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文化展昨起在泉州市博物馆免费开放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9:34

中国科举文化展昨起在泉州市博物馆免费开放

2010年09月29日07:16海峡都市报社曾小琴

这件衣服上写满小字,用来作弊

清朝的准考证,写着考生脸部特征“面色紫”

明清考试也有人用小抄作弊,而且写满整件衣服。昨天,中国科举文化展在泉州市博物馆开幕,百来件珍贵的展品着实吸引眼球。除了那件作弊用的衣服外,还有成语“金榜题名”里呈给皇帝看的金榜、写着考生外貌特征的准考证等。

这场展览是泉州市博物馆和上海市嘉定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系统展示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将免费开放一个月。

最冒险

身穿写满字的衣服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介绍,1905年,清政府颁布停止科举的上谕,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1000多年里,大量出身寒门的才俊之士,唯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当官。因此,有不少人冒险作弊。昨天,展馆里的一件“麻布坎肩夹带”,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这件麻布双坎肩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隔几段还标有竖向的红笔迹。这些字非常小,记者用肉眼看,都看不太清楚。

上海嘉定博物馆副馆长邵辉说,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考题,取自四书五经,反复出题。心存侥幸的考生就将历来的考题范文,抄录在这件麻布坎肩夹带上。不过,这件衣服上的字,是后来请人原样抄写的。

展厅内的“顺天贡院考场模型”,展现了考生进入考舍,需经仪门、龙门两道关搜身,说明考场纪律还是相当严格的,一旦发现有人作弊,轻者取消当年考试资格,重者波及下两次考试。而每次考试是3年一轮。可以说,作弊被查,对考生而言,损失惨重。

“之所以有考生冒险作弊,既与考生心存侥幸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某段时期官府腐败的现象。” 

最光荣

金榜题名当官不愁

展厅玻璃柜台前,观众正细细观赏一张黄底小金榜,上面写有“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的字样,并附有状元、榜眼、探花,及二甲、三甲等共273名入榜者名单及他们的籍贯。

邵辉说,这是清代殿试后,进呈皇帝御览用的。“我们常说金榜题名,只要名列这张金榜,当官不愁,最小也能当上地方知县或各主事”。

与小金榜同装一柜的,还有名列小金榜的探花商衍鎏使用过的端砚、毛笔,以及清代钱大昕印泥盒。“这些都是珍品,钱大昕跟纪晓岚还是同科进士”。

最有趣

准考证标考生外貌

既然是考试,必定有准考证,避免有人冒名顶替。清朝早期没有照片,如何防伪,现场的一张准考证,解开了这一疑问。

这张准考证正中间写着考生的名字“印桂林”,顶上标明考生的身份是文童(科举考试生涯的起点)。有趣的是,在印桂林名字两侧,分别备注有“面形圆、面色紫、身中、有须”等外貌特征字样。

进考场前,考生须持这张准考证,进入号舍,凭浮票及“贡院座号便览指点”,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