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外交”行不通,德国各界不愿疏远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52:59
“价值观外交”行不通,德国各界不愿疏远中国!
距2007年8月底默克尔访华仅1个月,她就在总理府接见了达赖喇嘛。10月下旬,默克尔出访印度时大力推广"价值观外交",并将矛头指向中国。在此之前,默克尔明确指出中国是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德中关系和双方的共同利益。不少德国人认为,默克尔背弃了前两任总理的外交政策,使德中关系渐渐疏远。
外长不满对华政策,德国政府可能分裂
用刚被任命为副总理的社民党籍外长施泰因迈尔的话说,如今的德中关系"就像一只打碎了的瓷器"。不久前,他还公开批评默克尔一意孤行会见达赖,直接导致德中关系陷入危机,他说:"愚蠢的外交政策给德国国家利益造成损失。"
一位在科尔、施罗德、默克尔三届德国政府外交部中工作的官员对《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说,科尔开拓了德中良好关系的先河,施罗德则在任上7年中几乎年年出访中国,但是看看现在,"人权"、"西藏"、互联网审查问题却成了德中双边对话的最主要内容。此外,中德两国高层的定期对话也因此而被取消,德中关系跌入谷底。
曾任上届联邦议会副主席的绿党领导人沃尔默女士对记者说,默克尔的对华政策"离真正的外交相差很远"。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野党领袖也说:"默克尔把她的前任辛苦建立的业绩毁于一旦。她正在把她的前任科尔和施罗德的外交遗产败坏掉。她的外交政策与其说是为了国家利益,不如说是为了给自己捞分。"
德国《金融时报》还透露,早就有人猜测,施泰因迈尔将出任总理候选人,所以默克尔试图排挤外长,并把对华关系中"打碎的瓷器"交给他收拾。一位德国专家认为,默克尔如果再在中国问题上一意孤行,可能导致德国政府的分裂。
德企业担心失去订单,工商业珍惜中德合作
"人权外交"也波及到德国经济界的利益。已成功举办两次的中欧商务峰会原计划11月在黑森州的法兰克福举行,但在得知推动默克尔见达赖的正是黑森州州长之后,很多中国重头企业纷纷表示抵制,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也取消了50多人的访德代表团。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11月底结束的北京之行中,为法国企业赢得了几百亿欧元的巨额订单,更让德国经济界担心,德方的错误做法给德中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其他国家的商家渔翁得利。德国一些知名企业纷纷表示,近来与中国关系不错的日本、法国公司,已经从德国擅长的交通、电子等领域获得大批订单。
在一次政府会议上,德国联邦工业协会主席图曼公开向默克尔提出要求:"在这几周的不愉快之后,我们需要有一个建设性的对话。现在已经到了必须立即结束外交不愉快的时候了,以避免经济受到损害。"
法兰克福一位叫特丽莎的德国企业家说得很有代表性,她对《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说,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不断给予德国企业希望,德国企业通过在中国的投资获得利润,并由此保障了德国国内的就业率。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写下历史新高。德国政府一边收获经济利益,一边却无情指责中国,她认为德国政府应该反思一下对华政策。
百姓感觉受到误导,华人对德印象变差
最感到受伤害的是德国的普通民众。前几天,一位名叫贝阿特的女邻居问《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我该不该买中国的玩具?"记者问她为什么这样问,她忧虑地说,自己看到德国媒体和政客大肆渲染中国玩具厂商对女工惨无人道的缺乏人权的事件,所以很犹豫。在记者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她后,她才恍然大悟,表示继续为两个孩子买中国玩具。
她还说,近来德国媒体有关中国报导的题目,往往与"人权"、"间谍"、"劣质"、"威胁"等词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无法辨别真相。她觉得,很多媒体为默克尔叫好,在误导民众。
实际上,多数德国民众对默克尔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反感。德国《焦点》周刊最近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76%的德国人认为不应该对中国指手画脚,应发展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在采访中,很多民众对德中关系的疏远表示担心。一位柏林市民对记者说,德中本来就没有矛盾,一些政治家为了个人目的指责中国是错误的。
生活在德国的15万华人,对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也大失所望。中国籍科学家李伟对记者说,这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在欧洲各国中,中国人对德国的印象最好。这不仅因为德国产品靠得住,质量可信,更重要的是德国对待二战的反省态度,与日本形成鲜明的对比。过去,中德两国所坚守的务实外交让中国人对德国普遍很有好感。可现在,默克尔把中国视为"强烈竞争关系"而非战略合作伙伴,容易让中国人感到比美国总统布什刚上台时的"竞争对手"还要极端。
一位经常来往于德中两国之间的德国工程师说,德国一方面想利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和投资环境,一方面将中国视为意识形态上的竞争者,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这丢了德国的脸,让我们很难向中国友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