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入冬前的最后一次饕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09:12
作者:宁南    文章来源:商务周刊    点击数: 213    更新时间:2007-12-22
2007入冬前的最后一次饕餮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现在没有比这句中国谚语,更能描绘全球经济15年繁荣盛景洒在2007年的余晖
□记者 宁南
熊出没注意
像每个精彩的恐怖故事一样,市场中也隐藏着一头大熊。它很少公开露面,潜伏在平静的海面下,或者掩藏在厚厚泥土中,静静地躺在那里,观察,等待,忍受寂寞。
虽然没有人敢说真正了解这头怪兽,但市场中大多数人都清楚,它真的存在。因为,和所有好莱坞大片中的怪兽一样,它时不时会从黑暗中冲出来猎食。
有时,它会捡到一些宵夜,比如一个指头、一条胳膊;有时,它的胃口巨大,将整个猎物一口吞下,让逃生者恐惧颤抖;更有的时候,它兽血沸腾,咆哮着将猎物撕得粉碎,狂暴肆虐地抛洒血肉模糊的尸体,它的身后,留下难以置信的大屠杀痕迹,让任何人都毫不怀疑地承认,只有它,才是金融市场真正的统治者。
20年前的10月19日,大熊突然跃出水面大开杀戒,制造了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大的股指下跌,道琼斯工业指数7个小时内跌去23%。联办总干事王波明时年30岁,这位当时的纽约证交所实习生亲眼目睹了这场大屠杀,“最后的防线崩溃了,卖、卖、卖的喊声像12级飓风刮过洋面掀起的怒涛,我们坐在三楼的办公室里似乎都能感受到声浪在脚下震动……”
10年前的7月2日,怪兽在泰国曼谷登陆,丧钟敲响,泰铢贬值超过50%,股市暴跌95%。随后一年中,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相继陷入这头怪兽掀起的血腥恐怖,除了新加坡和中国,曾经耀眼全球的东亚“龙虎经济”一片哀鸿遍野……
今年的6月22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旗下两只投资次级债基金一夕之间化为乌有,次贷危机爆发,以华尔街为震源,迅速波及整个欧美金融市场。美联储数据显示,短短半年不到,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新出现了2800亿美元债务,而且全球还有超过2万亿美元信用资产站在可能“一文不值”的崩溃边缘。
十年一个轮回,怪兽再次降临?无论是否成真,次级贷风暴让西方主要金融市场无一幸免,一年前还看似固若金汤的全球金融市场风雨飘摇。
花旗集团和美林公司已分别冲减150亿美元和79亿美元的不良资产,两家大银行的CEO查尔斯·普林斯和斯坦·奥尼尔都已经为此丢掉了饭碗。规模仅次于花旗银行的美洲银行也表示将计入约33亿美元的冲减,额度大于先前预期。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抹掉12亿美元的不良资产。目前仅美国已经冲销的金融坏账超过了500亿美元。
在欧洲外,世界第二大银行汇丰银行刚刚提取了34亿美元坏账准备金。英国巴克莱银行进行了27亿美元的注销。另一家世界级大财团瑞士银行(UBS)自第三季度因核销37亿美元次贷坏账而出现9年来首次季度亏损后,12月10日,这家欧洲第四大银行发布公告披露,该行进一步计提与次贷相关的投资损失高达100亿美元,并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另一家中东投资人融资115亿美元。此外,皇家苏格兰银行和瑞士信贷也都损失超过10亿美元。
就连对次级贷款涉足不深的日本银行业也在劫难逃,瑞穗金融集团、新生银行和青空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由于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损失,业绩将大幅下滑。甚至在中国,以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因持有上百亿美元美国次级债而遭受严重威胁,其中损失已接近1/5,而且仍然在扩大。
经过如此大清洗,次贷噩梦最可怕的时刻是否已去?美国企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艾伦·梅尔特泽直截了当地回答:“没有。我不相信金融市场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在年底各家金融机构发布审计后的财务报告时,还有更多的坏账要被清理。”更糟糕的是,梅尔特泽认为,“因为没有人确知风险在哪里”,不知道问题到底有多大。
12月5日,《华盛顿邮报》著名财经专栏作家Steven Pearlstein用一篇题为《大萧条后最大的金融混乱》的文章,为这场仍在蹂躏全球经济的次贷风暴做了一个基本“诊断”,他写到:“这可能不是1929年的大萧条,但我敢断定它要比1987年垃圾债危机、1990年的存贷危机和2001年新经济泡沫破灭更加严重。”
而此时的中国,11月底终于承认了通货膨胀的存在,并在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出重大决策,以“从紧”的货币政策取代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3天后,中国央行决定今年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4.5%,一年内提高了5.5个百分点,比过去10年提高的次数和幅度还高。
所有这些的潜台词只有一个,与世界经济尤其是与美国经济“贴身共舞”的中国经济,已经切身预感到咆哮怪兽的沉重脚步声远远走来。
黑社会开抢猪肉
11月11日上午7时50分,广州一名邹姓代宰商与8名员工在天河肉联厂内准备取肉票时,突然窜出30多名持枪歹徒,掏枪对天开火,大喊“打劫!拿肉票!”围殴恐吓之下,肉联厂员工至少10人受伤。抢劫猪肉票得手后,劫匪们驾车逃离。
没错,抢猪肉,成了2007年国内黑社会团伙最新开展的“业务”。随着今年肉价猛涨,这项“业务”一时颇为繁荣。从抢劫肉摊,到劫持猪肉批发市场,甚至流窜至农村直接到围栏抢劫养猪户,成为建国后社会犯罪活动中的奇观。
与此同时,已经20年没有出现的“抢购”也频频在华夏各地再现。11月10日上午8点40分,重庆市沙坪坝区家乐福商场内,为了抢购每桶便宜11.5元的菜籽油,大量市民涌进时发生踩踏伤亡事故,造成4人死亡,10余人受伤。此前,类似抢购造成的踩踏伤人事件多次发生在杭州、上海等城市,但重庆家乐福的抢购是最血腥的一次。
踩踏事件的背后,是物价持续而普遍性的上涨。尽管最初政府以所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来解释猪肉涨价只是暂时小癣,但很快,不再有政府领导出来就物价飞腾问题发言了。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字,今年11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去年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6%,油脂价格上涨35.0%,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8%,猪肉价格上涨56.0%,鲜蛋价格上涨10.0%,水产品价格上涨6.8%,鲜菜价格上涨28.6%,鲜果价格上涨12.9%……
生活必需品出现这样的涨幅已经让普通民众开始慨叹,但真正让人惊叹的是另一些被称为具有投资价值的东西。2007年,仅有普通保健作用的普洱茶突然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茶,一时间收藏“热”炒成了投资“疯”。今年3月,普洱茶价格开始增大飙升的力度,以云南勐海茶厂收购班章一级茶菁价格为例,2007年每公斤价格是2006年的4倍,是2005年的8倍,是2002年的13倍,是2000年的100倍……
与“茶疯”媲美的还有“玉疯”。1980年代,1公斤和田玉仔料卖到200多元,90年代价格涨到2000元。但2007年和田仔料价格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提速上涨。短短四个月中,和田仔料累计升价400%以上,普通仔料价格已经上升到了每公斤20万元,羊脂白玉料价格甚至在200万元以上。与20年前相比,价格上涨了1000倍。
事实上,这些奇观不过是2007年中国“涨价主题”中的片花而已,房价和股价掀起的价格波澜才是2007年涨价文化的真正主角。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同比涨幅前五名是宁波(19.1%)、乌鲁木齐(18.5%)、北京(17.8%)、北海(17.7%)和深圳(16.7%)。其中,北京已经连续18个月幅度超过8%,深圳连续21个月涨幅超过10%。
股市今年至今已经上涨了300%,期间上证指数在10月16日达到惊人的历史高点——6124点。这引起的不仅是全民炒股热潮,甚至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全企炒股现象。中国畅销服装品牌雅戈尔,靠着其持有的中国人寿、宁波银行和中信证券股票,今年前9个月取得了2.236亿美元的投资收入,占到了其全部利润的98.5%。更多企业乃至上市公司拿增发募集的资金投入了“打新股”行列。
涨声不断,源自人人心中都开始有了一个“魔鬼”。今年前三季度,国内金融机构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仅增加了762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净减少1万亿元人民币。这笔相对于5%GDP数额的资金,绝大多数流入了房市和股市。居民收入大举进入投资市场,不仅在加剧经济过热,而且也是对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认可“投票”。
道理很简单,如果以10月份6.5%的通胀率计算,目前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为0.81%,那么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上就等于-5.7%。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通货膨胀这个已从瓶中放出“魔鬼”,驱动了日益高涨的投资行为,进而推动了房市和股市的过热。
正因如此,被“心魔”驱赶的眩晕型投资充满了不安全感、不稳定感,表现在市场中就是2007年“一季而衰”的涨落。比如,普洱茶3月而起,5月而落,两月间就完成了成长—极度繁荣—雪崩的生命周期。当然,最突出的仍然是房市和股市。
10月以来,全国楼市的交易量开始出现低迷,“有价无市”从深圳、广州、上海一直延伸到北京。深圳更是惊爆国庆节全市只卖出87套新房,房价涨速10月份比9月份下降了10.35%。紧接着,就是11月20日深圳中天置业总裁蒋飞携巨款消失。随后,珠三角响起了一片降价声,上海传出不断扩大的撤单率高于签约率,北京则是“打折促销”铺满了房地产广告。
同样的故事也在资本市场上演。6124点的历史新高出现一周后,发生了股指大跌近 300 点 、有 500 只以上个股跌停的“10.25”。而后,巴菲特、李嘉诚和淡马锡接连从A股套现离场。11月27日,股指跌破了区分熊、牛市的120日线。尽管高亢的“十年牛市绝对不是梦”声音仍然不绝,但“5.30”后只赚股指不赚钱的现实,不但日益沉重打击了普通投资者,而且还捅破了“基金神话”。
现在,不论“退潮”是“从紧”政策干预的结果还是市场疲态的暴露,“过山车”式的起落震荡,已经不可避免在股民心上投下了惊弓之鸟的阴影。
《货币战争》“预言书”
北京国贸金碧辉煌的一间餐吧里,采访结束,坐在对面的某国际公司华裔高管突然向《商务周刊》记者提问:“《货币战争》那本书看过没有?内容太恐怖了,说的那些东西到底是真是假?”
将要过去的2007年,没有哪本财经图书能够像《货币战争》这样,在支持者和攻讦者的激烈交锋中产生出惊人的销量,几乎成为国内财经人士人手一册的“红宝书”,并一度被戏称为“中国老百姓的金融知识普及教材”。
这本被攻讦者冠以“阴谋论”的“狂悖不经,耸人听闻”之作,不仅成为重庆、广西等一些地方政府“十一黄金周”布置给全体公务员、学校校长等的假期作业,甚至在11月20日英国伦敦金融城庆祝中国银行(英国)有限公司的成立典礼上,受到了中国驻英大使傅莹的免费广告宣传,“《货币战争》是今年中国的畅销书,出版后两个月就售出60万册,在为中共‘十七大’代表服务的书店里销量最高”。
当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对这本“弥漫了反犹太色彩,糅杂了极左思潮、极右倾向、民粹主义、美国式的孤立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鸡尾酒”式著作可能影响决策者而感到担心时,正如某媒体所奚落的那样,冯版影片《天下无贼》中“华仔”与“奶茶”就“傻根”的经典对白,早已给出了《货币战争》带给中国社会的心理刺激所在:
“他凭什么不设防啊?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是因为他单纯啊?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作为一个人,你不让他知道生活的真相,那就是欺骗。”
于是,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中国民众的思维似乎一夕之间就实现了从“天下无贼”到“贼遍天下”的巨大反转。在一种普遍担心“被阴谋算计”的心理作用下,一颗对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不信任的“种子”已然埋下。
事态的演绎早已超越了《货币战争》内容本身。现在,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为什么一个流传了上百年的“阴谋故事”,在这个时刻能够普遍性地“俘虏”中国民众?
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解读,“我们对自己的判断感越不确定,我们就越容易受他人影响。”当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让越来越多的人处在日益变化剧烈的环境之中,不稳定感带来的不确定心理,尤其在2007年对国际时局转换惊弓之鸟般的慌乱,太容易让《货币战争》这类“预言书”成为行动指南,并迅速通过从众心理的强化过程,实现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诸如“十八子主神器”之类言所导致的戏剧效果。
而且,“心魔”就如养在鱼缸里的鲸鱼,迟早会吃掉“饲养者”。10月12日,当陕西省林业厅官员“洋溢着激动的笑容”,向全国人民宣布,“陕西一名村民拍到了野生华南虎的照片”时,谁也想不到此后会遭到全国人民的“打假”怒吼,一个农民和一个地方政府机构,几乎承受了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整个社会的暴力式情绪宣泄。尤其是当某部门官员自认为“高兴地看到人们生态意识加强”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夸赞的这种强烈质疑精神的后面,是强烈的社会信任危机。
漫无边际的“心魔”甚至扑向了“嫦娥”。11月底,有媒体报道网友对嫦娥一号卫星传回来的月球图片产生怀疑,认为是“拷贝”了美国2005年绕月卫星拍摄的照片。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不得不出面做公开澄清。
令人担心的是,不断长大的“心魔”具体投射到《货币战争》这本书上,就是在聚合针对外部的不信任感同时,也在内部形成一种强烈“敌我划分”。某知名媒体人在自己题为“《货币战争》的四大攻讦与四大功德”的博客文章中称,这本“预言书”几乎就是判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试金石”。
于是,在一些拥护者眼中,攻讦《货币战争》的人不是与“寡头们交换金钱”的利益投靠者,就是被“自由金融市场”等教条洗脑的书生;相反,对《货币战争》一书的认同也表明你将是“富有正义感、有良知、追求事实真相的人”,这个社会也将由这个群体来“捍卫这个时代不至于黑白颠倒”。
一时间,划分“左派”、“右派”,成为当下社会情绪的新游戏。
中国鳄抄底
被《货币战争》点燃的,还有对中国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参与满是“阴谋”和“险恶”的国际资本买卖场的争论。
2007年,筹备中的中国投资公司以30亿美元入股国际PE巨头黑石集团。截至12月10日,这次为世界财经报章称为“中国鳄第一口”的大手笔投资账面亏损已达7.38亿美元。
尽管因此遭到了诸多批评,但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楼继伟耳边的支持声和献计献策之声的分贝显然压倒了指责声。
“中国的国有银行应该去国外狂买信用资产。”这是前摩根斯坦利亚太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期的呼吁。
“实在是太便宜了……这是十年一遇的机会。”11月中旬,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鼓励和建议以中国投资公司为首的金融机构,对深受次贷危机影响海外金融资产“下手”。
“这是一个交易的好机会。”几乎同时,高盛全球首席策略师Abby Cohen在清华大学演讲中,也鼓动中国金融机构应该增强在美国市场进行股权投资的信心。
近一个时期,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放大,特别是花旗、美林、汇丰和高盛等国际金融巨头相继被“拖下水”,在不少国际金融咨询机构和专家“出海捡便宜”的呼吁下,掌握着大量资金的国内金融机构,纷纷染指动荡的全球金融资产市场。
11月28日,平安保险集团以18.1亿欧元收购荷兰富通集团4.18%的股份;10月25日,工商银行以约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10月8日,民生银行以约25亿元人民币收购联合控股9.9%股权,成为第一家涉足美国银行业的中资银行……这还不包括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10亿美元的换股计划和中国人寿与英国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参股谈判。
11月29日在《欧洲货币》举行的一次论坛上,楼继伟也暗示了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之时“抄底”的兴趣。当谈到3天前阿联酋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投资局以75亿美元价格收购美国花旗集团4.9%的股份时,楼继伟脱口称,“中投公司也会做类似的事情……希望中投公司将来能成为国际金融稳定市场的力量之一。”
事实上,内地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是否是在一个合适时机做的恰当选择,还需要时间考验。毕竟,这样巨大的投资一定要目光长远,不能为股票价格短期的浮盈浮亏所左右。但问题在于,现在整个全球金融市场还纠缠在仍看不见底的次贷风波中,而且糟糕的情形似乎越来越超出市场的预想——我们此时介入,会不会自讨苦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方人士向记者指出,“这种情况下,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识别水平还极为有限的国内金融机构,绝不应该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市场的险恶。即使‘捡便宜’,也应该选择在市场风险和情绪已经稳定的时候,而不是风险继续在加重的现在。那好比空手去接一把落下的利刃,再危险不过。”
一个不可否认的背景是,中国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原本与欧美金融机构就差距甚大。对此体会深刻的中国银行研究员王元龙认为,今年中国金融机构普遍赢利丰厚,这主要得益于政策的支持、经营环境的改善、不断改进的监管,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但实际上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仍然低下。例如,尽管中国一些大型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幅下降到5%左右,与花旗、汇丰等国际先进银行的1%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即便如此,花旗、汇丰也出了大事了。
在这位国际金融专家看来,仍然处在草创之中的中投公司,其抄底的勇气可嘉,但也不能让勇气战胜理智,变成了机关算尽的“火中取栗”。
2008的马步和吸星大法
“市场已经对我们的不均衡做出了市场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有通货膨胀的压力,有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这两个看上去是价格变量的调整,它的背后都是经济变量的调整,也是对整个经济体的调整必然的调整和反映。”
11月3日,首届交银经济学家论坛上,央行行长助理易纲学着“格林斯潘”式的语调,但兜着圈子的模糊语言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楚——通货膨胀上升是必然的,人民币升值是必然的,“背后反映的是我们整个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面对央行背负的这两大包袱越来越沉重的局面,这位学而优则仕的北大教授呼吁到,“既然是市场的选择和市场的调整,我们对这种调整要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要有一个平常心,要看到这个调整的必然性。”最后,他带着恳求的语气向台下的媒体寻求帮助: “尤其在座的很多媒体,你们报道的时候要更加全面,让我们的社会公众对调整的过程更加地理解,更加的支持。”
2007年以来,在“蒙代尔三角悖论”的“咒语”下,中国货币政策日益无效。当我们选择资本管制,而且人民币汇率也处在事实控制下时,独立货币政策的掌握权不可避免丧失了,不得不沦为对冲大量外汇储备的“砌墙机器”。
因此,货币主管当局对人民币升值的迫切性不断加强。比如,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从年初暗示“人民币汇率快速上涨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到年中解释“升值并不会导致国际贸易的顺差减少”,即被认为是在持续为升值创造舆论理解的空间。
然而,全球金融市场备受次贷危机折磨的当下,相对安全的中国市场,尤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更加明显的情况下,无疑正在变成磁场日益强大的资金“磁铁”。加之美元贬值和美国经济走弱将使其货币政策更趋宽松,流动性“水位”继续上涨,大量资金涌入中国的趋势只能是愈演愈烈。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其最新的美国经济报告中指出,历史表明,当美国贸易逆差规模庞大并且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之时,美元出现贬值,推动经常项目有所改善,“这意味着,美元兑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可能将继续贬值15%,才能使得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在GDP 中的比例降至3%左右,达到均衡水平”。在他看来,美国“耍流氓”式的贬值还将更加放肆,流动性泛滥的大潮刚刚开始。
因此,尽管“从紧”的货币政策“金牌”已下,但中国一些宏观政策因带有强烈行政色彩而难以把握力度,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收入政策等结构性调整政策难以立竿见影,“从紧”几乎就等同于人民银行用流动性收紧的“马步”对决美联储流动性倾泻的“吸星大法”,控制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幅度也将越来越艰辛。
现在,最麻烦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调整和选择。对全球和中国来说一个共同的考验是:一直主导世界经济繁荣的美国消费“引擎”越来越无力,寻找发展新驱动力的残酷事实摆在所有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面前。
“9·11”之后,格林斯潘的“巫术经济学”将全球繁荣建立在了自己打造的“自行车经济”上,“驱动轮”是美国消费,“从动轮”是中国制造。直到放纵的过度消费制造出次贷危机这个“魔鬼”,这场狂欢才渐渐平息。但代价已经显现,美国房价从2006 年开始下跌,到目前为止真实房价下跌了约 10%以上。
“这一调整还有较大的空间,在未来两年内很有可能下跌 20%。”哈继铭认为,美国房地产价格调整周期较长,加上本次上升周期中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历史最大,减息空间又有限,预示着“联储的降息也未能挽救房市颓势,并且调整幅度可能大于过去的下降周期”。
如果作为美国消费基石的房地产财富效应破灭,按照过去两次房市调整的历史经验,美国消费的衰退不可避免。即使最乐观地预测次贷危机能在2008年平息,但要让饱受房贷风险蹂躏的普通美国人重开欲望横流的消费盛宴,短期内无疑天方夜谭。
现在,与美国经济大跳“贴面舞”的中国经济,不得不把赌注押在了内需上。比如换届经济带来的强劲投资冲动,去年以来两位数增长的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奥运经济可能带来的消费热潮等。
但对一个仍然有近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006年人均收入世界排名109位比纳米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还靠后的发展中大国,特别是近年来新生的中产阶层在2007年大面积被股市和房市套牢的背景下,期望通过自身循环来实现财富增长,短期而言,无异于自己将自己举起一样荒诞。
问题究竟有多糟糕,全世界还都在静候次贷危机做出最后的判决。不过,无论结果如何,唯一确定的将是那句中国谚语,“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现在没有比它更能描绘全球经济15年繁荣盛景洒在2007年的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