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破地狱的《觉林菩萨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34:00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接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觉林菩萨偈的白话解释
觉林菩萨偈揭示了世出世间一切万物法性的秘密。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白话
1.心是什麼呢?以画图为例)
心就像一个画家,他将各种单色的顏料挤入调色盘内,调出各样的色彩,
然后在一张白白的画布上,用笔刷画上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等等不同的相貌,
其实,就各种单色的顏料来説,是没有各种美丑好坏等等的差别,
因为各种单色的顏料,原本也没有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的色相,
画布上的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看起来也没带有红黄蓝白黑等等单色顏料的原色,
但是作为一个画家,也无法不因使用各种单色的顏料, 而能画出这样的一个五彩繽纷的彩色图.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於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白话:
2.画家与其作品的关係
画家的心原本是空空如也的状态,当然原本是没有什麼图画的样子,
但是看他所展出的作品时,画家已经休息去了,画家的心,已经不在这张作品上了,
然而却可以知道,画家当时是很用心的作画,才能完成这张彩画作品.
画家的心总是今天想东明天想西,没有一个一定的想法,
他能想像的范围,真是无边无际,你想都不会想到他哪来的那麼多千奇百怪的灵感,真是不可思议啊!
他作品中的山河大地花鸟人物,各各也不会互相了解各自的造化.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白话:
3._画家其实并不太了解自己
我们人就像那个画家一样,
并不了解自己的本心,
但是却凭著自己的心情与想像来做画.
十方三世一切法的法性就像是画家作画一样.
我们的心就像画家一样,
能够画出各种人天鬼畜等世间,
五蕴身心就是从这个心意识的造作裡生了出来,
很无柰又无法停止创作.(因为创作是画家的生命).
如心佛亦尔 如佛眾生然
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白话:
4.佛与眾生也是这样生成的.
你应该知道,佛与心之体性,都是无边无际无穷尽的,
假使有人知道因为心是这样的来来去去起起灭灭,
所以才会有遍一切处的各种人天鬼畜等世间的道理.
那麼这个智人就是见到了佛,
他是真的了解什麼才是佛的真实体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白话:
5.智人不会执著身心,又能作佛的事业
智人知道心裡不要老是执著色身应该要多美多帅多高,
身体也不要老是执著要天天有好心情,
虽然不执著身心,但是却能做一些零缺点无负面的事业,
而且能收放自如,自由自在的,这种心情是以前所没有的.
假使有人想要了解三世一切佛,
那麼应该观察各种法界的体性,
所以会有十法界以及六道轮迴,
一切都是因为心所主宰,而创作出来的啊!
二、《觉林菩萨偈》奘师的解释
关于这首觉林菩萨偈,奘师这么解释:
有祖师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觉林菩萨偈恰恰就告诉我们,人心是怎么一回事.心的空性无所有,心的本体无所不具.心的缘起而能生成万法,心的随缘如幻而无住却又随时起用,都在这个偈语里了.因此可以慢慢玩味这个偈语.来体验心的诸多特质.
但是要把心用语言完全表述出来也是不大可能的,这个要自己体会.因此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又问为什么每天的晚课《蒙山施食仪规》都要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并且现在流通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般也以此偈放在经首?
奘师如是答言:
晚课念颂觉林菩萨偈是从法的究竟意义上来说,具备最大的功力,因为既然请客那就把最好的东西与客人分享,希望听者一下子就恢复到心的本来的样子,了知所谓的天堂地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从而获得最大的法益.出离轮回的束缚.
地藏经是属于有形有为法层面的经典,不是了义经典,所以祖师担心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事相抓的太牢,所以将此偈语放在经典前面,无非提醒我们不要被地狱给吓著了,同时又不至于执空废有,也不至于耽有而不能证的空的智慧.
归根来说都是为了教化的方便施设,真正明了一心之法,都可以算入黄叶止啼之类了.
三、上宣下化 上人讲解:
在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道理,都是唯心所现。三世一切佛,也是唯心所现。总而言之,一切的一切,都是唯心造。人能造天堂,人能造地狱;行十善便是造天堂,行十恶便是造地狱。心又能造人、造修罗、造畜生、造饿鬼。人的心就是这样微妙,千变万化不离一念,故曰‘一切唯心造’。
我们举心动念,诸佛悉知悉见。可是我们人,往往都是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以为反正佛不知道、菩萨不知道、神不知道、鬼不知道,谁也不知道。有这种思想后,便会做出种种颠倒的事情,害人害己,铸成大错。我们在佛教里要拥护道场,以复兴佛教为己任,不可在道场造恶业。要晓得一切唯心造。
四、妙境长老开示
觉林菩萨偈、持戒与念佛法门的殊胜
于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开示于正觉精舍
作者:妙境长老
我现在把这个偈文念一下,“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共有十个偈,这是第一个偈。由疏抄的解释,可以明白这个偈的意思,我简单说一下。
“譬如工画师”,工,就是善巧的意思,这个人是善于画画的人,可以为人师范了,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画家,工画师。我先顺一顺文。“分布诸彩色”,就是他用各式各样的颜色画画,或画一个山,或画一个树,或画一个河流,各式各样的画,颜色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彩色,去安排这个山、这个水,就这样子。
“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画出这个山、这个水、这个树、这个花,我们人去看见这个山、这个水、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就有执著,但是,这个执著者是谁呢?就是画画的自己,这个画家自己画出来以后,自己就执著这个山水,自己在执著,“虚妄取异相”,就是虚妄的、错误的去执著这个山这个水。这个山水是画的,当然是假的,不是真是山,也不是真是水,但是,你画出来以后,你就执著这个山、这个水,去执著它。
“大种无差别”,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坚湿暖动,叫做大种。种者,是因也。一切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风组织成的,所以叫做种,种是因,因此而有彼。大,就是广大的意思,山河大地是很广大的,都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所以叫做大种。你画一棵树,这棵树也是地水火风组成的,水里面也是有地水火风,山也是地水火风,在地水火风这一方面来说,是无差别的,但是,在画出来的东西就是有差别,山就不是水,树就不是花,各式各样的差别。就是用坚湿暖动的成份不一样,坚(就是地)用得太多,就变成黄色,水的成份太多,就变成白色,都是地水火风,但是组织的成份不一样,所以变现出来(画出来)的山水就不一样,但是,在大种这一方面来说,地也好,山也好,水也好,是无差别的。在譬喻上是这样说。
若是在佛法的理论上说,就是缘起。以缘起来说,“譬如工画师”,这个工画师是谁?就是每一个人自己的心。每一个人自己的心,就用画师来譬喻,画师能“分布诸彩色”,我们这一念心,就是起惑造业,做种种的虚妄分别,造了种种业,就现出种种的果报,所以叫做“分布诸彩色”。画师用彩色画出种种画,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有种种的虚妄分别,造出来种种的业,去得种种的果报。这样讲,这二句话是这样的意思。我感觉,清凉国师讲的是好。
“虚妄取异相”,异相,就是差别,譬如我们人的生命体,也是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天、地狱、恶鬼、畜生,也是,六道众生所有的果报,都是色受想行识,当然,有正报,有依报,都包括在内了。“虚妄取异相”,就是我们虚妄的分别心,执著这个自己的心所创造出来的果报,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但是,我们执著它是真实的,我们看见那个流水,认为是真的,看见一个山,也是真实的,看见有一个人来,也是真实的,看见一个毒蛇来了,也是真实的,看见莲花来了,也是真实的,做梦,我梦见佛了,又是真实的。现在,觉林菩萨说“虚妄取异相”,是你错了,你认为都是真实的,就是错了,不对。
“大种无差别”,大种,譬喻什么呢?譬喻诸法空相,你观一切法都是因缘所有,都是毕竟空的,在毕竟空上,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虚妄分别的现象,都是不可得的。但是,我们认为是有这一切相,而且还是真实的,这是我们的“虚妄取异相”。但是,在诸法的真实相上看,我们所分别的异相,都是不可得的,叫做“大种无差别”。清凉国师是这样解释这段文。
那里共有十个偈,前五个偈是譬喻,后五个偈是合法。前五个偈里面,前二个偈,清凉国师的意思是真如是观,后三个偈是唯心是观,就是,一个真如观,一个唯识观,一个真如的缘起,一个唯识的缘起。就是这样解释。我感觉很有意思,用这个画家画的画,来譬喻我们众生心的惑业苦的虚妄分别,我感觉到很有意味。
很有意味是很有意味,但是,在我们现在的佛教徒,不管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佛教徒也好,我们都是佛教徒,在今天的佛教的情况来看,口头说一说而已啊!你没有真实在日常生活上去深入的观察,没有深入的观察,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深入观察,就是随时有什么事情发现,你心里面“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随时可以用,你随时能用这样的智慧,因为你不“虚妄取异相”了,你知道“大种无差别”的道理了,你不去虚妄取异相,因为你很熟了,你常常这样观察,你非常的熟悉,就像我们对贪嗔痴是非常的熟悉,一看见可爱的境界出现,爱就来了,可憎恶的境界来了,立刻瞠心就来了,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就是熟了!无始劫来,老是这样,习惯了,很熟,就这样用。
我们如果明白佛法说的道理,你如果不作如是观,只是从文字上这样讲一讲,它不熟,你也就不能作如是观,因为不作如是观,所以,这种理论,“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心里面不熟悉;不知道这是内心的分别,现在看见毒蛇来了,实在没有毒蛇啊!毒蛇是心的影像,是心分别是个毒蛇;一个大莲花来,实在是心的分别;我做梦,梦见佛,是内心的分别,离开我们心的分别,没有那件事啊!我们若不深入作如是观的时候,没有这种认识,不知道是内心的分别。虽然我还能为别人讲,为别人写文章,但是,写文章是给你看的,讲是给你听的,我自己是不用的,(南无阿弥陀佛!)我讲,是给你听的,我自己不用──念阿弥陀佛也是对的,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你对于这种理论不深刻,随时有问题的时候,如果念阿弥陀佛的功夫高深,也可能好一点,但是,我认为还会差一点,最低限度差三级,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如果念佛功夫高的人,习气稍微轻一点,但是很难停下来,不是容易,就是有这个问题。如果你常作如是观,经行的时候作如是观,静坐的时候作如是观,当然,观有止的基础,不能完全观,佛菩萨的大智慧,告诉我们要有止还有观,有观还有止,一定要配合。如果你只是止,那就与外道是可以共通的。如果只是观,你的身体受不了,所以用止来平衡它,慢慢的、慢慢的,你就是圣人了。
我们凡夫与圣人有什么不同呢?凡夫看见山,圣人也看见山,圣人也不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圣人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也看见山水,凡夫也是看了,但是不一样。凡夫看见山,认为是真的,执著是真实的,在那里起爱起憎。圣人也看见山,但是看见山是如幻如化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观成功了,观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梦,这是圣人境界,圣人才有这种智慧,观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相,不是凡夫啊!凡夫观察都是真的,不是如梦。凡夫与有圣人有何差别?这就是凡圣的差别,凡夫不能观一切法空,圣人能观一切法空,这也是凡圣的差别,是有差别的。我们观察都是真的,不是爱就是憎,不是憎就是爱,老是在爱憎里面生活,但是,圣人在心里面住最圣舍。
我们中国佛教当然是大乘佛教,维摩诘经里面有诃斥阿罗汉,但是,那是站在大菩萨的境界,是超过阿罗汉以上的大圣人,他们诃斥阿罗汉,是希望他再进一步,用慈悲心、用智慧,说出来这种法语,不是我们凡夫说轻视谁,不是这样的意思,如果我们那样理会,就搞错了。若真实从圣人与凡夫的情形来说,我们要承认我们是凡夫,虽然出家一百年,但是,你还执著都是真实的,你就还是凡夫。阿罗汉已超过凡夫,他是圣人,虽然不如佛、不如大菩萨的那样圆满,但是,阿罗汉是圣人。所以,瑜伽师地论说,阿罗汉住最圣舍,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与一切法接触的时候,他的心里面住最圣舍。舍是什么意思?平常说是“无著”,舍就是不执著的意思,只是换一个字,就是“舍”,舍就是弃舍的舍,心与一切法不著。什么叫做著?什么叫做不著?就是舍不舍的意思。我们心里面遇见一切法的时候,就是要取著,如何知道是取著?因为你已经生爱、生憎,就是你已取著了。阿罗汉以上的圣人,不取著、不执著,就像没有遇见这个境界,心情是一样的,遇见这个境界与没有遇见这个境界,心情是一样的,当然只是“了”,他的心里面也是有“了别”,但是心里面并没有执著,所以,他的心还是保持清净。我们有取有舍,就是不清净了。
所以,这个偈颂,“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啊呀,我的心里面有许多虚妄分别啊!分别出来种种境界啊!“虚妄取异相”,圣人诃斥我们凡夫,你不要搞错了,你不要执著,你不要执著真是有那么回事,不是真的,“大种无差别”,一切法都是空相,我们所分别的境界,在诸法空相上看,是一无所有啊!是一无所有的。这是十个偈颂里面的第一个偈颂。如果我现在讲这十个偈颂,是好过昨天,因为今天早晨我起来的时候,我又重新看了一下,比以前好一点。但是,今天,我不是讲这个题目,是讲“持戒与念佛法门的殊胜”。(中间未完成。)得到菩提的智慧,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得到圣人的智慧了。圣人的智慧,就通达什么是佛法。八正道里面,第一个是正见,什么叫做正见?就是你证悟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你才是有正见。我们一般说那个人没有正知正见,何谓正知正见?界限在那里?佛菩萨的话、在教义上,这个界限非常清楚,要到初果圣人才得到正见。没有到初果,在凡位的暖顶忍世第一,外凡、内凡,到内凡的时候有相似的正见,在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来说,谁是内凡?谁是暖顶忍世第一?都很难说。
五、正法念处经生死品中有详细的开示:
又彼比丘。如是观察。云何众生。有种种色。种种形相。有种种道。种种依止。又彼观察。有种种心。种种依止。种种信解。有种种业。此如是等。种种诸色。种种形相种种诸道。种种依止。譬如黠慧善巧画师。若其弟子观察善平坚滑好地。得此地已。种种彩色。种种杂杂。若好若丑。随心所作。如彼形相。心业画师。若其弟子。亦复如是。善平坚滑。业果报地。生死地界。随其解作种种形相。种种诸道。种种依止。心业画师。业作众生。
又诸彩色。取白作白。取赤作赤。取黄作黄。若取鸽色。则为鸽色。取黑作黑。心业画师。亦复如是。缘白取白。于天人中则成白色。何义名白。欲等漏垢所不染污。故名白色。又复如是。心业画师。取赤彩色。于天人中。能作赤色。何义名赤。所谓爱声味触香色。画观察衣。又复如是。心业画师。取黄彩色。于畜生道能作黄色。何义名黄。彼此迭互。饮血啖肉。贪欲嗔痴。更相杀害。故名黄色。
又复如是。心业画师。取鸽彩色。攀缘观察。于饿鬼道。作垢鸽色。何义名鸽。彼身犹如火烧林树。饥渴所恼。种种苦逼。心业画师。嫉心所秉。痴闇所覆。又复如是。心业画师。取黑彩色。于地狱中画作黑色。何义名黑。以黑业故。生地狱中。有黑铁壁。被燃被缚得黑色身。作种种病。饥渴苦身。无量苦逼。皆是自业。非他所作。
又彼比丘观察如是三界五道五种彩色生死画衣。于三地住。谓欲界地。色无色地。心业画师。习近淫欲。攀缘欲界种种色画。缘色依止。有二十种离欲四禅。以为画笔。依十六地。是所画处。画作色界。离缘色界。三摩跋提。缘无色界。画为四处。心业画师。广画如是。三界大衣。
又彼比丘。观察如是心业画师。更复异法。画作众生。心如画师。身如彩器。贪欲嗔痴。以为坚牢。攀缘之心。犹如梯蹬。根如画笔。外诸境界。声触味色。及诸香等。如种种彩。生死如地。智如光明。勤发精进。如手相似。众生如画。神通如彼无量形服。有无量种业果报生。如画成就。
又彼比丘。依禅观察。心业画师。有异种法。如彼画师。不生疲倦。善治彩色。各各明净。善识好笔。画作好色。心业画师。亦复如是。不生疲倦。若修禅定。善治禅彩。攀缘明净。如彩光明修道之师。如善好笔。知禅上下。如善识知。有取有舍。如不疲倦。如是禅定。心业画师画彼禅地。如彼好色。又彼如是。心业画师。若有疲倦则画不善。地狱饿鬼畜生道处。同业因缘。铁杵为笔不善彩色。画非器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如是等色。非好色画。广说如前。
六、觉林菩萨偈的威力不可思议
宋朝僧人释僧俊,俗姓王,京师人。他出家后不守戒律,也未曾修善,结果因为患了一点小病就死了,他死后三日又奇迹般的醒来,啼哭忏悔!自己说他将要死的时侯,有冥官二人,追他索命来到一个大城门前,他正在焦急间忽然碰到有一个僧人,对他说:‘我是地藏菩萨,你在京城曾经模写过我的一个身像,虽然不曾礼供,你投舍大寺后,我却要报达你模写的功德。’就教给他一行文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此经晋译)你如果诵得此偈,就能闭地狱门,开净土道,能通报命!说完这句话就不见了。
释僧俊就进入了城中,面见阎魔法王,阎王问他:‘你生时值法,有何功德?’答:‘惟受持一行四句偈。’阎王说:‘你今诵否?’曰:‘忆持!’就完整的背了上面那个偈字,这是凡是他声音所及的地方,受苦之人皆得解脱。阎王赶忙说:‘止止!不要说了’,于是放还人间,因此得以苏醒。之后他参验偈文,才知到这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的文句,即觉林菩萨偈。自此以后僧人释僧俊向一切僧人都说这件事,凡是听闻者都发心信受华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