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止观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4:24
记得零八年去了南京古鸡鸣寺,当时随手从寺里拿了几本经书,不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自然不会天天持诵,就是连翻阅也是非常少有之事。今天天气烦闷,在无聊之中,信手闲翻,居然引发了一些兴味,委实出乎意料。现节录一些个人认为不错的抄在下面,希望帮助大家打发一下无聊的光阴和年华:
夫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也。
一、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
二、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
三、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
内心既寂,外境俱消,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辄莫容易,实非小缘。心法双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报佛恩
(关于阅读经书的方法,初学的人必须知道:读经之前要做到三个方面洁净,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做的很好,那么读经就可以得到百福。这三个方面是指身体的坐姿、言语和思想。
1.要身体端正的正坐,好像面对大贤圣人时一样恭敬,肃穆,这样就可以算得上身业清净了。
2.嘴里不胡言乱语,断绝一切的嬉笑,那么就可以做到口业洁净了
3.思想意志不分散、芜杂(也即是精力集中),断绝一切的杂念,那么就意业洁净了。
既然内心已经安静,外界的一切杂念也消除了,就可以领悟到佛经的本性(就是经书真正的意思,而非字面之意),透彻的理解佛法的义理。(像这样对于佛法的理解)就可以称为,像清水一样澄清,珠子一样透明晶莹;好像乌云散开,月亮露出来(月光洒满大地一样,表明对佛法理解领悟的透彻。)这样读经就会,佛法的真义就会在内心翻涌,智慧就会凝聚在耳朵和眼睛。能做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可以做到实在可以说是不小的缘分。如果能做到忘记小我和佛法,做一切的事情都以对自己和其他的一切生物都有好处为原则。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么才算是真的报了佛的恩德。
小止观的产生:
佛教天台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龙树著有中观论,流传至中国。北齐慧文二祖读中观论,至因缘生法,悟一心三观,彻显三谛之理,遂授南嶽三祖。南嶽受持,因是了悟,遂弘扬大法,曾度群迷,并授为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一生所说止观共有四种。
一名圆顿止观,是在湖北玉泉山说的,讲的是圆顿妙观,现在称摩诃止观。
二名渐次止观,是在南京瓦官寺说的,讲明从浅入深,次第之功夫即今天的禅波罗密门。
三名不定止观,深浅不定,能大能小,即今天的六妙门。
四名小止观,又名童蒙止观即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此法是智者大师为胞兄所作,是天台宗止观法的主要内容。全书分为十章,主要内容为六个妙门即数息、相随、止、观、还,静。每一法门分为修证两部分。 (此段文意比较简单,应该不用翻译了吧,至于其中的专业术语想来不必深究,否则一个术语写一本书也没有确定的说法的)。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诸恶莫作 从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诸恶莫作,即是止。众善奉行,即是观。自净其意,即是止观不二。止观不二,即是诸佛之圣教。在佛法中最为切要。
若要修证不生不灭之涅槃境界。法门虽多,而此止观二法,可以概括一切途径。而且是一切法门中最直捷,最紧要之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道。
(所以这样说的道理是:止是降服莫名烦躁想法汇聚的初步法门;观是断灭疑惑的根本方法。止是调养心灵和认识的好帮手,观能激发神通奥妙之术。止是可以获得禅定成功的原因,观是获得智慧的源泉。如果人能成就定会二法就可以自利和利他的法门全备。所以法华经说,佛自住大乘法中,所得的法是定慧力庄严,并以此超度众生。应该知道这二法,好像车的双轮,鸟的双翼。若果修习有偏向,就会堕沉邪道)
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难小不同,邪见轮转,亦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
(故经云,假使偏修禅定福德而不学智慧,称为愚。假使偏修智慧而不修福德禅定,称之为狂。狂与愚的过失虽略有差别,但都与邪见的轮转毫无差别。如果不平均修持,这种行动违法圆顿的佛法,不能速登极乐。所以经说:修声闻之人因定力多的缘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还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相等,因此对佛性了了明白(就是非常明白通透的意思))。
小结:
止就是诸恶莫作,也就停止一切恶念、恶行、恶习,简而言之就是停止一切坏的行为和思想杜绝内在的心灵的恶和外在的行为的恶,如此才能算是做到了止。止是观的前提,只有做到了止,才可以更好的做到观,也才真正做到了观。只有杜绝恶念恶行,才可以有好心善行,奉行众善。这也是佛法的最根本的宗旨和核心教义。也即弃恶扬善,即佛家的止观之说。
止可以湮灭一切的莫名之火、杂念和妄想,是获得内心安静闲适的不二法门,只有内心定下来,才可以在滚滚红尘大千世界中获得智慧,从而可以明辨是非,无所畏惧获得无畏的勇力,造福自己和他人。观是在心静下来后,定力就会随之而来,而智慧就随紧随定力源源不断的生发出来。所有因静生定,因定发慧之说。止观二者不可偏颇,应当同等对待。忽视后者的人被称为愚蠢之人,忽视前者的人就是狂妄之人。不论是过分沉溺于守戒(免受恶习的影响修习定力的人),还是过分沉溺追逐智慧(就是一心只做利人利己的事情的人)都不能了解佛性的真义。
简而言之,要求我们中庸,要公平,不能偏向,所以才会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人不可以太高尚,过度的高尚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贪婪。所以有大奸似忠,大佞似信"的说法。老子也有弱则生,柔则存的说法。可见世界上的道理都是相同的,佛教里面有很多很有道理的话语值得我们学习,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把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放在和人类对等的对位上,才能使自己发展的更好,才能真正的实现所谓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