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之国:九菌=九真=交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38:59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在东方南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九菌、九真、交趾等组成的一个词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     九菌 九真 交趾 越南
交趾 ,一作交阯。原泛指今五岭以南地区,汉代以后才转指今越南。《小戴礼·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礼记·五帝德》曰: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济於流沙,东至於蟠木。”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之地,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尚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注:“《大传》说,尧南抚交阯”。《墨子·节用中》:“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阯,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楚辞·大招》:“名声若日,照四海只。德誉配天,万民理只。北至幽陵,南交阯只。西薄羊肠,东穷海只。魂乎归来!尚贤士只。”交趾(交阯)是当时中原人心目中的极南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为巩固南方而进入今日越南,公元前214年,秦将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并向越南北部大量移民。公元前204年,秦南海尉赵佗在秦末的混乱时期,自立为南越武王,越南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分。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平南越国,在原南越国地方设交州,是汉代十三州之一,也是汉朝最南部的疆域。交州设有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9个郡,交州的治所在交阯郡龙编(今越南北宁省),实施直接统治。此后的1000多年里,越南北部交趾地区虽然屡有反抗,但是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政权的直接管辖。唐朝分岭南为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和交州五个都护府。交州辖今越南等地,唐高宗仪凤四年(679)改为安南都护府,从此交州便正式被称作安南。
西汉交州的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下辖羸娄、安定、苟屚、麊泠、曲昜、北带、稽徐、西于、龙编、朱觏共10县;治羸娄(今河内市西北)。东汉移治龙编(今北宁省仙游东)。东汉末期至东吴初期,中原大乱,交州太守士燮形成独立的割据政权。交州在士燮的统治下,成为相对和平安定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许多中原人士移入当地,这对于汉文化传入交州有很大的助益。226年士燮去世后,吴国将南岭以南诸郡以今天广西北海市合浦为界,以北设广州,以南设交州。后又重新把广州和交州合并。隋朝重新设置交趾郡,移治宋平县(今河内市)。唐代废交趾郡。
西汉九真郡在今越南中北部,下辖7县:胥浦县(新朝称驩成)、居风县、都庞县、余发县、咸驩县、无切县、无编县;治所在胥浦(今清化省东山县阳舍村)。东吴时由九真郡分出九德郡。南朝时,九真郡辖12县:移风县、胥浦县、松原县、高安县、建初县、常乐县、军安县、武甯县、都庞县、甯夷县、津梧县。南朝宋时,郡治设于移风县(今清化北马江南岸);隋时,郡治设于九真县(今清化)。及至唐朝,仍有此郡。后越南独立,九真尽为其土,中国史书方无复载之。
东汉初年当地人在征氏姐妹的带领下起义建立了三年独立的政权,后被马援平叛。东汉末年(192),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日南郡象林县令,从中国独立,占据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分地区(越南中部),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婆国,与中国以顺化为界。
公元939年,当地军人吴权起兵,击败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比较弱小的南汉军队。968年新兴势力领袖丁环(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受到中国宋太祖册为交趾郡王,定都华闾(今宁平省宁平市),正式独立。
明成祖时期,越南陈朝君主遭外戚胡氏篡夺,国内混乱,明应陈朝的遗臣请求推翻胡氏政权。1407年至1428年明军占领越南。之后明在此进行直接统治,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在越南推动儒学,并强迫当地人民易发更服,激起了越南的反抗行动。在成祖死后不久,1428年越南后黎朝击败明军重新恢复独立,但仍维持与中原政权的宗藩关系。
之后越南的政权几经分裂、合并、扩张,吞并了占婆和下高棉,取得了除了从前交州之外的今天越南的中南部和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
1802年,阮福映在法国支持下灭西山朝,建立阮朝,受中国嘉庆帝册封为越南国王,正式建立越南国家。19世纪初阮朝的阮福映被清代嘉庆帝册封为“越南国王”。
前人解释“交趾”的得名,说是由于岭南人两脚并立,脚趾互相交错。《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郑注:“交趾,足相乡,浴则同川,卧则僢。”正义:“蛮卧时头在外,足在内而相交,故曰交趾。”[唐] 杜佑《通典》曰,南方夷人,其足大趾开广,并足而立,其趾则交,故名。这就未免显得可笑了。
实际上,“交趾”与“九菌”以及上文的“九真”恐为一词,首字可能为词头。九菌,南方古族名。《逸周书•王会解》:“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趾、阯上古音为???,菌上古音为giw?n,真上古音为??en,试比较壮侗语族关于足部的词:武鸣壮语ka¹(腿)、tin¹(脚)、龙州壮语kha¹、(腿)kha¹(脚)、布衣语ka¹(腿)、tin¹(脚)、西双版纳傣语xa¹(腿)、xa¹(脚)、德宏傣语xa¹(腿)、tin¹(脚)、侗语tin¹(脚)、仫佬语tin¹(腿)、tin¹kwa³(脚)。”《后汉书•南蛮列传》载:“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语言各异,重译乃通。人如禽兽,长幼无别。椎髻徒跣,以布贯头而著之。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这些记录,对交趾民族有很大的侮辱和歧视。透过不雅的词藻,看到的是本地民族的文化和风情。岭南一带气候炎热,当地人很少穿鞋,即所谓“徒跣”,与中原人有显著区别,因而自称“交趾”、“九菌”、“九真”,意即赤脚、泥腿子。越人跣足的形象,在古器物上也可看到。贵州兴仁、赫章古属越系的夜郎地区,兴仁东汉墓所出的摇钱树上有跣足裸身土著形象,赫章东汉墓的出土物中也有一个上身全裸并跣足的土著形象。在云南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像中,虽贵为滇王,同样也是光脚板。
古人称鞋为履。《说文》云:“履,足所依也。”履是对跣足行走原始生活习性的一种进步,进入文明社会,履成为一项关及形象仪态的社交标准,并演成一种“礼”教文化范畴和等级制服饰系统的要素。故《释名·释衣服》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履的产生,言黄帝臣于则发明,无非是一种托古。今所知者,新石器时代已有之。甘肃玉门出有一件立式人形彩陶罐,双足即着翘头鞋。河南柘城孟庄商代遗址,在一座烧陶窑址紧挨的灰坑中,发现一只鞋底的中段,形状与现在的草鞋相似,是目前所见唯一商代鞋的实物。山西柳林高红一商代贵族武士墓发现铜靴一只,靴尖上翘,平底无跟,靴底横纹11道,帮为高长统,显然是仿自实际生活中的履。商代中下层贵族或亲信近侍包括一般臣属,有穿素面鞋者,如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安阳殷墓出土圆雕立式玉人,及妇好墓所出圆雕猴脸跪坐玉人均是。从商代出土的立、坐人像雕塑中看,大部分人尚未脱却跣足的古习。跣足者中,有高级权贵,有普通贵族或亲信近侍,也有平民和罪隶,尤以第三类人差不多均作跣足形象,反映了在古习相沿中,已注入了社会贫富有分的重要因素。富者跣足,固因之习惯偏好,贫贱者无履,恐多出势所不能。总之,商代在沿习跣足的同时,作为一种时代进步形态的鞋履,也已得到相应推广,特别是在中上层社会更为明显,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与等级制服饰紧相联系的履制,那些不穿鞋的部族,可能就被称为“止”(趾的原字)。甲骨文有“止方”,每为羌方及方夷所侵掠。此“止方”或为交趾的先民。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之一部分。
通讯地址:210017  南京市建邺区云河湾花园5幢二单元12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