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格式塔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6:11
(本文来自我的好友,轻扬,很喜欢,于是将他文章转载于此)

引言

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由皮尔斯(Fritz Perls)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其后不断发展更新,终成为现今心理治疗理论技术的一大流派。

格式塔疗法的给我的最初印象并不太好,觉得它挂着格式塔的名字,却又和历史上的格式塔心理学关联并不大。加上对它的了解仅限于“未完成事件”和“空椅子” 技术,认为真正喜欢这种角色扮演游戏的来访者恐怕不多,适用人群也会受到限制。后来,一位学姐给我们示范了两次格式塔疗法的操作内容之后,才隐隐觉得它和我原来所想象的似乎不太一样。最近又深入学习一下,才终有“原来如此”的恍然之感。原来这个疗法不仅仅能够帮助他人,更是实现自我成长的绝佳手段。

(一)理论及特征

什么是格式塔疗法?它和其他的心理治疗有何不同?如果你认为它只是由一些诸如“对着空椅子喃喃自语”的技术拼凑而成,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门疗法,实则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背景。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它必备的几点特征,来说明这一点。

1、 聚焦于现实此地呈现的体验;(现象学,存在主义)

2、 提供一种对话式关系;(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

3、 始终贯彻“场理论”和“整体论”的观点;(格式塔理论)

4、 对生活和治疗过程都表现出创造性和试验性的态度。

从这些特征里,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格式塔疗法所遵循的理论原则。如不具备以上特征,就算不上是纯正的格式塔治疗。

(二)好奇心

在格式塔疗法的特征里,第四条似乎并不来源于任何深厚的理论,但却是其中首当其冲重要的一条。可以说,是否具有好奇、探新和勇于尝试的心态,才是成为格式塔治疗师的第一道门槛。那些角色扮演,空椅子等技术都只不过是这种探寻态度的具体实践而已。

众所周知,最具有好奇心的是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这份好奇会不断萎缩。有些人甚至认为(比如我自己):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表现出漠不关心态度,见怪不怪,是成熟老练的标志。仿佛你早已历经世事,没什么再能轻易将你打动。这听起来似乎有点酷,实则是走向自我封闭的象征,是觉察力消减的先兆。

失去了好奇心的咨询师会怎么样?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在听完来访者简单的陈述之后就想:“这个问题我曾经遇到过,是……回事,只要……做就好。”这说明其治疗模式本身,已经陷入了一个固定的格式塔。在这一点上,皮尔斯和罗杰斯是有共同语言的,因为他们都反对传统精神分析的做法,那些分析师们有着太多先入为主的成见了。

要恢复这份好奇心,首先就得丢掉那些让你“成熟老练”的成见,悬置(bracketing)自己的预想和臆断,将自己放空,最后实现一种时刻保持创造潜力的中立式态度。

“悬置”、“放空自己”、“创造型中立”?这些听起来似乎很玄乎。那就换一种说法:每一天,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遇到的人,都是新的!对一切都保持好奇,我很清楚要做到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际上有多么困难。但是,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格式塔治疗师,甚至是任何治疗师,我们都只有不断培养,体验,并且记住这种感觉。

(二)觉察力

如果说好奇心是格式塔治疗的前提,那么觉察力就是其核心。具备良好的觉察是治疗师的必备素质,而提高来访者的觉察能力,则是治疗的最终目标。

觉察,可分为对自身或他人躯体变化的观察,以及对躯体变化所关联的情绪体验的觉知。是一种对现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非言语的感知和会意。

觉察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却很容易和其他几个相混淆。

首先,觉察不等于内省。古时曾子说:“吾一日三省吾身。”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往往很擅长这门内省的功夫。他们时常担心着自己这也不对,那也不好。但这种自我反省却不是觉察。

其次,觉察也不是自我剖析。最擅长剖析的,恐怕要数精神分析师吧。他们都恨不能将自己或他人一刀切成无数瓣,然后一瓣一瓣来研究。但这种分析式的思维很明显是违反“格式塔”整体性原则的。

最后,觉察是一种体验和感受,但并非所有的体验和感受都是觉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情感体验不可谓不深刻,但却不是觉察,而是一种自我情感对外界的投射,也就是一种主观刻意的“强加”。

说了半天觉察的“不是”,那它究竟是什么?举一个例子:某一时刻,你同二三好友站在某处公园的小山头上,眼睛看着近处的树丛,和远方的浮云,耳里听着朋友的话语,间或传来的一二鸟的叫声,并且闻着周围清新的空气。这时,你心里也许感到很舒服,很平静,觉得一切也都似乎很完美和谐。然后,你心里突然涌上一股担忧,害怕这一切都会好景不在,最后心情也变得有些忧伤。

以上这些五官所觉,以及你的平静、害怕和忧伤,都属于你此刻的觉察。也许这个例子略显过于诗情画意了些,而实际上,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这种觉察都可能发生。

这种觉察,就如同庄子所说:“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而培养这份觉察,正是格式塔治疗师努力的方向。

(三)什么是格式塔(Gestalt)

所谓格式塔,实际上就是一种完整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是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可以是内在的情绪体验变化。

例如上面那个例子:当事人的情绪本来甚好,却在没有任何外因扰动的情况下转为担心和伤心。如果这对当事人是一个时常发生的普遍情况,那么这就是一个格式塔。这种看似没有逻辑的情绪转变也许和当事人过去的经历有关,也许是一种潜在的“情结”,可这些都无关于格式塔治疗。只需要当事人知道自己拥有这样一个模式,直面自己不安的情绪体验就好。

拥有一个“情结”在精神分析师眼中也许不是一件好事,但“格式塔”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当事人拒绝,回避自己的体验,或有意无意地将其忽略时,问题才会产生。假设例子中的当事人认为在那个美好的时刻自己的情绪不应该变坏,因为这是毫无道理的。那么接下来他可能就会努力去克制、否认这种情绪,表面上也试图做出开心的样子来。就仿佛当家中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时,自己只要将门重重关上来人就会消失一般。这时,完整的“格式塔”就被其阻断,破坏,变成了一个残缺不全的“未完成”。

这种“格式塔”的阻断,也许来自当事人自己,也许是外部因素所造成。例如某人对朋友做了一件亏心之事,在他道歉之前朋友却突然远去,或是去世了。这份无法表达的内疚,也就变成了未完成的“格式塔”。而在咨询室里格式塔治疗师所做的的工作,就是在各种场景之下将被阻断、否定、破坏的体验重新找出来,让来访者细细体会,从而补全“格式塔”,完成治疗过程。

(四)接触模式

所谓接触模式,是众多格式塔治疗师根据以往的治疗经验所总结出来的,可能会破坏“格式塔”的具体模式。

1、内转,之个体对自己行为(说话、情感表达、行动)的冲动的压抑,常出现于处理愤怒情绪时;

2、偏转,个体忽视或转移来自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刺激,从而使自己避免对刺激的完全觉察和意识。常表现为或有意或无意的“顾左右而言他”;

3、去敏化,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变得麻木;

4、融合,表现在人际关系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乏区分人际界限的能力。融合的反面,就是退缩;

5、自我中心,其实就是过多的自我反省和评判;

6、投射,当来访者努力尝试接受与自我不符的人格特质时,可能无意识地将这种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不管他人是否真的具有这些特质,它们都是个体否认或疏离的自我部分。就像我以前说过的“批评别人时,反映出的也许正是自身所不能被接纳的错误”;(要注意与精神分析中的投射概念区别开来)

7、无条件内化,完全不加评判的服从来自外部的观念,并且深信不疑,比如“任何时候都要听大人的话”,“不能依靠别人”,“不能让别人生气”等等。反面就是“无条件拒绝”。

很多人在应对外界或自身的时候都时常采取这些措施(我自己就用得很多)。

曾经,格式塔治疗师们认为这些接触模式都是不健康的表现,都应该被消除。可后来发现,这些模式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它们都一开始像救命稻草一样,实际上对我们有所帮助。例如,一个人在无顾忌地表达愤怒时曾因此受到严厉的惩罚,他才因此选择了内转;另一人在人际关系中经常被他人拒绝,他才因此而退缩,以此来保护自己。另外,这些模式也都存在的相反的方面,(比如冲动的内转和冲动的完全表达)两个极端无所谓绝对的好坏之分,我们最好取其中间某一适宜的范围。

存在就有合理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过去的救命稻草慢慢都变得僵化,失去弹性和适应功能。比如说当别人向我们表达善意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习惯性的害怕而选择退缩。这时,这些接触模式实则变成了另一种固着的“格式塔”。

我们要做的,并非去改变它们。就如同对待我们过去的盟友一样,即使当我们变得不能彼此互益时,我们也不能反目成仇,因为那只能带来伤害。

我们只需要觉察,就已足够。就仿佛对它们说:“看,原来你们在这里,一直都和我在一起。以前你们曾帮助我免于伤害,我很感激,请让我和谐相处,好吗?”

这看似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其实,当觉察发生的那一刻起,改变就已经产生。

而这,就是接下来所要说的——改变的悖论。

(五)改变的悖论(The paradoxical of change)

来访者来做咨询,其目的自然是寻求一种改变,而这也是咨询师的目标。然而格式塔疗法却主张:与其努力改变自己,不如尽可能充分地觉察和领会自身各方面的体验。因为“改变往往发生在个体成为某人的时候,而非个体想成为某人的时候”。

这种看似有违逻辑的观点,是格式塔疗法又一有别于精分,认知或行为治疗之处。然而,罗杰斯对此的看法却与皮尔斯不谋而合。他们都信任有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认为不用过多的价值干预。在以来访者为中心治疗中,这种改变的悖论就体现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接纳,以及来访者的自我接纳。

也有人说,他们的这种治疗理念来源于道家的“无为”。究竟是“有为”还是“无为”,不在于做什么不做什么,仅在于做事的一种心态。

这里还涉及到价值的问题。现实咨询中,咨询师既不可能,也无必然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能做到的,已不是凡人了)但毫无疑问地,格式塔疗法和以人为中心治疗都在尽量努力减少不必要的价值干预。

小结

这篇文章,还远不能概括格式塔疗法的所有方面,仅能起到一点管中窥豹的功效。

最后强调一句:不管是来访者还是咨询师,其实都同样走在满是荆棘的自我成长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