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经济管理培训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53:43
李嘉诚的人生感悟 发表日期:2005年7月14日 花了58年,李嘉诚建立了今天的王国。 

最新一期香港《资本》杂志选李嘉诚为香港十大最具权势财经人物之首,现在李嘉诚拥有约600亿港元财富,其商业王国市值数千亿。

到今天,他仍然坚持每早5时45分起床,听6点钟新闻报道,跟着打高尔夫球,然后返回办公室,展开一天的工作。

走到人生第七十个年头,李嘉诚扼要地说出成功之道。“因为我勤奋,我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三言两语,描绘出他怎样闯过昔日的难关。

每次面对逆境,李嘉诚都会这样问:“自己有足够能力应付吗?”

能力需要锻炼。入世之初,他就碰上了逆境。请看《名人》杂志载文:

少年:“人家求学,我是抢学。”

1938年,李嘉诚读初中,为了逃离战火,一年后,他跟着爸爸离开家乡潮州到香港谋生。

爸爸在家乡当教师,李嘉诚自小喜欢看书,来到香港,他坚持半工半读。“人家求学,我是抢学。”

李嘉诚13岁那年,爸爸患肺病入院,他马上到处查看书本,寻找医治方法,但最后还是失望。临终前一天爸爸问:“你有什么事跟我讲?”李嘉诚很有自信,安慰爸爸,说:“我们一家人,一定会生活得很好。”每次提及父亲,李嘉诚都是眼泛泪光,哽咽说着往事。

之后,李嘉诚做推销员边进修边工作,赚钱养家。

当推销员的日子,李嘉诚每天工作16至20小时,没因香港战乱而放弃拼搏。早上9时上班前,他到其他地区发掘新客户。人家喝下午茶,他继续工作,晚上,他又跑到工厂视察“跟单”。工作尽责勤奋,他开始有自己的熟客。

一次老板以营业额计算,派发年终花红,李嘉诚排在第一位,花红高出第二位7倍,“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就老想着一直爬上去,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提醒自己,如果继续有骄傲的心,迟早一定碰壁。”

创业:“不要嫌弃细小河流……可以成为长江。”

1952年,李嘉诚开设塑胶厂,取名长江。“不要嫌弃细小河流,河水汇流,才可以成为长江。要不停吸收新知识,留意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甚至要稍跑在社会之前。”

50年代香港工业刚起步,又有大批廉价劳工,经营小本生意,最重要是能吃苦耐劳。“最辛苦是做穷生意。”创业时,资金不足,推销、设计,样样都要亲手做。

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杂志,他注意到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较优质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

只可惜当时香港没有这种机器,若到外国订购,价钱又昂贵。于是,李嘉诚不断研究,制造机器,“靠这部机器,在最短时间,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到现在,李嘉诚仍不停阅读书籍杂志。每有好文章,下属必定翻译成中文,让他阅读。

经商之道,要居安思危,也要洞悉社会动态。“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

经营塑胶生意时,李嘉诚已投资地产,主要投资到工业大厦。就在70年代香港工业式微前,他结束塑胶生意。“我在赚钱时结束工厂,赔偿赔得足,工人们人人开开心心。”

做生意:“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

投资地产,李嘉诚运用资金宁取稳健保守,从不向银行借贷。“做生意似划艇,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

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投资者失去信心,但李嘉诚有另一见解。“中国不会将香港变成一个烂摊子,对她没有好处,香港不会完。”

人弃我取。李嘉诚低价买下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70年代,人口由战后60万增至400多万,楼宇需求大大增加。“我赚到很多钱,但不是一个天文数字。”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

某日,开完业务会议,他的秘书洪小莲(现为长江实业董事)说:“我们将来一定要做成最好的华资地产公司。”李嘉诚却说:“我们要做到能与置地(当时香港实力最雄厚的英资地产商)较量。”

70年代中,长实击败置地,投得地铁公司那块位于中环旧邮政局的地皮。虽然如此,但当问李嘉诚,经商多年,最引以为荣的是什么事情,他说不是击败置地,而是“我有很多合作伙伴,合作后,仍有来往。比如投得地铁公司那块地皮,是因为知道地铁公司需要现金……你要首先想对方的利益:为什么要和你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

因为这一击,洪小莲后来回忆起当初李嘉诚那番话,发现原来梦想可以成真。

下属:“你要首先让他们喜欢你。”

洪小莲当年是李嘉诚的秘书,那时长实还未上市。她说:“如果当年我的老板不是李先生,就没有今日的我。”

当秘书,没什么消遣,洪小莲就用午饭时间来看报纸娱乐版。李嘉诚刚好走过,说:“看这些东西,没有益处的。”她当时想:“关你什么事。我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再细想,又觉得不无道理,于是开始工余进修,后来,她又鼓励下属进修。

李嘉诚有一套管理之道。“管理一间大公司,你不可以样样事情都自己亲力亲为,首先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使得他们安心工作,那么,你就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你。”

业务发展愈是庞大,就更要懂得用人之道,独具慧眼,李嘉诚那份“慧”是出于一份“心”。

一位长江实业的司机跟采访李嘉诚的记者说:“我们真是很喜欢我们老板,他对我们非常好。他知道公司的公积金投资在外面,遇金融风暴,损失很多,老板填了那笔数,不让员工的公积金受损。”

70年代,李嘉诚留意到英资公司有不少优质资产,有助他发展地产以外的业务,于是他开始计划一连串的收购行动。

80年代初,李嘉诚以较优惠股价收购和黄,他是凭着长远投资大计取得汇丰银行的信心,这为日后的港口业务奠下发展基础。

对于迅速发展港口业务,负责李嘉诚专访的香港电台监制有这样的理解:“和黄已经有港口生意,所以李嘉诚说1983年,用一两亿就发展了六号码头,到投得七号货柜码头,已经要40亿,你想一想,他可以省很多钱而拥有很多实力……现在全球最大吞吐量就是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

信心:“上市公司一定不迁册,但一定要做得很好。”

发展业务,不免会遇上风浪。80年代,风云不定。不少人猜测长实系公司会迁离香港,李嘉诚说:“讲得最激烈的时候,我讲过一句:‘如果要迁册,你们问问有没有办法迁走李嘉诚主席,没法子的话,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提迁册了。’之后,无人敢再讲。”

“当时我的决策是:上市公司一定不迁册,但一定要做得好,否则,公司前途真是有限。虽然,我们当时要做的事情都很不顺利。”

到今日,长实并没有迁册海外,李嘉诚以行动和庞大资金为中国和香港注入信心。

撇开了信心问题,他仍有忧虑。“我们有阴影,就是怕人家说我们两个葵涌货柜码头发展得太大。虽然政府当时没有明言说你做得太大,但你感觉得到,那么,你就要为股东争取最好的回报和出路,你就只好向外面发展。”

究竟这是否李嘉诚发展海外业务的动机?

和黄发展海外港口业务,由英国开始推展至欧洲德国和美洲。今日和黄在英国有3个港口,其中一个是全英最大港口货柜码头,而全球已有80个泊位。

说到和黄的海外业务,不得不提赫斯基石油公司。80年代,中东国家和美国有分歧,石油供应紧张。李嘉诚当时想:“加拿大有石油,政治环境相当稳定,如果投资加拿大石油,已经有一个大客:美国。”于是,他收购了亏蚀的赫斯基,多年来,开源节流,转亏为盈。

和黄1998年中期业绩报告里,在7项业务当中,只有电讯、基建和能源有溢利增长,能源业务经营溢利4.3亿,占溢利6%。赫斯基零售网络和市场占有率增加一成,预计全年会有增长。

开会:“当你提出困难,请你提出解决方法……”

和黄前高层马世民说,李嘉诚的成功在于一来懂得掌握时机,趁低吸纳,二来速战速决,在最有利情况下达成交易。

李嘉诚决策快,开会快,雷厉风行。“我开会很快,45分钟。其实是要大家做‘功课’。当你提出困难时,请你提出解决方法,然后告诉我哪一个解决方法是最好。”

他又说了一个比喻:“我是杂牌军总司令,难道我拿机枪会好得过那个机枪手吗?难道我可以强过那个炮手吗?总司令懂得指挥就可以了。”

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读中学时,李嘉诚已带他们回公司开会。“带他们到公司开会,目的不是教他们做生意,而是教他:做生意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花很多心血,开很多会议,才能成事。”

教子:“沙地里长出来的树,要拔起它,你说有多难呢。”

李嘉诚一直都在磨练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

李泽钜年幼时,李嘉诚带他到报纸档口,看一个边卖报纸边做功课的小女孩,要他了解自己以外的世界。

一次,李嘉诚到外国探望读大学的儿子。那日,天下着雨,他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大背囊,踏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穿右插。李嘉诚心想:“这么危险。”再看清楚一点,原来是儿子李泽楷。

最初,两兄弟到外国读书,李嘉诚没打算买汽车,只买了两辆自行车给他们代步。自那次目睹险境,他才放弃这个磨练儿子的方法。

企业王国有了接班人,李嘉诚开始部署他的退休生活,放下部分重责,去圆自己另一个梦。

用钱的守则:“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

李嘉诚说:“1957年、58年,我赚了很多钱,那年,我很快乐。”一年后,快乐换来迷惘,他想:“有了金钱,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乐呢?”

左思右想,他终于想通了。“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

跳出了金钱圈套,李嘉诚将悟出来的道理教导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温室里的幼苗不能茁壮成长,他就带他们看看外面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温习功课那种苦学态度。

每逢星期日,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必定跟父亲出海畅泳。然后,他们要协力上演一幕“压轴好戏”。“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那种,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做人跟做生意一样,李嘉诚有自己坚守的原则。“有些生意,给多少钱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在滚滚红尘当中,可以辟一处地方安顿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较舒泰。

儿子眼中的父亲:“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

在李家,吃晚饭时,两个儿子坐在李嘉诚两旁,经常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雀跃,而坐在对面的大媳妇王富信默不作声专心吃饭。

无论工作如何繁重,每逢星期一,他们一家人必定在深水湾家或外婆家吃一顿饭。通常一家四口,四菜一汤,吃得清淡。

众人眼中,李嘉诚是成功企业家,懂得赚钱。在两个儿子心里,李嘉诚有另一种心灵追求。小儿子泽楷说:“我觉得我很幸运,可能是其他人想不到的,我们生活是那样简单,不是说简单就叫做非常好,而是简单原来就是非常幸福。”

李泽钜说:“爸爸是一个很懂得用钱的人,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可以帮助不幸的人,他感觉更加富有。”

金钱,不能堵塞心灵缺口。要填满那遗失的一角,就要寻向缺失的根源。战乱时,李嘉诚不但失去上学机会,肺病还夺去父亲的生命。七八岁那年,李嘉诚看到爸爸在晚上仍然一丝不苟地改卷,他当时想:“……老师付出很多,但收获很少。”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他开心地走到爸爸身边,跟他说:“英文不是很难学,我念给你听。”听罢,爸爸流露出一份伤感。回忆昔日那份伤感,李嘉诚眼角滴着泪珠,说:“他知道我很喜欢读书,但当时条件不许可。”于是,教育和医疗就成为李嘉诚日后要实践的梦。每有贡献祖国的机会,他都不放过,尤其目睹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文化大革命,国家搞成这样……我想捐钱到汕头做医疗工作,只是想对国家民族有利,但最后都做不到。”

贡献祖国的机会终于来了。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李嘉诚被邀出席国庆典礼,欣赏烟花时,他既兴奋又激动,想:“我可以为中国做些什么事情呢?”

那年,有潮州同乡发起在家乡兴建大学,在未有其他人带头捐款前,李嘉诚毫不犹豫捐了3000万港元,为日后汕大奠下了“地基”。1981年,中国政府批准兴建汕头大学。李嘉诚为此付出了庞大数目的金钱,还出了不少心血。到今天,李嘉诚捐了超过12亿港元兴建汕头大学,而每年汕大需要的1.2亿人民币经费当中,七成是李嘉诚支付,而两成是由广东省政府拨款

 

李嘉诚的交易艺术

 

一块饼干的价值 
由零开始,白手起家,李嘉诚几乎成了人们心目中成功富豪的典范。然而历数李嘉诚几次重大的赚钱交易,却发现这位被称为“财技之神”的财技谋略家,更多的时候喜欢人弃我取,逆境取胜。

1967年香港风潮,地产、股票市场大跌, 许多富家世家纷纷移民,贱价变卖家产物业。此时李嘉诚大举挺进,趁低购入大量地皮、旧楼和厂房,令自己的事业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 

1981年,香港前途问题令港人面临一次重大的信心危机,股价楼价大跌,移民成了香港人最时髦的选择。李嘉诚 却再次逆潮流而动,非但没 有撤离香港,反而大举投 资。1982年,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和黄)成功从英资手中夺得港灯控股权;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草签前,李嘉诚宣布投资40亿 港元兴建大型屋村。

1999年是香港人难捱的一年,金融风暴的打击令许多亚洲富豪身家大跌,甚至退出世界富豪榜的排位。李嘉诚正是在此逆境中,率领两个儿子,一门三杰冲锋陷阵,屡出奇招,打了一场又一场商场硬仗,成了世纪末低迷的香港商界一道耀眼的风景。 

“我最骄傲的交易”

1999年10月21日,身兼香港长实、和黄集团主席的李嘉诚,兴高采烈地向外界公布: 和黄与德国电信公司曼内斯曼经过一周的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和黄将以价值1130亿港元的价格向曼内斯曼出售 44.8l%的 Orange (“橙”)电讯公司股份,而曼内斯曼则分别以 折合220亿港元的现金、价值220亿港元的 欧元3年期票据及1184万股曼内斯曼新股支付。

待交易完成,和黄除持有曼内斯曼10.2%股权,成为该公司单一最大股东外,还可套现440亿港元现金。待两公司合并后,和黄更可间接控制市值7000多亿港元的曼内 斯曼;而曼内斯曼亦将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 跨国电讯巨人,远远领先于位于第二名的意大利电讯。 

“这是我最骄傲的交易。”记者会上,征战商场40多年的李嘉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兴奋地对记者表示。

李嘉诚在欧洲电讯市场曾经有过十分艰难的开拓过程。1989年,李嘉城在英国的和记电讯注资84亿港元收购了一家英国电讯服务公司,并于1992年推出名为“兔子”的 CT2流动电话服务,然而业务发展却不理想。一年之后,公司不得不结束了“兔子”的流动电话服务。随后,和记将电讯业务重新包装,改名为“橙”,推出GSM流动电话服务。 1996年,“橙”在英国成功上市,和记从中套现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橙”经过几年的发展,至今股票价格已上涨 7倍。1999年年 初,李嘉诚出售“橙”4.2%的股权,套现50亿港元。由于和黄在历年的交易中已套现近百亿港元(超过当初投资额),因此和黄在“橙”的投资成本已等于零。

1999年 10月,“橙”引起了德国最大的无线电话业务商曼内斯曼的兴趣,曼内斯曼的行政总裁于10月14日在香港和李嘉诚见面,商讨收购事宜,到21日,收购正式完成。

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李嘉诚进账过千亿,创下了香港世纪末的商业奇迹。

变身欧洲电讯大亨的18小时

李嘉诚的商业智慧和财技谋略,曾一次又一次在一些大的商业战役上表现出来,广获称道。而他的长远目光和策略,更为长和 (长实、和记黄埔)带来巨大收益。1997年公司业绩公布时,李嘉诚就表示未来集团的主要盈利将依赖电讯业务。1999年上半年。和黄因分拆 VoiceStream Wireless在美国那斯达克交易所上市而获利5.85亿港元。随后,李嘉诚通过分拆澳洲和记电讯在澳洲上市,获利3亿港元。再加上两次出售“橙”股权而获得的 1180亿港元的收入, 1999年李嘉诚仅从分拆出售电讯业务中,便获利 1188.85亿港元,成了世纪末香港商场上最大的赢家。

一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足令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大大地紧张了一番。为了随时获得最新的消息,李嘉诚临睡前特意把手提电话的铃声调高,把电话放在自己枕边,以免延误战机。

再起风云

此一役过后,李嘉诚控制的资产市值暴涨一倍。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1999年底的全球富家排行榜,李嘉诚的排名由第12位跃升至第10位,成为世界前10位富家排名榜上的唯—一位华人。

市场信息一日千变,距李嘉诚的“世纪交 易”不足一月,欧洲电讯市场风云再起。一场更大的收购交易又令李嘉诚成为关键人物。

1999年 11月 13日,英国沃达丰电讯公 司(Vodafone)声明,将动用超过1万亿港元 (1290亿美元)收购德国曼内斯曼公司 52.8%的股权,而曼内斯曼高层马上作出回应,坚决抵抗沃这丰的恶意收购行动。于是,作为曼内斯曼最大单一股东的李嘉诚手上所拥有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便成为这宗全球最大的收购案双方极力争取的焦点。

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 11月 23日晚,英国一个组织给李嘉诚颁发了“杰出人士奖章”,业内人土纷纷猜测,这一行动是否在为沃达丰拉票。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以沃 达丰的出价来算,那么李嘉诚手上的曼内斯曼股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额外增值 318亿港元。所以说,无论是沃达丰还是曼内斯曼,都不是收购案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赢家当属李嘉诚。

然而,李嘉诚却不为名利所动。就在获颁“杰出人士奖” 的当晚,和黄董事局发表声明,支持曼内斯曼拒抗敌意收购。而李嘉诚对这一声明的解释是:“和黄与曼内斯曼一起发展 和黄股东有利,而且沃达丰提出的收购价不具备吸引力。”

眼看着数百亿白花花的银子被拒之门外,业界对李嘉诚的态度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和黄董事局的这一表态可以理解为李嘉诚绝不会轻易从欧洲市场撤出的一个信号; 也有人说,因为李嘉诚与曼内斯曼早有协议, 由“橙”换回的1O.2%的曼内斯曼股权在18 个月内不能出售,而李嘉诚只不过以放弃虚拟的318亿港元换取了日后在曼内斯曼更大的影响力和决策权。

不管外界对李嘉诚的行动有多少种解 释,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就是李嘉诚通过入主曼内斯曼而在欧洲电讯市场大展宏图的谋略,决不仅仅是赚上几百亿港元那么简单。

财富世界瞬息万变,不知《福布斯》是否需要每日重排富家榜。

一块饼干的价值

一直以来,李嘉诚的过人之处,是他总可以在一项业务的极盛时期洞悉其危机所在, 然后迅速作出新的部署和尝试。当年他生产 塑料花的时候,塑料花行业正大行其道,大有带动香港工业起飞之势。然而李嘉诚却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途有限,于是转向房地产发展,全力拓展房地产市场,并在紧接着而来的房地产高潮中获得可观的回报。那时的李嘉诚,已经成为香港炙手可热的富豪级人马,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香港房地产最高峰时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危机。1997年,他开 始不断出售手上的物业,努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把资金分投于电讯、基建、服务、零售等多个领域,使集团避过了金融风暴中楼价大跌的重大打击。

专家预计,在未来几年中,李嘉诚将会调拨更多的资源发展高科技项目和电讯业务。同时,和记黄埔在海外的投资,比如加拿大的石油、英国的货柜和巴拿马运河港口等,也正一步步发展起来。

与曼内斯曼的交易成功之后,李嘉诚终于可以吃一块香甜的饼干慰劳自己。或许,这块饼干和我们每一个人所吃的饼干没有什么两样,但其价值,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品尝出来的。

记得有则寓言,讲两个在海边钓鱼的孩子,一个买了渔船出海,历经千辛万苦创下富可故国的产业;另一个却一直留在海边钓鱼, 过着知足温饱的生活。几十年后,白发苍苍的富翁和渔夫又在海边一起钓鱼,渔夫忍不住问富翁:“你得到了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还不是和我一样在这里钓鱼。”

表面看来,渔夫和富翁的结局是一样的, 然而因为经历的不同,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他们所得到的和所能理解的人生,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李嘉诚与理财秘诀

 

在亚洲富豪中位居首席的李嘉诚,许多理财秘诀值得学习研究。 

  三十以后重理财 

  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赚的钱已经不重要,这时候反而是如何管钱比较重要。 

  足够的耐心 

  如果一个人从现在开始,每年存1.4万元,如果他每年所存下的钱都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因而获得每年平均2 0%的投资回报率,40年后财富会成长为1亿零281万元。许多听过李嘉诚演讲的人,经常提出疑问:"要40年才能成为亿万富翁,时间太长了。您是否能传授一些快速理财致富的秘诀?" 

  理财必须花费长久的时间,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一个人想要利用理财而快速致富,可以说是一点指望也没有。照着李嘉诚的秘诀,熬了漫长10年,到最后仅能买回一部车,离亿万富翁差远了。 

  因此,理财者必须了解理财活动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暴发力。要想投资理财致富,你必须经过一段非常漫长时期的等待,才可以看出结果。 

  先难后易 

  每年年底存1.4万元,平均投资回报率有20%,即使经过了20年后,资产也只累积到261万元,此时仍然距离亿元相当遥远。只在继续奋斗到40年后,才能登上亿万富翁的台阶,拥有1亿零281万元。 

  但李嘉诚也坦言,赚第2个1000万要比第1个100万简单容易得多。

向李嘉诚学会忍受属于自己的悲伤 
 

 

  “商海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那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做生意也同样如此。”《李嘉诚的商业智源》一书封面上的寥寥数语,十分耐人寻味。卡夫卡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大道多艰,人生实难,挺住与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那份悲伤,实在是一门艺术。我们能够跟李嘉诚学的,是他以世所公认的儒商气度与生活抗争的风骨。作为一代商业巨子,他将中国历代先哲们的智慧消化吸收,延展成为其从商的准则,并与西方优秀的管理经验融为一体,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商业哲学,并以此为指导,铸就其庞大的财富。
  我在顾修全的《自我创富学》中找到了李成为儒商的心理诱因:潮州人有两个特色,一个是浓厚的家族观念,另一个是对权威的遵从。李嘉诚是长子,开始创业的时候,父亲不幸病逝。弗洛伊德说,至亲人士的死亡,在潜意识里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失落与哀伤,为了克服这种失落与哀伤,我们会潜意识地向这亲人认同。李父在病榻上的临终之言和托付之词,不断在李嘉诚脑海中翻滚,刺激起他驰骋商场的斗志和决心。李父是一位博览群书而受人推崇的老师,李嘉诚潜意识里对父亲的认同感,让他勤读古书,成为一代儒商。
  《李嘉诚的商业智源》这本书是什么内容呢?如果用出版社宣传的口气,它“综览李的传奇一生,综观其辉煌的商业历程,择其经典商战案例与从商心得,分析其商战的背景,挖掘其成功的方法,揭示其智慧的根源。为后来者解剖经纬,指点津要”。实际上,这是一本形式比较独特的书,每一页都是两种字体,印刷体是“李的从商实战”,占据三分之二的页面位置,楷体是历代先哲言行事理占据三分之一的页面位置。两者的对照引申是一种较深层比照,一个有心的读者可以拿支笔,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做事经验与心得,然后与李嘉诚和历代先哲做一对比,高下立现,从而从中学习。书要能这么读,也算对得起那个38元5角钱。
  第38章的关键词是“时刻都做好迎接下一秒钟风暴来临的准备”,李嘉诚的经商个案是:成功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之后进行了更多元化的业务发展,面向全球性投资的策略,终于成为跨国大企业。以多元化发展和走向国际化,减低了企业风险。李嘉诚做事以稳健著称,“生于忧患”是李嘉诚理念的论释。他说:“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会问自己,如五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划艇高手李嘉诚善于在大海中应对种种风浪,面对人生的风浪,他亦不畏不惧。文中引用的史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臣魏徵常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徵多次规劝唐太宗要吸取秦亡教训,居安思危,善始善终。这种文体让文字充满张力,而且令读者特别有阅读兴趣。
  以个人兴趣而言,书中第七章节是给予我印象最深的。1986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筹文章中谈到,当有人向李嘉诚提出是否曾以包玉刚爵士为竞争对手时,李予以否定,并在多个场合说:“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李嘉诚从不刻意寻找竞争者,他只是沿着自己预定的道路前进。途中或遇敌或遇友都是情有可原。不过,不论是敌是友,都不得不赞赏李嘉诚的为人。这一章节借助的历史史实是: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最终夺得天下。一个人在事业发展初期,切不可追求虚名,妄自称大,把自己置于竞争对手重点打击目标的境地,而要稳步发展扩大自己的实力。朱元璋是我顶讨厌的,李嘉诚则令我赞赏有加。同时想起我非常喜欢的19世纪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小诗(杨绛翻译):“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