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商奉天承运 珠三角反求诸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0:11

新粤商奉天承运 珠三角反求诸己

www.stockstar.com 2009-12-18 8:43:28 佘慧萍 南方都市报     务实低调的特征,使得粤商生产出全国最多的电器,但是却遗憾地没有诞生出国美、苏宁等专业流通商;长期“重外”忽视内销市场,使得粤商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相对浙商有所欠缺。在产业转移升级期,粤商文化该如何与时俱进,本期圆桌论坛邀请了业内企业家和专家进行了探讨- -

  巫开立: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会长

  树立“大粤商”思想

  粤商,是包括晋商、徽商、浙商在内的中国四大商帮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商帮,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而且在中国经济史和世界贸易史上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打开尘封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举办首届“广交会”的,是明朝万历年间以广州“三十六行会”为代表的粤商;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是清朝乾隆年间以广州十三洋行为代表的粤商;列入世界50个“千年富豪”的唯一的中国商人,是粤商的杰出代表伍秉鉴;被誉为当今世界华人首富的商人,是现代潮商的杰出代表李嘉诚。

  在30年改革开放中,粤商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抱着“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在广东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也为全国各地的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广东在未来的12年,要成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使广东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使粤商又一次承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历史重任。

  新时期的粤商,要克服传统的发展观念,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同时,大力整合粤商资源,克服狭隘的地域观念,树立“大粤商”的思想;要克服传统的竞争观念,既要善于竞争,又要善于“竞合”。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组织起成千上万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粤商联合舰队,抱团经营,抱团出省,抱团出国。

  王先庆: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

  粤商文化的四弱点

  “现代粤商”在中国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历程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近20年时间里,不仅“广货”销遍全国,旺盛一时,而且广州及深圳的零售企业、餐饮企业、酒店企业、批发市场、商业街等都一度领先全国,造成了“发财到广东”的盛世。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内地商业企业的全面崛起,再加上外资商业企业的强势进入,进入21世纪以来,以广州零售企业为代表的“粤商”群体在全国业界地位却不断下滑。

  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最先崛起的“粤商”们却在“饮得头啖汤”后大都停滞不前甚至消声匿迹?粤商个性和企业文化中的某些弱点是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粤商原来的个性和文化优势如果不能随着现代市场经济而不断提升和发展,则部分优势就有可能转化成不足或弱势。这些弱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稳健有余,进取不足,保守过度。相当多的粤商只顾“耕好自己的几分地”,踞守岭南一隅,极少对外省进行大规模扩张。他们大多小富即安,尽量守住到手的利益,而不愿意将它们转化为对外扩张的资本。

  第二,务实过头,务虚不足,不事张扬的背后又忽视形象宣传和品牌包装推广以及企业价值的发现。近30年来,广东始终是中国商业第一大省,然而最令人遗憾的是,它却是全国商业类上市公司最少的省份之一,不及一个武汉市多,更无法与北京、江苏、上海相比。可以说,粤商极少考虑借助市场品牌包装和资本上市运作等现代手段来使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单打独斗,很少合作。粤商中几乎很少积极主动的战略联盟式的并购或合作案例,也很难找到大兵团作战式的对外扩张经验。

  这种性格导致粤商的个体生命力十分强大,但却难以做大做强以及成长后劲不足。

  第四,重战术性短期利益,忽视战略性长期运作。粤商往往过于关注眼前所能实现的利益,至于对企业形象、品牌宣传、战略布局、阶段推进、资本运作等战略行动则不够重视。

  如何走出粤商缺少团队合作等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格格不入的文化,是考验整个珠江三角洲经营环境优化以及企业升级转型的关键问题。工业化初、中期,产品供不应求,产品生产至上,诞生了务实低调的实用主义文化,但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后,产品已经相对过剩,需要宣传推广,而且在当前服务业大发展时期,企业必须学会与人打交道,消费者的消费受到观念引导,品牌在其中起重大决定作用。

  粤商文化怎样与时俱进?我们必须要客观判断原来的文化优势。首先,务实不等于埋头苦干,在思维方式上,要用科学、理性型的务实代替习惯、经验型的务实;其次,原来自认为优势的地方要改进。比如说低调有利于减少麻烦和干扰,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实力的企业必须高调,企业价值的提升,品牌的形成与升级换代,开拓市场都需要高调;最后,政府和媒体要引导几百年来形成的粤商文化与时俱进,比如单打独斗分散了资源,与当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不适应。

  赵千河:清远五洲实业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清远义乌商贸城运营商

  进一步激发“新粤商”文化

  粤商文化为什么“重外不重内”,热衷于“赚快钱”不重规范,过于“低调”而不注意建设和市场推广,这与广东外贸大省的特征也有关系。由于有临近港澳的地理优势,粤商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销平台,因此只关注于务实地加工生产,欠缺自己开拓市场的精神。

  反观浙商,他们没有香港这个平台,反而在早期就激发了其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激情。演变至今,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相当多的粤商极少对外省进行大规模扩张,不敢或者不愿意到外省去冒风险;而浙商吃苦能力和对外拓展市场能力更强,早就培养了在国内外开疆拓土的冒险文化。

  在合作抱团上,广东潮汕商人虽然也有抱团发展,但是合作并没有温州商人紧密。据我了解,温州商会之间私下可以进行资金拆借,共享信用,潮汕商人之间借钱恐怕还不那么容易。

  当前,必须深入挖掘粤商文化的特质与潜力,推陈出新。已走过创业阶段的粤商必须克服狭隘和自负,摒弃过时的经验和不合时代潮流的思维方式,以开放、灵活、学习以及富有远见的襟怀接纳新事物、新思维,不断改善心智模式,以科学理性的精神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广东改革开放30余年,培养了好几代从全国各地移民到广东发展的“新粤商”。“新粤商”在广东创业成功后,受制于市场竞争激烈饱和、成本高升,纷纷到内地特别是自己的家乡开拓市场,表现出鲜明的开拓精神。

  解决偏安本地的“短板”,新粤商们走出这一步后海阔天空。新粤商秉承岭南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开放兼容的思想性格,这种“新粤商”文化有待进一步激发。

  申明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商研究所所长

  粤商要有转型的意识

  现在粤商定义纷争很多,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粤商的概念不应局限于时间、地域等单一层面,而应是包含地域维度、行业维度和文化维度三个方面。粤商定义应该具有更大的内涵和更广泛的范畴,不能局限于传统商贸流通业,而应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同步,涵盖现代工商业的各种业态。粤商应该这样定义,即认同广东文化(岭南文化)的粤地商人或粤籍商人,包括广东出生和在广东经营,或广东籍在外地经营,且价值观与岭南文化呈现高度相关的企业家群体。

  在上世纪的80年代,零售业和流通业都是粤商在全国开商业模式的先河,比如新大新、广州天河城都是代表企业。在当时资源缺乏和政策引导的条件下,粤商走的第一步是不错的,具有冒险精神。由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和广东企业是“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粤商主要做的是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品牌由美国、香港等地的企业掌握。

  浙商主要是立足于本土的实业发展,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的比重比较低,因此浙商比粤商更注重品牌的建立。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粤商一定要有转型的意识,对产业价值链重新定位。现在很多粤商依然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转型,既要创新商业模式也要在商业文化上脱胎换骨。 (证券之星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