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祖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3:27
  黄梅县是我国文化艺术瑰宝“黄梅戏”和“挑花”的故乡,早已誉满中外,为世人所赞许,而号称“小天竺”的黄梅县素有“蕲黄禅寺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的美称。
途经“一天门”、“凤栖桥”、“二天门”、“天下第一山”、“灵润桥”、“碧玉流”等景点前进20米处,就到了四祖寺山门,该山门为青石条砌筑而成,高7.8米、宽6.6米,古色古香,雄伟壮观。入山门后,就看到了寺庙主体建筑群,现已修复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客堂、藏经楼、钟鼓楼、方丈室等殿堂楼阁,盘桓交错,金碧辉煌,门窗雕梁画栋、巧夺天工,殿内塑的佛像,金光闪烁,法相庄严,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
据接待我们的热情主人,四祖寺监院坚光法师告诉我们:大雄宝殿,是按原貌设计修复,工程建筑全部用钢筋水泥结构,殿为7大开间,进深5间,前后走廊,两层飞檐斗拱,36根大柱落脚,建筑面积为865.7平方米,殿高18.7米,宽34.1米,长25.7米,拱的外貌造型在全国佛教丛林中堪称“一枝独秀”,建筑结构力度有专家鉴定,可抗8级地震,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殿题写了“大雄宝殿”四个大字,在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几座主要宫殿安排上,既具有北京四合院式的特点,又使游人香客穿行其间如进入颐和园巨幅长廊,别有一番情趣,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寺庙中还生着三棵古柏树,其中两棵龙柏树(俗称倒插柏)一棵云柏树(又称祥云柏),树枝繁茂,挺拔俊秀,相传是四祖道信亲手所栽,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据赵金桃所著《禅宗四祖寺》一书介绍,四祖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双峰山之中。寺庙始建于唐武德七年(624),距今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经过唐宋元明清五代至今,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清晨,当我们站在双峰山主峰之巅,只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光芒万丈,巍巍群山和金碧辉煌的四祖寺浑为一体,山上山下的茂林修竹将奇峰怪石紧拥怀抱之中,俨如一幅立体山水画,一首无声的歌。傍晚,夕阳西下,漫天云霞,五彩缤纷,美妙异常。入夜,山上山下,灯光闪烁,似人间天堂,站在高处一看,在夜色中双峰山和山下的大河镇及四邻村落,形成了一道金色长龙,为四祖寺又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我想四祖道信禅师,当会为今日庙寺的新的辉煌而赞美。这一次我们亲耳听到了四祖寺钟鼓楼发出的钟鼓声,不仅体会到佛家“晨钟一响,惊起灵山方外客,暮鼓三声,唤醒迷途梦中人”的感召,同时我们也似乎听到了其中这样的声音:“好景宜人,明日名山更美;盛年惠我,今朝古寺回春”。我们翘首双峰山像两把利剑,直插云霄,与宏伟秀丽的大别山相连,层层叠叠,一步一景,如诗如画;回首东南,吴天迭翠,楚水流长,万里长江似条银带,蜿蜒在双峰山和庐山之间,悠悠东去千古不息;数不尽的美丽村庄,披霞着锦,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一望无垠的田野,展现出一幅壮丽迷人的锦绣河山图,一首七言不禁脱口而出:“茫茫大海看征帆,原是流云岭上悬,探奇不到双峰寺,人间何处觅仙山。”
史料记载:四祖寺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亲手创建,寺庙自唐到清,香火不断,唐宋盛极一时,有殿堂楼阁八百多间,僧侣达千余人,还先后出过一百多名高僧,每年朝山香客,数以万计。唐太宗曾四下诏书请道信大师进京供养,封为国师。唐代宗李豫追封他为“大医禅师”,宋真宗敕赐“天下祖庭”,宋神宗敕赐“天下名山”。千百年来,寺庙历尽沧桑,几经兴复,明正德年间,寺庙发生火灾被毁,后荆王重建,万历年间坍塌,御史王珙接着修复,清咸丰四年,毁于战火,光绪年间复建,清末民国又毁,仅存十几间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从现存清代《四祖名山正觉禅寺胜境地浏览图》上看,除了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以外,还有流传至今的名胜古迹,如原义丰县遗址,一天门、凤栖桥、引路塔、龙须树、二天门、天下名山石碑、花桥、碧玉流、传法洞、观音寨、宝光石、紫云洞、双峰山等三十多处景观,是当时中国佛教寺院规模最大,僧侣最多、香火最旺、声誉最高的名刹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僧众集体定居传法,过团体生活,实行农禅双修的典范寺院。
坚光法师告诉我们,近几年来,政府对四祖寺的建设十分重视,先后拨款分期分批进行了维修,使四祖寺逐渐重现昔日辉煌,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本焕法师受命出任四祖寺方丈,对四祖寺重修亲自筹资捐资指导设计,赵朴初会长对寺庙的建设工作曾作过批示:“要尽快把四祖寺修复好,使佛教禅宗六个祖庭连成一片,相互辉映,形成一个佛教圣地网络。”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四祖寺将北连禅宗祖庭河南少林寺,安徽二祖寺三祖寺,东接佛教名山九华山,南抵广东六祖寺,自然形成一个佛教圣地旅游网络。
四祖寺的绝景之一灵润桥,俗称花桥,现为湖北省重点保护文物,该桥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座落在古寺一条小溪石岩上,桥长20米、宽6米,高5米,为单孔券顶石拱桥。桥身净跨度为8米、拱石厚度为0.5米,桥上建有约5米的长廊,桥门自南向北,5大开间内有24根大木柱,两端为高大的券顶式五花山门,门壁上塑有龙凤图案,还有飞禽走兽的石刻浮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站在花桥向下望去,有一小石矶,坚光法师说每当风和日丽时,从寺庙流到这里的泉水,撞击在石头上,发出急促有节奏的拍打声,像鱼儿拍水一样清脆,晚上听去,像殿堂里僧人敲打木鱼,悠扬动听。这股泉水经过石矶后,再汇成湍流,直泻而下,形成浪花飞舞,千姿百态,气势宏伟的天然瀑布。我们来到这里,还欣赏到许多石刻精品,其中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笔力潇洒苍劲的“碧玉流”,清光绪元年布衣邓文滨长宽约二尺许似有伏虎卧龙之态的“泉”字,还有一些历代名家颂扬佛法功德及赞美四祖寺自然风光的石刻,目不暇接。难怪历代名士,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明朝诗人赵贞吉、汪勋,清诗人赵士泰、石乔年都到过这里浏览,写下了流传到今天的佳作。
坚光法师还给我们讲述了该寺当初兴建祖师殿时流传至今的史话。相传,唐太宗得知四祖寺道信大师的佛法医术誉满大江南北,曾三次下诏书请大师进京,均未实现,第四次派钦差大臣到寺庙,并持刀威逼大师赴京也未成功,李世民深为大师不求名利,不畏强暴,一心苦度修行的崇高品质所感动,于是就派大将尉迟恭帮助督修祖师殿,将大师就地供养,现在依然可以看到该殿大梁上刻有“唐尉迟公督修”六个大字。
我们出了古寺北行不远,就到衣钵塔,塔身为三层,麻石砌筑而成。相传四祖道信大师晚年在此将衣钵传给了他的得意弟子五祖弘忍大师,后人为纪念此事修建此塔。
在衣钵塔附近,还可以看到一座石亭,俗语称鲁班亭,为寺庙三大奇景之一,塔身高5米,宽3.6米,塔呈八方型,中间有一块大圆石,俗称“凤凰窝”,塔顶上面分为六大方块,其中三方盖有石块,三方未盖,该亭具有宋代建筑风格,实属罕见。相传四祖道信大师在修造大佛殿时,急需两百多棵楠木,庐山一些信士得知后,主动捐献,但二百多根楠木要从庐山搬回四祖寺,不知要多少人力和时间,当时兴建大庙的是鲁班第18代子孙,手艺高超,并精通道法,这时他来到双峰山顶上,手持一件百衲衣,使用一种道法将百衲衣变成一朵白云飘往庐山,不一会儿,白云又裹着二百多根楠木飘飘飞回寺庙建筑工地,后人为了纪念鲁班子孙建殿之功,特建此亭。
我们看完鲁班亭,再向西北山岗上走去,可以看到一座唐代毗卢塔,该塔俗称慈仁塔、真身塔、四方塔,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塔略成方形,单层重檐亭式,塔身为青砖仿古结构,高11米,塔基面阔10米,进深10米。全塔体态端庄,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塔外一圈傲霜秋菊,对宝塔形成一道隆冬犹散发着余香的花环。这座塔建于唐永徽二年(651),距今已有1340多年的历史,已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古塔之一。
在毗卢塔不远处,我们游览了四祖讲经传法的石洞,洞内可容二三人,洞口一只酷似猛虎巨石把守,洞口前一座古庙终年香火不断,据民间流传,这只石虎即是在洞口听到四祖大师向五祖弘忍讲《般若经》时受到感染顿然开悟、改恶从善的化身。
站在传法洞旁,纵观西边山腰,可以看到建于晋武帝时的著名鄂东道教圣地秦源观,可见双峰山风光之美,历来为佛道二家所注目。
农历三月三日,是道信大师诞辰日,黄梅县民间家家户户要吃菜粑,因为道信大师曾用吃芥菜粑的疗法给黄梅老百姓和唐太宗治好过疥疮。黄梅人民为了纪念四祖道信大师的丰功伟绩,每年在这天,在这里举行盛大庙会,千百年来,渐渐形成了一个既是佛事活动又是物资商贸活动的具有浓郁特色的“三月三”庙会的传统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