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的修身箴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7:53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对领导力的培养一直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线。要作为合格的领导者,首要的是修身,《大学》还说:“自天子以至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这么讲呢?《周易》賁卦之彖传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古汉语中,“文”通“纹”,最早的意思是兽皮上的斑纹,这句话的意思是:观察天上的云彩,以知晓天气的变化,观察圣人身上的“纹彩”,以感化天下的民众。圣人身上的“纹彩”类似于虎豹身上美丽的斑纹,能够吸引和感化追随者,通俗点说就是今天所谓的人格魅力。可见,修身就是要让自己有人格魅力,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追随者跟自己闯天下,这就是文化的本源。刘少奇写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几年前共产党进行保先教育,就是要保持共产党人羽毛的光鲜,更有魅力,从而更能化成天下,团结全国人民。
千古以来,关于修身的箴言比沙子都多,让人目不暇接,但是,凡事都讲究个追根探源,追溯到圣贤的言论上,应该是经典中的经典。
老子的忠告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谓“不自见”,就是不自以为能看见,反倒看得分明,因为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眼见未必是真,自以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便不会轻信他人所见,自己见过的天鹅都是白的,怎么能相信世界上有黑天鹅呢?所以,不固执己见,自然能够接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倒明察秋毫。所谓“不自是”,就是不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确是修身的大敌,自以为是的人在了解事实真相之前就先有了假设的结论,心有假设作祟,和心中假设相同声音能被迅速放大,其他的声音便充耳不闻,怎么可能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呢?所以,不自以为是才能真正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所谓“不自伐”,就是不自我炫耀,自我炫耀是进入自满和陶醉状态的表现,有点功劳便居功自傲,容易引起小人的妒忌和领导的顾忌,很容易变味成要挟,功劳反倒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易经》谦卦九三爻的爻辞说:“劳谦君子,有终吉”,意思是说,有功劳而保持谦虚,君子能得以善终,获取吉祥。所谓“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不思进取就停止进步,停止进步就会被后来者超过,失去长者的地位。最常见的是那些曾经权威的专家,成名之后,就不思进取,不再踏踏实实做学问,整天抛头露面指点江山,终于有一天权威的地位被当初他不屑一顾的后学所替代,饮恨谢幕,这种故事的上演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老子的这四句话是在是太深刻了,越是取得成绩,受人尊重的专家,越是身居高位,被人仰望的领导,越要以此为鉴。这是因为,过去的成功极大得激励了这些功成名就的专家和领导们的自信心,有人甚至自信到了自负程度,犯以上四大错误的可能性大增。另一方面,随着这些专家和领导们的不断晋级,他们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他们的一句话动辄会涉及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一旦在决策时犯了上述四种错误,便会损失巨大,甚至身败名裂,一世的英明全毁了,能不警惕吗?
孔子的境界
无独有偶,《论语 子罕》有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是说,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断,不认为必然,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这里的“意”,同“臆”,猜想、猜疑的意思,“毋意”是指做事不能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因变化而调整。必是必定的意思,“勿必”是说:对事情不能绝对肯定,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体现儒家的中庸思想。“毋固”就是不固执己见,一己之见是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判断,任何一个个体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固执己见有时候实在是不自量力的表现。“毋我”的意思就是不要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大概是人与生俱来的不良倾向,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必须从这个倾向中走出来,伟大的生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到了无我的境界,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孔子和老子的这两段话有相似的意思,却又不能完全等同,共通之处是立意很高,不是一般人能轻易修炼到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决定了不是一般人能当领导的。
孟子的棒喝
《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琢之,至於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琢玉哉?”意思是说国王您有万镒的璞玉,还要请专业的玉匠雕琢,您作为国王,在治理国家上您并不是专家,却用你的权威使真正的专家都舍弃他们的治国之道而听您的,这不是相当于一个外行人教玉匠雕琢玉石吗?道理浅显却发人深省,作为领导,一定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懂专业而又滥用手中的权力,外行指挥内行,实在是教玉人琢玉,而这样低级的错误领导者却最容易犯。
领导者修身如果能达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意、不必、不固、不我、不教玉人琢玉的境界,那将会多么伟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