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霍元甲(3)----向连杰致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8:23
今年的贺岁挡最热闹,但也最无聊,国产电影到昨天为止,我看过除了《千里走单骑》外的全部,之所以没看《千里》是因为张艺谋的所谓艺术片看得太多了,审美疲劳,而且我预计会有些闷,我比较怕闷的片子。说实话,今年贺岁档的几部华语片,基本都属于不上档次的,《如果·爱》还算多少体现了导演和投资人的诚意,而如《无极》、《情颠大圣》(是这个名吧,差不多忘了)、《野蛮秘笈》(当然,王胖子是可以原谅的,至少人家不装B)几部电影,看得我实在有些倒胃口,虽然中间有超级爽口胶《金刚》的调剂,但这个春节实在感觉类似被猪油腻住了一般的恶心,加上央视春晚的习惯性发馊带来的不适,我感觉确实需要一剂猛药来镇一镇。
昨天一气看了两部片子,下午看了《野蛮秘笈》,晚上看了《霍元甲》。《野蛮秘笈》没什么感觉,反正王胖子的东西就那么回事,这厮拍电影还是象老母猪下崽一样,可惜我现在长大成人了,这套玩意对我不太灵了,不过看得出那些学生和小年轻还是比较受用的。晚上一个人跑去看了《霍元甲》,买票还排了几分钟的队,满座,票房应该不错,各个年龄阶层的都有,李连杰的号召力不用怀疑。
老实说,看之前我没敢抱太大的希望,很担心拍成《精武英雄》的续集或前传,又是那种性格单一缺乏层次正气浩然的主旋律形象。另外李连杰老师刚过四十就拍“最后”一部了,使人有些纳闷,该不会是什么和票房有关的噱头吧,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原谅演员的行为,但永远不要低估投资人的卑鄙。事实上我的顾虑并不存在,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后,我总算可以平静地认为,一年以来最好的电影终于出现了。
电影其实很简单,讲述了霍元甲从一个好勇争胜的武师到一个胸怀博爱的武学大家的转变,不了解剧情的人可能会略觉意外,这个有点浪子回头味道的形象多少还是颠覆了国人心目中那个一贯宅心仁厚、以德服人的霍元甲。霍元甲的形象在电影的前半部非常的饱满,从在擂台上和赵中强的硬功比拼,到在沽月楼和秦爷那场刚猛至极的对决,李连杰和袁和平这对绝配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那种以刚克刚的硬功也和霍元甲对津门第一的渴望相一致。尤其是在酒楼和秦爷的生死决斗,那种突然迸发出来的暴戾之气化为对秦爷的致命一击,完全超越了人的意志的控制,更挣脱了道义和规则的束缚,在决斗中体现出的在极端情况下生命的挣扎过程,其惊心动魄不让任何一部电影上所能体现的经典对决,而从其含义来说,更超越了那种正邪分明的道德之战。而紧接而来的是秦爷弟子对霍元甲家人的报复性杀戮,虽然电影没有直接体现这种杀戮而且双方也都不是什么高手,但给人的冲击力同样强烈,血雨腥风的江湖血仇规则到这里被发挥到了极处。
到这里可以说这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接下来的部分是霍元甲的转变,虽然我们都知道这种转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假如这种转变没有出乎每个人的预料,则不能说编剧成功了,好莱屋的规则之一,就是让每个人都清楚的结局有一个出乎每个人预料的过程。我个人觉得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的处理上还是失之于普通,没有在前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冲击观众的心理,这应该是导演的问题,不过霍元甲复仇时那闪电般凝聚着悲愤的致命一刀还是比较成功的。
霍元甲经历家破人亡之痛后性格更主要的是世界观的转变过程,影片还是用了很传统的中国方式,潦倒——思考并发现——重新崛起的三部曲形式,在无数中国的功夫片里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从苏乞儿到张三丰,从令狐冲到黄飞鸿,美女+顿悟,是这种转变的模式。本片也不例外,既然每部电影都采用这种模式,我们也只好认同,大约是事实证明这种招数比较对中国人的胃口吧。其实霍元甲和美女月慈的这一段没什么可说的,大体上就是这么个过程,大家也比较能接受,美中不足的是本片这个过程柔和了一些,深度上有些问题,当作为功夫片也难以要求太高,李连杰的演技也限制了这种复杂的感情戏的发挥。
之后的回归篇则比较俗了,无外是和外国人打擂为中国人争气,当然,和以前类似的影视剧相比,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突出了比胜利更重要的一种胸怀,那种以刚克刚的拳法也更多了智慧和克制,这也是霍元甲从江湖汉子到武学大师的转变后的必然修养。既有面对奥比音时最后以德服人的大气,更有选择尊严地死去的激情。总体上这部分比前面逊色一些,可能表现一个“好人”确实会比较俗,而且最后时刻大家一起高呼“自强不息”的场面不禁使人回想起早些年的香港式主旋律,包括很多电影里天地会之流的人物挥拳高呼“反清复明”的解构场面。虽然这种场面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但也失之于肤浅。
总的看来,这是一部成功之作,主创人员是以认真的态度来制作的,如影片中几次出现了老上海的全景画面,虽然只是静态的画面无法和《金刚》里三十年代的纽约城相比,但在制作上还是认真的,可以对比一下《无极》的那个圆环套圆环的蚊香一样的王城,而霍的投资不到无极的三分之一。
至于很多人所说的所谓的说教,我想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所致,因为中国人从小到大被说教得太多了,所以不愿意在电影院里也被教育,这是中国人的独特体验,也不奇怪。其实好莱屋的电影说教一点都不差,教化功能本身也是电影的派生功能之一,关键看你的说教是不是有逻辑性,通俗说是不是“应景”,感觉片中个别地方有些过之外,大部分台词还是合乎生活逻辑的,关键是,你不要把它当作教育片看,要当作功夫片看。
李连杰在本片中的表演中规中距,应该说已经尽力了,导演于仁泰的确比徐克要单一一些,徐克在和李连杰合作的电影里,能最大限度地使李连杰的有限的演技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过在只有李连杰一个星级人物的影片里能达到目前的程度,也殊为不易,要知道《黄飞鸿》连一个不甚重要的配角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纯粹的李连杰个人作品,也许他也不希望更多的腕来抢镜吧。
本片虽有遗憾,但当算成功,不管这是不是李连杰的封镜之作,都不会影响它的地位,年逾不惑的李连杰可能还是有些单纯,但他对待电影是真诚的。最后向李连杰并《霍元甲》致敬,且绝不仅仅因为我又多了一次美好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