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峙谈“十部集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8:07
周巍峙谈“十部集成”
2010-04-29 17:20:05 来源:文化部网站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
 

周巍峙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

“十部集成”的部分成书。
中国文化报报实习记者陈曦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焦雯报道:1979年起,由文化部牵头,会同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发起了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艺资料,最终编纂和出版成系列志书。这项由十余万新中国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30年的巨大工程,被称为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2009年10月,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这部298卷、4亿5千万字的鸿篇巨制终于宣告全部出版。老文化人都亲切地称它为“十部集成”,而那些曾为集成献出青春的光华与智慧,甚至大半生都在为集成奔忙的文化人们,也随同飞逝的时光一起,成为了“老集成”。周巍峙,正是这些“老集成”中最典型的一位。
任何一个文化人,只要听到周巍峙的名字,都会肃然起敬。从16岁开始参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至今,这位94岁老者大半生的生命轨迹,都与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有着深度的交合与重叠。正因如此,他有着难以概述的繁复履历和许多耀眼的头衔,这其中,“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总编委会主任”大概是最朴实无华的一个了,但也是他耗费时间、心力最多的一个。
作为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的发起人和一直以来的主要领导者,日前,周巍峙老人接受了中国文化报报记者的专访。他以一个“老集成”的身份,讲述了10万文艺工作者如何筑起这样一座巍峨的中华文化长城。
记者:作为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您当年是出于何种考虑组织和实施这项工程的?
周巍峙:中国古代就有编纂集成史志的优良传统,从《诗经》、《乐府》到《史记》、《四库全书》,这些丛书、志书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做出了独特贡献。我们盛世修志,就是为了继承这个优良传统,为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全面系统而具有科学价值的文献资料。
我从小在家乡就爱听评话、看地方戏,工作时也曾用民歌、戏曲、曲艺这样的形式,配上新词进行抗日宣传,效果非常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像中国青年文工团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全部采用了民间文艺形式,带去的北京大秧歌、大腰鼓和陕北的秧歌、秧歌剧,特别受各国青年和学生的欢迎,由此也更加深了我们对民族民间文艺作用的认识。
1979年,我去江苏农村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调研。江苏的白茅山歌全国闻名,但当时年轻人已经唱不出原先的味道了;老艺人呢,咬字风格色彩很浓郁,但年纪大了,高音唱不出来。江苏还算保存比较好的,其他很多地方已经根本就把这些(民族民间文艺)抛弃了,民族民间文艺进行抢救、保存、整理迫在眉睫。
但当时政府主要忙于拨乱反正、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正常秩序)工作,没有时间和资金来专门集中去做这件事。我们就想到建立一个有效的渠道,进行民族民间文艺的普查、收集、整理、编选和出版工作。
记者:这是一个怎样的渠道?当时想过它会有这样大的规模,会持续30年吗?
周巍峙:当时没想到会搞这么大、这么久,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
因为过去中国音乐家协会搞过民歌音乐集成,1979年参考此经验,发起组织了四套音乐集成的编纂工作,分别是民歌、器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接着又发起了戏曲志、舞蹈志集成(的编纂工作)。到了1984年,民间文学,也就是民间故事、谚语、歌曲三套集成也开始启动了,最后1985年是曲艺志。所以说,这30年是从音乐开始,逐步发起的。
八十年代初,中宣部书记处成立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为此,文化部牵头成立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让我担任组长,而且委托这个领导小组从组织规划、经费解决方面把十套集成统一起来,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自上而下的大的国家工程。
记者:您能否具体谈谈十部文艺集成志书这一工程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周巍峙:十部集成是可靠的、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志书,它每个卷前面都有一篇很长的研究文章,讲这种艺术的历史发展、特色等等,这是在研究基础上总结的,不是收集资料、出版就算完事了。像戏曲音乐集成,送谱来必须配有录音,看谱记得对不对,很严格。为了找与戏曲、曲艺有关的材料,我们翻阅了中国有报纸以来100多年的报纸。总之,能够找的资料都尽量找,都是言之有据。
“十部集成”是民族民间文艺的“百科全书”,它可以为我们民族的文艺发展、创作提供系统、翔实的资料,包括对我国的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以至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思想史等的研究,都能提供大量有科学价值的史料。它的内容很丰富,可以当教材,也可以朗诵、说唱、演奏、舞蹈。这几年,有不少省就是通过发掘、整理、改编民间歌舞,排出了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的节目。应该说,它的重要性,时间越久远,就会看得越清楚。
记者:“十部集成”有十余万编纂人员,最终成书有298卷、4亿5千万字,这样庞大的文化工程在中国应该是没有前例的。
周巍峙:4亿5千万还只是我们精选出版的各省卷的总字数。30年来,我们积累的基础资料十倍于出版的数字,这其中还不包括音像和其他形式的资料。
可以说,这样的国家工程古今中外还没有。外国比我们早注意到了民族文化收集,但主要是艺术家在做,不是国家行为。韩国只搞了一个民间文学的集成。日本这方面研究很多,但没有出集成。所以古代、外国都没有,只有我们改革开放以后进行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
这也表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发动全国各级党委、行政、文艺团体,共同来组织这样的工作,这是过去没有的,未来要搞也很难。
记者:据说,有很多人几乎是义务地参与“十部集成”的工作。
周巍峙:我是民歌集成的副主编,这么多年拿过的主编费一共是450块钱。吕骥,(拿了)550块钱,他是主编。一本书就这点儿钱,编10年才编一本书。所以有很多领导同志都说,你这个真是“花小钱、办大事”。
很多人搞集成20年、30年,靠什么?就靠奉献精神。还有的人就为这个牺牲了。陕西一个“老集成”,发洪水时为抢救资料,被水冲走了。大兴安岭漠河地区突发大火,一个搞集成的同志,先去抢救民间文艺集成资料,结果家里全烧光了。还有中国戏曲志总编辑部的(一位同志),去世时书还没有编完,留遗嘱说希望家里把这本书和骨灰保存在一起,“我死也瞑目了。”……感人的事儿很多很多。
记者:这些曾经参与集成的人,如今许多也成为了文艺战线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
周巍峙:是这样。比如西藏,民族歌舞非常发达,但是理论人才少,记谱人才少,我们就得现去培养。还有像民间文学,最重要的就是翻译,译得好才有可能保持原貌,所以就要求翻译者既要懂汉语,又要对民族文化、语言有深刻了解。编集成,花时间,花精力,但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既掌握丰富资料、有实际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民族民间文艺理论研究队伍。
另外,很多方面的规范化也是通过集成完成的。比如说音乐、戏曲记谱,戏曲志标题的规范化。还有,电脑排谱也是在搞集成的时候实现的。
记者:中间也遇到很多困难吧?
周巍峙: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好多地方搞个演出花很多钱,但在民间文艺上10万块钱都拨不下来。我是从1979年开始搞这个工程一直到八十几岁,在各地跑了二十五六年,就为了解决经费。
集成的资料都要现收集整理,不是书上有什么东西,去抄一段。所以有10万人次(参与这个工作),后来统计可能要超过10万。很多人是自己花钱的,比如少数民族爱喝酒,就请他们先喝酒,一块儿聊天,兴致来了就唱起来了、跳起来了。现在要搞的话,(恐怕)首先收集人(会)讲,你给我多少钱。有的没经费、没有纸,临时把写标语的红纸拿来记录民歌;有的没有大纸,就写在(用过的纸的)边上再剪下来。艰苦到这个程度。
记者: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是什么支撑大家完成了如此庞大的工程?
周巍峙:那时候全国艺术家的一种共同愿望,就是希望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他们当中有一种说法,我们要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消亡,那叫不孝子孙。
所以当外国专家参观我们初步的编制成果,说我们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城”的时候,大家都说,这个文化长城不能在我家门口有缺口,而且不能有豆腐渣工程。
没有这些同志,我个人能有什么作用?没有各级党和政府的关心,这个事情也不能启动。还有很多资深的老艺术家,亲自出来领导和指导集成工作,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特别是党中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当然应该有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切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传统文化。我不能想象如何用外国文化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记者:从发起到组织到实施到如今全部出版,集成已伴随您走过了30年。如今,面对这部鸿篇巨制,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周巍峙:我的希望就是它能够发挥作用,希望大家重视集成、研究集成、使用集成、推广集成。集成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事业。我们开创了这项事业,就要把它继续下去。现在,十部集成志书圆满完成了,但集成志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集成价值的展现方兴未艾。
200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把《中国节日志》和中国史诗百卷工程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委托项目,财政部给予经费支持,很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这两项新工作中来。这既是对十部集成志书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集成事业的充分肯定。作为这两个项目的负责人,我愿意和大家一道继续这项事业。
 
相关链接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和《中国曲艺志》,概称“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相关数字:
10万名编纂人员
298卷,400册, 4亿5千万字
调查民歌30万首
收录戏剧剧种394个,唱腔17402段
收录曲艺曲种591个,唱腔11108段
收录器乐曲曲目20698首
普查舞蹈节目26995个
普查民间故事30万篇
收录民间歌谣44941首
收录民间谚语5765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