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日记揭秘历史 文工队都上第一线作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58:02
甘耀稷是个老战士,家住南京城东的卫岗。1951年3月,他跟随12军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临行前,有个战友送他一本日记本,在扉页上,战友写了一句让他终身难忘的临别赠言。带着战友的嘱托,甘耀稷来到上甘岭前线,亲历并记录了那场举世闻名的战役。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在和记者交谈的时候,甘耀稷始终强调:我是个文艺工作者,我没有故事,真正的故事在战斗英雄那里,你们应该去采访他们!
15军的警卫员、文工队都上了第一线作战
1951年,甘耀稷跟随12军进入朝鲜,他当时是12军文工团的创作员,此行的任务是寻找英雄。
1952年10月,在经历了一年金城防御作战后,甘耀稷所在的12军奉命换防后撤休整,军部都到了谷山。部队在回撤途中,突然接到命令,要求折回直奔上甘岭前线。
“因为自10月14日开始,敌人对12军西面紧邻的15军上甘岭防线阵地突然发起进攻。15军警卫员、师文工队都上了第一线。为了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3兵团命令12军立即投入上甘岭地区作战。”司令员王近山挑选了12军最强的六个团去上甘岭。12军文工团则派甘耀稷和另外4位同志一起前往上甘岭搜集创作素材。
11月10日晚上8点,甘耀稷和战友们随部队共6辆卡车出发前往上甘岭。
驮满弹药的骡子死活不肯过封锁线
11月12日,经历两天的风餐露宿后,甘耀稷他们到了上甘岭前线。在一个兵站,把带来的慰问品交给了一名姓段的处长。
入夜,兵站的电话响个不停。迷迷糊糊中,甘耀稷听见段处长在接一个奇怪的电话,大意是,有个运输员牵的一匹驮满弹药的骡子,因敌人炮火猛烈死活不肯过封锁线,怎么也牵不走。情急之下,对方打电话来请示上级该怎么办。
“要不是我亲耳听见,再丰富的想象力也创造不出这样的情节。这一夜,我在迷糊中替牵骡子的运输员着急。是不是可以把弹药卸下来,由人扛过封锁线,骡子呢,就随它去了……我一边想着,一边在炸弹的爆炸声中迷迷糊糊时睡时醒,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第二天,甘耀稷他们爬上了德山岘,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就在山边坑道里。
“上了公路,我们在高射炮旁边休息。那是一条长约四五百米,马蹄形的傍山公路,公路尽头就是前指坑道。这么小一块地区,路边就摆了3门高射炮,山坡上下,还有许多高射机枪。”
他们和炮手简单聊了几句。炮手们说,开始敌机非常猖狂,不但低飞,有时还顺山势飞到山坡下面,在狭窄的山沟里耀武扬威;一次竟然撞在我们远程发射的榴弹炮炮弹上,上甘岭榴弹炮击毁敌机,一时间传为佳话。从那以后,敌机就少了。前几天,一架敌人的炮兵校正机飞过来,被我们的高射炮一炮击中,当时就在空中炸得粉碎。一觉醒来,炕边树干上嵌着一块炸弹皮
11月17日,为了进一步搜集资料,甘耀稷来到了一连屯兵坑道。吃饭时,一个伤员走错路来到了一连坑道。这个战士讲述自己在阵地上的战斗经历,他们的连长背着两支枪,弹片飞来,将两支枪都削断了,连长却奇迹般活着。
“他讲得那么轻松,仿佛他没有打仗、没有负伤、没有经历生死。这就是我们的英雄。”甘耀稷说。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11月18日下午,在回前线指挥所的路上,甘耀稷正好赶上敌炮封锁的时间。泥土、弹片四溅,周围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终于,带着一身泥土,他回到了前线指挥所。
甘耀稷住在水泰里兵站时,有天早晨起床一看,发现自己睡的炕边,一根支撑洞顶的粗大树干上,竟然嵌有一大块炸弹皮,“有一尺多长,入木一寸多深,锋利无比,而我根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飞进来的。”也就在那天,沟口的哨兵牺牲了。
后来,水泰里兵站的申科长告诉甘耀稷,水泰里兵站是由91团警卫2连、辎重连、35师担架连,31师工兵连等几个单位担任运输任务。敌人观察到这些情况后,就将这里作为固定封锁线,不分白天黑夜,敌机临空就直接往下扔炸弹,扔了就走。在他们谈话的半个小时里,敌机就来轰炸了三次。尽管如此,兵站往后运转伤员,向前运送弹药的工作,一刻也未停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无所谓前方后方,投入战斗就随时有牺牲的可能。最遗憾的是,我们工兵连的一位战士,在前面战场上捡回来一枚美制地瓜手榴弹,他不知道该怎样使用,拔掉撞针弹簧一松手,手榴弹爆炸,当场牺牲。”
美国人搞不懂志愿军会赢得上甘岭战役
在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1952年11月底,上甘岭前线597.9及537.7北山两高地都被志愿军夺了回来。
“当时,司令员王近山挑选了12军最强的六个团上前线,还没等到后面两个团上去,为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就以我军的胜利结束了。”
甘耀稷告诉记者,后来,国防大学的一位教授去美国进行军事访问,对方一位研究军事的专家就表达了这样的疑惑:“几十年过去了,我始终不知道,在上甘岭战场上,你们的志愿军是怎么把我们打败的!”
这个疑惑,亲历过那场战役的战士都能给出答案。
记忆 回国后,他参与编辑了《志愿军一日》
1954年4月,甘耀稷随部队回国。此时,战友送的日记本已经写得密密麻麻,几十名英雄战士的经历构成了一本最新鲜、最真实、轰轰烈烈、感天动地的上甘岭实战记录。“不久后,我们12军接到了通知,凡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人,都来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经历。经过层层挑选,把最好的文章,集中送到北京去编辑。当时部队就派了我去。历时8个月后,那本书出来了,书名叫《志愿军一日》。”全书426篇共114万字,它是指战员们的战争亲历记。
此后,甘耀稷一直在12军从事文艺工作。1980年,他调到前线歌舞团。至今,在他家中还保留着当年的日记本,日记本上扉页上写道:“你到前线去,一定要把英雄们的事迹记录下来。”甘耀稷没有辜负战友的期待。
采访结束时,甘耀稷再三向记者强调,“我只是那场战争的一名记录者,真正的英雄是前线的指战员们,你们应该去采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