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作海成公民代理的辛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21:28
《华西都市报》10月12日发表题为《成公民代理的辛酸》的文章,作者:曹林,全文如下:
坐了10多年冤狱的赵作海,洗清冤屈后,如今成了“”,开始帮人打官司,免费替人维权伸冤。赵作海说,他“出名”后找他帮忙打官司的人很多,什么案件都有。第一次代理的是一个跨越了21年之久的案件,开庭审理时赵作海将出庭。(10月11日《河南商报》)
一个蒙冤10多年的公民,不仅依靠法律洗清了冤屈,讨回了正义,如今还准备帮别人维权,依靠自己积累的知识和资源为更多人讨回正义——底层民众这种互相帮衬的接力维权,让人读来颇感温暖。也体现了一个冤案的洗清给底层人带来的法律曙光和维权自信。昔日“犯人”,如今成为替人维权的公民代理,从中还能看到法律的进步。然而细细品味新闻,更多读到的不是温暖和进步,而是底层人维权的艰辛和法律的尴尬。
为什么那么多人找赵作海代理维权?是赵作海学到许多法律知识吗?不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可能会通过打官司学到一些法律常识,但那点儿皮毛,不足以支持其代理官司。是赵作海成为一个维权标杆吗?有一定道理,当地许多人从他身上看到维权信心,把他当成一个典型。但人们更多看中的是:赵作海见了大世面,认识了许多记者,结识了许多大官,很有影响力,人们期待能借用这些资源打赢官司。
为平息怨愤,许多官员承诺“满足赵提出的要求”——这在当地人看来,很了不起。赵作海也认识了许多记者,容易引起舆论关注。当地人找他代理,看中的正是他积累的这些资源。比如,想依靠他给上面认识的领导打个电话,想依靠他引来媒体关注,希望法官能看这个熟脸卖个人情。
不由想起重庆的熊德明偶遇总理,总理帮她讨回被欠的血汗钱后,她也成了“公民代理”。赵作海如今的所为,与熊德明其实是一样的。人们向他们寻求帮助,不是出于对法律的信心,而是想借助他们背后的领导的影响力。对此,赵作海非常清楚。当记者问别人找他是“看中哪一点时”,他说:认识人比较多吧,我给省高院院长打过电话了。
给省高院院长打过电话了——这是赵作海打官司的方法,也正是委托他打官司的人所期待的。可,这是法治吗?说白了,这就是找关系、就是清官逻辑,而不是依赖法律力量。可许多底层人,看过无数司法腐败经历过无数维权失败后,他们只相信“让赵作海给省高院院长打个电话”,相信引来媒体围观才能讨回公道。另一层辛酸的是,穷人根本请不起律师,只能把赵作海这样的“名人”当作救命稻草,以最小成本去讨公道。
www.stnn.cc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编辑:何智华
<< 延伸阅读
·赵作海帮人打官司续:意见未被采纳离庭/图    2010-10-12 07:06
·赵作海11年冤狱续:政府拟再赔偿12万    2010-05-18 07:05
·赵作海态度转变 再索65万元精神赔偿    2010-05-15 08:01
·赵作海受审被鞭炮炸 刑警威胁秘密处决    2010-05-12 06:59
·河南“杀人冤案”当事人赵作海已回到家中    2010-05-10 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