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边缘:一种战略智慧和手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06:57
战争边缘:一种战略智慧和手段 丰勇军 章庆 2010年09月27日17:04   来源:《学习时报》 战争边缘:一种战略智慧和手段--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当今世界,人们总在谈论着战争、和平问题。其实,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存在着一个混沌状态,有可能走向战争,也有可能走向和平。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是一种“冷和平”状态;从军事冲突的视角看,则是一种“冷战争”状态,有些只是冲突的预兆,而有些则已经走向战争边缘。

  事实上,战争边缘状态是国际冲突的一种常见态。虽然战争边缘不一定会演化为战争,但战争都起始于战争边缘状态。这种边缘状态,表现为很多的形式,包括一些有着极强敌对性的制裁、禁运、演习、封锁、侦察、袭扰,甚至是低强度的武装冲突。推行或者应对战争边缘,是一个很现实、很重要的战略问题。

  推行战争边缘,实际上是最鲜明的政治宣示。最典型的例子是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14日,美国U—2侦察机确证苏联在古巴建立了至少 6个中程导弹发射架;20日,美国肯尼迪总统作出对古巴进行军事封锁的决定;22日,肯尼迪发表题为《关于国家处于最紧急状态》的电视演讲。他宣布,美国将对运往古巴的“所有进攻性军事装备”实行“严格的隔离”,美国的军事力量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警告苏联,“从古巴发射的任何导弹都将被认为是苏联向美国的袭击,必将招致美国对苏联的全面报复。企图闯越封锁线的任何船只,都将被美国海军击沉。”同时,美国摆出一副核大战的样子,调动了180艘舰船(包括8艘航母),68个空军中队,战略轰炸机带核弹升空、战略核潜艇出海,另有 5个师的部队集结在佛罗里达,全球美军处于核战备状态。在美国的战争威胁面前,苏联一开始很强硬,但很快屈服了下来,不仅按美国的要求拆除了导弹,甚至还屈辱性地接受了美军登舰检查。在确认国家安全面临威胁的时候,肯尼迪的战争边缘政策,坚决地表明了不惜一战、不惜核战的立场,苏联因此而退却。

  然而,从苏联的角度看,这未必就是场失败的斗争。古巴导弹危机,是在美国明确保证不再进攻古巴的前提下实现和平解决的。赫鲁晓夫后来强调,虽然“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但是,“我们从肯尼迪那儿得到了无论是美国还是它的盟国都不准入侵古巴的保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伟大的胜利”。“美国侵略者的目的是摧毁古巴,我们的目的是保存古巴。直到今天,古巴一直存在着。由此看,谁才是胜利者呢?我们仅仅花费了运送导弹去古巴和运回它们的往返旅程费用。”德国赢得《慕尼黑协议》,可以算战争边缘政策达成“政治讹诈”目的的一场完胜。1938年9月,希特勒利用英法惧战心理,在捷克内部挑起民族纠纷,恶化与捷克的关系,然后以“保护在捷克的日尔曼人”为名,仅在德捷边境集结4个摩步师,叫嚣“将亲自作为第一个士兵同捷克斯洛伐克作战”,就迫使英法同意将捷克的苏台德区划归德国,德国不费一枪一弹获得了360万人口和1.1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如果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那么成功的战争边缘政策,恰恰是在不流血的条件下,赢得了和战争一样的效果。还可以推广视之的是,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进行核试验、导弹试射等,制造假想敌,有意恶化周边局势,成为事实上的“麻烦制造者”,其目的也是在通过战争边缘政策谋求国际社会对它的某种承认和妥协。

  同时,战争边缘政策也是一种“低成本”的军事试探。从中日甲午战争以来,直到卢沟桥事件,中日之间长期处于战争边缘状态,但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日本常常制造事端,进行战争威胁,由于当时中国的严重分裂,内战频繁,致使日本节节得手,先是获得了“二十一条”特权,后得到东北三省,再后来又有华北“自治”。在战争威胁面前,中国每退让一步,日本便跟进一步。日本也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过苏联,却遭到了苏联的“霹雳手段”。在苏德大战一触即发的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开始在中蒙边界的诺门坎(日方称谓)地区向苏军进行小规模的军事挑衅。斯大林立即意识到巨大的、毁灭性的危险从天而降,如果不能一战熄灭日本的北上念头,那么今后苏联将面临着东西两个方向与强敌交手的困境。他立即派出苏军的中流砥柱朱可夫元帅,集中数倍于敌、最精锐的机械化军团,以牛刀杀鸡的战术对日军进行毁灭性打击,迫使日本不敢窥视苏联,转而将战争目光投向太平洋,随后还与苏联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

  同样的道理,在朝鲜战争前期,中国实际上不是交战国,但中国与美国因此处于战争边缘状态,美国的空中力量已经不断袭扰我东北境内。在多方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毛泽东在当时国民经济极度困难,部队装备严重落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主动出击,把美军挡在三八线以南。试想,如果我们消极应对这场威胁,也许躲避了战争,但此后我们将长期在东北边境、黄海与美、韩、日处于战争边缘状态。对于试探性军事挑衅、边境磨擦、入境侦察等战争边缘状态,不同的应对之策,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影响迥然不同。

  从根本上说,战争边缘政策是在为全面战争进行铺垫,是全面战争的前奏。冷战期间,美国在中东地区一直推行着战争边缘政策。为了实现控制这一地区的目的,美国对两个主要国家伊朗和伊拉克都进行不同程度的限制和打击,在两伊战争中,美国明里帮助伊拉克,暗里支持伊朗,使得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成了一场“马拉松”式消耗战,双方除了损失没有任何获利,两个地区强国从根本上被削弱了。在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伊拉克长期推行战争边缘政策,主要采取了经济制裁、军火贸易限制、设立“禁飞区”等措施,整个行动都在美国全部监控之下,使得伊拉克武器无法更新,甚至连维修配件都没有,根本无法组织现代战争。与此相反的是,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分割了德国领土,限制了德国军备,削弱了工业和技术能力,而且德国的宿敌——法国,代表国联大量陈兵于德法边境,时刻监控着德国动向,使得德国根本不具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可能。然而,德军还是实现了重新崛起,他们很好地统一了政治意志,利用了国际矛盾,发展了国家实力,组建了新型军队,革新了战略战术,最终成为一支让世界震惊的力量。

  英国战略家富勒说:“除非历史能教给我们如何去展望未来,否则军事史只是一部人类的血腥浪漫史。”回顾世界战争边缘状态及其走向,我们可以得出很多启示。推行战争边缘政策,无疑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而如何应对战争边缘政策则极大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责任编辑: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