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保卫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51:01
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保卫记 



中国地下核试验吊装装置

《神剑》2009年5期

  我国筹备首次地下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政府当即发表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
  然而世界核大国的敌视讹诈像阴云般依然笼罩在天空。上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为称霸世界,限制其他国家研制核武器,并拉上已拥有核武的英国,这三国于1963年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的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包括领海或公海)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但并不禁止在地下进行核试验。这就是说,美、英、苏等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可以继续通过地下核试验来改进和发展他们的核武器,在他们已有先进核技术和强大核武库基础上,继续扩充巩固他们核大国的垄断地位。
  美国在宣布停止大气层核试验时,已进行了200多次大气层和110次地下核试验。这也就是默许他们可以自己进行地下核试验,却以高难度技术去垄断和压制禁止他国进行核试验的一个策略,实现他们对全世界的核威慑。自从我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之后,国际敌对势力和西方新闻媒介,不断以反对 “污染”大气层为借口妄图“压”我国停止核试验,甚至断言我国再过20年也掌握不了地下核试验技术。核试验在核武器研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我国早期的原子弹、氢弹进行的方式为地面爆炸和空爆试验,60年代中期,我国在核试验基地先后成功进行了地爆、空爆和导弹核武器试验,取得了核武技术新的突破,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向地下核试验方向探索。
  地下核试验既是军事保密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政治形势发展的要求,地下核试验比大气层核试验技术更先进、更难攀登,掌握地下核试验技术,就是向国家核安全和核事业发展进程的更高攀越,而进行地下核试验,不仅施工量巨大,而且技术更为复杂,不但要延伸涉及更多学科,还需要做到攻克难关,掌握更多先进的核试验技术,对核装置的大小、防潮、防热等条件要求极高,哪个环节弄得不好,不仅达不到测试目的,甚至先进的测试仪器和所有效应物都会一同化为灰烬。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启动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的筹备工作。在外界不知晓的情况下,“地下核试验研究小组”悄然成立,前期核心成员还有许多来自地质、矿物等领域的科学家,研究课题涉及地下核试验场地的选定、实验室模拟、爆炸效应研究等,地下核试验前期筹备工作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承担国家核试验任务的是国防科委马兰21试验训练基地,基地官兵和科技人员的心里都清楚,我们国家底子薄,起步晚,核试验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试验技术问题没解决,而地下核试验在技术上更复杂。但这并不能难倒我们,反倒更增强了我们尽快攻克地下核试验技术关,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的信心和决心。于是基地科研人员和国内备相关行业的专家们又紧张地投入新的科研攻关,他们战天斗地,白天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设计论证探索难关,晚上宵衣旰食通宵达旦,进行查阅资料反复计算,努力寻求最佳方案。为着共和国的国防尖端事业在日夜拼搏。
  为了确定试验场地,科研和工程人员们在荒无人烟的滩四处寻觅。茫茫滩的野外生活非常艰苦。所走的地带属于广袤的无人区,很少看见生命的迹象,在沙丘荒原山壑林立的野外根本没有路,茫茫的颠簸路程,每天下来大家骨头就像散架似的;一日三餐也都是难以下咽的罐头,根本没有新鲜的蔬菜;晚上就在野外搭个临时的帐篷,蚊虫叮咬,辗转难眠。季节转换,而到了冬季他们则要迎着凛冽寒风,背着沉重的器材,翻山越岭地攀岩取样,进行严谨细致的科学考察,最后将试验地点选定在离马兰有×××公里的群山绵延的南山地区,可以说参与其中的人们为核试验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巨大牺牲。
  
  拍摄试爆前影像纪录片
  
  地下核试验就是将核弹装置放在竖井或水平坑道中爆炸的核试验,我国的首次地下核试验采用的就是平洞方式,又叫地下平洞核试验,是在大山中进行的,地下试验场地的工程量巨大,工程周期长,爆炸效应的研究也受到一定限制,面临的试验困难也较多。但从科研上讲也具有其明显的优点:核装置位置固定,便于测试,特别有利于近区物理测量;受气象条件影响小,利于安全保密,可减少对环境的放射性沾染;便于创造模拟高空环境的真空条件,研究某些高空核爆炸效应;还可研究核能的和平利用,如探索开挖矿藏和制取特殊材料的可能性等。
  为筹备中国地下核试验,基地紧锣密鼓地开展起备方面准备工作,全体指战员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从工作筹备到各方面技术论证和工程施工,不断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其间并成功进行多次空爆核试验,历时近5年的前期准备,建立起地下核试验综合测试和全面指挥保障系统,完成了中国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1969年9月,国家综合战略考虑及献礼国庆20周年,决定实施中国第一次平洞地下核试验。试验地点选定在“2604高地”,此次平洞核试验,是在山体中开掘出一条特殊设计的地下长坑道,在坑道内放置核装置和各种探测器,按照特殊的方案回填堵塞之后,实施的地下核爆炸效应综合试验。
  地下核试验区域山体光秃,属于石灰岩山体构造,开山凿洞困难重重,为了地下核试验的安全,基地工程施工部队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昼夜施工,克服重重困难向大山深层一米一米地纵深掘进,不断地遇到施工障碍又不断地克服挺进。按照方案或指标要求,先期还反复进行多方面的模拟试验,包括化学炸药爆轰试验,材料与强度试验,环境条件试验,控制、点火与安全试验等,以达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
  1969年我国国内形势是全国性的战备工作已达到高潮,1968年1月,大批苏军侵入我国七里沁岛地区,同年7月,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部队对捷克进行大规模突然袭击。1969年2月,苏联远东边防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3月侵入我国珍宝岛地区,我国军队给予入侵敌人以坚决沉重的反击。当时的苏联在边境线上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眈眈。国家对苏联大规模入侵的紧追性、严重性的估计急剧上升,全国战备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央九大前后形成了高潮。
  自1969年下半年起,苏联的反华战争舆论更明显增加,苏联还私下向美国等国家试探对我国核设施发动“外科手术”式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国家更直接、更严重地感受到来自苏联的战争威胁,全国性的战备工作进入高潮,毛主席提出:要准备打仗。同年6月和8月,在基地所在的新疆也发生中苏武装冲突。战争气氛较为浓厚。
  1969年8月,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工程及各项测试项目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国家派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到马兰,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的纪录片拍摄,为了较好地完成首次地下核试验纪录片的拍摄任务,上级安排对地下核试验情况较熟悉的司令部工程处参谋田清文负责摄影师拍摄工作,田清文同志是山西夏县人,曾就学解放军西安第二炮校、北京测绘学院,1965毕业后被国防科委选调到马兰21基地,一直在基地司令部工程处工作,曾长期参与本次地下核试验的山区工程勘测及地下工程坑道等任务,对地下核试验情况较为熟悉,故安排田参谋带队负责拍摄任务。
  首先拍摄的是试验场区的外形地貌,这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于是田参谋带领两位同志、工兵团几位战士会同八一厂的两位摄影师出发,除了携带沉重的摄影器材,战士们还携带冲锋枪严密执行警卫任务,光秃的大山上,他们一行十余人提高警惕攀山跋涉。南山核试验山区他们曾长期从事地形地质勘测任务,曾无数次登临方圆内外的各处山顶,可以说熟悉这里的每座山头。这次带着国家的摄影师为这片即将地动山摇、即将震惊世界的苍茫群山进行拍摄纪录。同来的战友们也感到非常的自豪。
  几天后田参谋又带领寇摄影师来到了地下试验的山体内坑道进行拍摄,从坑道入口开始这里便属于国家最高级机密区域,连司令部非相关人员也严禁进入,须凭基地司令部特别通行证出入。于是他又带领一个组,和工兵团的几位战士协同摄影师进入了地下试验前的洞体内拍摄,并对试验区域及洞内工程、设施设备等作以细致的讲解介绍,之后大家便协同寇摄影师开始了紧张忙碌的拍摄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了对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起爆前原始影像资料的摄制任务。作为中国地下核试验的历史纪录,所摄制的地下核试绝密影像纪录片在运抵北京作相应汇报后,被国家作为机密历史档案密封存档,保密管理。
  
  保卫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
  
  1969年8月底,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在全民备战的情况下,我国的核设施更是对苏联的攻击保持高度戒备,防备苏联对我核基地进行突然袭击和破坏。当时,基地上空经常发出信号弹,为加强警戒保卫工作,基地党委研究决定在原周密警卫的基础上,抽调军政素质过硬的十位干部组成首次地下核试验保卫组,其中并增设内卫组,在即将进行试验的地下坑道实行昼夜巡逻,内卫组共有三位同志,每天按三班倒对坑道和原子弹进行警卫,并对坑道实施封闭状态。坑道入口仍由警卫团哨兵严密警戒,期间参试布控和检测人员进入坑道必须持司令部特别通行证件,严格进出,核试验地下安全由内卫组三位同志负责。保卫组成员均为经严格审查、组织信任、绝对忠诚可靠的基地同志,尤其内卫组更成为保障原子弹在爆前安全的最核心的警戒防线,由基地政治部保卫处许瑞忱处长对内卫组的三位同志进行了机密任务的部署,内卫组三位同志为司令部工程处参谋田清文、工兵124团保卫股长崔志华(后转业河北公安厅)和警卫团四连连长(名字记不清了)。
  带着国家的嘱托,带着基地领导的信任,内卫组的三位同志佩戴手枪,全副武装,每天按三班倒的程序在地下山体坑道内执行昼夜巡逻和警卫勤务。他们对地下洞体的内部形态构造都非常熟悉,坑道的掘进和设备布施等等,都是他们曾是长期参与、亲眼看着一点点架构形成的,坑道内部是弯曲推进的,地下工事在洞里要七转八转地往里走,很深、很深,爆心则在坑道的尽头。从坑道口进入有x公里的距离,坑道由基地8023部队的战友们人工开凿,内部铺设有许多管道与电缆,用以传输爆炸信息和测试爆炸参数数据等用途,坑道并不很宽,有简易照明线路和通风管道,但通风效果不好,里面空气稀薄、阴暗、森冷,味道刺鼻。提及当年地下工程施工战士们那血肉奋战、无比艰辛的施工场景,令人泪潮涌动,为之动容,因牵涉国家机密,暂含叹搁笔,不再言述。
  三位警卫干部每天8小时的警卫任务,在里面根本感受不到时间是处于白天还是黑夜,三人每天都要对表返回入口进行交接换岗。布放核弹的爆室并不大,而用于试验所布设安装的各类实验设备和精密仪器,便放在洞体内开建的有许多工程工事之内,当时还在洞体内放置有一些石墨,进行利用核爆几百万度的高温高爆产生金刚石的科学研究。除了警卫原子弹。保卫地下洞体和各项测试测控设备安全,同时,他们也负责在试验前的最后阶段,对坑道山体内部结构和山石坠落安全的监测及对设备正常运转的巡查,发现任何安全和系统问题,做到果断处置和及时上报,他们就这样每天都怀着光荣而神圣的心情往返于地下坑道的角角落落,作为护卫原子弹最核心的警卫人员,忠诚地执行每班8小时的警卫巡查任务,时刻防备着任何意外。
  在爆前的×天前,核弹被安全运进了爆室,全国防空雷达和导弹部队也进入一线战备状态,内卫组三位同志则成为这期间离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原子弹最近的人,每天都提高着百倍警惕,守卫着坑道和爆室内的原子弹,履行着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随后开始了对爆室的紧张封洞,在封洞期间,他们更加倍小心,对现场进行了全程的警卫和工程巡查,要知道这可是面对着一枚货真价实、可致山崩地裂的原子弹,这可是我国首次在地下进行的核试验,许多技术和方案都是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是在对科学的探索中实施进行的,地下除测量设备外,还布设着许多控制线路,尤其此时的地下还在进行着工程作业,稍有不慎,各种危险和意外都有可能发生。此后,任何对测试设备进行调试维护的参试人员,则仅能由内卫组的这三位同志负责带领进入。“零前”×天坑道完全封锁,每天除内卫组三位同志外任何人不准进入,而其间对核试验地下坑道和原子弹的警卫任务也成了既神圣光荣也高危险的工作。
  1969年9月22日,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进入爆前24小时倒计时,气氛更加紧张,内卫组三位警卫干部中,田清文被基地安排最后一个撤离坑道,于是他在交接完崔志华同志的岗后,开始了在坑道内为首次地下核试验警卫的最后一班岗,时间在分分秒秒地过去。数小时内,他一次又一次地认真巡查着各种控制设备、各个工事角落,按照命令,爆前1小时必须撤离洞口。最后,他对了对表,在地下面对已封堵的爆室方向,面向着神圣的核弹,立正扎紧了武装带,又正了正军容军装,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他知道这里即将地火奔腾,再次奏起中华民族的强音,而他们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对首次地下核试验的地下警卫任务,心中也充满了自豪,怀着振奋的心情带着百倍的警惕,田清文踏着脚下坑坑洼洼的山石,沿着弯曲的坑洞向入口处疾步走去。
  “零前”1小时的深夜,他走出了洞口,会同基地留在入口警卫的最后两位哨兵撤离,作为试验场最后撤离人员,他们乘车向X公里外的指挥部主控站快速奔去。中途并在试验中继站,会同中继站留守人员,完成起爆控制程序后,大家再次向主控站疾驰而去。
  指挥部主控站是实施核爆的主控场所,起爆命令由这里下达。首次地下核试验指挥部便设在这里,负责试验的统筹指挥,那天正是农历己酉年秋分,初秋幕夜空旷的荒野山间凉风习习。零点前后,他们赶到了主控站,报告已圆满完成警卫任务安全撤回,指挥部主控站现场人员并不多,本次试验所有核心场所和指令的控制钥匙都由基地张英副司令随身配带亲自掌管。主控站已属于场区离爆心最近的场所,站内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往来穿梭,紧张有序,爆炸的“零时”选定在了子夜时分,而这次在半夜实施的核试验,也成为我国几十次核试验中仅有的一次。
  1969年9月23日零时15分,突然地火奔腾一般爆发出一阵“轰隆隆”撼天动地的巨响,地爆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将试验区山体猛烈地摇晃起来。大地开始抖动,犹如一股熔石化铁的巨大力量在强烈地震撼着地表,并传向远方,传遍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