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纪事--世纪之交的一个革命老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8:51
 

黎城纪事

--世纪之交的一个革命老区

 

我曾经多次和别人谈起黎城。我说,你们到黎城去看看吧,一个小小的县城,竞能收拾得那么整洁、鲜亮!十字路口的四个角上,都摆着鲜花,是那种花期较长或一年中开谢几次的鲜花,用铁丝罩拢着,能成为一种图案,也便于浇水,又不妨碍阳光。街道上等距离散摆着盆花,也很整齐。比较大一点的空地成了草坪,草坪修剪得很平整,绿得醉人。城中心的文化广场上更是一片绿,小路从草地上穿过,路上竞没有一个烟头,一张纸片;广场上还有一段不长的人工河,上面有座石桥,水面上也不见一片纸屑。入夜,街道上各种霓虹灯亮起,人们在绚丽闪烁的灯光下走过,欢声笑语在小城的街巷上漫溢。每逢周末,文化广场上有音乐歌舞晚会,小城的人们在这里轻松愉快地度过一个个美好的夜晚。夜深了,人们散去了,广场上仍是一片洁净。

我说,我走过许多县城,但没有一处像黎城那样留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我还把另一个县城和黎城作比较:那个县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外地游人慕名而来,要花两到三天才能把主要景点看完。但这个县城的环境太差,街道上脏乱不说,宾馆设施陈旧,卫生间漏水,哪次去都是潮腻腻的,饭店卫生也不太好。游客本想住两天,把景点看完,但这样的环境却使他们改变了计划,把最主要的景点看后便匆匆离去了。这个县的经济发展计划上,旅游是支柱产业,因为环境条件和设施差,支柱始终"支"不起来。

我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发言时提到黎城。我想说的意思是:人改变了环境,环境反过来也改变人。你走在黎城街上,走进文化广场,那么洁净的去处,你不好意思随手扔纸皮果壳,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扔烟头。久而久之,你也就改变了不讲卫生的习惯,人也就变得比较文明起来。在黎城,好像泼口骂街、打架斗殴的事也不太多,人们的关系比较和谐。往下我就点到了发言的主旨:这些年,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使我们受到严厉的惩罚,已经使人们有了切肤之痛,但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样在惩罚我们,造成的损失也许更大。所以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要以法治国,还要以德治国。德治就是要解决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都是系统工程,都需要综合治理;在治理的过程中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最后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和谐起来,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和谐起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从基础上获得保障。

我在不同的场合常常提到黎城,是因为黎城给了我启发,使我联想到一些问题,并不是黎城一切都很好了。应该说,黎城的决策者是有眼光的,他们不把街上花花草草视作一件小事。抓环境绝不是舍本逐末。不久前我参加了长治市文联在黎城西井镇组织的一次文学活动,听了一场露天音乐会,还参加了一次诗歌朗诵会。无论是器乐演奏和声乐歌唱,都达到了相当水准,不亚于相当规模城市里的专业演唱人员的水平。朗诵诗歌的完全是西井镇里的年轻人,他们朗诵的诗作,有艾青的,也有马雅可夫斯基的,有舒婷的,也有我省诗人的。从县城到乡镇,我感觉到黎城是个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方。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把文化作为"立县之基",这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年多以后,我又来到黎城。

城南5公里外新开发的西仵工业园已见规模:粉末冶金厂已经投产,四座150多立方的炼铁高炉,一座已经点火,另三座也即将投产,一座100万吨的炼钢厂和一座80万吨的炼铁厂,前期工作正在昼夜兼程;城东的黎侯庄园第一期50多幢别墅式建筑主体已拔地而起;与之毗连的1200亩植物园,第一期500多亩已经绿草如茵,县里机关干部正在栽植各种树木;3平方公里的旧城改造正在加速进行,有两条"明清街"已经完成;农村已经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

在岁月的长河里,一年多时间不过是眨眼工夫,黎城这个太行山腹地的小县城,竞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我能不吃惊吗?

我决定住下来看看,找些人聊聊。

人们谈起最多的是一个叫尚宪芳的人。

1997年3月,尚宪芳由长治市沁县县委副书记,调到黎城县当县长。

上任那天,进了县城,他的车就走不动了:街道很窄,小商小贩随处摆摊,自行车、摩托车打着铃按着喇叭穿梭其中;街道两旁,到处都是垃圾。

尚宪劳只好耐心地让司机把车一点一点往前挪。

吃过晚饭,他上街遛遛,不用人陪同,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他不会走失。

街上竟是一片漆黑,主要街道上稀稀的有几盏路灯,行人从路灯下擦肩而过,也看不清对方的鼻子眉毛。

黎城太落后了。这个晚上,42岁的尚宪芳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他用一周时间,跑了7个乡镇的农村和这些乡镇的工矿学校。他掌握了基本县情。

观念滞后,环境太差,黎城要发展,这两个问题必须解决。

黎城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路。要找个切人点,这个切人点,必须能产生广泛的影响。

县政府发了个文件,要在县城开展"五化一管"大会战。所谓"五化",就是县城街道要绿化、净化、白化、硬化、亮化;"一管"是对县城环境进行综合管理。

道路硬化好啊,城市干净好啊,临街建筑墙上贴自瓷砖也好啊,但把有些房子拆了摘绿地合适吗?三层以上建筑要装荧光氙灯,三层以下要用流彩灯照射出建筑物的轮廓,街树上要戴项链--用串灯点缀,总之,夜晚大街上都要灯火辉煌。一个穷县,县长不去抓生产,却来折腾什么县城的"五化",说他不务正业,舍本逐末,并不算言重吧!

综合管理还要求垃圾不落地,主要街道,上班时间要禁止大货车、拖拉机、农用三轮柴油车和畜力车通行,这能行吗?县城旁边都是农村,农村的中心就是县城,不让这些车通行,让绕道,你这个县长的心里还有农民吗?运输单位的光景就不考虑了?

还要建一个文化广场。那地方有两座二层小楼,楼房还结实着呢,你就舍得把它们用炸药崩了,对公家财产,你这个县长怎么一点也不心疼?搞那"五化",特别是灯光工程的亮化,要花多少饯?谁家谁家负责,这不是把负担转嫁到单位头上吗?

不能理解,不理解就有了不满,不满就要发泄,开始是街淡巷议,后来就骂开大街了。

骂得最凶的是那些已经离退休的老干部。他们在黎城工作多年,有的在这里干了一辈子,黎城能有现时的模样,不容易啊!黎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他们的心血汗水啊!你怎么就想拆就拆想改就改呢?虽已不在岗位上,但他们是黎城的功臣,他们最有资格骂人,不要说一个县长,市长省长也敢骂哩!"拆楼拆房,不是败家子是啥?"

"拆了房子种花种草,真稀罕哩,咱们县长不吃五谷吃草哩!""街上搞那么多灯,灯泡厂可高兴了,他们咋不来给咱灯泡县长授个奖,鼓励县长们都来学习黎城?"

"老百姓的车进城,这儿不能走,那儿不能走,让你绕道,人民的县城,人民不能走了?"

背后骂,指着尚宪芳的背影也骂;对着拆房的现场骂,对着搞灯光工程的人也骂。

上面有领导下来,拦"驾"也要告上一状。这些骂声尚宪芳都能听到。

"五化一管"大会战正式启动那天,也就是尚宪芳到任半个多月以后,他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黎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五动"战略:思想启动、重点带动、改革推动、开放促动、稳定保动。

"五动"中首先是思想启动。

县城改造,"五化"加"一管",就是思想启动的切人点。

要抓一件影响比较大的事作为突破口,可能引起的反对也在他预料之中。既然老同志的反应最强烈,那就请老同志先"启动"吧!

一辆新的中巴车,两个有经验的司机,请15位老同志外出参观,由组织部长带队,一应费用都由县里出。

一走就走了18天,从山西出去就到河北,然后经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到了广东,从广州到了海南,又到了深圳、珠海,然后是厦门、杭州、上海、南京,最后到了山东。

18天走了那么多地方,够紧张了。两个司机轮流开车,真是昼夜兼程。从山东回来,老同志们竟然个个精气神儿十足,都说开眼界了,长见识了。在广州,他们看到一幢七层的大楼被定向爆破崩了;在海口市,按规划搞市政建设也崩了不少房子,这些房子都还结实着呢!

尚宪芳在宾馆餐厅举行老干部座谈会,通知的人来了,没通知的也来了不少人。南下参观的老干部现身说法,说南方的经济发展得就是快呀,说那地方的人思想观念就是新呀,旧的瓶瓶罐罐舍不得,现代化怎么搞得起来?咱县城搞"五化一管"搞对了,建文化广场闹对了,要是狠狠心把礼堂和旅游公司的办公楼都拆了,把广场往大里建,那就更好了。

说得都很动情。最后一个发言的最后一句话是:咱黎城人钻在太行山里,对外边的世界知道很少,还认为这样的小日子过过就不错了,能不落后吗?大家多出去看看吧!看看,想想,许多事情就明白了。

预期的目的达到了。座谈会上,尚宪芳也受到了启发:各项工作都要创新,观念创新是第一位的。

尚宪芳提出观念创新的"四个一"工程:副科以上干部,每月要听一次讲座,请外边的专家来作改革、开放、法制等内容的专场报告;在电视或报纸上谈一次自己观念改变的心得;每年要办一件新事,事情不论大小,但未曾有人办过

黎城属长治市,长治市古称"上党"、"潞州"。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上党郡即为其中之一。黎城在殷商时为黎国,北魏时为刈陵县,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为黎城县。黎城从唐代起就属潞州府,后来潞州府治到了长治,黎城也就归了晋东南专区、长治市。

黎城北45公里有个黄崖洞,由邓小平1985年亲笔题写了"黄崖洞"纪念牌坊,耸立在进山的惟一通道"瓮圪廊"前。瓮圪廊两山相峙,东西长华里,南北仅宽丈余,上看天一线,壁立千仞地夹峙两山呈"S"形向上盘旋,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道。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的兵工厂就设在这里。1941年11月,侵华日军集5000余兵力,进犯八路军兵工厂,守备兵工厂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八昼夜浴血奋战,歼敌千余,43位烈士牺牲,保卫了兵工厂。这里是全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黎城县有15万人,黎城人还没有摆脱贫困。

六十多年前的黄崖洞保卫战中,最小的一位烈士才17岁,叫崔振芳,是一个小号手。两年前,黎城人民在崔振芳牺牲的地方竖起了一座汉白玉雕像,雕像揭幕那天,我认识了尚宪芳。

尚宪芳那天讲了话,听他讲话的是黎城几百名学生。他指着雕像对那些学生说:"他才17岁啊,和你们岁数差不多,敌人的子弹就夺去了他的生命"

我听到尚宪芳的声音有点发颤。

尚宪芳现在坐在我面前,他主持的一个会刚刚结束。

他身材颀长,有点单薄,眼光执着深沉,脸色却显得苍白,是那种长期劳累、思虑过度、睡眠不足显出的苍白。

他说,黎城干部南下两次,第一次是解放战争时期,黎城人随军南下去解放南方人民;这次南下是去学习南方人民,解放自己的思想。

50年前后两次南下,都是为了寻求解放,从解放别人到解放自己,这里边有多么深刻的历史内容!

尚宪芳说,老干部南下给了我很多启示,他们在电视上讲自己参观的切身感受,讲"五化一管"的好处,讲改造县城和建设文化广场的必要性。不到20天时间,他们的观念就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要改变观念,光靠嘴上说是不行的,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县里在珠海、北京、上海、福州、青岛、太原搞了6个办事处,获取各方面信息,也为走出去请进来创造条件。还规定了一条,县处级干部必须出国考察,科级干部到珠海进行培训,乡村干部必须到县党校培训。

山西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秦溱在黎城挂职当县委副书记,上半年到欧洲考察了一次,这之前还去珠海主持过一期于部培训。我当时就有点纳闷,培训班为什么要办到珠海去?原来在那儿可以一边看一边请人来讲。县处级干部出国不是旅游,而是通过考察打开眼界,改变观念,扩展思路。

第一期干训班是在珠海经济特区的香洲区委党校举行开学典礼的。二十多名干部从上党老区奔赴珠海。现在珠海干训班已经办了八期,培训了126名干部。

培训计划是尚宪芳制定的,每期培训都结合黎城工作实际,内容各有侧重,一期一个主题,创环境班、调产班、招商班、城建城管班、宣传文化班,等等。

培训的方式方法也是尚宪芳拟定的:请当地专家来讲课,听课、参观和对口学习相结合;从以香洲区为主的行政人员身上学习新的观念和工作思路;从以经济园区为主的管理专家那里学习市场知识和如何捕捉商机;从以招商引资为主的业务人员身上学习可行的办法和思路;从定居珠海的故乡人中寻求引导和帮助这种开放式培训,使一批干部在短期内受到市场经济的熏陶和教育,接受到了最新的信息和理念,吸收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思维和开放的观念。

后来,尚宪芳当了县委书记,又把100名公开选拔出来的青年后备干部送到珠海去,采取"学用结合,以打工实践为主"的方式,进行强化培训,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注入生机和活力。

尚宪芳说,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中,上党地区有7万多人为国捐躯,2.5万名干部告别家乡,南下北上,用鲜血和生命,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新中国的诞生。对当时仅有100多万人口的地区来说,这是一组神圣的数字。

看来,这组数字是经常压在他心上的。

尚宪芳建议我去看看"黎城四桥"。1942年,太行抗日根据地旱情严重。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指战员和黎城、涉县人民,共同兴建了漳南漳北两条水渠,总长47华里,引漳河之水,浇灌沿河土地。渠建成后,当地百姓将渠上的4座石桥分别命名叫"小平桥"、"伯承桥"、"秀峰桥"(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和"省贤桥"(修渠中牺牲的民工程省贤)。"小平桥"南还有纪念亭,亭内有石碑,石碑上有杨秀峰、薄一波"创造丰衣足食的生活"等的题词。

现在黎城人民丰衣足食了吗?丰衣足食就够了吗?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牺牲的、南下的这些前辈们,他们的后人还在怎么生活?我们在工作中如何代表和体现他们的愿望、意志、情绪和要求?为什么革命老区的步子就不能迈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不错,革命老区大都在自然环境较差的山区,过去,这里保留了革命火种,成了根据地,这里对全国的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今天就不能再作贡献了,只有等着别人来支援来搀扶了?

尚宪芳说,几千年来,闭塞的环境,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缓慢的生产力发展过程,形成了这一带"力农"的民风。一代又一代,本本分分地在土地上讨生活,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和依恋,沿海人是难以想象的。"出门圪扑,不如守个土窝"、"宁死不挪窝,饿死不讨吃"的说法,在一些人脑子里是生了根的。观念一旦形成,便有了惰性;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观念也总有相对的滞后性。

尚宪芳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眼见只有跑出去看。直到现在,县里工作上要有大的动作,行动前总要带人出去看看。1998年,我带了几个人到欧洲跑了一趟,学了不少东西。单说城市卫生,人家的管理市场化就值得学习。黎城过去县城街道清扫,光是车辆和人员工资每年就得花60多万元,还是弄不于净。从欧洲回来,我们改了办法,将县城分成十三个标段,清扫进行招标,每天由专人检查,每天有检查报告,奖惩都有依据。现在每年只花23万元,县城就弄得干干净净;过去花60万元,好不好也没人管,也管不了;现在靠政策管,用市场的办法管,就管好了。大面积种草也是从欧洲学来的,草籽是北欧的,草能耐寒。

此言不虚,时令已过"小雪",黎城的草地还是绿的。

我说,你也真不容易,搞县城改造,你一片好心带来一片骂声。尚宪芳苦笑了,说刚来时那几步都是在骂声中走过的。晚上翻来覆去想,能埋怨群众吗?你的想法和做法他们一下子难以接受,你的责任就是要想法去引导。这样想,也就把自己的情绪调整过来了。

其实,真正的困难是在班子里。当时九名县委常委,坚持要这么干下去的就尚宪芳一人。他多次在常委会上说,县城的改造建设就是为了创造环境,环境就是资源,抓环境就是抓经济。一个县城没有绿化,没有广场,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没人公开反对,也没人态度鲜明地支持。群众的骂声一起,有人就说,没有错误的群众,只有错误的领导

尚宪芳把城建局长叫来,说不要动摇,出了问题找我好了,城建工作是行政首长负责的。弄成了,群众会肯定你,半路收场,那才真不好交代呢!

硬着头皮坚持干下来,"五化一管"实施完成了,县里组织农民进城观灯。

绿的绿了,硬的硬了,白的白了,净的净了,亮的也亮了,黎城换了一副容颜,连"老黎城"也感到有点陌生了。

农民进城来,走过一条条灯光闪烁的街道,走进文化广场,从广场出来又走过一片片绿地。夜色如墨,但各种灯饰的光交汇起来,不仅把街道和两边建筑物轮廓勾勒得清清楚楚,草地在灯光下也变得晶莹透明,绿得醉人,有花香在夜色中暗暗袭来,一阵又一阵。

"闹好了!""闹好了!"农民交口称誉,"县城能闹成这样,做梦也想不到。"

尚宪芳也在街上,听到了这些评价,什么不理解带来的伤心委屈,什么不支持带来困难风险,统统跑到"爪哇国"去了。他问旁边的一个老太太:"大娘,从哪来?""黄崖洞。""大几十里地,不近啊!""值!看到稀罕了。""咋稀罕?""看到啥都是精精神神的,多好啊!人来了就不想走了。"

"人来了就不想走了。"尚宪芳要的就是这个环境。人民承认了,尚宪芳当下就落泪了。

黎城在全省30个省级卫生城市中名列第一,是山西也是华北惟一的国家级卫生县城。

省里领导来黎城调研,车子从街上经过,从广场旁绿地旁经过,到住地下车,第一句话竟是"没想到山西还有这么个地方!"从城市改造上切人,在观念上突破,这一着棋走对了也走成了。

黎城人开始为黎城骄傲了。四重农抑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思想真可谓源远流

长。

殷商时代,上党就是其重要属地之一。"周伯戡黎"(今长治东北黎城一带),最终灭掉了商朝。商代上层人物的后裔们,失去了权力,也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些人被迫干起了货物交易的营生,人们便鄙夷地称他们为"商人"。从那时起,商人所操之业便被看作社会各行中的末业,商人也被视作低贱狡猾之人。

明代,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出现了两支商业劲旅,一支是安徽徽商,一支是山西的晋商。当时的晋商主要由平阳(临汾)、潞(长治)、泽(晋城)的商人为代表的。万历年间的《五杂俎》中有这样的说法:"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北江则推山右(山西)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明人的《晋录》中也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说起这些,尚宪芳十分感慨,说五六百年前,同样在这样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我们的先人曾经走出太行山,创造过富甲天下的辉煌;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山西、长治、黎城必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否则,我们不仅愧对时代,也愧对祖先!

首先要解决的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还在城市改建工作困难地推进的时候,县长尚宪芳就在考虑黎城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2001年1月,尚宪芳担任了中共黎城县委书记。县委提出了"三山经济"的发展战略。

发展以黑色铁矿产业为主的"矿山"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少有的磁铁矿带,重点发展当今世界冶金科技前沿的粉末冶金,围绕这一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以黎城铁矿集团公司为龙头,通过改组改造,尽快形成100万吨精矿粉和10万吨粉末冶金的生产能力,建设全省的经济强县。

发展以绿色核桃产业为主的"林山"经济,创建"中国第一核桃大县"。黎城山多坡广,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是全国两大核桃生长带之一,要把这里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生产和深加工基地。要发展以黄崖洞红色旅游为主的"游山"经济,创建晋冀豫周边地区的旅游大县。

尚宪芳说: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认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能不能搞好,在于它能不能通过市场运作,发挥自己的资源秉赋比较优势。

要搞100万吨精矿粉。有人说这是痴人说梦。

黎城铁矿资源丰富,1978年,就开始搞小铁矿,小铁矿搞了好几个,小型选矿厂也搞起来了。有了铁矿,当然要搞炼铁厂;有了生铁,当然要搞炼钢厂。于是,铁厂、钢厂都搞起来了。

矿--铁--钢,一条龙,那些年人们喜欢这"一条龙"。但一条龙舞不起来,规模太小,形不成效益,钢厂、铁厂把矿山也拖垮了。到1997年,"黎城冶金矿山总公司"债台高筑,连买一个电灯泡的钱也没有了。

尚宪芳去找申金喜,申金喜是那个总公司的总经理。

申金喜说,搞100万吨精矿粉,是做梦娶媳妇,我现在连梦也不会做了。

尚宪芳说,我不要你去做梦,我要你去干实的。过去搞一条龙,搞小而全,资金、人才、技术这些要素都不具备;炼铁炼钢都不是我们的优势,市场也疲软,你能搞得成吗?小而全的小农思想和无情的市场碰撞,哪有不吃苦头的?

申金喜还是摇头,但摇头的频率不高了。

尚宪芳说,咱们黎城的矿带是国内少有的磁矿带,全世界也只有瑞典的储量能和我们相比。这是黑色金子啊!咱们的精矿粉可加工成高纯铁粉,高纯铁粉可以搞粉末冶金和海绵铁。市场上,我听说每吨高纯铁粉可以卖6000元

尚宪芳请教过专家,他能毫不费力地说出一大串数字:瑞典每年也只能生产20万吨粉末冶金,黎城能搞到10万吨,就是世界第二。现在国际上很多汽车配件是用粉末冶金做的,长治市的机械加工能力不弱,粉末冶金搞成了,能拉动长治的机械加工行业。如果粉末冶金搞到10万吨,海绵铁搞到10万吨,利税就有3个多亿,财政收入可以增加2个亿

申金喜的眼睛发亮了。书记给他说的是真正发扬黎城的优势,是市场、市场、市场。过去搞钢厂,至今也没有一份市场预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现在精矿粉的市场需要量很大,可矿山扩建的资金呢?

尚宪芳已经从市财政上争取到了300万元,省财政厅争取到了700万元,可以向银行贷2000万元

几天后,申金喜就把已经偃旗息鼓的几个矿的负责人召集起来,说咱们瞄准市场,甩开膀子大干吧。尚书记给我把观念拧过来了,今天我也先帮你们拧拧观念

观念拧过来了,矿山经过技术改造,精矿粉的利润已达2000万元,上交税收也是2000万元。

黎城四大宝,核桃、花椒、柿子、枣。

1999年,黎城核桃在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铜奖",被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科委、国家农业部联合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

2000年春,各乡镇报来的数字,新栽植的核桃树已超过200万株,加上原来的150万株,黎城即将成为全国的第一核桃大县。尚宪芳到西井镇两个村子去调查,发现上报的数字与实际成活的核桃树数字差得很多。他让林业局等单位组成专项调查组,分五路下去检查核桃树的成活率。叫调查组不要去问村干部,要问农民,再到地里去数数。

调查了一个月,汇总的结果,成活率只有20%。

调查组也总结了原因:上面热,下面冷,乡、村两级干部没有把"林山"当作支柱产业来抓;政策不落实,树权证没有发到农民手里,种下的树是不是归我谁也不知道;民以食为天,瓮里有粮食才心安,种核桃影响种粮食

尚宪芳心里明白,深层原因还是,一部分干部和农民心里,要的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小富即安",有粮食吃"不富也安"。还是观念问题。

尚宪芳曾经走访过上海交大,了解到核桃仁可以做成胶囊,孕妇吃了补身健脑;核桃仁不仅能加工成食用油,还可做大型壁画绘画颜料的溶合剂,长远保持色彩的本色;核桃仁可以做化妆品原料,使妇女的皮肤泽润鲜亮;核桃皮加工后羼人橡胶,橡胶的强度和耐磨度能大大提高;核桃仁之间的夹片可以加入轻型材料用于飞机制造现在,对于核桃的开发,美国已发表了1万多篇论文种一亩粮食和种一亩核桃,收入怎么能相比呢?守着"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观念习惯,小康几辈子也达不到。先把干部的思想弄通,再下去和农民商量。当然,必要的政策一定要到位,比如树权证一定要发到农民手里,谁种树,谁投入,谁收益;先栽活,再补贴等等。

现在,你在黎城境内行走,到处可见到新栽的核桃树。离地面2尺来高,小树四周用装满土的白色塑料袋围护着,一方面为了防冻,也是为了保湿,这是黎城农民的创造。

尚宪芳说,黎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最大的交易市场和科研中心。世界上有关核桃的信息、市场变化、科研成果,在黎城都能一目了然。尚宪芳说,过去黎城的核桃树大都栽植在地埂上,以后要成片,成规模,一万亩为一方,形成一种经济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

尚宪芳不是在畅想未来,现在已经在实施了。你看,半个月时间,全县就新栽了100万株核桃树。

黎城资源秉赋比较优势在"三山"上。这优势现在已初步发挥出来了。

矿山经济的收入已占到全县经济收人的一半。

核桃树已发展到300万株,核桃仁已销往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典等西方国家。

以"太行情。民族魂"为主题的"中国黎城黄崖洞太行山风情节",吸引了国内外四方宾朋,旅游综合收入达1300万元,黎城知名度大大提高。

有人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潞商在中国商业史上曾经辉煌过,他们会理财,挣钱的本事那么大;现在,作为他们的子孙,我们怎么反倒不行了,昨日怪的?

这问题想得叫人脑瓜子生疼。

黎城发展搞建设,钱从哪来,人们都愁这个问题。搞黎侯庄园,一套房要20多万,工薪阶层谁买得起?人们习惯的是"攒钱盖房子,攒钱供孩上学,攒钱给孩娶媳妇"。尚宪芳给大家讲了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说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钱到死也没住上好房子,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好房最后也没拉下什么债,你贷款买房呀,慢慢还不就得了。黎侯庄园这样的房子,如果每年不能增值1万块钱,到时候我给你补。5年后你卖房可以增值5万块钱,10年后你卖可以增值10万块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外地、外省甚至外国都会有人来黎城搞开发,这么好的房子会没有人要?黎侯庄园是请北京的总后设计院来设计的,一幢建筑占地三亩多,房子只占20%,80%是绿地和道路,起点够高的了。尚宪芳要让庄园和世界先进的人居环境接轨,要体现人们先进的生存观念、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德国商人奥托先生来黎城买核桃,看了黎侯庄园的建筑也在翘大拇指,说在德国也不是人们都能住得上这样好的房子,还说如果和黎城的核桃买卖一直做下去,他也会来买一套房子。尚宪芳说,钱是越花越多,越攒越少。资本积累就是资金运动的过程。有几个钱,放在坛坛罐罐里,它不会生孩子。现在黎城还有九个亿存款,你贷出来花呀,都闲置着,银行也要关门哩!一句话,要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要举债经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观念绝对要变。

黎城的财政上确实没有几个钱,尚宪芳就特别强调用人家的钱来办自己的事。珠海有上百家的企业家都是外地老板,他们在这里发展,就业、收税、消费都留在珠海了。人家"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我们老怕人家来后把钱赚走了。他来了当然要赚钱,可是给黎城留下的更多。他发财,咱发展,有什么不好?咱们在这方面的观念,大大落后于全国了,一定要学会用人家的钱来办自己的事。

尚宪芳提出要成立招商引资办公室(后来改名为招商局)。新设一个机构,当然要上面批准。没有哪个县有这机构,很新鲜。新鲜的事儿还是批了。尚宪芳把原县外贸局的局长张联正找来,说联正你多年搞外贸,外边人头熟,你去搞招商引资吧。咱们在外边搞了几个办事处,也是招商引资的窗口,你把这些办事处统管起来。你们的脑袋应该安上天线,敏感地捕抓各种信息,当然要跑出去,坐在黎城是不行的。干这营生,要素质高些的人,咱们在社会上招聘,严格筛选

商到哪儿去招,钱叨去引?张联正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到县计委去,把过去想上的项目,不管立项没立项的,批准没批准的,资料统统整理出来,又定了一些优惠政策,然后跑出去吆喝:我黎城有这些项目,有这些优惠,谁来投资?

没人应声,这买卖搞不成。有人说了,现在要精简机构,反倒多了机构,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招商引资办成立之后,尚宪芳就让张联正带了他的人马,还有几个乡镇长,到珠海培训半个月。回来观念大变,大家摩拳擦掌,想狠狠干上一场。现在一出马就受挫,心虽然没"灰",意却有点"冷"了。有的中介人,曾经大包大揽,说能引进资金,却要你先给他佣金,还多少百分比什么的。哪来钱给他?哪敢给他?空手归来,还不叫人议论?尚宪芳找来张联正,说咱们的项A家不一定感兴趣,这么吆喝不行。咱们的政策恐怕还不够优惠,在环境上人家珠海是六通一平,咱们才三通一平,还要往大里优惠。听说潞城那边,河南人想去搞铁厂,黎城有铁矿资源,你们不能跑去看看?过去咱们跑项目跑资金是找国家,以后不能这么干了,要找老板

已临近春节,河南人回去了。尚宪芳说春节七天假,拜年喝酒吃饺子也用不了这么长时间,联正你去北京,请个专家来给大家讲讲课,思想上增加点营养。张联正初四到了北京,通过朋友请来了外经贸学院的一位教授,是WT0研究会会长,初八给大家讲世贸组织的知识和人世后中国如何应对。春节一过,县里就召开"变作风、创环境、引资金、上项目动员大会",全县副科以上的干部都参加。尚宪芳在会上说,咱们还要在创环境上下功夫,硬环境上咱们有了点基础,软环境还不行。人家珠海是心贴心、身贴身跟踪服务,咱们能做到吗?今后,考核一个乡镇的工作,不是你税收多少,要看你引多少资金,上多少项目;上不了项目,你税收那几个钱能办什么事?

开完会,张联正就去了潞城。河南人来了。一了解,原来河南安阳有个水冶镇,从唐代起这里就搞冶炼,现在这里的冶炼业十分兴旺,要向外扩展。张联正就跟着他们到了安阳的水冶镇。这个镇有9万人口,比黎城县城人口多几倍,有电视台。先在电视台上做广告,"黎城县招商引资办诚招冶炼客商",优惠条件如何如何,连播三天。又一个个去找冶炼厂老板,把他们请到一起,讲黎城的环境资源讲优惠政策:零地价,返还多少税款给企业作为技改资金,等等。三寸不烂之舌的作用充分发挥了。

张联正邀请他们到黎城考察。一下子来了几个老板。热情接待,看了这里看那里,看中什么地方都可以。老板们看了,却没有明确态度,说我们回去研究研究。县长陈鹏飞那几天正好不在,回来后听了张联正的汇报,说可能人家对我们的优惠政策没见文件,心里不落底,赶快形成文件。文件出来了,又加上土地、税收、交通、电力等10个单位的文字承诺,让张联正再赶到河南去。人家又提出,工业区与国道干线要修500米的联接线。张联正和县长打电话,县长说没问题,联接线我们马上修。人家点头了,张联正连夜起草协议,第二天上午就签字,两家在黎城建年产40万吨生铁的铁厂。河南人马上就要动手干,可小麦还在地里;割400亩青苗,补偿得20万,如果协议签了有变怎么办?得向人家要保证金。给了4万元保证金,说两天后就到黎城动手干。张联正回来一看,小麦还没动手割,农民不答应,县里四套班子的人都在做工作。外地的新闻媒体也来了人,又拍摄又写文章,说黎城400亩小麦倒了,老百姓哭了。如果河南的老板来看到这场面,项目还不黄了?必须立即赶到安阳去。从壶关大峡谷走,路近,走到一处,因下雨山体塌方,塌方后不到一分钟他们的车就到了跟前,房子大的石头堵在路当中,如果车早到一分钟,那就不堪设想。真是命大福大造化大,咱黎城以后的光景肯定赖不了,一边搬小石头还一边开玩笑。车从石缝中过去了。他们连夜赶到安阳水冶镇,找到老板,说黎城下雨,联合收割机进不了地,村干部和村民又起了点矛盾,今天去恐怕地也割不出来,能不能迟个几天?老板们不高兴了,说我们已包了个大客车,工程设计人员技术干部要去一大帮,700万汇票已经带上,你让我再退回给银行?张联正差点要躬身央求了,人家说那就推迟5天吧,我们干事是只争朝夕的。

家里的割麦子问题总算有了进展。四大班子的头头在县长陈鹏飞的带领下,一户户做工作。陈鹏飞说,为了黎城的发展,我们好不容易从河南引回两个项目,现在麦子割不了,河南的老板要撤走,事情办不成,黎城还有什么信誉,黎城形象成了啥了?我宁可不当县长,也不能把这事黄了;宁可现时落下骂名,也不能以后落下后悔。为了黎城长远发展,就必须割舍一点眼前的利益。我也是农村长大的,我不懂得大家对土地的感情?陈鹏飞说着竞落泪了。他又代表政府,承诺每一亩青苗补偿800元,以后每年补偿500元,每家有1人可以安排进厂工作;又说以后工业园区带动相关产业会给大家提供多少发财机会。农民被打动了。5天以后,安阳的老板来了,农民竞夹道欢迎。张联正已经在乡里给他们安排好了住处,锅碗瓢盆也准备好了,还送去了500斤大米、500斤白面。河南人来一看,只说一个字:中!脸上都有了笑容。

那时尚宪芳正在国外,建设西仵工业园区,用工业化、产业化加速推动城镇化建设,这思路在他来说是十分坚定的。回来听了陈鹏飞和张联正的汇报,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就马上去看望那些老板,又亲自跑到市里、省里、北京去补办土地征用手续。河南人放开手大干了,5月13日动工,11月8 E1,十六大召开这一天,一座炉子就点火了。这期间招商局的几个人就住在工地,有什么问题要协调要解决,马上就跑。"围墙内的事情你们办,围墙外的事情我们办。"真是身贴身心贴心地服务,河南老板大受感动,说黎城这地方投资的硬环境软环境都好,40万干成了还要干40万。

正是有了这40万吨铁,厦门客商才决定来黎城搞100万吨钢,长治钢铁公司要来搞30万吨钢,温州人要融外国资金,在这里搞工业硅;现在进入黎城的客商已达108家。

我走进西仵民营工业园区,离另一座即将点火的高炉不远,我和一个工人接上了话。

我说,你们为什么从河南跑到这儿来办厂呢?

他说黎城这儿的环境好啊!土地50年不收钱,水、电、路人家都给你通了,这里的焦炭、电力都比河南便宜,山西的焦炭出省每吨都要加收40元钱,我们在这儿用就不加了,一年下来省多少钱?这儿的铁矿石品位又高

我走进一期工程已投产的粉末冶金厂。一条生产线上,几十个炉子里烈焰飞腾。粉末冶金产品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市场容量很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3万吨工程完工后,黎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然后再搞到10万吨。这里用的是瑞典技术,瑞典人愿意和黎城人合作,也是认可了这里的环境。

环境是不是资源?1998年,省财政厅一位处长到黎城考察,看了县城脏乱的环境,一声不吭就走了,把原来可以留给黎城的300万资金也带走了。一年多以后,这位处长再到黎城,县城的变化使她吃惊,从县城环境营造中透露出的现代理念,让她看到了黎城决策者的睿智和胆略。回到省里,她设法为黎城争取到了1000万元的矿山改造资金。

别人的钱长着腿跑来了。两年中引来资金5个多亿,上了34个项目,不仅引进了资金,还引进了人才。现在,福建人要建100万吨钢厂的3个亿也跑来了。

这不是沿海某地,而是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山区县里。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这是尚宪芳说的。思想贫困是最大的贫困,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这也是尚宪

芳说的。

在黎城,近年办起事儿越来越顺了,县委发一个号召,人大通过一个规定,政府作出一个决定,上上下下,都会有人去响应,去执行,去实施,去落实。

原因只有一个,人们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看到了办这些事儿都是为了黎城发展,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这样干黎城人迟早会被开除球籍。

刘福生是原县人大主任,当初对尚宪芳的做法也不理解,他也是"南下"的老干部之一。刘福生说,现在看出来了,说他思路超前,他对黎城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一整套思路,不是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点子,零零星星崩出来的。从县城改造到实施"三山"经济战略,建设三个园区,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一整套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黎城人就越来越有劲了。

刘福生说,这人谋住一件事非干成不行,村村通水泥路就通了,三年解决山区人畜吃水问题就要解决了。许多事情,过去认为办不到的,甚至根本不能办成的,现在都办成了。现在黎城的事办起来就顺了。无论大事小事,要办成就要首先解决观念问题,思想问题。

尚宪芳来黎城六年,干了四年县长,两年书记,他干得很不轻松。当县长的时候,他拿出一套改变黎城落后面貌的规划,有人便说他是吹牛县长。他在常委会上陈述自己的计划,没有积极的反响。有些领导最后表态,说我们要实事求是。意思是不难明白的,计划不实事求是,不实事求是的计划还可能实现吗?

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应该这样理解吧!黎城的实际就是观念陈旧,经济落后,但老百姓希望改变现状,而且要尽快改变。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进一步发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创新才能有生机,这难道不是规律吗?

尚宪芳还要对主要领导的表态再表态,说主要领导是从全局出发,改革、发展、稳定,一定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大家要正确理解主要领导的意思。

不改革、不发展能有真正的稳定吗?搞县城改造,众说纷纭,甚至谩骂,告状,好像不稳定了,后来群众的观念变了,又一致说好;农民来县里,也说"一进城人就变得精神了"。大家想干事,把事儿干好,让黎城变得快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了,这不是真正稳定了吗!

说尚宪芳是"吹牛县长",他也并不生气。他还给人解释"吹牛"的典故。黄河上风急浪大,波涛汹涌,一般的船只过不了河。就把羊皮吹鼓起来,吹了许多个,绑在木排底下,用木排过河。羊皮薄,能吹鼓起来,要把牛皮用嘴吹起来,那行吗?吹牛皮不行,那羊皮总得吹吧,除非你不想过河;不过河,守着旧滩滩,继续着"老婆娃娃热炕头"的日子,"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又何哉?"这首《击壤歌》唱了几千年,继续唱下去好了。可"山中方七口,世上已千年",黎城能被后人当成出土文物看待吗?黎城15万人民想把日子过好,不被时代淘汰,想和外边的人一样享受现代文明愿望呢?

尚宪芳下乡去,看到有的山村里,农民吃发了绿的脏水,水里有很多跟斗虫。下了雨,雨水流到低洼处,成了水塘,太阳一照,微生物疯长,水就慢慢变绿了。他们世世代代吃这样的水。尚宪芳流泪了。他下乡总是在农民家吃饭,当然也喝这样的水。他希望干部们都下乡来喝喝这样的水。必须尽快解决人畜吃水问题。有泉水的把泉水引过来,没泉水的打深井。岩井村一口井竞打了571米,村里搞起了自来水。通水那天他去了,这是岩井村一个大的节日。一个老汉说这水真甜哪!江主席真好啊!尚宪芳感慨无比,说为老百姓办一点事,他们就会想到党中央。当党员为什么?党员应该怎么当法?老汉这话里都告诉了你了。

以前,黎城有几个乡镇不通公骆,许多村不能通机动车,有急病重病的不能出村看病,有的就耽误了;农副产品也运不出来,有的就坏了烂了。和吃水问题一样,这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这种环境还能继续下去吗?下决心改变。民心所向,老百姓的积极性那个高调,两年乡乡镇镇通了油路,又用一年时间,村村就通了水泥路。外边有人不相信,省交通厅去开现场会,大家一看,真是那么回事,油路、水泥路的质量还挺高,服了,说黎城人真了不起。

在一个县城里,搞1200亩的植物园,这一笔,尚宪芳画得太重了吧! 1200亩差不多平方公里呢。尚宪芳却说,要提高生存质量,要把绿色还给人民。

尚宪芳告诉我,过去上党地区出人参,紫团参又是人参中的极品,从宋代起就是皇家贡物。后来,人们砍伐森林,破坏植被,人参失踪了,只剩下党参了。

我曾经在一本叫《晋乘搜略》的书上看到一个故事:明洪武六年,山西潞城进献人参,明太祖不受,说"人参得之甚难,毋重劳民国家以养民为务,何口腹累人?"上党过去出人参确是事实,朱元璋那点惜民爱民之心也是值得称道的。尚宪芳说,黎城的退耕还林进展得很顺利,建植物园的1200亩地,一部分是耕地,一部分是沟壑丘陵荒地,中间还有一条小河,现在用来种树,把华北地区的树种都集中到这里来,也可说是退耕还林吧。一个县里,城东城西之间有这么大一块绿地,其中一部分是按高尔夫球场设计的。人们来这里可以观赏林木,林木又能净化城市空气,还可以在这里钓鱼、运动健身。这就给人们提供一个休息休闲的好去处,提高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所以大家来义务植树,积极性都很高。

现在是干起来很顺了,前几年可不是那么顺的。有人告状,说尚宪芳"以县城的繁荣,掩盖了农村的贫困",还有些别的"罪名",派人下来调查,查了整整100天。

在那些日子里,尚宪芳该干啥还是干啥,早晨7点起床,中午不休息,晚上12点睡觉。不同的是,这段时间里,除了他找别人,没人再找他了。委屈吗?孤独吗?伤心吗?有点,他相信这些都会过去的。他还总结自己,以前只顾往前冲,工作方法上有些简单了。不会保护自己,保护不了自己你还怎么放开手干?保护不了自己的人是无能的。

查了100天,却把他从县长查成了书记。当了县委书记,有人说他可能吸取过去的教训,不会那么干了,没想到他抓黎城经济的力度更大了。他代表县委提出,黎城的经济10年内要翻两番。尚宪芳对我说,这个计划,现在看起来有点保守,翻两番是用不了10年的。

观念变了,观念顺了,事情干起来就顺了。但尚宪芳并不认为以后就能一路顺下去,一个新思路,一个新事物,一个新举措的出现,都会产生新的观念不适应,与时俱进首先在观念上。

在黎城这样一个闭塞的山区县里,社会分工和市场意识普遍薄弱。

尚宪芳说,谁能说黎城物产不丰富呢,农业上牛、羊、猪、鸡、兔,麻、麦、谷、豆、黍,工、商、运、建、服,样样俱全。可是能形成规模优势,在市场上竞争的产业产品几乎没有;人家有啥咱有啥,没有区域明显优势,能用来在市场上交换的产品很少。黎城几十年,甚至几千年,农业上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经济形态。工业上呢?我们有炼钢、炼铁、炼焦、轧材、水泥、水泵、印刷、食品、电器,等等,但规模都很小,有些项目是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淘汰的。规模小、效益差,有的环保不过关,没法和别人竞争。原来二轻的一些小企业,还不是在竞争中逐渐淘汰、死亡、关闭、破产了?不是不想挽救,是无力挽救,得的是"癌症"。因为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尚宪芳说,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我们黎城的工作中是十分具体的,一点不抽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一些体制机制进行改革,调整生产关系,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我们的管理体制能不下大力气调整吗?条条分割,部门分割,互相扯皮,互相掣肘。你比如说黎城产核桃,品质很好,产量不低。现在呢?林业部门管干果,主要管种树,外贸管核桃外销,一些供销部门卖核桃,加工是工业部门来管。市场信息怎么样?种树的人不知道,管树的人不清楚,经销的人也不甚了解,中间是分离的,形不成农工贸、产加销的机制。这不改能行吗?要向"小而全"的经济宣战,走专业化、社会化的路子,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工业化带动产业化,用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产业产品的结构必须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任务更大。而调整中的问题还是体制上的障碍。

十六大召开之后不久,尚宪芳就到珠海去召开县委十一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

第一天请珠海香洲区的区委书记丘树宏来作报告。丘书记说,你们把落实十六大精神的会开到特区来,大概没有第二家是这样做的。现在,你们黎城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帆竞发啊,你们千里迢迢

尚宪芳说,我们是为了让老区向特区看齐,让老区和特区接轨,尽快缩短老区和特区的距离,让黎城发展更快些,请你们拉"兄弟"一把

尚宪芳在会上讲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十个"必须",讲了进一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讲了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党对建设小康事业的领导等三个问题。

尚宪芳说,昨天看了珠海的两个工业园区,大家有什么感觉?咱们的西仵工业园区不是搞得小了吗?现在再分散布局,环境不行,浪费严重,污染厉害,谁来你这里投资?必须集中布局,资源共享。看了珠海的市政建设,咱们的植物园搞大了吗?不要一想就坐在那个落后的立场上,看这个事情有多少问题,哪些地方触动你的利益了,你就动摇甚至反对;要站在先进的立场上,站在时代的前沿来看问题。

尚宪芳说,为了加快推进我们的事业,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大力度了,要来"真格"了。

政府的职能不仅是管理、审批什么什么,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服务。尚宪芳提出,黎城县政府要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现在,政府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管了很多,而且管得很乱。审批好啊,权利权利,权和利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审批权了,利也就没有q-。尚宪芳以自己作例子,说我这个书记的权应该说是不小的,人权、财权、事权都在我手里。一个副科级调动,我和县长都要管,都要批。以后不能这样了,要由用人的制度去管,不是我们说了算。

政府一转型,各种审批权下放了,有的甚至取消了,你的话就不算数了,手中的权力大大减少了。当干部的都希望自己的权大点,权多点,现在权小了,权少了,这不是自己革自己的命吗?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呀!现在,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你革不革?为了黎城人民和黎城的事业,我们一定要革,要毫不含糊地革!我和陈县长就要带头这样做,以后我们不是没事做了,而是能集中精力,去做该做的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就是要大社会、小政府。县政府要搞政务大厅,集中办公;必须报批的项目,审批环节也要减少,然后在大厅办公,把公章都送到大厅,办事效率能大大提高,也从源头上遏止了腐败。设一个投诉中心,行政110,哪个人不讲时效,哪个人违规,哪个人吃拿卡要,可以打电话投诉,马上会有人处理。县里财政情况再好一点,行政审批项目收费就一律取消,这一点,我和陈县长也商量过了。

尚宪芳说,政府的行为观念,做干部的行为观念,要有一个巨大的、根本性的改变,不是在嘴上说,在文件上写,而是要真刀真枪地干了。

没人怀疑县委和尚宪芳的决心。这人谋住的事是一定要干成的,再说这也是中央的精神。实施办法已经在起草,要实行干部能上能下、辞职制和职务责任追究制;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制,一般人员吃财政终身制就要结束了。财政保障的是这个岗位,不是保障你这个人。你离了这个岗位,那就吃社会最低保障去,不饿肚子是有保障的。县管干部一律公开选拔,择优录用,反正是公开公平公正,一般人员统统聘用。尚宪芳在大会上说,这决不是和哪个人过不去,这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前进的需要,是黎城人民的需要!

这件事会震撼每个人的心灵,震撼到每个人的观念深层。但尚宪芳认为,在黎城人们对推进这项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

黎城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启动,没人怀疑这次改革会因推进困难而中途夭折,因为人们在观念上已经接受了这种现实。

在珠海会议上,尚宪芳提出,十六大要求到2020年全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要全面达小康;那么黎城呢,黎城远远落后于全国的人均生产总值,黎城必须赶超!十六大以前,我们的目标是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现在我们的目标是五年翻两番,到2005年,我们的人均生产总值就要超过全市,超过全省,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尚宪芳不是浪漫主义的想象,他有切实的根据:光是开工上马的矿山冶金项目,每年就能新增一个亿的财政收入,其它产业和项目还没有计算在里边。

没有人怀疑这个目标,因为大家看到了黎城在奔跑着前进,黎城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不少尽人皆知的神话传说源出于上党。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就在长治县的天台山上。"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上说的"后羿射日":"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后羿射日之地,就在屯留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一座山上,山顶上有射日台。

炎帝神农氏在上党断木成耜,教人稼穑,人类从渔猎走向农耕;炎帝在上党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是中华医药的始祖。如今长治城北5公里的百谷山巅,耸立着一座高39米的炎帝铜像。

《山海经》上的"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日精卫。"说精卫本是炎帝少女,"游东海溺而不返",化作了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西山也就是发鸠山,发鸠山在长子县西25公里处。

天补得起来吗?太阳射得下来吗?小鸟衔木石能把东海填平吗?

尚宪芳说,陶渊明诗中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海"两句,何等悲壮!发源于上党地区的这些神话传说,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信息是,人类在自身的生存发展中,一直高扬着艰苦卓绝奋斗进取的大旗!至于炎帝神农为疗救黎民的病痛,去尝百草一日而七十毒的牺牲精神,更是千秋光辉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

尚宪芳说,这些神话传说的精神今天还在滋养着我们,当它和新的观念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那么清楚,我们就会有一种无穷的动力。

尚宪芳对上党地区的史志地理非常熟悉。他是襄垣人,襄垣和黎城接壤,都是归长治的,所以尚宪芳好说"我们长治"。

和尚宪芳交谈是愉快的。谈起上党地区的历史文化沉积和丰厚蕴含,我们的看法和感受是共同的;谈起发展经济的思路,我对他话中不时出现一些经济学上的词语,有时就似懂非懂,要请他再说一遍。

尚宪芳每天晚上12点睡觉,12点以前他并不是都在工作,更多的时间是读书思考。他说他一生得益于学习。他在职修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农业经济专业。他学得很认真,在学习中不断地形成了一种前瞻的眼光。对新事物的敏感可能是他的秉赋之一,他不会放过报纸上一条比较有新意的消息,而且把这条消息背后的信息也要读出来。他的时间安排,大致是1/3下基层,1/3在机关,1/3外出学习。

跟他出去的人都喊太累,外出时从没有到风景名胜区观光一说,只是马不停蹄地跑、看,向人请教。他鼓励县里的干部去沿海或出国学习。他说在这方面花点钱我们绝不吝啬,它的投入产出比是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如果把众多的先进经验集中于黎城,黎城就能获得跨越式的发展,而发展才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尚宪芳过去一天要吸两包烟,吸烟没有好处,却戒不了。一个人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是知道后都能改了的,如果那样,人皆为尧舜了。可以找出许多的理由来原谅自己,人性的弱点啊!尚宪芳那次却在国外把烟戒掉厂。在离开巴黎的机场上,他把剩下的半包烟扔进了垃圾桶。转了几个国家他心里揣了一团火,回去要撒开手大干,这点嗜好就不能改了?就不能丢了?性格上就那么懦弱?法国抽烟的人不少,尤其是女士。算个纪念,把这点嗜好留在巴黎了。此后就再没抽过一口。他又不爱喝酒,惟一的爱好是读书,也喜欢和一些有特长的人聊天,在聊天中能发现别人话里闪光的东西。他还喜欢听学术报告,市里、省里有这样的报告他也要赶去听。应酬之类的事,不得已也得在场,心里是不乐意为之的。

尚宪芳说,只要想到黎城人民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我心里就不能安生。你说人来这个世界上干啥来了,就是受罪来了?受罪受罪再受罪?马克思说过:"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和自己的利益有关。"艰苦奋斗的目的是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我能切实为黎城人民做点事,让他们尽快富裕起来,我就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这就给我解开了一个谜,在一个偏僻的山区,一个先是县长,后来是县委书记的年轻人,他那不被人理解后来又获得人们一致认同的行为和思路是怎么产生的。他说人生苦短,他要抓紧去做该做的事。

黎城人民认可了他,老百姓就怕他离开。民意测评时,对他满意的人蠢汰99.5%、

黎城现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都大为改善了,黎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

我在不少场合说起黎城,说起这个叫尚宪芳的年轻人。中国老区山区不少,不少革命老区还没摆脱贫困。黎城发生的变化也许能给人一点启发。黎城现在还不能和沿海或平川上的一些经济发达的县份相比,但黎城在跑步前进,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它明天的灿烂。

黎城的"黎侯虎"上了生肖邮票。那只朝气勃勃的可爱的布老虎,我们不妨把它视作为黎城的象征。

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