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5:22:08

北京的胡同(转)

先有胡同,还是先有北京?
北京的胡同可谓名扬天下,人们提到北京的街巷,就免不了谈及构成街巷的胡同。胡同是北京街巷的地方特色。
说来,北京胡同出现的时间比北京名称的出现时间要早多了,早一个世纪之久。
胡同形成于元朝,是随着忽必烈建元大都城时开始形成的。元大都城始建于1267年,其规划整齐的建筑格局造就了胡同。城内,南北走向的主干道所形成的道路称为径,东西走向的主干道所形成的道路称为纬。经纬交叉划出的地界构成了坊。坊是皇城之外的居民区,坊内以东西走向为主的相距甚近的道路就是胡同,其宽度约为6步(每步约合9.3米)。比胡同宽的是小街,宽12步;比小街宽的是大街,宽24步。元大都城内棋盘式的道路网纵横排列得井然有序。
北京这个名称是明朝才有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在南京建立了明朝,改元大都为北平府,封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为燕王,驻守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为了争夺皇位向在位的明惠帝发难,结果是叔叔打败了侄子,朱棣当了皇上。朱棣改北平府为北京,那是公元1403年2月4日,北京这个名称就在这一天诞生。相当于现在一个省份的"府"从此变为了国都京城,与之相称的是历时15年的皇城与皇宫的营建。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原来的都城南京则成了陪都。
由此可见,胡同已经有700余年的历史,而北京这个名称有了近600年的历史。如此算来,胡同比北京早有了100余年。
胡同的变迁
京味的东西不一定都源自北京当地,单说胡同一词就是700多年前传入的蒙古语,也即元朝时在大都城建筑格局中所使用的专有名词。
通俗地说,胡同就是北京街巷的总称。它之所以成为代表性名词,正在于它拥有相当的规模,以及作为群体而集中展现出的地方特色。
胡同始建于元朝大都城中,那时以六步宽(9.3米左右)为限。作为住宅院落连接后形成的通道,胡同均按规制建于坊中。坊中的土地按八分一份分给奉诏而来的居民,并令其按规定建筑房屋。当格局规矩齐整的房屋连接成片时,它们中间的通道也就形成了格局规矩齐整的胡同。此时的胡同特指六步宽的通道,再宽些的是小街和大街。
明朝采取了促使更多居民来此定居,统一建造了廊房,还扩建了外城,于是胡同数量大增。此时所说的胡同依然整齐对称地排列在中轴线的两侧,维持着北京城壮如棋盘的规则布局。
清朝时,既没有像元朝那样封地也没有像明朝那样建房,却把汉人驱逐出城,内城仅供旗人居住。被逐往城外的汉人匆忙盖房用以栖身,胡同就不那么规范了。胡同一词所限定的宽窄含义遂渐次模糊,与小街大街相比该有何区别也渐次失去了依据。
随着历史的发展,胡同越来越多。常言道:"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越来越多的胡同最终演变成了代表北京街巷的标志性总称。
胡同里的四合院
如果说,胡同是北京街巷的集合名词,那么,四合院则是北京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代表。
四合院,也即东西南北四面皆建有各自独立的房屋,并且合围而形成宽敞疏朗的院落。
坐北朝南的为正房,东西两边相对的是厢房,坐南朝北的称为倒座。院门一般开在东南角。
四合院从外在的规模到内在的居住分配,都体现着区分严格的等级界限。
就外在形式来看,小四合院,只有一个院落,南房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卧砖到顶,清水脊门楼。中四合院,有内外两进院落,正房五间并带有耳房。大四合院,现在所存的王府可以找到当时的特征:院落分为数进,抄手游廊连接房屋,并带有花园。正房前出廊后出厦,宫殿式门顶,木雕莲花瓣倒悬在门的两旁,称做垂花门。
就居住分配而言,家长居正房,晚辈住厢房,倒座一般用于书房和客厅。
四合院一排排的相连,每排之间用于通风、采光的间隔地带就是作为通道的胡同,住在四合院的人们的出入总要通过胡同。于是,一排排胡同和由它们连接的一排排四合院共同构成了北京的特色格局。 京城胡同之最
最短的胡同:琉璃厂东街东口,桐梓胡同东口到樱桃胡同北口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原称一尺大街,约为十来米长。
最窄的胡同:前门大栅栏一带的钱市胡同中间最窄处为44厘米,仅有供单人通行的空间。
最古老的胡同:位于宣武区长椿街国华商场后侧的三庙街一带,迄今已经有九百余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这是辽时的建筑遗留,在元建大都城确立胡同在都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胡同名称趣闻 发音不同造成的名称衍变
原名        衍变名
白帽胡同 白庙胡同
何纸马胡同 黑芝麻胡同
孔家胡同 孔雀胡同
扬州胡同 羊肉胡同
江米巷胡同 交民巷胡同 粗俗原意被淘汰出局
原名  后改名
母猪胡同 梅竹胡同
屎壳郎胡同 时刻亮胡同
狗尾巴胡同 高义伯胡同
棺材胡同 光彩胡同
粪厂大院  奋章大院 文革时政治时髦闹剧
原名  被改名
南下洼胡同 学毛著胡同
景山东街 代代红路
官房大院 红思想大院
豆角儿胡同 红到底胡同
安定门大街 大跃进路 10:21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引用通告 (0) | 记录它 | 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