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F理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6:37
(一)理财是什么?

 

    见过太多的帖子,把个人理财与开源节流中的节流混为一谈,就算是理财等于开源节流好了,那还有半个开源哪里去了呢?

    我认为,个人理财绝对不是一味的节约,它的概念里除了储蓄外,有投资,还有一定的消费,就好像一个国家的发展途径来自投资、消费和出口一样。 储蓄和投资不多说了,方式有很多,人的不同阶段适合不同比例,有著名的80/20法则和KISS法则,我重点谈一下为什么消费也是理财的内容之一——

    第一层的意思是,在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情形下,消费是我们对自己的投资。192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主任E.R.A. Seligman出版了两卷研究著作,《分期付款销售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stallment Selling)。他的第一个论点是,不存在什么“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借贷”的本质差别,因为“消费也是生产”,没有什么只进不出的消费。他说,表面看,好像个人消费是把钱享受掉了,好像没有产出什么东西,但实际上,人的消费开支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如果个人住房舒适、开的车好、穿的正装潇洒,那么他工作得会更卖力、更勤奋,能做成的生意、能创造的价值也会多。亦即,个人消费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他的第二论点是,根据对大量个人借贷消费数据的研究分析,他并没有发现借贷消费使人堕落的证据。恰恰相反,正因为分期付款消费后,每个月有月供,表面看这给人压力、使人日子难过,成了“房奴”、“车奴”,但实际上,那些分期付款消费的人反而因为定期要交的月供,使自己变得更有财务纪律,自律能力强。

    第二层的意思是,消费是知识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来源。论坛里大家都看不惯杭州大厦B1的大牌,很多专柜的营业员脸色很不好看,不过话又讲回来,同样一个帆布包,为什么它要比别人贵上百倍?使用者才更有发言权。我们经常会谈论豪宅名车,但是豪在那里?名在哪里?这些都不是简简单单“品牌”两个字能够解释的,就像一个刚到大城市的农村人不能理解超市里的有机蔬菜一样,又像为什么茅台每股100元远超其他股一样。消费中有虚假和荒谬,但绝大多数是智慧和资源的高密度复合,才使得消费具有不可替代性。不然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开个旅馆,为什么卖不出凯悦的价格?每个人都可以学做皮包,为什么卖不出LV的价格?

    人人都通过消费与社会相联系,当进入到一定社会层次之后更加明显,为什么有高尔夫会员卡,为什么有高档会所,什么有车友会同学会,这些都是通过消费组成的社会关系。

    第三层的意思是人生中有很多消费根本无法回避,如何安排好它们到来的时间和顺序,是个人理财的重要内容。比如购房、买车、装修、结婚、留学。人一辈子的收入轨道是这样的:年轻力壮时最没钱,到年老退休时钱最多,而花钱消费的年龄轨道又正好与此相悖,所以中国人啃老,美国人啃银行。

    如果不熟悉各种消费的特点,就可能在最不该买房的时候买了房,又买了最不该买的车,从而又一举耽误了人生中剩下的消费。

    简单说到这里,想到什么再补充。

 

(二)理财的目的是什么?

 

    数量化考量理财的目的,自然是结期收益最大化;综合我前面说过的观点,达到这个目的有两个主要手段:储蓄、投资。其中投资又可以结合金融杠杆工具,如房贷、外汇保证金、期货,从而接近理论上的结期收益最大值。

    一个同事堪称这方面的典型。他曾经连续买过若干套房,包清工装修后再卖出,在房价的上涨阶段通过首付两成(放大五倍)的杠杆效应,再加上装修后的差价(很多人喜欢买装修后的二手房),收益远远大于同期的其他投资方式。

    现在针对年轻人谈得比较多的理财规划,一般先设定一个结期的理财目标,比如50万,然后再往前倒推实现的手段以及可能性。可以说,一旦目标收益率大于市场的平均收益率,这种规划是很难付诸实施的,因为一旦使用了金融杠杆或者高风险工具,结果大多不可预料,就像去年盛行的挂钩海外理财产品(如挂钩菱霸中国),要么零收益要么高收益的一样。

    我个人的看法是,个人理财特别是家庭理财,不应把目的设计为具体的金额数字,可以设定为单个可实现、近期必需、能提高幸福感的目标,比如出国旅游一次,或者送子女出境留学,或者购买一套更大更舒适的住宅。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还是个人体会。过去总想,我一年如果赚XX万就好了;现在却想,我一年赚XXX万就可以提前退休了,一方面有通胀,另一方面人的心境确实会水涨船高,站在山下看山腰,站上山腰看山顶。

    人生的物质追求是无止境的,及时兑现追求,就像爬了一段山路停下来休息一样,每次休息欣赏一段风景,等到了山顶回想起来,就有了一个美妙的山的印象,可如果一路苦爬直上山顶,即使是一望众山小,但也不知错过多少风光旖旎的片段,更何况没有几个人能有足够的体力登顶。

    这又好比是投资股票,投入10万,每年赚10%,甲每年拿出来出国旅游一次,乙始终是红利再投资,从数字上衡量,5年过后,甲还是10万本金,乙却有16万之多!

    但是,设想其他可能性,一是五年后遇上金融风暴(比如眼下的),甲乙市值均缩水五成,甲变成5万乙变成8万,此时从市值来看两人都是亏的,只是亏多亏少而已,从理财的角度一般也不提倡割肉,此时两人相比,乙仍然是过去的生活状态,甲有了五次的出国经历与美好回忆;

    二是五年后通货膨胀,旅游线路报价五年内翻了一番,假设这五条线路的报价分别为2万、1万8、1万6、1万4、1万2,合计为8万,甲相当于比乙还多了2万块!

    我只是举了两种极端的可能性(虽然极端,但是去年和今年真的发生了),当然也可能一切平安无事,乙拿自己的账户向人炫耀,“看看我,比甲的多了一半多!”但是,如果一直不消费,多一半是多吗?那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承担了为父母理财的任务,有时看着他们的账户金额,心中百般不是滋味。我小时兴趣爱好多,父母常说没钱买;读书稍有小成,向父母要求兑现承诺,被其赖帐无数;等到自己读大学,从未敢想自费出国;买房结婚生子,中间为了钱而多生的纠纷更是数不胜数;现在我终于清楚他们的存款数字——不算多也不算少——这就是他们一辈子含辛茹苦省下来的,也就只够买辆稍好一点的车……

    节省是有代价的,牺牲的是幸福感——这就是我的理财观要点之二。 

(三)你属于理财的哪个阶段?

 

    王国维把人生分为三境界,我也把理财分为三境界。

    第一个阶段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第二个阶段是想怎么买就怎么买。

    第三个阶段是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达到第一阶段,大概月薪四五千足矣,当然不是说真的天天燕窝鲍鱼,那是不必要的,我只是指没吃过的都吃一遍,平时想下馆子就下馆子,想在家吃就在家吃,享有吃的自由。

    达到第二阶段,用月薪统计恐怕不行了,得要用年薪或者家庭总收入的概念,因为此时的收入肯定不光是劳动收入,还可能会有财产性收入以及年终分红等大笔收入。要家庭年收入多少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呢?以杭州而言,我的感觉是50万-100万。因为一般的排屋大概五六百万,可以说是平常消费的最大宗商品,基本上十年以内可以买得起,只要没有什么特别的炫耀性消费,家庭开销已经不是个人主要考虑的问题了,这也就是财务自由。

    达到第三阶段,难度就相当大了。因为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涉及到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多层面,在我认识的人中间,这样的人只是个位数。举个例子,一位熟识的朋友忽然举家迁往澳洲,大大小小七八口人,半年内全部迁了出去;再比如郎朗定居香港,巩俐移民新加坡,皆是此类案例,像这等可以随心选择自己的居住地、配偶乃至国籍的人士,人生都已经是相当自由的了,要说重返樊笼也是己愿而已。

    在达到第一阶段前,可以说积累人力资本是根本途径。可以读书,可以广交朋友,可以闯荡商界——总之要让自己在某方面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能够胜任一定的复杂工作,而不是人才市场里贴出一张纸就可以引来一堆人的那种。

    达到第一阶段以后,一般的人都需要加以时日才能攀上第二阶段,这是因为第二阶段已经不光是个人努力,你还必须依赖他人。这个“他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下属,可能是客户。当然,也有一些牛人只凭自身资质或者努力就轻松过了关,但这绝对是极少数。依赖他人意味着什么?除了能力或智商,你还需要情商,需要与他人沟通,在必要妥协时妥协,必要坚持时坚持,很多具备能力或智商的人因为无法改变自己或者过度改变自己,就在这里倒下了。

    除了能力、智商、情商,想达到第三阶段还需要什么?我的个人看法是个人无法控制、无法主宰的那部分,也是用文字表述不能尽善的那部分,这里面有机遇因素,有性格因素,也有气度格局,还有人生观世界观慈悲心等等等等。打个比方,如果一万个士兵中间有一百个连长,那么总有这么多机遇挑战以及种种不可测因素,使得一百人中永远只有一个人成长为军长,另外三个成长为师长。这已经超出了个人努力之外,我就不赘言了。

    前两个阶段,是理财的重点。与其说理财,不如说是理个人资源。自己可以理的有——健康状况、学识眼光见地、执行力、说服力、沟通能力、忍受能力等,其他人可以理的有亲人、同学、朋友、客户等,理自己是改变自己,从而理出更适合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工作状态,理亲人是理时间,理出更多的工作时间,更合理的家庭义务安排,理友人是理资源,理出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多的未来发展可能。

    说到纯粹的理金钱,那是很其次的事。的确有不靠主业工作而致富的人,杭州好几家银行都有比行长家财还多、只因抓住历史性大机遇的普通员工,但对其他人而言,这样的机会是不可复制的。而我判断的前提,就是这样的经验是否可复制。靠10万元理出1000万来,那不叫理财叫发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