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北京胡同口随地大小便是风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14:47
2007-12-03 10:00:27 来源:先锋国家历史
“各胡同口,尤为群聚便尿之所,恒蹲两排,过往行人亦习见不怪。遇相熟之人,且彼此招呼。天旱道干,行人尚可在中间过往,一遇落雨则必走旁边,行人之腿往往摩擦便者之脸,便者亦恒尿湿行人之鞋,实怪现象也。”
方便之变
■文/欧阳亮
除非你已预先找好自己的位置,
否则再想寻欢作乐就为时已晚。
命运很多时候都是凑巧,
因为街上有醒着的窗户。
祈求万能的主、并料想不太可能,
摊上便壶的份儿。
——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
去英伦,伦敦桥是必到之地。在中世纪,桥上有138户居民,“身居高位”的他们临空方便,使桥下船只屡屡“中弹”,故此在英语中对桥有一个别致的定义:桥是“造来给聪明人在其上走,而蠢人从其下过”。
欧洲中世纪的护城河
在古罗马时代,贵族们对卫生问题的在意是举世闻名的。罗马城里不仅有规模宏大、四通八达的引水渠,而且有同样发达的下水道,流经罗马广场的著名的马克西姆下水道大到足以容纳一辆装满干草的四轮马车。公元前33年,罗马营造官阿格里帕为了监督马克西姆下水道的清污工作,乘坐一叶扁舟游览了全程!
正如遍布全城的浴室一样,贵族家庭的厕所也是与如此庞大的下水道相匹配的。但是连接下水道的费用如此昂贵,普通平民家庭并不能享受这种便利。他们只能使用家中的尿壶和街上的公厕。同上公共浴室一样,上公共厕所也成了罗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公厕里话家常、论政治、谈生意,使之变成了一个社交场所。公元315年,罗马城里有公厕140个,考虑到千年后的巴黎城里曾经一度没有公厕,这个数字是极为可观的。
进入中世纪后,为了军事上的安全,欧洲的城堡都有坚固的城墙和环绕的护城河,不过,在和平时期,城墙和护城河都另有重用。原来,城墙上开满厕所,城内居民来此方便,所有排泄物全“空投”入护城河,从而解决城堡内的清洁问题。天长日久,护城河内积满粪便,恶臭滔天,但城堡中人再难忍受也绝不会去清理河道,原因在于城墙上的蹲坑很容易成为敌人爬入城堡的入口,而恶臭的护城河是阻挡敌人到达入口的天堑!
巴黎是一座大城,其面积、人口都非一般城堡可比。它没有护城河,故城墙远比一般城堡高大坚固。不过巴黎人多,粪便也多,巴黎人把粪便倾倒在城墙外,日积月累,竟至垒出不少粪山来,而这些粪山的高度不断增长,使敌人有可能通过粪山跨越城墙,终于引起巴黎人的警觉,实施了一个庞大的城墙加高工程。
当然,巴黎市中心的人并不愿意大老远地绕到城墙上去倾倒,他们有更方便的办法。每天早晨,临街的窗户一扇扇打开,主妇们在窗口大叫“倒水啦”,接着“哗啦”一声响,“夜香”从天而降。到今天,绅士仍然要走在女士的左边,便是那时养成的习惯,因为要为女士挡住那一“浇头”。巴黎的香水到今天仍是世界第一,那是因为巴黎人民有急用,生活在那种“粪围”中,要是不洒点香水,那还不每天昏头昏脑啊!
据台湾民俗学家庄伯和的《厕所曼陀罗》记载,进入18世纪后,巴黎发展出一种流动厕所,经营者身披一件大斗篷,左右各放一桶,有需要者急趋上前,“他马上张开斗篷围住客人,让客人可以好好隐密地方便,小便用右边的桶,大便用左边的桶。”桶满以后,老板把桶中污物倒入塞纳河,即可继续营业。这门生意本小利厚,盈利模式又简单易于模仿,因此很快在欧洲推广,到19世纪初,仍能在伦敦、爱丁堡等地见到。
“东方大都”的胡同口
一般以为,中国人重视进口(吃)而忽视出口(拉)。但《周礼·天官·宫人》有云:“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郑玄注曰:“井,漏井,所以受水潦。”学者尚秉和认为:“漏井者,即上面受秽之管也;水潦者,溲溺也,言为井以受溲溺之秽而漏之于下也……受蓄水而流之者,即便旋已,放蓄水荡秽使流出也。其用意纯与今之洋茅厕同。”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有如此先进的卫生理念与措施,是很可以为中国人辩“污”的。
中国的富人喜欢摆阔,厕所自然也是炫耀的亮点。《世说新语》记载:“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关于这个厕所,还有另一条记载。晋裴启《语林》云:“刘寔谐石崇,如厕,见两婢持锦香囊寔遽退,笑谓崇曰:‘乃误入卿室。’崇曰:‘厕耳。’”
厕所里除有香粉辟臭之外,竟然还有婢女侍列,这种豪华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否则不会引起如此注意。有意思的是刘寔所见婢女所持的锦囊,其中有何妙计呢?原来是“筹”,也就是用来拭秽的木片。
中国是纸的老家,但在元以前,纸张贵重。无论贫富,都是以筹拭秽,然后用水清洗。这种方法,相信二十年前在广大农村还普遍存在。而在印度,则连木片也省了,直接用手清洗。所以印度人给人递食物一定用右手,绝不用左手,因为左手是用来“善后”的。
中国史书中第一次记载厕所用纸的是《元史》。忽必烈的儿子元裕宗的皇后极其孝顺,每次太后上厕所,她都要把厕纸拿来“以面擦,令柔软以进”。欧洲的贵族使用厕纸的时间比中国晚得多。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一直要到1840年结婚时才从她丈夫的口袋里发现厕纸这种玩意儿。
可是,等到欧洲人文明进步后,我们倒又“返朴归臭”了。
1889年,《芝加哥新闻报》发表了一位刚从北京回美国的人的见闻:“该城气味浓烈……道路全然未加铺砌,总是泥泞不堪、灰尘仆仆,且由于缺乏下水道和污水坑,城市的污秽景象简直难以言喻。”如果这样的描述还不够细致的话,请看齐如山先生的描述:
各胡同口,尤为群聚便尿之所,恒蹲两排,过往行人亦习见不怪。遇相熟之人,且彼此招呼。天旱道干,行人尚可在中间过往,一遇落雨则必走旁边,行人之腿往往摩擦便者之脸,便者亦恒尿湿行人之鞋,实怪现象也。乡下新来之人,以羞耻关系,往往不能在胡同中出恭,盖无此习惯也。
久居北京者,必群笑其怯,真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也。如前门外大栅栏同仁堂门口,因其门面靠里,地面稍宽,故每日闭门之后,必有几百人前去出恭,次早现扫除之,铺中人认此为该堂之风水,不肯禁止,实亦不能禁止。
男人在胡同口拉,女人在家里用完马桶后自然也顺手倒在街上,“加之牛溲马尿,有增无减,重污叠秽,触处皆闻”。初到京城的洋人,每每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马可波罗描绘过的遍地黄金的东方大都!
厕中“事故”
2006年6月,北京建成一座防弹公厕并对外开放,引起很多人的愤怒:谁需要防弹厕所?谁又会策划针对厕所的恐怖袭击?须知,由于设备不够坚固或防守不够严密,死在厕所里的大人物不算少。
1016年,即位尚不及一年的英国国王爱德蒙二世被埋伏于粪坑中的刺客刺穿了屁股,长剑直穿肚腹,导致爱德蒙二世肠胃尽出体外,当场毙命;
118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八名皇子和多位将军在阿尔福特城堡开会,突然,木地板断裂,在场众人落入城堡下几英尺深的粪坑中,全部殒命,腓特烈一世因失去了英勇善战的八名皇子和诸位将军,国力大弱,以致失去了中欧地区的领导权;
1437年的一个深夜,在佩斯游玩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正准备就寝,被他剥夺爵位、没收财产并赶出苏格兰的格雷姆斯勋爵带领一队全副武装的人马闯将进来,国王无处可逃,便躲进了粪坑里。当叛乱者去别的房间搜查时,宫女们想把国王拉上来,无奈龙体太重,反把一名宫女给拉下了粪坑。当叛乱者最终找到粪坑时,却发现国王正与宫女做爱,不由得哈哈大笑,众人合力把他刺死在这别致的安乐窝里。
中国这方面的事也不少。最倒霉是春秋时期的晋景公。《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晋侯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原来是收了新麦,景公吃得多了点,想去卸货,却一不留神滑进了粪坑。此外,如汉文居灞北,临厕使慎夫人鼓瑟;赵襄子如厕执豫让,高祖鸿门会如厕召樊哙,范雎佯死置厕中,陶侃如厕见朱衣,沈庆之梦卤簿入厕中,崔浩焚经投厕中,蒯瞆盟孔鲤于厕,曹植戒露顶入厕等等,都是历代传颂的故事。
死在厕所里的现代人中,最著名的要算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了。猫王有怪癖,如厕时绝不许人骚扰,去世那天猫王在厕中一呆四五个小时,众人冒着被偶像驱逐的危险破门而入,发现猫王半裸倒毙厕中,早已气息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