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Acumox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37:07
http://www.acumox.org/blogs/isaac/2003/6/3/
昨天的贴子:偷学
以下内容本来是昨天发出的,但是今天早上一看竟然消失,脑袋顿时一懵,过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昨天服务器迁移,肯定把这段内容发到了原来的服务器上。好在自己有一个“后门”,偷偷上去找了回来,别人可没这么幸运,现在肯定抓住周祺要拼命了,可怜的“打不烂的番茄”,同情你。既然这样,也不再用技术手段把数据重新插入原来的位置了,干脆重新贴一次,也算是留一个教训吧。
-----------------------------
yufen 是刚刚从浙江大学毕业的一位硕士毕业生,一直很欣赏她的思路严谨和治学态度,所以也早就成为我在下一步的开放研究网络建设中的候选合作者之一。她的Blog因为放在blogspot上而不能公开访问,所以很积极地把读书的心得发给我,反过来我倒是感觉“偷学”了她的知识。其实每天在Blog上都在做这样的偷学,让知识不断吞吐升级,真是不亦乐乎。
摘抄她的来信内容,因为其中有关网络的哲学本原探讨问题同样有“众乐乐”的价值:
你推荐的那篇论文很值得一读,虽然道理不是很深奥,但思考角度很有价值。我想对今后的研究会有启发的。谢谢你了。:)
为了让自己认真阅读而不是浮光掠影,我在我的那个不能发布的blog上写了读书摘要,现在发给你,仅供参考。对其中一些翻译我也吃不大准,为以后查找方便,我就把原句给附上了。我希望自己以后对一些重要的论文都能够做这样的读书笔记。作者Dave Boersema从知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谈论了通过互联网所传播的知识性质。有知识建构论的色彩。我以为这样的研究是必要的,及时的,能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而不是限于表面的就事论事。
以下是我自己对这篇论文的一个简单摘要:这篇论文认为,对互联网从哲学层面进行学术规训是非常重要的。论文的焦点不是互联网所关系到的伦理学或者说价值论领域,而是和知识以及信息的概念关系十分密切的知识论和本体论领域。作者认为任何其他学科作为一门学科,都是哲学关注的次领域(sub-fields ),简单说来,哲学是由相互关联的价值论(伦理学)、认识论和本体论(形而上学)(axiology,epistemology, and metaphysics/ontology)三部分构成。(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也许作者认为这篇的阅读对象对哲学不太熟悉,或者是为更好地展开作者的论题所作的交代。)作者认为关注互联网的哲学家太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伦理学领域而忽视了知识论和本体论这两个方面。作者希望自己能在这方面作一些开拓。关于认识论(epistemology)方面,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互联网的本性而言,知识以及认识的本性是什么? What does the nature of the Internet say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of knowers? 对于本体论(ontology)这个层面,作者提出,对于互联网的本性而言,“何为真”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What does the nature of the Internet say about the nature of fundamental categories of what is real? 作者认为什么是知识以及何为真是一直存在的两个问题。互联网的出现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价值论的问题和认识论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他举例说人们对教学( teaching (and learning))这个概念认识的不同就直接导致了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的不同。作者提出,互联网的本性(the nature of the Internet)对以往的哲学家声称的embodied agency提出了挑战,在互联网的时代作为一名认识者,已经处于一个通过和世界的撞击而学习的社会。知识所包含的东西已经不能简单地还原为我们自己或我们的自身存在,(as knowers, is situated in the world and we learn by bumping into the world, what constitutes knowledge is not reducible to any of us or to our bodily presences。)就象是英语这门语言依赖于英语的使用者,数学的原理依赖于个人的计算。更确切地说,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仓库,在天地间比哲学的梦想有更多的东西。(there is more in heaven and earth than is dreamed of in your philosophy.)作者强调,互联网除了储藏知识之外,更是一种处理知识的方式。作者认为,对于互联网来说,本体论的问题也和价值论的问题密切相关。作者仍然用了教学概念的例子,他认为,教学长期以来作为教育哲学的关注焦点,其实不简单是一个教或者学的问题,是包含一个事实或一门技能的深层次的问题(the deeper ques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a fact or a skill. )作者认为形而上学问题,例如事实或者技能的本性( the nature of facts or of skills are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是重要而且有趣的。与此同时,还有其他一些和互联网相关的重要认识论问题,例如地方以及身份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place or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身心一元或二元”这个传统本体论关注的重要问题已经被来源于本体论基本分类的“信息”弄得更加复杂了。This traditional issue of monism vs. dualism has been complicated by the nascence of a third fundamental ontological category: information. 在信息技术中,信息是在生物之外,概念上的一种“积木”。Outside of biology, information is the conceptual building bloc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在物理世界中虽然是明白清楚的,但却不能还原到物理世界中。同时,信息也不能还原到非物质的智力层面。(Yet information, while being manifested in physical systems, is not reducible to those physical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information is not reducible to some non-material mental substance or quality. )作者因此提出了信息作为认识论领域的第三个基本类别。It seems to be a third basic ontological kind, and the Internet is the realm of information par excellance.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说,互联网的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以及规范并不仅仅是被动地将所提供的素材作哲学的反映,而是基于对一些哲学基本问题的主动挑战。that the Internet is such that its very nature speaks to some basic philosophical issues and that it connects with the discipline of philosophy not just “passively” by providing fodder for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but “actively” by challenging som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philosophy.
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得靠字典,现在有了学哲学的人帮助我加速了理解。//上面的Blockquote引用的CSS样式也是偷了zhengyunshen的Blog  ;-)
12:01,#, By isaac,(0)
内容分类:电脑与网络,沟通与交流,课题研究
Blog与学习
早上读Sebasitian Fiedler的新论文“Personal Webpublishing as a reflective conversational tool for self-organized learning”,边读边想到Acumox上的Blog,也想到了dengyun发愁的论文开题问题.....读完了一遍
“(简化的)个人网络出版技术和实践能够被概念化为一种支持自组织学习的反思性对话学习工具”。哈哈,“自组织学习”、“反思”和“对话”都是建构主义中的关键词,被Sebastian尽数用在了对Blog的学习功能分析中。不过仔细看来,他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仔细分析了Blog在建立一种对话框架中的作用。而最后的部分,SF更是提出了一个基于Weblog的课程设计和应用模型,简直于Acumox.org上的实践思路完全一样!(我会把PPT发给大家,不知道我们内部服务其是否已经准备好了管理各种文档的结构),只不过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应用Blog的现状和未来。SF推荐的应用模型也是来自于具体实践,他推荐每个课程有一个专门的“课程Blog”,然后每个学生有自己的Blog,课程Blog(不同于教师的个人Blog)由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管理发布与课程相关的信息(例如作业、推荐资源、问题解答等等)。获得所有学生更新的内容则有一个专门的“聚合”页面,而无需察看N个学生的所有Blog。看上去和我们的思路在一个方向上,不过我们还是要做一些小小的改进才是。而结合Oliver Wrede的观点,他主张不仅建立这样对话环境,还要把在教学设计中融入Blog的作用,例如从评估的角度可以看到Blog的作用。看来我们站在了世界的前列中,那么我略有担心的是什么问题呢?我们的Blog还是一个“新奇”工具,首先还没有看到与个人的学习过程结合(zc的论语学习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没有与教学的过程结合(这个还在碰撞中)。不过我也相信,这都是过程中嵌套的过程。所以:
关于对Weblog在教学中的作用,本身就是课题(Jeremy和Xuping都有自己的感受),为何dengyun不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呢?与其追逐自己难以掌握的技术问题,不如从这些实际的观察和促进中找到研究的要点。其实从实践过程中观察获得的成果,比苦思冥想的高深理论更有创造性。这次在欧洲结束的BlogTalk(我在中文Blog心得集上有一个小系列专题介绍)中就有一个俄罗斯的女大学生Lilia Efimova (荷兰人?)通过自我设计的一个调研活动分析了Blog的黏着因素和使用Blog的一些个性特征,成为了会议中的一个关注焦点。实际上在中医教学中观察到的现象一定有所不同,肯定也会是外界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 另外,最近在读国外的教育新论文中,发现一些有趣的Meme(弥母),新教育理论中有些整体思想越来越哲学化,而且颇有返朴归真的辩证思想,好像与中医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接近喽。
 
07:56,#, By isaac,(0)
内容分类:
Copyright ?Isaacm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