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诱惑的事实论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39:46

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叙述、分析和引申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09-11-29 10:44:13    阅读:182次    我要评论(0)

    写议论文,同学们易犯“观点加例子等于结论”的毛病,没有对例子进行具体分析,没有把道理说透就收了笔。道理不清,是很难服人的。怎么办?议论文,顾名思义,是要发议论的。有了论点、事例论据,还得注意对事实论据的叙述技巧还要对事实论据展开分析,拓展、引申,深入议论,要在具体的分析中把论点阐明,在拓展引申中把道理讲透,让读者信服。

    一、在议论文中叙述事例时要着力突出论点需要的侧面

    客观事实并非专为你写议论文作论据而存在,因此在议论文中叙述事例时要着力突出论点需要的侧面。先看下面2007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追求恬淡的做人境界》片段:

    回归恬淡使人执著于事业。去年,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颁给了俄罗斯著名数学家—佩雷尔曼,以表彰他在庞加莱猜想上作出的突出贡献。然而,佩雷尔曼却拒绝出席颁奖典礼.无人知道他的行踪。为此,《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接连发表了(诸如)《佩雷尔曼,你在哪里?》等文章。面对电台、媒体、学术邀约,佩雷尔曼淡定地说:“我宁愿在圣彼得堡附近的森林里采蘑菇。”

    如此质朴的话语,恰恰反映了他追求恬淡从容的人生境界。他喜欢与自然为伴,因为那样他可以心无旁骛地研究自己的数学,他可以摒弃一切杂念,静心读书、实验,他可以隔离自己于纷杂的人世之外从而深入到科学的本质。正是在这种恬淡心理与宁静氛围的作用下,他快乐地与心爱的“数学”对话,达到了事业上的高峰。由此可见,恬淡的生活为我们挡住了外物的诱惑与干扰,让人执著于事业、执著于自我的追求。

    这里作者用了事例论证,用佩雷尔曼拒绝出席颁奖典礼的事实,来论证“回归恬淡使人执著于事业”的观点,这个事例来源于新华社的一则报道:

    “(新华社2006年8月23日电)2006年菲尔茨奖得主之一、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是一个神秘人物。自从在因特网上发表3篇庞加莱猜想的关键论文之后不久,佩雷尔曼就不再露面,甚至连菲尔茨奖可能也无法把他吸引出来…… 美国《纽约时报》近日的一篇报道,开头就是“佩雷尔曼,你在哪里?”据说,美国数学界对这位天才极其佩服,但他拒绝了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著名学府的聘请,而宁可‘在圣彼得堡附近的森林里找蘑菇’”。

    作者引例时着重突出了佩雷尔曼拒绝出席颁奖典礼的一面,为了强调他的“恬淡”,还特地引用了佩雷尔曼“我宁愿在圣彼得堡附近的森林里采蘑菇。”这句话。

    再看“勾践灭吴”这则材料:“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于是,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如果用它来论证“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这个观点你可以这样叙述: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暗暗立下志向——兴越灭吴,目标廓清了他心头的迷雾,点燃了他心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航线,卧薪尝胆,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但他始终不懈怠,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成为长江流域的霸主。”

    如果用它来论证“只有充满必胜的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叙述的重心就要发生变化。可这样叙述: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仅剩3000士兵,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信念是石,点燃奋斗之灯;信念是灯,照亮奋斗之路;信念是路,引他走向辉煌。靠着不屈的斗志,坚强的自信,他义无反顾地投身越国的恢复生产建设,富国强兵,终于灭掉吴国。”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必须在叙述重心上作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与论点联系不紧密,说服力欠佳。下面的一段文字中用例有这个毛病:

    “事业的成功在于勤奋。许多人也许不知道《辍耕录》是怎样写成的吧?元末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在松江时一面从事耕作,一面写作,有所得辄录在树叶上。后来经过整理,写成《辍耕录》这部书。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事业的成功在于勤奋。如果陶宗仪不是坚持不懈地、勤勤恳恳地搞业余创作,又哪里有《辍耕录》的问世呢?”

    辍耕录》是怎样写成的这则材料是证明“事业的成功在于勤奋”的很好的论据,但读完这段文字却并不感到有说服力。原因在于作者叙例时没有重视材料中词句与观点的联系,没能句句扣紧论点,论据和论点之间就缺乏强有力的逻辑联系了。如作下面的修改效果就不一样了:“事业的成功在于勤奋。许多人也许不知道《辍耕录》是怎样写成的吧?元末陶宗仪种田空暇的时候,在树荫下歇息,凡有所得辄录在树叶上。七年如一日,辛勤积存的树叶有十余瓮,后来经过整理而成书,共三十卷,题为《辍耕录》”。上面的叙述增添了一些细节,使陶宗仪勤奋的精神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与论点结合得更紧密了。

    二、要对所引的事例进行分析和挖掘

    摆出事实论据后,还必须对它所蕴涵的意义进行分析挖掘,使论据和论点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上面所引的《追求恬淡的做人境界》第二段,作者引用了佩雷尔曼拒绝领奖的事实和语言后指出“反映了他追求恬淡从容的人生境界”“他可以摒弃一切杂念,静心读书、实验”“他可以隔离自己于纷杂的人世之外从而深入到科学的本质”“正是在这种恬淡心理与宁静氛围的作用下,他快乐地与心爱的数学对话”是对所引佩雷尔曼的例子进行分析和挖掘,使论据和论点发生了有机的联系。

    再看马铁丁《俭以养德》一文片段,文中第二段的分析挖掘从反面很好的论证了“俭以养德”的观点:

    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孙伏园受周老太太之托,劝他换一条新棉裤.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 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 当然更不是.鲁迅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

    三、要对所引事例进行引申

    对事例分析、挖掘可使论据论点水乳交融,但为了深入地说理把文意拓展开来,还有必要对事实加以引申。上面所引的《追求恬淡的做人境界》第二段作者写道“恬淡的生活为我们挡住了外物的诱惑与干扰,让人执著于事业、执著于自我的追求。”就是对所引用事例的引申。再看鲁迅的《来主义》: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此段中“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是由文中所举例得出的结论,也就是对事实论据意义的挖掘,但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引申“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一引申就使“拿来主义”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