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大纲革新及考情--看2011国考申论走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30:42
2010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国考”)是申论考试史上的里程碑,2009年10月发布的《考试大纲》对申论测查要求做出了革新,将试卷按职位层级一分为二(省级以上、市级以下),市级以下试卷新增“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引起了考生和社会各界的强烈悬念。当年的考试不仅忠实地执行《考试大纲》的新要求,而且在命题上、阅卷评分上呈现出新特点,预示了申论考试的新走向。
根据2010版大纲和当年的考试情况,中公专家大胆预测:2011年国考申论考试,必将沿着去年大纲革新开辟的方向继续前行。考生要立足去年考试的特点,把握“稳中求变”的规律,理清备考思路,抢先一步抓好复习,以先发优势确保赢在起点。
2010版大纲新亮点
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与考生复习的基本依据。2010版国考《考试大纲》对申论的介绍具有鲜明的亮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十分抢眼,不仅决定着考试的命题和评分,更引领着考生的备考方向。
一、定位申论为能力考试
《大纲》“申论介绍”部分开宗明义,指出“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首先,这表明考试组织者将申论定位为一种能力考试,目的是测查应试者从事机关工作的能力和潜质。这从根本上为考生的复习准备指明了方向,必须注重培育和强化自己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
其次,《大纲》规定“申论为主观性试题”,明确揭示了申论考试的性质,是一种全部由主观性试题构成的考试,其评分有参照标准、无固定答案,存在阅卷者主观取舍和自由裁量的空间。这警示了考生必须脱开“万能模板”、“标准答案”的束缚,有规则、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向阅卷者全面展示适应机关工作的能力和潜质。
再次,《大纲》规定了申论的试卷结构,“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表明申论试卷是一种稳定的多要素集合体,以“给定资料”为基本条件进行作答。依托“材料”而“申论”,要求考生具有“引申性”的思维,即定向化的发散思维,在特定的方向上对特定问题展开思考,“有所依据而又有所发挥”,这决定了考生的思维必须是反套路、反僵化的。
最后,《大纲》规定了“按级分类”的原则,“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明确宣告了国考申论考试将设置省级与市级两张试卷,报考不同级别职位的考生,分别作答本类试卷。通过加大两类试卷的区分度,既能够提升试题的针对性和测查精确性,也避免了原来不同级别考生在同一张试卷上选择性做题的出错可能,从而达到更准确地识别人才能力的目的。
二、清晰界定五大能力
新版大纲对省级和市级试卷所要测查的能力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其中省级和市级各考查4种能力,其中3项能力基本相同:阅读理解、解决问题、文字表达,2项能力完全不同,对省级考生有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市级没有;市级考生有贯彻执行能力的要求,省级没有。在测查能力上呈现出差异化,为两级试卷分别设置不同的试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省级与市级试卷测查能力对照表
职位类别
能力要求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三、引导考生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
由《大纲》表述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印象,申论考试的根本性质是“能力测试”,而能力本质上是内源性的,只能是“所有者”自身具备的,而不是外来力量所灌输和强加的;能力产生的来源在于勤学苦练和社会实践,在于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只有自己领悟到了、掌握住了、运用自如的力量,才可以应对一切问题。任何从外部灌输到考生身上、需要考生背记的“条条框框”式的东西,企图代替考生本身的积累和思考,都是反科学的,越是自称“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越是“一切问题都解决不了”。因此,《大纲》对考生一条根本性的启示,就是:不要迷信任何“万能模板”,切勿被条条框框窒息了灵性生机,自己掌握了知识、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能走得长远;背着条条框框走路,一定走不长远,如果背的是拙劣和错谬百出的“模板”,还会走进陷阱。因此,考生的备考一定要回归正途,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走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活学活用知识和方法的光辉大路。
2010年考情新特色
2010年国考申论考试出现了重大变化,与大纲的革新完全吻合,几乎大纲有一分革新,考试就有一分变化:一是在试卷设置上,实际考试确实实现了省级和市级分类设卷,省级和市级各考一张卷;二是试题题材上,两卷大同小异,主题都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发展,而具体的关注点和切入角各有侧重;三是题型设置上,保持了概括、分析、对策、作文的四大基本题型结构模式,但省、市考卷分别有自己的特色题型,以对应“综合分析”、“贯彻执行”这两种测查能力的差异。
一、题材偏于宏观 主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
同以往历年国考申论题材相比,今年的题材既有一脉相承的底蕴,又有自成一派的特色。所谓一脉相承,就是贯穿了一条主线——科学发展观,延续了一个倾向——偏于宏观战略和宏观经济问题;所谓自成一派,就是本次考试的取材“热中选冷”、“冷中带热”,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常见的热门话题,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则是历来申论考试罕有涉及的“冷门”题材,这样本次题材的选择就有了些“爆冷”的意味。
2001—2010年国考申论科目题材对照表
年份
考查主题
归属领域
2010
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开发
生态+经济
2009
产业结构升级和粮食生产安全
经济
2008
怒江水电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
经济+生态
2007
土地政策与土地管理
经济
2006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
政治+社会
2005
三农问题
经济+社会
2004
城市交通拥堵
经济
2003
安全生产
经济+社会
2002
网络监管
文化+社会
2001
药品安全监管
政治+社会
从“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题目蕴含的主旨和作答依据的理论和政策渊源上说,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唯一的正确选择,这一点非常明显。联系2009年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其实也不难做出这样的预测:国考试题必然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只是具体的命题题材和切入角度会回避“大热”,考生要把握这样的规律,广泛关注各个领域的理论与事件热点,增强“联系”的思维,把现实问题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依法治国等大政方针联系起来,准确地选择题材作为复习重点。
二、五大题型对应五大能力
2010年国考大纲革新之后的考试,省级和市级试卷都是4道大题、5道小题。从试题具体内容来看,虽然每道题各有不同,但本质上每道题都在对应着一种大纲所规定的测查能力,大纲提出查什么能力,试卷中就有什么试题,这一点犹如对槽对榫,丝毫不爽。
能力一:阅读理解
【大纲说明】要求全面把握给定材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材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分析阐释】阅读理解是申论作答思维过程的起点,是对材料的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通过阅读把握材料内容,理解材料含义是此后一切作答程序的前提,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材料,则一切作答无从展开。因此,阅读理解能力是作答申论的基础条件。申论所有问题的解答,都是材料阅读理解的结果,正确的理解可形成正确的答案;反之,不正确的理解必将导致错误的答案。
【对应题型】所有题型。所有题型中都贯穿着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
能力二:综合分析
【大纲说明】要求对给定材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分析阐释】综合分析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所谓综合分析,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对各部分和各要素进行全面分析、比较、辨别和判断,归纳同一属性的事物,最终达到从整体上真正认清事物本质的目的。综合分析的结果是对事物进行“合理的推断或评价”,意味着对于材料中出现的观点和事实,应试者必须运用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和广博的知识,按照题意提示,在多角度思考的基础上,得出观点、结论或评价。
【对应题型】综合分析。2010国考省级试卷第(二)题: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
事实上,不限于专项的分析题、辨析改错题,在归纳概括、对策拟制、文章写作中也不同程度地需要综合分析能力,这一能力是归纳要点、形成对策、评价问题或现象写出文章的必要条件。
能力三:提出和解决问题
【大纲说明】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材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分析阐释】发现和界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不能找准问题就无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问题的评估和权衡,则是权衡利害、考虑解决的必要性和迫切程度,得出结论,为模拟决策即形成对策思路提供依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则是针对上述两个思考环节形成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升华,成为可操作的对策即“方案或措施”。
【对应题型】对策拟制。2010国考省级试卷第(三)题: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2010国考市级试卷第二题: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参考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
文章写作同样需要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章中这表现为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论证,即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阐述和论证解决的方案或措施。
能力四:贯彻执行能力
【大纲说明】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分析阐释】贯彻执行分为“贯彻”和“执行”两个方面。贯彻就是理解领会,从政策、文件、领导讲话中找出蕴含着的工作目标、决策精神、上级意图、领导要求,为执行奠定思想认识的基础;执行就是实施决策、具体落实,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完成题目规定的任务。贯彻执行能力与综合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同的一点在于主体的特殊性,以及由这种特殊性所决定的思维方式差异,那就是贯彻执行的主体既是独立思考的主体,又是秉承上意、贯彻执行组织意图的主体,同时也是组织意图的受体即客体,这决定了贯彻执行的思路不能完全从己意和现实情况出发,而要充分考虑上意即组织的意图。
【对应题型】贯彻执行性公文拟制题。2010国考市级试卷第三题: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
本题要根据市政府宣传工作的需要进行公文(提纲要点)的拟制,既要考虑现实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合理看法;又要充分考虑组织意图——具体到本题为政府的宣传目的,并以准确理解、依法落实组织的意图为前提。
能力五:文字表达能力
【大纲说明】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分析阐释】文字表达能力是贯穿申论作答始终的一种能力。申论中,任何理解与思考的结果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体现。
【对应题型】所有题型。所有题型的作答都要以文字表述为结果,因而对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同样的需求。对文字能力的测查,在文章写作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熟练使用语言和多种表达方式表述思想观点具有更高的技巧性、审美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