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那些曾经流行的书(看看还有哪些你没看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5:02
又到年底,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不过似乎有那么一批人,借着那么一批书,赚得盆满钵盈,这是再好没有的事情。劳动之余,把今年流行的书拿到解剖台上,分门别类,细看一下,算是温故知新。我是一个图书圈里人,选取标准自然不能按照个人意见“舍大道而不由”。康庄大道上说话,总是要比高粱地里跑马稳重得多。
1、《论语心得》•于丹
2、《品三国》下•易中天
3、《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
4•《明朝的那些事儿》当时明月
5•《鬼吹灯》天下霸唱
6•《藏獒》杨志军
7•《新结婚时代》王海鸰
8•《人生只若初见》安意如
9•《人体使用手册》吴清忠
10•《刘太医说:是药三分毒》刘弘章 刘浡
11•《驻京办主任》王晓方
12•《墨迹》曾子墨
13•《中国新股民必读全书》第7版陈火金
14•《幸福深处》宋丹丹
15•《我的千岁寒》王朔
16•《盗墓笔记》南派三叔
17•《光荣日》韩寒
18•《哈利波特与死圣》J.K.罗琳
19、《绝对小孩》朱德庸
20•《巴别塔之犬》卡罗琳•帕克丝特
21•《货币战争》宋鸿兵
22•《素年锦时》安妮宝贝
23•《玄奘西游记》钱文忠
24•《色,戒》张爱玲
1、《论语心得》•于丹
英国近代批评家贝利主张英国人应当四十岁才开始读圣经,认为小孩子天天念圣经,念得不耐烦了,对圣经自然起一种恶感,后来也不去看一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真理隐藏着没有。需要等人们经过了世事变迁,对人生起了许多疑问,在这到处都是无情的世界里想找同情和热泪的时候,那时才第一次打开圣经来读,一定会觉得字字珠玑,舍不得放下。
我不是基督徒,所以不必从头读圣经。而儒教似乎于中国人更易接受,论语虽然不敢说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毅然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意思,比如于丹一旦将论语和励志题材结合起来,就要听取骂声一片,这样的事情,惹人想起欧洲新教徒路德反对人文主义的复古风潮,不论怎么说,于丹携嘻嘻TV之威,成功地让中国人读了一点书,哪怕是煽动野心的成功学手册,总还有教人识字的功效,这就是作家的功用所在。至于论语究竟是不是老虎屁股,还是要看于丹自己怎么说。
读了、没买。
2、《品三国》下•易中天
当单田芳和袁阔成逐渐老去的时候,当大家厌倦了田连元先生公鸭嗓的时候,有一个学者模样的人重说三国演义,不至于引出那么大反感吧?尉迟敬德的乌油柳叶锁子甲为什么让人念念不忘?为什么他能够自我发挥一下?到了易中天手里适当发挥一下曹操,就会被砸得鼻青脸肿呢?其实很简单,少年时代已经接受了袁阔成先生的人,是不会允许别人出来颠覆固定形象的。只有等听《品三国》孩子长大成人,成为社会中坚,他的学者式评书才会深入人心。
至于后来的《成都方式》,我的解释很简单,钱是赚不够的,而且有时候有些钱,想退也推不掉,买之前要翻一翻,吃了臭鸡蛋骂母鸡,这种事只能让人觉得蠢。
另外,唐朝的战将,穿的都是唐十三铠,锁子甲这种装备,过时了……
听了、买了、没兴趣看第二遍
3、《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
说实话,我到现在也还没有看到这本书。不是因为装牛B,也不是为了支持国货,实在是忙得没有时间,不过,得了诺贝尔奖的东西,起码在技巧上不会落下乘,因为他们评委喜欢的就是这方面的东西。
没读、没买。
4•《明朝的那些事儿》当时明月
流行的必然是公众容易接受的,包括流行性感冒。当现代流行语被逐渐搬上书籍的时候,我就知道文学革命大概要开始了,中国唐以后的文学可以简单归纳成这样的路线: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清小说——康梁的混合体——白话文。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条路线中,呈现出简单化和民俗化之特点,唐诗能变成宋词,就是因为格律的放宽,而下层市井小民吟唱的宋词,逐渐和士大夫的词剥离形成元曲,也是因为脱离词牌之缘故。
批评的原因无非是庸俗化,似乎口语叙述朱元璋很不礼貌。由此引发了草根学术与思考灭绝的讨论。那么,我要说的是,礼失而求之于野固然不好,那么礼又究竟在哪儿呢?按照五四时期的典雅中文来写历史,似乎于唐诗很不合拍吧。
看了,买了
5•《鬼吹灯》天下霸唱
人们追逐的目标只有两个,抢钱!抢女人!这样说似乎又不够雅训,不过,在拍我的同时,自己安静下来想一下,是不是有过不劳而获的梦想呢?盗墓小说正是这样的一种书,用夺宝奇兵的路子盖住懒惰心理,在放松的同时意淫财富梦。这也就是为什么天下霸唱能够崛起于网络之间的原因,并非是自由、平等、资源共享的三大网络精神造就了他,而是他在小说中再一次重申了这三大精神。
第一章在东北要塞的描写很棒,这和我幼年的经历有关系,我长在东北的林场,90年代初那里的生态还并非一塌糊涂,让人依稀有悚然之感。
看了、没买,因为它实在是太厚了。
6•《藏獒》杨志军
从书的名字上看,似乎是一本彪悍勇猛的书,不过,取一个狗名字的书,始终让我拿不出手,要知道,读一本《子不语》看上去要比读一本《猛鬼传说》看上去有面子的多,虽然后一本可能是前一本的翻译本。
我的问题的,拿一本《藏獒》在飞机上读起来,会不会让邻座的姑娘觉得我是个狗贩子的呢?
没读、没买
7•《新结婚时代》王海鸰
据说91年的时候,她曾经和王朔一起合写过《爱你没商量》,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她恐怕还在停留在那时候的影子里,并且总希望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大地上。不过这本书似乎很容易再次成为一部电视剧,人民群众总是要看电视的,这样一看,不管她的叙事风格多么陈旧,仍然可以称为一本好的剧本小说。至于看与不看,是要看读者自己阅读水准的。
翻了、没买
8•《人生只若初见》安意如
没看,不是因为这本书有抄袭嫌疑,而是太畅销的东西,容易让我功利心大起,权当业务学习,失去阅读的乐趣,看着它长居榜首,心里的妒火熊熊,十分不利健康。
没看、没买
9•《人体使用手册》吴清忠
看了,但是我有我自己的生活节奏,任何企图在早上七点钟把我从床上拉起来的人都会受到无情诅咒。我看它的唯一目的,是如何将它重组架构,跟上养生书大热的尾巴,在火锅中捞一口汤喝。
看了、买了
10•《刘太医说:是药三分毒》刘弘章 刘浡
据说作者已经被抓了起来,罪名是非法行医,进去之后钱照赚、书照火、证明人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健康,并非是医生到底庸不庸。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人们,更保佑长命百岁的寿星,尽管有八成读者认为养生书不可信,但是依然大卖,这让人疑惑不解。
很简单,拼的就是谁活的更长。
看了、买了
11•《驻京办主任》王晓方
从王跃文开始、这样描写官场的小说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显然,单靠排队找王跃文聊天的政府官员,是撑不起偌大一个图书市场的,买书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百姓,为的是学一点权谋,毕竟每个人都有一个帝王梦,获得权力就意味着一切。
当然,二王都不会高兴,我他妈难道是在教你们这个吗?
没看、没买
12•《墨迹》曾子墨
王朔评价此女有林徽因之风,我没有看出来,比起她,我更喜欢陈鲁豫那个大头天线宝宝,即便真的像她说的那样,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无非是追求者多一点的女文青,但是单就漂亮一点来说,曾子墨要比林好看得多,在大多数男人的心目中,漂亮姑娘就意味着永远正确。书火的原因只有一个——窥淫癖。不过,好像翻遍全书,也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八卦。
额外建议一条,有这种心态的读者,大可以省下几十块,直接去下载帕里斯•希尔顿的《巴黎一夜》,同样是名人,那个直白,又让人直,长得又白。
看了、那还买个屁
13•《中国新股民必读全书》第7版陈火金
革命红宝书的力量就在于,能够煽动民众的野心,令大家放手革命,从而引起破坏。这是革命原罪论的主干思想。这本书的意义大概和巴黎公社文告、熊成基的鼓动、以及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种一样,让所有股民取到所谓真经,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搏击庄家。
老陈当然没有这种意思,他要是这么想,就该改名叫带头大哥了。
没看、没买,因为我不炒股
14•《幸福深处》宋丹丹
名人出书,为的一定不是钱,但是他们已经足够有名了,似乎也不是为了名。
那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不过既然愿意把自己的私生活抖落出来给大家看,就索性再直接一点好了,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的虱子哪去了?
没看、没买
15•《我的千岁寒》王朔
王大师放个P,都会变成十万雪花银,这证明了话语权是多么重要的东西,不过从57页37节开始,文字游戏忽然变成了分镜头脚本,不知道是朔爷脑力不济,还是故意用这种办法为之。我曾经用他的手法模仿过几千字,学起来虽然困难,但是着实蒙住了几个人,谁说汉阳兵工厂不能造毛瑟枪呢?
这本书唯一可看的地方,是《宫里的日子》,武则天华丽转身,王朔提供少女时代的图画,剧本功力已经到了极致了。
买了、看了
16•《盗墓笔记》南派三叔
我先看了鬼吹灯,似乎是一回事嘛,只不过加入了意念和多维空间的理论,盗墓小说有这么两本足够了,再多一本我都会觉得多余。
买了、看了
17•《光荣日》韩寒
虽然有江郎才尽的批评,但是他和郭四爷,都可以用语言天才来形容,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他们会成为文坛领军人物,因为那时候他们的粉丝已经成长起来了。
如果不信,倒退回80年代,王朔被下的评语是“痞子写、痞子看、教育一代新痞子”,怎么?还不信?再退回70年代时代,好像那个时候看金庸的人很丢面子。四十岁左右的人可以回想一下,当年是怎么被骂的。
看了、没买、一是因为我不喜欢,二是完全没法享用他的成功经验。
18•《哈利波特与死圣》J.K.罗琳
图书策划和资本运作的成功范例。不需要再做点评了。
买过其他的,不准备再买了,我喜欢看HARRI•POTTER的女朋友已经不在了。
19、《绝对小孩》朱德庸
读图时代的来临,只说明一个现象,人活的越来越累,在日本经济腾飞的时期,东京的高铁上挤满了上班族,看几幅图,绝对是对大脑的放松。我喜欢去唱K喝酒、也喜欢打桌球,因此并不需要这样的放松形式。
没买、没看
20•《巴别塔之犬》卡罗琳•帕克丝特
说起来惭愧,连带上《我的名字叫红》,我今年一本外国小说都没有看,不是因为我懒或者买不起,实在是忙的没时间,一本《好兵帅克历险记》已经足够哄我开心了。如果过年不忙,准备买一本读一下。
没买、没看
21•《货币战争》宋鸿兵
什么叫做哗众取宠呢?什么叫做标新立异呢?当然,这是一个经济学者的评价。
什么叫做眼光独特呢?什么叫做新颖选题呢?当然,这是一个图书策划人的评价。
什么是以上两者的综合呢?这就是我的评价。当然,这两样职业我都只沾个边,一本书也只花了我三十八大元,因此无论是夸还是骂,都没那么高的动力。
这样类型的书其实算不得新鲜了,将技术阴谋论重做一下,可以成为一本新的《科技战争》,不过人们关心的是钱和女人,科学?这种假说一样的学问,还是留给轮椅上的霍金吧。
买了、看了
22•《素年锦时》安妮宝贝
从导演和编剧的角度评述,一定对安妮宝贝又爱又恨,拍成电影,一定是好小资好小资的东西哦,但是大段的心理和细节描写,即使是再高的腕,像功力深如刘恒的编剧,也很难把她的小说改编成剧本,要重写的东西太多了。
说实话,我很爱看她的东西,写的确实好。但是任何一个写手,模仿得再到位,也不可能获得同样的市场了。因为网络造星运动过去了。品牌形成了。安妮也就传统了。也就跟周杰伦的专辑一样标签工业化了。
买了、看了
23•《玄奘西游记》钱文忠
佛经大致可以分为梵本和胡本两种,相当于美国NIKE和福建NIKE的区别,在流传下来的翻译文本中,唐译最为珍贵,而在唐译文本中,又以玄奘的“奘译”拔了头筹,我不喜欢鸠摩罗什,那种把“人见天,天见人”译成“人天合一,两得相见”的花哨译法很让人摸不着头脑,相比之下,玄奘虽然留学那烂陀寺,出身学院派,但是他野和尚打方丈的翻译方法,很得我心。何况有罗家英的出现,让我很喜欢这个带宠物作印度游的和尚。
书暂时没有看,但是推荐一读。
没买、没看
24•《色,戒》张爱玲
如果安妮宝贝需要一个人来把她的小说改编成电影,那么李安当然是不二人选,一篇短篇小说能发挥到这样的程度,可见他用心之深。不过,安妮宝贝显然还不够腕儿。
我曾经有位小女朋友对我说张爱玲遇人不淑,我苦笑连连,这里面的苦衷,恐怕需要男同学们采用换位思考、逆向思维、等量代换等方法仔细考虑。胡兰成的山河岁月就摆在我手边,所谓看竹何须问主人,女同学多翻翻胡兰成的书,全当是自己老公写的,看看还会不会再把自己当成秦香莲呢?
二、抄两句和菜头的话
我从来没有见过和菜头,但是今天的书单,却完全是照他开列的二十四本重新评价。所以忽然想起他博客里的一句话。
他说:“一个人到了十七岁,你接触到一个作家,喜欢上他的作品,这就谈不到影响力最深的问题。因为,你之所以会遇见,会喜欢,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在更早之前,你的精神气质里就已经种下了某个种子,因此在会在此刻发芽。”
幼年的我,似乎先天不足,又似乎后天失调,总之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很少户外运动,怕的是受别的孩子欺负,于是躲在室内读书。书读了一些,面也算是比一般人宽,但是却始终没有自己的体系,有的时候试图写点什么。总觉得头绪纷纷,后来明白一点,一本书总是凝练了作者这样那样的见解,我读书只是占了便宜,用最省力的法子把作者脑中的东西吸取过来,和荷里活大片里的那只专吸他人脑浆的大虫没有二样。
有时学一些作者的高见,向旁人转述一下,反倒能得到恭维,这样下去,满口只会说些似懂非懂的鹦鹉语,这样实在是很不好,不过倒也培养了随和的气质,为他人而失己,倒像是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了。
我所列的书单和几句评语,并不是刻意厚此薄彼,大抵精神气质如此,一场春雨过后,生出一些芽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