1948年从想要恢復殖民统治的英国手里取得独立。
这些地区战前就有独立运动,不过日军的进驻,无疑是亚洲各国能提早独立的关键因素之一。
70 战争下的生活
国民的动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所谓战争行为并不局限于前线军队所为,而是国民的生活、教育、文化全都涵盖在内的总体战时代。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日军也预备总体战,将全国的人力、物资、经济、产业、交通等全由政府來统筹运用,建立总动员体制。
由于战争造成物资不足,纯棉、纯毛、皮革、橡胶等制品都从国民生活中消失。政府藉由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提倡节约消费和加强储蓄。
当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的战局惡化时,国内的政治体制就更强化了。为了弥补勞动力的不足,开始征用人力(由政府命令百姓义务从事所指定的勞动),不仅动员中学3年级以上的学生从事勞动,未婚的女性也加入女子挺身队,到工厂工作。此外,也取消大学生以及高等专门学校学生的缓期征兵,学
生们纵然百般不舍,也得心怀祖国而出征(学徒出征)。这种征用人力及征兵的情形也曾在殖民地实施,台湾和朝鲜有许多人就蒙受这种牺牲和痛苦。另外,许多朝鲜人和占領区内的中国人被送到日本的矿山等地,在惡劣的环境下勞动。朝鲜和台湾还推动同化为日本人的皇民化运动,劝诱民众改成日本姓氏。
由于物资的极端匮乏,寺庙里類似钟等金属物品都得捐给政府以支持作战。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多數国民仍勤奋工作,积极作战。这些皆反映出民众对战争胜利的期盼。
战争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战死者估计有2,200万人,受伤的有3,400万人,死伤人數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灾难。
淪为战场的亚洲地区,人们也遭受极大的损害和痛苦。尤其是中国的士兵和民众,由于日军进攻而牺牲惨重。此外,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地也为了抵抗日军,有许多抗日游击队和民众死亡。
另一方面,美军自1944(昭和19)年秋天开始空袭日本。1945年3月,美军的B29轰炸机成群地空袭东京的江东地区,造成约10万人死亡(东京大空袭)。美军尔后更依人口的多寡,逐一轰炸全国的都市。孩童为躲避危险,都与父母分开,疏散到地方的寺庙。
71 终战外交与日本的战败
从雅尔塔到波茨坦 不論是欧洲或亚洲,战争的大势已定。1945年2月,美国的羅斯福总统、英国的丘吉尔首相、苏聯的史达林首相,在苏聯克里米亚半岛的度假胜地雅尔塔,就战后大局进行协商(雅尔塔会议)。
羅斯福要求史达林在对德战争结束后3个月内,加入对日作战。而为了补偿苏聯负担对日战争的部分牺牲,羅斯福违反大西洋宪章所揭示的不扩大領土方针,约定将日本所属的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交给苏聯,并承认其在满洲的权益。这些关于远东的协商内容都被视为机密。
4月,美国的羅斯福总统突然去世,副总统杜魯门继任为总统。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柏林完全成为废墟。美国的副国务卿,原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魯为拯救日本免于毁灭,便思索结束战争的条件。7月,美英苏3国的首脑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会谈,在格魯的奔走下,决定以美英中3国的名义发表波茨坦宣言,提出结束对日战争的条件。
天皇的决断 日本政府也曾对结束战争开过无數次的高峰会议。陸军主张本土决战,一点也不让步。政府要求苏聯调停,但苏聯却态度暧昧。7月26日,
波茨坦宣言发布。鈴木贯太郎首相则发表「不理会」声明以对。于是8月6日,美国就在广岛投下世界第一颗原子弹。8日,苏聯背弃日苏中立条约向日本宣战,进攻满洲。9日,美国又在长崎投下另一颗原子弹。
9日,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对是否应接受波茨坦宣言,正反兩方同票,并未得到共識,10日下午2时,鈴木首相史无前例地向天皇请求圣断(天皇直接下决定)。天皇的决定是接受波茨坦宣言,日本投降。8月15日中午,日本国民从收音机天皇的广播里得知日本战败。
20世纪是科学技术与产业显着发展的时代,但同时也从未曾有过任何时期像本世纪这样让许多人失去生命。
〔战争的悲剧〕 战争使许多士兵丧命。但是战争的牺牲者不限于武装的士兵。受到最大损害者毋寧是一般的人民。许多没有武装的百姓和已经投降的俘虜被剥夺了生命和财产。此外,也有些国家使用国际法上所禁止使用的毒瓦斯等残酷的武器。这些都是战争悲惨的实情。
以往歷史上没有一国不对没有武装的百姓加以殺害的,日本也不例外。日军在战争中所进攻的地区,对所俘虜的敌国士兵和百姓进行不当的虐待与殺害。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日本士兵和百姓牺牲。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聯入侵满洲,抢劫及殺害日本一般的市民,而且还俘虜了约60万的日本人到西伯利亚去,令彼等从事苛刻的勞动,为此约有1成的人因而死亡。此外,美军还对日本进行无差别的轰炸,甚至投下原子弹,造成大量的死伤。
纳粹残殺犹太人〕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残殺了许多犹太人。这场大屠殺与战场上的牺牲有别。这是纳粹德国以国家的意志有计划进行的犯罪,而非因战斗而产生的殺害。纳粹德国在集中营殺了600万左右的犹太人,200万左右的波蘭人,以及超过这个數目的苏聯人和50万左右的吉普赛人,并以注射的方式让本国的智障者和病人安樂死。
另一方面,日本虽然和德国缔结同盟,然而日本人中也有帮助犹太人的。樋像陸军少将口季一郎就收容经由西伯利亚逃到满洲国來的犹太难民。而驻守立陶宛的領事杉原千亩也发签证给6,000名左右的犹太难民,使他们可以经由日本逃脱。
〔一再出现的国家犯罪〕 大屠殺是在战争期间针对一个民族而非敌国所进行的灭种行为。这种行为在战后是国际法所明文禁止的。但是在20世纪期间,这种与战争无关的大殺戮,在史达林统治下的苏聯等世界各地一再出现,被殺害的人更是不计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