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诺奖,国内专家学者汗颜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4:02
玩出诺奖,国内专家学者汗颜否? 时间:2010/10/07 出处:广州日报   10月5 日,2010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揭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俄罗斯裔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师徒二人以石墨烯研究捧得大奖。

  诺奖年年有,今年尤需几番思量。由人及己,两位物理学家的治学态度以及周边土壤,对我们不乏多重讽喻意味——

  让人敬佩的是,师徒俩在那惊喜瞬间所流露的波澜不惊的获奖心态。海姆听到评审委员会的电话感到很意外,因为自己“忘了当天是物理学奖揭晓的日子”;当记者问及当天后续日程安排,海姆的回答简单干脆:“回去工作。”同样,诺沃肖洛夫受到一名记者电话“骚扰”,却不愿放下手头实验……看,这就是卓越的科学家面对荣誉的态度。而反观国内的诸多“大师”、“专家”,一朝爆得大名,立即喜形于色、如癫似狂,投身镁光灯前,乐不思蜀。

  更让人敬佩的是,师徒俩在教学和研究中体现出来的平等健康之学术人格。昔日的学生,可与恩师一同遨游学海、共同钻研尖端课题,已属幸运;与恩师共同名列诺贝尔奖候选人,更是难得。在海姆和诺沃肖洛夫身上,我们看到可贵的平等互利、舍得分享的学术品德。而反观国内的导师、学生关系,导师是“老板”,手下博士乃至博士后都是“打工仔”,学业工作都是以导师的项目为中心,“工程”分包下来,大家分头干,期讫交货,学生领取薄酬,出名的、获奖的、著作等身的,自然是“老板”。表面皆大欢喜,输家则是那个名叫学术公平、学术独立或学术创新的异类。

  两位物理学家面对荣誉的第一反应、平时的平等关系,绝非国内一些学者对着镜子、打好腹稿就可学来的,而是源于前者干净纯粹之学术心态。现场评审委员会介绍,把研究工作视为“游戏”是海姆和康斯坦丁团队的特点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海姆还因通过磁性克服重力让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瞧,这就是出类拔萃的科学家的研究心态,一切研究均基于兴趣而非功利。大音稀声,如此无欲无求,方能心无旁骛,方能成为玩耍中拾到珍珠的那个孩童。反观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不仅在学术上时时斤斤计较、处处考量“投入产出比”,就连追逐名利的过程也屡屡触犯道德底线,比如,项目公关者有之,剽窃抄袭者有之,连使出下三烂手段雇凶伤人者亦有之……无怪乎研究成果难登大雅之堂,只能围着项目经费频频打转、低层次循环。

  瑰丽的学术之花,只能绽放于干净纯粹之治学生态中。诺沃肖洛夫获奖后,感谢曼彻斯特大学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环顾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优秀世界知名学者的研究环境,无不宽松、自由、学术至上。海姆师徒获奖当天,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批评俄政府部门工作不力导致人才流失;而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已故俄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去年也公开批评俄学术界存在官僚主义和资金使用不当等现象。俄罗斯人的反思,同样适用于我们——只要看看国内泛滥的学术行政化、高校衙门化,再看看畸形的学术晋级指标、急功近利的任务式研究考核,学术环境的差距,显然不是一两块“短板”的问题。

  两位优秀科学家蟾宫折桂,我们感谢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更希望从中反思些什么,学到些什么……(社评)原题:“玩”出的诺奖,多重的讽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