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缝纫、洗涤与卫生用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54:45
  
      旧时城乡家庭缝纫、洗涤均为手工操作,所用器具都较简单,一般在货郎担上便可购到,有的家庭也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简单实用的器具。本节将常用的一些用具介绍于下:
   针线箩筐,又称“麻篮”,是妇女盛放针黹用品的器物,多用荆条,或竹片编成,小巧玲珑。常见的为圆形或椭圆形。内放针筒、锥子、线团、剪刀、顶针、粉线包、细麻绳、碎布块等物。
   顶针是民间缝纫用具,多用铜或铁制成,环形,表面布满均匀的小针窝,妇女们做针线时,套入中指第二节,如纳鞋底、缝被褥、棉袄等,针难穿透,则用此物顶住针尾,借助手力便可推进针体。
   矧锤是农村妇女捻麻绳的用具,构造很简单,用一兽骨或木锤,中间直装一节带勾的粗铁丝,使呈丁字形。使用时,将铁钩挂在麻丝上,用手拨动矧锤旋转,便可捻出麻绳。故民间又称它为“拨吊”或“捻砣”。
   鞋楦是制鞋用具,古称“樱”,俗称“楦头”。明方以智《通雅》卷四九《谚原‘授》云:“鞋工木胎为樱头。改作楦,至今呼之。”其制法是将木块削为足形,由前掌、后跟及中间若干厚薄不等的楔片组成一副。鞋底上帮后,将楦头填入,从中间加楔撑紧,然后用水喷湿,从四周敲击,使其丰满、美观,以合足式。旧时布鞋多由家庭妇女自制,每家都保存有许多楦头。
   袜板子是妇女缝补袜子的用具,其制法是将一木板削成足掌形,使底部平整光滑,后面竖钉一仿脚跟的半圆木块,脚背部斜钉一长木条,侧视呈不等边的直角三角形状。旧时民间多穿线袜或布袜,易于破损,修补时将袜板子塞人破袜中,理顺拉紧,使破损处暴露平展,便于补缀。.
   熨斗是熨平衣服的器具,流行于陕西各个地区。其形如斗,故名。多为铁制,圆腹,宽 口沿,有长柄。斗内置人烧红的木炭,便可熨烫衣服。今多用电熨斗代替。
   棒槌是民间洗衣用具,多用枣木或硬杂木制成,以圆柱形为常见,长约50~60厘米,一端稍粗,便于槌衣,一端较细,便于手握。妇女们在涝池或河边洗衣时,将衣物置于平整的石头上,加揉碎的皂角若干,折叠数层,用棒槌捶击以去污。此习由来已久,至今农村仍然流行。
   搓板是洗衣服的用具,又称“洗衣板”。用硬木制成,宽约15~20厘米,长度视洗衣盆的大小而定,一般超出盆口直径10厘米左右,正面凿有许多带有棱角的坡形横槽,洗衣时将其一端置于盆底,另一端架在盆沿上,衣服浸湿后放在板上用力揉搓以去污。现今虽普遍使用洗衣机,但用搓板洗衣的方法仍在城乡继续流行。
   条帚是扫除室内地面灰尘的用具,因用苕草编扎而成,故又名“苕帚”。古人最初用它扫除不祥,后逐渐成为清扫工具。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器》载称:“编草为之,洁除室内,制则扁短,谓之条(亦作苕)帚。”今之条帚多以去粒后的高梁穗或糜谷穗制作,用细麻绳扎紧穗杆,再将穗梢扎成扇形。扫炕用的称“炕帚”,形制与条帚相同,但比条帚短小。
   扫帚是扫除庭院尘污的用具,分帚头与帚柄两部分。传统的扫帚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竹制成,将一束细竹用藤条或麻绳扎紧,作为帚柄,竹梢部分即为帚头。另一种是用成熟后的地夫子苗(俗称“生扫帚”)加工而成,将其腰部稍稍束拢,倒持其根,即成一把扫帚。因一株地夫子便可制成一帚,故又称为“独帚”。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器·帚》:“又有种生扫帚,一科可作一帚,谓之独帚。农家尤宜种之,以备场圃间用也。”农家打扫谷场,多爱用此。
   掸子是除尘工具,其主料用鸡毛制作,故又称“鸡毛掸子”。其制法是用长约50~60厘米的竹棍或细木杆,一端缠粘鸡毛而成。用来清除桌、椅、器皿等物上的浮尘。
   打子又称“飞子”,是流行于民间的除尘用具。用旋制的木柄和布条制成。将宽约一指、长约尺余的许多布条结于木柄的一端,另一端旋磨光滑便于手握,人们常用此物飞打身上、鞋上的尘土,故有此称。一般家庭常将它同鞋拔子系在一起,挂于墙壁之上。第三节 其他日常生活器用
   陕西的日常生活用具,大多都是利用当地生产的原材料,由有技术的农民在农闲时间加工编造,然后拿到集市上出售的,它们土生土长,朴实无华,但却经济实惠、坚固耐用。
   生活器用与各地群众日常生活习俗相关联,如关中和陕北人睡炕,炕上的寝卧用品很少,庄户人家一进冬季,家家都用苞谷杆、豆杆或树枝、杂木把炕烧得滚烫,家境贫寒的人家,炕面上只铺粗席,晚上和衣而卧,身上不盖什么,贴炕的一面很烫,其余三面不暖。人睡一阵后翻个身,使烫面暂凉,凉面暂烫,如此反复,以度寒夜。故民谣云:“陕西人,生得犟,不置铺盖光烧炕。一面烫、三面凉、烫得紧了转个向”。而陕南人则家家户户都睡木板床,冬季为了暖和,身上就要盖着被子,背下就要垫着羊毛毡或褥子,上面还要铺着床单,因而床上用品就要比关中和陕北相应多一些。
   此外生活器用还受各地出产的加工材料制约而各有差异,有的用具其名称和形制虽基本相同,但因其编造所用的材料不同而各具特色,如陕南盛产竹子和棕皮,其竹编和棕编的用具便相应增多,诸如床上用的凉席、头上戴的斗笠,装粮用的箩筐,纳凉用的躺椅、扇子、小孩坐的童车、摇篮以及竹凳、竹椅等,都是用竹材编成的;床刷、蓑衣、棕箱等,则都是用棕皮编造的。而关中和陕北的竹材和棕皮都很短缺,其炕席用苇皮编织,炕刷用糜谷的穗梢扎成,蓑衣用谷草编成,装粮的瓮用陶土烧制,童车、箱、椅等,都用木料制作,这就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生活用品。这里将经常使用的家庭用具介绍一部分。
   褡裢是民间装物的一种口袋。自水县称“捎马”,陕北称“顺顺”。用质地较厚的布制成,呈长方形,中间开缝口,两端形成兜袋装物,四个角上缀有穗状线絮。男子赶集或出门远行,多搭在肩上。搭在牲口身上的较长,陕北称“搭子”。为骑行者携带物品的必备用具。
   马闸子是民问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亦称“交椅”、“交床”、“绳床”。汉代时由北方少数民族传人长安,故又称“胡床”。用坚硬的杂木制成坐架,设有转关可作交足状,上用帆布或皮条连结以坐人。可合拢,重不数斤,便于携带。至今城乡仍有人使用。
   鞋拔子是穿布鞋时拔鞋用的辅助工具,多用铜或牛角制成,长约三寸,宽寸余,仿鞋跟制成舌形,稍向内弯曲,呈凹状,上端梢小,便于手捏,柄端有孔,可以悬挂。下端扁屈,穿鞋时,足伸入鞋中,足跟紧贴鞋拔用力蹬人,然后将鞋拔抽出,鞋正好穿于足上。尤以穿紧峭之新布鞋者用它最为方便,旧时一般人家均有使用。
   床榻是睡眠的用具,《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长狭而卑日榻。”床与榻的形制基本相同,但床比榻较高、且比榻宽,周围有围栏和幔帐,床前设踏脚厢,俗称“踏脚板”,可坐可卧,但主要用途是供人寝卧,大者可卧数人,小者仅容一人。而榻则比床较小较矮,不设围栏幔帐和踏脚厢,一般是供人坐的,卧则仅容一人,因而榻又特指留宿宾客的床,“下榻”一词即指此。床榻主要流行于陕南地区,关中和陕北旧时习惯于睡炕而不睡床,现今人们住进了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大厦,烧炕烟熏火燎,很不卫生,因而凡住楼房者都摒弃了睡炕旧俗,普遍用上了床榻。宽者称“双人床”,窄者称“单人床”,其形制和结构也比旧时的床榻有了很大的改进。
   石枕流行于关中和陕北,是用石料制作的枕头,以蓝田玉制成的为上品,亦有用生石膏制作的。两端稍高,中间略微陷下,表面光滑,夏季枕上凉爽舒适。据说石枕有祛头火和降血压的作用,故而多为老年人所喜用。
   汤婆子亦称“脚婆”或“暖脚壶”,是冬季取暖的一种用具。过去多用铜或锡制成扁平形状的壶,底阔上敛,上有小形壶口和口盖,现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冬季注入热水,塞紧壶口,置人被中取暖。《博古图》:“汉有温壶,为注汤温手足之器。”宋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此习流传甚久,清代较为流行。现今由于塑胶暖水袋的出现,使用汤婆子的人渐少,但仍有人使用。
   火笼子俗称“烘笼”,是一种取暖用具,在陕南地区最为流行。此器具外面用细竹篾编制而成,圆形,上面有竹片提柄,内放一陶土烧制的盛炭器。将烧红的木炭盛入后,上面覆盖少许草木灰。过去一些斯文之人、阔太太、小姐常提着火笼子取暖,农村人也常在上面放一个竹编的烘罩为婴儿烘烤尿布。现在多为老人和儿童暖手使用。
   “虎子”是民间家庭用的溺器,深腹敛口,壶口向上,有长形、圆形、椭圆等形状,因其形如伏虎,故名。又因其类似壶状,用来盛尿,故民间俗称之为“尿壶”,又因多在夜间使用,故而汉中、安康等地称它为“夜壶”。旧时多为陶土烧制,现今多为搪瓷或塑料制成,多为老年人或卧床的病人使用。
   水烟筒是民间吸水烟的用具,故又称“水烟袋”。旧时陕西城乡普遍流行。有钱人家多用铜质的,贫穷人家则用竹筒制成。底部烟筒装水,上部竖装烟嘴,并列其后的是比烟嘴高出二、三倍的吸烟弯管。装上水烟用纸捻点燃后,烟经水的过滤后吸人,吸肘水声呼噜作响。旧时客来,主人必先送上水烟筒,然后才奉茶待客。此烟袋今已少见。
   旱烟袋是吸旱烟的用具,多系竹管加烟锅、烟嘴制成。烟锅内装烟草碎末,点燃吸之。烟管长短不一,短者仅15厘米左右,长者可做手杖用。以竹节短密者为上等,有“九寸十八节,无烟也能吸”之说。烟锅、烟嘴通常以铜、铝、玉石制成。烟管上系上一小袋,内装烟草,名日“烟荷包”,多用青布做成,上面绣花,也有用鹿皮、鼠皮、羊皮缝制的,可以防潮。每逢客至,让坐后,先递过旱烟袋向客人敬烟,否则被视为怠慢不恭。农村老汉们无论下地干活或出门赶集,都把旱烟袋插进腰间的布带里,成了随身必须携带的物件。
   搔杖是一种搔背痒的器具,故有此称。因它多为老年人所用,故俗称“老头乐”或“不求人”。又因它可随意搔于手摸不到的痒处,故又称它为:“如意”。古词典《音义指归》有形象记载:“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骨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清代演变为室内陈设品,供人赏玩,多为灵芝形或云叶形,取吉祥之意,其造形优美,且材质珍贵,多为玉、水晶石、象牙、玛瑙等制成,纹饰华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清谈时,人手一柄,随意玩弄,成为一种时尚。现今人们搔痒的搔杖就是古代如意的遗制,但已改短,柄长仅尺余,民间都以竹、木或塑料制作。一端安柄,另一端削成齿耙状,齿尖圆滑,用它搔痒,不伤皮肤又能止痒。商店多有出卖。
   酒注子是旧时民间温酒的器具,多用铜、瓷、釉陶制成,以锡制者为上品,其形若壶,柄、嘴、盖皆具。另有注碗,烫酒时碗内注入开水,将酒注子置于碗中,为使酒热。据说饮温酒可驱寒解乏,且不上头。现今饮温酒者少,酒注子已少见。
   “几”是古代的小桌子,古时限于低下的生产力和原始的技术条件,室内空间低矮狭小,只能席地坐卧,还谈不上使用桌椅家具,但进餐时饭菜放在地上很不方便,也不舒适,便出现了陈设器皿的几。最初的几是曲几,为弧形条状,下面三足支撑,人们习惯于臀部坐在足腕部,于几侧进食。累了就伏在几上休息,叫做“凭几”。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提高,又出现了直几。它由三块木板榫接而成,一块横放的长条形木板为几面,两块竖立的木板为几足,汉代以后随着床榻的出现,才加高了直几的几足,这便是现今长条桌子的前身,可以供人们坐在榻上看书写字。现代无论城乡,凡有沙发的家庭,一般都有茶几,现代的茶几就是由古代的直几演变而来的。人们闲聊或看电视时,常在茶几上置放茶具瓜籽糖果等。闲置不用时可折叠起来竖于墙角。
   案有食案和书案之分,古代的食案类似现代的大托盘,多为长方形、平底,下有四矮足;也有圆形的,三矮足,可以放置在地上。无足的则称为盘。一般的案都是木质的,贵族使用的案则髹漆,并施彩绘。东汉时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就指的是食案。古代的书案是一种长方形的矮桌子,两端有宽足向内曲,呈弧形,供读书和写字用。古时官府处理公事文书也在案上,故把诉讼判定的结论叫“定案”。唐代以后出现了椅子,改变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案足也由矮增高,变成了类似今天的桌子。
   算盘是用木珠进行计算的器具,用木制成长方形的框架,其形如盘,故称。框架上固定一横木,名日“梁”,穿纵杆若干,称为“档”。每档串木珠7枚,梁上2枚,每珠以1顶5,梁下5枚,每珠为1。每档以10进位,编有运算121诀,用时依法计算,加减乘除及开方均可运算,比笔算便捷,民间算帐多用此物。
   砚台是磨墨的器具,与纸、墨、笔合称为文房四宝之一。大多用质地细腻的鹅卵石精心雕琢而成,有方有圆,也有椭圆形的。好的石砚对石质的要求十分严格,前人概括为:“发墨盖毫,滑不拒墨,细腻温润,贮墨不涸;质坚致密,玉肌腻细;细中有锋,柔中有刚”。
   笔筒是竖放毛笔、铜笔等文具的用品,有细瓷笔筒、陶土笔筒、毛竹笔筒、木质笔筒、金属笔筒等种类。近几年又出现了塑料笔筒。其高度比笔杆低2厘米左右,直径约10余厘米。
   烛台是插蜡烛的灯架,俗称“蜡扦”。此物起源甚早,南北朝时称“灯檠”,唐代称“灯奴”。其架用铜、铁、锡、木等制成,大小不一,通常分上下两层,呈塔状,每层饰有刻制的花纹图案。旧时为各家必备之物,亦为女子出嫁的妆奁之一。富豪人家有五字烛台,即用金属铸成福、禄、寿、禧和中间的刑字。小的可置于桌上,大的高约2米,只能放置地下。逢年过节或祭祖和婚丧寿诞等事时,必点燃蜡烛,插于烛台之上。
   日常器用种类繁多,除了上面介绍的,还有梳子、篦子、镜子、梳妆匣、剪刀、洗脸盆、洗衣盆、痰盂、扇子以及升、斗、秤、尺、斧、锤、筛、箱、柜及其他许多不胜枚举的器用,此处不一一详述。第四节 当代家庭器用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今家庭器用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们购买新潮家具的人越来越多了,家家户户都在以精致美观的家用器具营造着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几乎一年一变样。从总的方面来说,陕西家具经历了一个由粗笨向精巧、由朴素向豪华发展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使用红漆木箱、大板柜,甚至有的人家把废旧木箱堆起来当家具。七十年代,“文革”刚过,千家万户忙着四处托人买木料、购五合板,街街巷巷、村村院院,都掀起了做大立柜、半截柜的热潮。那时青年人结婚,洞房里如能有一套马蹄脚或狮爪脚的高低柜,再加一张写字台,要是能再有一对简易沙发,就认为是十分阔绰的了,至今陕西人仍没有忘记的“四十八条腿,外加三转一响带咔嚓(指桌柜的腿数总和及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照像机)”,就是当年攀富比阔的真实写照。八十年代初,人们又开始追求英式、法式、捷克式的高低床头和大小立柜,那时谁家要是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再加一台收录机,就会被看作是豪华富有的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人们的生活迅速改善。到了九十年代,人们追求的是可以化整为零、便于搬动的组合式家具,它可层层相交、堆叠而上,向空间扩展,也可拐弯抹角,顺其自然,依墙延伸。现在的家庭用具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其质量正在向着优质硬木雕刻的方向发展,品种和款式多样,既有传统式、古典式,也有现代组合式和仿国外风格式。现在席梦思软床、坐卧两用沙发、双桶洗衣机,双门无氟电冰箱、落地式音箱、热水淋浴器、地毯、吸尘器、电镀椅子、折叠桌子、电风扇、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箱、电磁灶、平面直角大彩电,以及空调、电话、电子石英钟、抽油烟机等,都已成了工薪阶层的寻常家庭用具。不仅大型家具日趋精美豪华,就连许多小型日用品、装饰品等,也在由中低档向着中高档方向发展,例如立体浮雕珐琅宫灯、工艺台灯、壁灯、景泰蓝三节拐杖、贝雕装饰画、绢质山花野草、立体特艺枕套、绣花缕孔窗帘,以及绣花、补花的台布、盘垫、床罩、沙发垫等,都在向着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方向发展。这些变化,都显示出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