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朝代表》)线索通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0:21
《朝代表》中“唐”、“虞”两代,处于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反映了传说中有关黄帝、尧、舜“禅让”的历史。原始社会是“公天下”,因此“禅让”实质上体现了我们国家形成前夕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长的史实。
舜在位时期,黄河泛滥成灾。舜先派鲧治水,鲧采取“堵”的方法治理失败;舜再派鲧的儿子禹继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受到普遍赞扬;他又改“堵”为“疏”的方法治理,终于取得成功,后来舜就“禅”位给禹。禹在位时,威望很高,周边各部首领都来“朝禹”,反映了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禹晚年选伯益为“禅让”对象(继承人),但后来禹的儿子启自立为“王”,“公天下”变成为“家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就这样产生了。
夏、商、西周、春秋四代,是中国奴隶社会。夏是奴隶制建立时期,商是发展时期,西周是鼎盛时期,春秋是衰落时期。
夏、商、西周三个王朝均比较“长寿”,各领风骚约5个世纪,它们分别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和前11世纪。由于夏、商、周三朝的历史久远,过去仅凭后世追记的古代史籍为据,因此许多史实比较模糊。2000年9月,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研究成果——《夏商周年表》,明确断定:夏王朝建立于前2070年,商王朝建立于前1600年,西周王朝建立于前1046年。
夏王朝开国君主启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境内),正式创建奴隶制社会,经15传出了个暴君:桀。据《史记》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这时,下属的一个叫商的部落领袖汤,趁机而起,“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最后,“汤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西)”,又 “奔南巣(按:今安徽巣县)之山而死”。
前1600年,汤灭夏后创建新王朝——商。商朝前期多次迁都,到前1300年左右才在“殷”安定下来。“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小屯村(甲骨文出土地)。此后商王朝又因都“殷”而得名,故商朝亦称“殷”朝,或称“殷商”。
商代是奴隶制的发展时期,通过战争获得了大量奴隶。奴隶不仅在劳动中被广泛使用;更有大批奴隶被杀死当作祭品,被称为“人牲”。奴隶主死了,奴隶还得陪葬,杀死后陪葬称“杀殉”,被活埋陪葬的称“活殉”。商朝王位历经30传,第31名帝王又是个暴君,他就是著名的“殷纣王”。
纣王在位荒淫无道,爱用酷刑铲除异己。凡敢于直谏的贵族均遭到放逐与杀害,如箕子被逐,比干剖心。他为讨宠妃妲己的欢心,竟创“炮烙”之刑:在铜柱下烧炭,让受刑人在火红的铜柱上行走,失足落入炭火中烧死,以看受刑人的惨状取乐。
前1046年,周部落的领袖武王(姬姓,名发)率各路诸侯“伐纣”,在牧野大战。纣王兵败,最终自焚而死,商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史称“西周”。
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政治上创立奴隶制的“分封制”(其中仅姬姓子孙的封国就有53个,总计封有71个诸侯国),以巩固周王的统治;又推行夏、商时代已经出现的“井田制”,实施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成、康时期是西周的盛世,其时经济繁荣,奴隶制的青铜文化高度发展。西周晚期又连续出现两个暴君,一个叫周厉王,一个叫周幽王。
先是厉王暴虐,实施高压政策,甚至对臣下的一言一行进行监视,搞“特务统治”,终于在前841年引发奴隶主贵族和平民的联合大起义,史称“国人暴动”。这次“暴动”放逐了厉王,由周公、召公代理执政,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次短暂的没有君主的“共和”政权。后厉王儿子即位,又回归君主统治。
西周的末代君主幽王,是一个非常腐朽的君主。他宠爱妃子褒姒,仅为求得她的一笑,竟然拿国家的防务开玩笑,上演历史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把戏。另外,他又废了申后,改立褒姒之子为“太子”。最后,导致申后父亲申侯联合犬戎(西部少数民族)进攻镐京,灭了西周王朝。
前771年,众诸侯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为逃避犬戎威胁,平王把都城东迁洛邑(今洛阳),建立“东周”王朝,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开垦出了大批“私田”,原先的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公田)逐渐瓦解,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反映在政治上,一方面是周王室中央权力的不断衰微;另一方面则是诸侯列国(代表新兴封建势力)的崛起,先后出现齐、宋、秦、晋、楚五大国争霸兼并小国的局面,史称“春秋五霸”(“五霸”的另一说为:齐、晋、楚、吴、越)。春秋混战结果,最后形成为7个大国:东“齐”、西“秦”、南“楚”、北“燕”;原先中部的晋国,则分裂为自北而南的“赵”、魏”、“韩”三国。按史学界传统的观点,前476年后中国历史划为“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相互开展兼并战争。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封建制度确立,国力日盛。嬴政即位后,“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至前221年终于以武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他自称“始皇帝”,以咸阳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王朝在中央创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官制,分掌行政、监察百官与军事要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又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对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秦王朝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解除其威胁;南征岭南地区,开凿灵渠,沟通湘水与漓水交通,强化对南方地区的统治。秦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秦始皇太过好大喜功,过度使用民力;又一味崇尚“严刑苛法”,以暴虐治天下;更不顾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收“太半之赋”(农民2/3的收获),这就人为地激化了秦王朝与广大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前209年终于激起陈胜、吴广领导的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15年便二世而亡了!
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沛县“亭长”刘邦,借项羽之力摧毁秦军主力,推翻秦王朝,再经过4年“楚汉相争”取胜,前202年终于登上王位,成为“汉高祖”,定都长安(今西安西)建立西汉王朝。
西汉初期,统治者推行“修养生息”政策,重视恢复生产,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经恵帝、吕后统治,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击败匈奴,开辟丝绸之路,开通欧亚大陆交通线,西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惟一的稳定、统一的封建国家。
西汉历经200多年的统治,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也使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加剧,产生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危机。西汉末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丧失生机,四处流亡,社会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公元8年,外戚王莽乘机发动政变夺权,建立“新”朝。
“新”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王莽立即实行“改制”,推行“占田”制,企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缓和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但王莽“新政”遭到贵族和官僚地主们的强力反对而失败;“改制”中改革币制等做法又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17、18年,以“绿林”、“赤眉”为代表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不可遏制地爆发了!(以王匡、王凤为首的起义农民以聚于湖北当阳的绿林山而得名“绿林军”,山东境内以樊崇为首的义军因涂红眉毛为特征称“赤眉军”)绿林、赤眉起义期间,皇族刘秀利用局势加入起义队伍,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夺取天下,于25年重新建立刘氏王朝,定都洛阳,刘秀成了“汉光武帝”,史称“东汉”。
东汉王朝是建立在豪强大地主支持基础上的,因而,期间大庄园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了东汉中期以后,统治集团进一步腐败,政治日趋黑暗,出现外戚与宦官集团交替擅权的局面,社会矛盾不断激化。184年,又酿成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统治集团虽然依靠地方的豪强大地主势力,把起义镇压了下去,但地方军阀割据势力取代中央的局势已无可改变。
东汉末年,在平定黄巾大起义的基础上,各地方军阀割据势力之间相互混战。结果逐渐形成三大势力:北方的曹操,西南的刘备和东南的孙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率先称帝,以洛阳为都城,建立“魏”;221年,刘备跟着在成都称帝,称“汉”,又称“蜀汉”(习惯上也称“蜀”);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吴”。至此,三国局面形成。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并立,各以“统一”全国为己任,它们发展生产,增强实力,相互攻战。265年,曹魏权臣司马炎政变夺权,建立“西晋”王朝,并于263年灭了蜀国,280年又攻灭东吴,完成了继秦始皇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统”。
西晋王朝完成了统一,可惜好景不长。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继任的恵帝竟然是个低能儿,他的“名言”就是:灾民没饭吃,“何不食肉糜?”这就引发了皇族之间为抢夺皇位的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内乱整整持续了16年,把个好端端的国家闹得衰弱不堪。316年,西北少数民族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叛晋,随后其侄刘曜攻下洛阳,灭了西晋。
西晋灭亡后,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司马氏政权,史称“东晋”。其时,北中国陷入各少数民族混战之中,史称“五胡乱华”;先后出现16个政权,又称“十六国”,南北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时期,北方大批汉人南迁,这一重大变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它对后来江南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东晋统治集团安于现状,虽有祖逊、桓温先后进行过收复中原的北伐,终未成功。东晋末年,掌握军权的刘裕政变夺权,建立刘宋政权,从此东晋被南朝取代。其时北方以386年拓跋珪(鲜卑族)基本统一北方起算,建立北魏政权。至534年、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政权。以后到550年,东魏被取代为北齐;557年,西魏则被北周所取代。
南北朝是祖国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南方逐渐得到开发,经济得到发展;北方则完成了民族的大融合,这些都在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其特点就是都由大将发动政变而改朝换代,手法大致相同。刘裕代东晋建宋后,隔59年后的479年,就有萧道成取代“刘宋”建齐;502年,又有萧衍取“齐”而代之,建立梁朝;最后,由陈霸先取代梁,建“陈”王朝。
581年,北朝的北周相国杨坚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以长安为都城,建立隋王朝,杨坚成了隋文帝。589年,隋军攻灭南朝的“陈”王朝,结束我国历史上长达263年的大分裂,完成了继秦、西晋后的第三次“大一统”。
隋王朝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其时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隋代在历史上多有建树。著名的如创立“三省六部”、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庸制,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等,所有这些,都对以后历史的发展多有贡献,尤其是对唐代的发展与强盛影响颇大。然而,隋王朝在历史上仅存37年,与秦王朝一样,竟然二世而亡。
隋王朝的问题出在第二代隋炀帝杨广身上。炀帝是一个暴君,他荒淫无度,穷侈极欲;他又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既营造东都洛阳,再开凿大运河;他更穷兵黩武,连续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搞得民不聊生,人为地激化阶级矛盾,最后激起大规模的社会动乱——隋末农民战争。611年,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境内)登高一呼,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迅速形成翟让、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军三个大集团,反隋烈火越烧越猛。617年,太原留守李渊、李世民父子乘机起兵;随后,在四面楚歌的形势下,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宇文化及所杀,隋亡。
618年,李渊率军攻下长安称帝,建立唐王朝;后又化10年时间,平定各路农民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王朝,其时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国际交往频繁,首都长安成了一座国际大都市。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也是举世闻名的强国。
唐代著名君主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能接受“隋亡”的历史教训,提出难得的 “畏民论”:“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绩显著。他的年号是“贞观”,被称为“贞观之治”,成为后世赞誉的“盛世”。唐太宗之后又历经高宗、武则天时代的发展,到玄宗时期(712——756在位)唐王朝盛极而衰,进入后期。唐朝后期宦官擅权,政治黑暗,陷入藩镇割据分裂局面。618年,军事将领朱温灭唐后自立称帝,建立梁王朝,以汴梁(开封)为都城。史称“后梁”,历史进入“五代”时期。
五代自朱温代唐建立后梁起,开了军事将领夺权的先例;此后这类“武将夺权”像走马灯似上演:923年,军阀割据势力李存勗称帝,定都洛阳,攻灭后梁,建立“后唐”;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出卖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一带)和对辽称“儿皇帝”为代价,向契丹借兵灭了后唐,以汴梁为都城,建立“后晋”;947年,后晋大将刘知远受部下拥戴称帝,建都汴梁,建立“后汉”;951年,掌后汉兵权的“监国”郭威,又在部将拥戴下称帝取后汉而代之,建立“后周”。
“五代”前后历时53年,最长命的朝代是后梁为16年,最短暂的朝代为后汉,仅3年。与“五代”同时并存的还有十个分裂政权,它们是: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多分布在南方及四川地区。这些政权大多是唐末的地方割据势力,进入五代时期,纷纷称王称帝。其中吴越王钱镠建筑钱塘江沿岸海塘,利及后世,对江浙一带的发展影响较大。
960年,后周大将“殿前都点捡”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定都东京(开封)。
北宋是一个局部统一的政权,它虽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著称,但国防虚弱,这是其长期推行重文轻武国策所致。它虽以国家统一为目标,但终因军事衰弱,只能长时期与东北地区的“辽”和西北地区的“西夏”并存,并受制它们。
“辽”、“西夏”都是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权。“辽”由东北辽河地区的契丹族建立;“西夏”则为西北少数民族党项族所建。916年,契丹族的领袖耶律阿保机称“皇帝”,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曾控制北部中国达200多年,至1125年被新起的金攻灭。1032年,党项族领袖元昊创“西夏”政权,自称“大夏皇帝”,定兴庆(今银川)为都城,1234年亡于于蒙古。
“金”是一个由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原受辽的统治。1115年,女真的领袖阿骨打发动反辽斗争,建立“金”国,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1125年又联合北宋灭了辽,随后于1127年再攻陷东京,宋王朝的黴、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宋皇室赵构逃亡到应天称帝,定都临安(杭州),建南宋王朝。
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镇压岳飞等抗战派将领,满足于控制半壁江山,与北方的金形成长期对峙局面。1276年,最终被元王朝所取代。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南宋与金对峙时期迅速崛起。1206年,蒙古族杰出领袖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在斡难河源建立蒙古政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西征南战,势力大为膨胀。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攻下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至厓山,残存的抗元势力陆秀夫背负南宋幼帝投海,元王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在分裂基础上的“大一统”。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蒙古族控制中央政权的王朝。蒙古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具有民族征服的特点,后来虽逐渐接受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政策,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对汉族人民,构成了独特的“暴政”,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
1351年,以刘褔通红巾军起义为标志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猛烈地冲击着元王朝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打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攻克大都,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以应天府为都城(今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恢复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经过“洪武之治”(“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明王朝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强国家。这一时期,相继发生郑和下西洋、营建北京城、编撰《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明王朝的总体发展水平,是世界上少有的强国。明代中期以后,历史上重现宦官专权现象,政治日益败坏,土地高度集中,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其时辽东地区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后金”更对明王朝构成巨大威胁。1627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规模不断扩大。1644年,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农民军终于攻克北京,崇祯帝自杀,明王朝覆亡。
早在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老城)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不断扩张。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国号为“清”;又更“女真”族名为“满洲”,意在淡化女真族同汉族之间的矛盾,取得显著的政治效果。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时,清王朝“执政王”多尔衮收卖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带清兵入关,实现满、汉地主阶级的勾结,一起镇压了“大顺”农民军;随后,再平定各路反清势力,夺取了全国政权,成为继元王朝以后又一个少数民族掌控中央政权的王朝:清王朝。
清王朝在康煕、雍正、乾隆三代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康煕盛世”。其时,清王朝通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势力的一系列斗争,使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进而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规模。然而,乾隆以后,又因循守旧、国势渐衰,经嘉庆及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终于爆发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古代史结束,开始进入中国近代史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