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1:07
教育习惯篇: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
1.切记,一个学生一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个性世界。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而不应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实行简单的一个法子、一个模样、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就等于毁灭”。教师要像慈母一样关爱每一位孩子,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公平厚爱。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聪明还是智障;无论他们是相貌平平甚至丑陋,还是没有特长甚至平庸。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平等、自由、充分地参与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2.做一名阳光的教师:
什么样的教师是阳光教师?那些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具有良好形象气质;拥有创新精神、敢拼敢闯、积极向上、光明磊落;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就是阳光教师。做一名阳光教师,用理想教书,用心智育人。
3.教师,请记住学生的名字:
每个人都很看重自己的名字,学生也不例外。记住学生的名字就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作为班级成员的肯定和认可。教师能熟记并且能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而然就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往往会更佳。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教育习惯的反映;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教育公平的体现;记住学生的名字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记住学生的名字可以平添学生对老师信任感、亲切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学其理”。一个能记住学生名字的老师,学生也一定会永远记住他。
4.教师,要有耐心:
“凡事皆有终结,因此,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手段”。(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耐心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有耐心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爱戴。教师,每天都在面对着千差万别、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没有耐心或具有耐心的程度怎样,如实反映出了一个教师自我修养的程度。因此,耐心是一名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是师德修养的一个方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特别需要有耐心。要处惊不变,处烦不怒,处忙不躁,方能随遇而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因势利导。切忌简单粗暴,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5.要善于换位思考: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学生角度,将心比心。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当学生犯错误本该受到责罚时,如果我们以“假如我是学生”的情感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一种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在驱动力。对孩子来说,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的教师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筹。
6.控制好你的情绪: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左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变化,避免因为情绪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商(EQ)关乎成败,要认识好、调控好、激励好自己情绪,切忌感情用事,喜怒无常。当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时,第一步是找出原因,如果是身体方面的原因,那就要遵循生理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要把事情闷在心里,和同事诉说一下,和朋友交流一下,你就会变得非常轻松。在想发火之前,先数十下,或者深呼吸,你也许就会放松下来。要保持豁达的心态。教师的豁达开朗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对待教学工作,对待学生,而不是让恐惧、焦虑、急躁、恼怒、消极、颓废等不良情绪影响自己,打败自己。
7.谈心是一门艺术:
谈心,是一门艺术,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推心置腹的方式触动学生情感,通过语言媒介,真正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领悟其中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理解中获得心理平衡。这样,才能在师生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谈心的艺术性还在于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教师要以师爱为基础,除注意时机、方式、对象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中小事着眼,由此及彼,以点带面,透过最本质的一点,触类旁通,力争把每一次谈话都向谈心升华,以发挥师生谈话的最大教育效能。“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幽默良药不苦口,含蓄忠言不逆耳。
8.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
有一种很简单的教育方式,它能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让学生保持一份良好的心境和状态,并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使其满怀信心和希望!那就是—赞美!赞美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赞美学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关怀;赞美学生,还可以帮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赞美是一种魔力,赞美是一种赏识教育,是一种感情投资,是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唯有赞美,才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使其扬起自信的风帆。
9.换个思路激励学生:
激励是激发能量的导火索,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找到做人的自信和奋斗的航标。对学生的激励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换个思路,多个方式,让激励在具体和细微中升华。总之,如果教师仅仅使用一些常规的激励法,如名人名言激励、物质激励、为了赞美而赞美的激励等等,也不分对象,不分时机,不分场合,那么最终取得的效果将会越来越薄弱,越来越没有影响力和说服力。换个思路激励学生,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0.给“特殊学生”特别的关爱:
“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爱优秀学生容易,爱特殊学生难。关爱特殊学生,需要教师的宽容、理解、欣赏。“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石头,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作为一名教师,将心比心,宽容、谅解,才能为特殊学生赶走心灵的乌云,带来阳光。学会欣赏,才能为特殊学生消除自卑,给他们带来希望。要让每个生命都拥有阳光,把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会有特别的回报。是泥土,可把它烧成砖瓦;是铁石,就将它百炼成钢;是黄金,要让它放出光彩!
11.期盼是更深层的爱: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著名特级教师李元功)。每一个学生从心底里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鼓励,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心理的满足。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品德的提高。事实上,学生非常尊敬那些期望他们做得更好的老师,教师积极的期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爱心的感召下引起积极的变化。教师期盼性的语言,期盼性的行为,期盼性的课堂评价能感染激励促进提高学生,使之获得强烈的积极的成功愿望。
12.威信,教育的潜在动力:
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假如没有威信,师生之间不可能有正确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威信,是教师通过自身形象在教育教学中日益形成的使学生感到敬佩和信服的一种感化。可理解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威信与威严不同,威严往往是靠冷漠、训斥、惩罚树立起来的。威信是靠言行传达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却深人人心的喜欢、敬爱或崇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种要求由有威信的教师提出,学生就容易接受;相反,由威信不高的教师提出,学生就不易接受。如何确立威信?无德则无威、无才则无威、无爱则无威、无信则无威、无严则无威、无为则无威。
13.公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学生百差千别,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有贫富。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有教无类”,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无亲疏好恶之分。“很难想像还有什么比由于不公正而产生的情感上的麻木更能摧残儿童心灵的了”。(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把师爱平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这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
14.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教师的劳动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要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心理偏差,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用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情感影响学生,发现和引导学生的行为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鲁迅先生早就说了,对孩子的教育,“开宗第一,便是理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教师,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15.宽容是一种美德:
“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为强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一片童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发;宽容是一个接力棒,她传递人性,传递力量。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宽容是理解的桥梁,真诚是它的基石;宽容是芬芳的花朵,友谊是它的果实。宽容是一种美,犹如暴风骤雨后天边的彩虹;宽容是一种力量,支撑人们熬过数九寒冬,盼来阳春三月;宽容也是一种魅力,一颗宽容的心衬托出一种迷人的人格。人世间时时处处需要宽容,学会了宽容,你的视野才会变得更为广阔,更加美丽,你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16.教育需要严格:
“教不严,师之惰”。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热爱学生是一致的。师爱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师爱,名曰爱之,实则害之。要把握好“爱”与“严”的分寸。“严”是“爱”的具体表现,“爱”是“严”的最终目标。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理、严中有方。爱不仅仅是无微不至的呵护,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娇惯、是非不分的放纵。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溺爱优生,对优生的过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对犯点小错的后进生则严而又严。这样,就会使优生弱化自控能力,品德滑坡,而后进生则因为教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而产生反感、对抗情绪,从而对学习及各种活动失去信心。所以,我们要牢记“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学生严爱相加,宽严相济。
17.引导学生相互欣赏:
“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长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欣赏别人是美德,欣赏别人绝不是逢迎与敷衍,专捡别人爱听的说。欣赏别人是一种真诚的赞美,努力地发现他人的长处,并从心里承认它。自觉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其实是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人们也对能够欣赏他人的做法表示由衷的赞美。欣赏别人也是一种智慧。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赞美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狭隘自私和嫉妒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18.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事物。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关怀教育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19.主动问候学生:
学生不是不想和老师招呼,很多时候他们不能确定老师是否认识他,害怕和老师打招呼后老师没有反应或冷淡敷衍而尴尬。因此,要改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就要彻底放下师长的架子,做到其正的师生平等。主动与学生打个招呼又何妨呢?其实,教师的一声主动问候,会如一缕清风,拂去学生心中的烦忧,使其神清气爽;教师的一声主动问候,会如一泌清泉,涤荡心底的污垢,使其心田清润;教师的一声主动问候,会如一捧月光,放牧其自由心灵,顿生自信、自强的勇气。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打个招呼,常怀此心,常行此道,才能其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得到学生的尊重。
20.与家长常沟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品行,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认知比较具体、深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态度、学习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又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这“两个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教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十分重要。对孩子共同的爱是沟通的基础。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爱使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拉得更近,使家校的交流更加自然、触洽。
21.每天反思一下自己:
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传承精华,去除糟粕,孕育智慧。思考可以化解矛盾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它可以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专家,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教学行为和没有深思的教育理念,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在理论的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使教师隐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
教学习惯篇: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22.创新,教出个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创新,就是创新思维,就是发现、培养自己的独到的新观点,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新风格。作为教师,在教学上要大胆尝识和创新,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有创新精神,才会有教学个性;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没有个性的教学。一是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二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贵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三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触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四是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23.坚持个性备课:
教学的成功,85%源于课前的预设(名师.靳家彦)。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备课?备自己—斯霞老师认为,备课是教师整个人生于某点的彰显。每个学生的内在素质和性格兴趣相异,智商强弱不同,爱好与需求有差别,课堂教学坚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迷信‘本本’,因材施教,道而弗牵,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个性和特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备教材—邱学华老师认为,“‘课本,课本,教学之根本’。备教法—于漪老师认为,“备课时,须明白:教材要拿来为我所用,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方法,启发、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读、写、听、说的训练。教有法而无定法,选择什么方法最有效,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匠心独运。
24.不可忽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认识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课堂浪费。课前教师的自身准备除了具备其本身的有关学科知识方面的素养、有关学科的教学方法等这些基本素养外,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的把握,对课的设计,这是课前准备的核心工作。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准备是指由教师安排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学习物品的准备。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并不难,只要课前关注细节,关注隐性备课,精心、充分地准备,人人都能上出好课,都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25.养成“问课”的习惯:
“问”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一种回顾。只有“问”,才能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才能发现自己之不足,从而找到快捷的前进之路。作为教师,“问课”是一种最基本的专业成长方式。通过“问课”,我们可以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现象(尤其是教学细节)抓住教学中的成功与教训的痕迹,感觉到预案设计的变化,更能捕捉到瞬间闪现的生成因素,从而探讨、发现自我教学上的一些规律。“双向问课”一方面指听课者在听完课后,针对讲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提出质疑,探究解决;另一方面又指授课者在讲完课后,主动向听课者(包括专家、同行、学生等)询问其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改进意见。
26.拥有教学的勇气:
有些教师常常为教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为课堂上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时不能作出迅捷明智的引导,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甚至没有再教下去的勇气。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曾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他们渴望成功,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却常常不得不面对失败。理想与现实背离,所以会丧失勇气。教学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天资,发挥自我的独特优势,引领学生探寻真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书写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是有待开发的资源,自我是有待实现的潜能。优秀教学之源在于教师的心灵而非其他。教师找回了真心与真我,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以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法、坚定的自信驾驭课堂。这样就会拥有教学的“勇气”。
27.重视目标性教学:
一堂好课需一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来支撑,采用适当教学方法,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达到预定目标。由达标评测得到的反馈信息,可以反映出教学与目标的差距,从而采取适时的矫正措施及时补救。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8.细化你的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就是由几个环节(或曰板块)构成的,而环节和板块却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走向合理化、智慧化、精致化。教学细节有时候会成为教学的闪光点,成为学生思维的开启点,成为教学难点的破解点,学习习惯的矫正点,素质培养的落脚点。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节处见功力,精美的课堂来自精美的细节。
29.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做好课前准备,同时也是提醒学生安静下来。(特级教师  于永正)教师踏着铃声进教室已成为习惯。如果此时教师的心态是消极的,将会直接影响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此时教师的心态是紧张的,那么,教师进人课堂就会产生心慌意乱之感,教学程序就有可能发生混乱,造成课堂失控,甚至出现明显的失误。就算此时教师的心态是平静的,学生的表现也有可能打破教师平静的心态。“功夫尽在课堂外”。提前三分钟进课堂,也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30.面带微笑进教室:
“微笑,是世上最美丽的语言。当你微笑时,世界爱上了你”(泰戈尔)。教师是一份极为特殊的职业,更需要发挥微笑的魅力。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是一个个向往未来与憧憬的学生,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面对着学生,老师的一个微笑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心与他们的心相连。老师带着微笑进课堂,能给学生一种强大的亲和力,而这种亲和力一定使老师的魅力倍增。也必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毫无疑问,微笑的教学质量将可能得到提高。许多优秀教师,外表虽不同,却都拥有那亲切而又令人难以忘怀的微笑。那微笑似春风,催开学生那智慧的蓓蕾;那微笑如纽带,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那微笑犹如军号,带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那微笑好比那阳光,唤起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微笑就是一种欣赏,一种鼓励,一种信念,一种活力,一种关爱,一种坦荡,一种宽容,一种幸福的体验,一种诗意的享受。
31.上课要有激情:
“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引发学生深深的感悟、独特的体验。教育需要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社会活动,以心激心,以情感情。教师需要激情。因为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以教师投入课堂教学展现的激情,感召学生学习的渴求之情;以教师用心对教育的事业追求,焕发学生的终身学习热情。没有激情就不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激情就不能鼓舞人,只有激情才能产生激情。教育因生命而美丽,上课因激情而精彩!
32.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这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新,更是教师角色的一种转换。只有我们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我们才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我们的教学。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不仅是身体下来,心灵也要跟着下来,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学生就可以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有什么话,什么问题才会给你讲。只有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的学习。我们教师只有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以一颗童心和学生相容,了解他们的心里世界,做学生的朋友,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33.课堂多预设些“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预设问题情景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其基本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总是和解决总是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34.课堂上,警惕隐性霸权: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也走下了讲台,走进了学生中间,学生有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意见,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培养课堂的民主气氛,但事实上,我们又总在不经意间打击他们这方面的积极性。还没等他们思考完,就把答案说出来了;他们一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就习惯性地挑出错来。不知不觉中,“百家争鸣”又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在热闹的、频繁的师生互动中,尤其是在处理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的关系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教师隐性霸权依然存在。这种隐性霸权的存在不仅会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给师生关系带来消极影响。很多学生会认为老师说一套做一套,嘴上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观点,行动上却不支持不同的观点,扼杀大家的创新,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威信。我们在课堂上要警惕隐性霸权,杜绝教师“一言堂”的发生,不断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课堂教学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氛围。
35.追求课堂的简约:
所谓简约课堂,就是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高度概括性的课堂,这种概括性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练、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丰富与深刻,亦即内容的言简意赅、文约义丰,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约课堂必将是教师提升教学境界的追求,也是学生认知、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育的简化有三级水平:一是教育内容的简化;二是教育基本方法的简化;三是教育过程细节的简化。这就要求教育者优化教育的内容,力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要求教师善于选择优良的教育教学方法,考虑学习者单位时间内的记忆特点、识记能力等因素,浓缩大量的学习材料,方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与结构的理解,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要求教师课堂用语要简练,争取没有“口头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简约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减法”,而是来源于教者独特的匠心。只有在简约的课堂中我们才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才能给自己更多的解放,把自己从烦琐的教学步骤中解脱出来,才能让我们在课堂中有“闲暇”去琢磨孩子们的所思所想。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