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六符号:中国凭什么影响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47:00

  《改变世界六符号:中国凭什么影响世界》

  “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

  1.“中国制造”—新“世界工厂”正在崛起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头号强国。1851年,英国的铁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煤产量占全世界铁产量的60%,而且世界上近一半的工业制品都是由英国制造的,因此,当时的英国被誉为“世界的工厂”。而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在不平等贸易和帝国列强的侵略下,早已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时间流转,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重新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中国开始了新的征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1978年至2008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9.8%,创世界之最。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会场内的商店里,世博会的吉祥物“森林爷爷”、“森林小子”等布绒玩具都是在中国加工制造的,这像是在提醒人们要特别关注5年后世博会的举办地—中国。如今,印有“madeinchina”的中国商品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中国制造”也成了最让国人骄傲的标志之一。更有人预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像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一样,标志着“世界工厂”的转移。那么今天的中国,是否像人们预言的那样,真正具备了“世界工厂”的特质呢?“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2004年12月,住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巴顿鲁治的女性专栏记者萨拉.邦焦尔尼在过圣诞节的时候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竟有25件是“中国制造”,而且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产自中国。萨拉不禁想到: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于是她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全家人在一年之内不买任何中国产品。

  萨拉没有想到,此后全家人的生活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过去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都变成了令人痛苦的事情:要找到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简直非常困难,服装、鞋子、玩具几乎都是“中国制造”,想要全部替换这些,就需要相当不菲的花费;而家居用品出了问题则无法修理,因为那些配件几乎也都是“中国制造”;查看产品的标签和说明也花费了她大量的精力,购物成了让她精疲力竭的一件事。“有很多东西,你以为产自美国或欧洲,”她说,“其实都产自中国。”邦焦尔尼所在报社的老板对她说:“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无处不在,不管你多么努力,你都不可能躲开它们,因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一年之后,邦焦尔尼的“抵制”运动宣告结束,她也因此感到了解脱。一年的体验让她更深切地认识到美国和中国以及世界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这段生活经历,后来被她写成了风靡一时的畅销书—《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她在书中写道:“经过一年的实验,我的结论是:我们的生活已经与中国密切相关。”事实上,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间爆发了惊人的生产能力,如今,想离开“中国制造”是很难的。目前,中国制造业中已有近200类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的增速也连续20年居全球之首。其中58%的产品由外资企业出口,这也是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还让全世界消费者节省了巨大的支出。据美国媒体测算,过去10年中,“中国制造”让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在2009年,中国差不多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17%,超过美国所占有的16%,而这一改变,终结了美国在制造业领域长达100多年的老大地位,也使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的位置,重新回归到1840年之前(据美国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供的数字,183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制造业生产量的29.8%,略低于整个欧洲所占34.2%,但大大高于英国和日本分别所占9.5%和2.8%的份额)。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中国依靠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形成了一个世界制造中心,因此被称为世界工厂。”

  发展初期的巨大差距

  发展初期的巨大差距上溯到60年前,在美国著名战地记者、《中国震撼世界》一书的作者杰克.贝尔登眼中,刚刚经历过战乱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一穷二白。老百姓管火柴叫洋火,铁钉叫洋钉,脸盆叫洋盆,纱线叫洋纱,自行车叫洋车,可见就是这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当时的中国却不能生产,而是要依靠进口。对于建国初期落后的中国工业,毛泽东曾经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李平说:“当时我们落后到什么程度?我们基本的判断就是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和发达国家相差100年。”在这样的焦虑中,中国开始奋起直追。1953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目标就是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第一座制造大型机床的工厂—沈阳机床厂、第一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第一座试制飞机的工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同时,还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等地的一批新工业基地也陆续建成。正当中国的工业基础初步奠定的时候,“大跃进”开始了。随后“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场浩劫,使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破坏殆尽,工业企业的各项核算指标全面大幅下降。百元固定资产实现总产值和净利润分别降低12.7%和37.8%,百元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降低42.5%。当时,一位日本记.新中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一五”计划中诞生。.“文革”期间,一位日本记者来到重庆炼钢厂,在采访中他深切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制造业的落后:两台100多年前从英国引进的蒸气式轧钢机,居然还在使用!这位日本人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率团出访欧洲,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参观了许多工厂、矿山和港口,西方国家先进的制造业让主管经济工作的谷牧非常感慨。谷牧曾经深有感触地说:“那个时候,我们管经济工作的干部看看国际的形势,再看看我们自己,觉得我们不发展得快一点,是绝对不行的。”而这个时候的西方发达国家,刚刚经历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低增长、高失业、通货膨胀等困难。在经济萧条的境况下,“海外资金”将目光投向了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派出一个代表团,到中国商谈重型汽车合作项目。在谈判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美方代表团团长汤姆斯.墨菲,突然打断了中方代表主张技术引进的发言,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合资”。原国务院原副总理、时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外资管理局局长的李岚清很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他叫我把我的钱包拿出来,他也把钱包拿出来,放在桌上。什么叫合资啊?就是我们两个人把钱放在一起,拿这个钱去经营这个企业,要赚钱我们共同赚,要赔钱我们共同赔。他说我们是‘利益共同体’,再简单点说,就是我们两个人‘结婚了’,我们成立一个‘家庭’,一个共同的‘家庭’。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你太不了解中国的情况,这不是瞎闹吗,我是共产党员,你是大资本家,我跟你结什么婚啊?”美方提出的这种新的合作方式,在当时的中方代表看来,是一件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事后,他们如实向上级主管部门作了汇报。然而不久之后的一份中央领导批示,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因为小平同志说:“合资也可以搞嘛!”

  合资经营的思路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打开了崭新的局面。在轰鸣的炮声中,方圆2.14公里的蛇口工业区诞生了。在蛇口工业区的建设中,广东省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广东邻近港澳,华侨众多,希望中央给点权,在邻近香港、澳门的珠海和汕头建立出口工业区。针对这样的提法,小平同志又说:“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此后不久,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相继成为特区,允许外国厂商、华侨、港澳商人投资办厂。然而,对于国门初开的中国来说,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义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术,更不了解国际市场,能拿出来与外资合作的,只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在这种条件下,“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两头在外”—“原材料从国外进口,生产的产品也销往国外,国内只进行加工业务”,就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的普遍形态。1978年,“三来一补”最早出现在东莞,这个当时gdp只有6亿元的农业小县由此拉开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幕。如今,东莞已经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以至于出现了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如果深圳到东莞的高速路堵车,那么全球的电脑内存就会涨价。”“三来一补”、“两头在外”不仅为中国换回了数量惊人的外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外方合作,中国人见识了先进的制造工艺,发现了巨大的海外市场,掌握了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自己办厂,兴办制造业的浪潮也从珠三角地区向北推进。在中国长三角地区一个叫义乌的小县城,出现了一个摊棚市场,有1000多户摊贩在这里摆摊设点,在家里搞家庭工厂。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标志着“中国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这里的产品款式新颖、价格低廉、供应充足、品种齐全,义乌迅速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这里出售的“中国制造”,几乎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尽管“中国制造”已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很难说到在世界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1990年,tcl在珠三角地区已是一家颇有名气的电视机生产企业,但是当tcl集团董事长李东升第一次参加美国国际电子展时,感受到的却是巨大的挫折。在如此规模盛大的展会中,tcl只占了一个9平方米的很小的摊位,而展会上的国外的大企业,让他感到非常震撼。此时的“中国制造”做的大部分都是oem即贴牌生产,对于真正盈利高的环节,我们的参与能力非常薄弱。为什么不能赚到更多的钱?这个问题成了当时许多中国企业家挥之不去的心结。

  改革开放,时不我待

  改革开放,时不我待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报道,很多人就是通过这篇报道知道了小平的南方谈话。88岁的邓小平在南巡中,阐发了一系列崭新的思想,一代伟人发出了这样的呼声:“要发达起来呀!几千年了,是时候了,不能再等了!”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外商纷至沓来,来华投资热再度兴起。“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号召感染着每一个中国人,同时国务院还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纷纷主动下海创业,全国立即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办公司热。从1992年2月开始,北京市的公司数目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到8月22日,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已全数发光,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10000个执照以解燃眉之急;在中关村,1991年的科技企业数目是2600家,到1992年底则上升到了5180家。四川、浙江、江苏等省的新增公司数目均比上一年倍增。在深圳,当时中国最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里挤进了300家公司,“一层25个房间,最多的拥挤着20多家公司,有的一张写字台就是一家公司”。据《中华工商时报》统计,当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

  1992年5月,在出版社做了多年编辑的尹明善,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创办了重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生产摩托车发动机。那一年的尹明善已经55岁了,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他最后的创业机会。那时候他们只有9个人、2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在租来的一个45平方米的“厂房”里敲敲打打,尹明善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尹明善自己也没有想到,在短短17年的时间里,自己的工厂由9个人壮大到了14000人,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了在国内、国外拥有16家工厂的大企业。1992年,许多“中国制造”的品牌尚在襁褓之中,但也有一些中国自己的“名牌”产品开始崭露头角。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李宁牌”运动装被选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领奖装备,从而结束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穿着国外体育品牌服装上台领奖的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让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萌生起来,也使得成千上万的国有企业摆脱了计划体制的束缚,为“中国制造”的提升增添了新的动力。1998年,朱基总理的施政承诺中有一项是“用三年时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他采用的办法是“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而实施的战略就是坚决地“国退民进”。“国退民进”及其配套政策的推行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2002年到2008年,全国国企数量平均每年减少7500家左右,但同时,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国企利润年均增长23%。从2003年到目前,中央企业数从196户减少到129户。200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的43家,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26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19家,分别比2002年增加32家、20家和13家。在2009年《财富》公布的世界500强中,中国中央企业有24家,比2002年增加19家。国企改革的成功,直接推进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化和国际化,一大批有较强实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进军世界市场。

  2009年6月28日,由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为挪威建造将用于北美墨西哥湾原油开采的“sevandriller”巨型浮式圆筒型海洋钻井平台在江苏南通正式命名。该平台针对多种海洋环境设计,作业水深3000多米,钻探深度12000米,并拥有15万桶原油的存储能力,创造了“甲板载荷、海上稳定性和储油量”三个世界第一。制造它的南通中远船务为此在长江大堤上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命名仪式。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倪涛说:“我们和船东一起举行了命名仪式,这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出生了要命名。”南通中远船务在短短2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该项目的所有详细设计、生产设计、整体建造及设备安装和调试,该项目的研制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正在迈向新的台阶。《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是一本由托马斯.弗里德曼撰写的畅销书,书中分析了21世纪初全球化的过程,曾经影响了很多人。有意思的是,它的作者是在一台惠普电脑上把这本书完成的。不过该书的作者可能不知道,他的惠普电脑就产自中国昆山,目前全球每5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3台产自中国昆山。昆山是中国经济高度国际化的开放型城市的代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这里创办了约5000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美元。《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这本书解答了世界为什么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而中国昆山正是这本美国畅销书的最好注脚。.

  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工厂”

  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工厂”1997年7月2日,从泰国首都曼谷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泰国政府宣布,放弃泰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亚洲金融危机就此全面爆发。在这场亚洲金融危机的侵袭下,日本的工业指数出现了负增长,全球最重要的四大制造业基地,也就是“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有成千上万家的工厂倒闭。中国内地的制造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是,凭借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中国占尽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先机,“亚洲四小龙”的许多制造工厂在这场危机中迁移到了中国内地,同时国际市场的许多订单也被价钱更便宜的中国内地制造企业抢去。这场危机让“中国制造”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纺织、玩具、塑料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危机之后短短几年,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精密仪器等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中国制造”正在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逐渐从低层次、以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低效生产,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过渡。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工业制造业及相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逐步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由此引发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不绝于耳。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卡迈勒主席敲响了手中的木锤,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中国制造”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2002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达到952.6亿美元,同比增长27.2%,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家用电器类产品出口额大幅增加;发电设备、纺织机械、钟表、自行车等在2001年出口下降的产品,2002年也止跌回升。加入wto,使中国很多行业过剩的产品通过国际市场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

  入世之后,国际市场的大门开得更大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化战略,也从小心翼翼的尝试变成更加激进的大步流星。在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工厂”的推进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品牌价值的“中国制造”的代表。海尔就是中国家电产业最为成功的案例。海尔在最初的发展时期,制造技术上不如日本,但是当把品牌打响之后,用品牌带动制造的海尔用20年走过了外国企业100多年的路。海尔的成功已经告诉我们,用品牌带动制造环节,不仅可以把我们变成制造业大国,还可以把我们变成制造业强国。2001年4月,美国南卡州坎姆顿市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命名仪式,这是为了感谢中国海尔集团给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当地政府决定无偿将原来的“协作大道”命名为“海尔路”,这是美国第一条以中国企业品牌命名的道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外国人老是认为中国货就是便宜货、就是廉价货,那么我们就要进入(外国的)主流渠道,从(生产)低档的产品转到生产高档的产品,这一步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但是这种高档的产品只是开始进入某些国家,进入大部分(国家)还没有实现,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还有一个令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是联想。在2002年9月《财富》杂志公布的“中国上市企业百强”中,联想集团位列第六;2002年底,作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之一,“联想”品牌荣登前五,品牌价值达到198.32亿元人民币;2004年,联想公司正式从“legend”更名为“lenovo”,并在全球范围内注册。据悉,联想为了更换这个品牌标识掷出了7位数的花费,足见这家企业对于品牌价值的看重。同年,联想以1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的pc事业部,并获得在5年内使用ibm品牌权的资格,成为全球第四大pc厂商。与此同时,联想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的第一家中国企业,为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提供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打印机等计算技术设备以及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品质和魅力。

  还是在2004年,tcl与阿尔卡特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并与法国汤姆逊公司签署合并协议。尽管这些海外并购一波三折,但“中国制造”的勃勃雄心已经让世界震惊。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对此深有感触:“国际化有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风浪虽然是大一些,但是我们还是觉得有能力,把这艘船开好、开稳。”让世界震惊的“中国制造”还有另一个品牌—“神七”。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中国自己设计和制造的神舟七号飞船载着三名中国宇航员成功飞上太空。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号”航天服,一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号”航天服。我们拥有“飞天号”航天服的自主知识产权,它从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国模式制作的。而宇航员翟志刚在茫茫太空中进行太空漫步时,穿的正是“飞天号”航天服。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翟志刚进行了隔空对.话:“你太空出舱行走以后,在太空行走的感觉怎样?”翟志刚回答说:“太空漫步的感觉很好,‘飞天’舱外服穿着舒适,置身茫茫太空,更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所有中国人此刻都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从发射到升空,从出舱到返回,“中国制造”经历了神秘太空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神舟七号总设计师张柏楠说:“当航天员翟志刚回到返回舱,关闭舱门,恢复压力以后,我们确实松了一口气..”从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到遨游太空的神舟七号;从闯入全球超级计算机十强榜单的曙光万亿次计算机,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中国制造”在载人航天、大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卫星导航等一些尖端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2006年,胡锦涛主席宣布,中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企业应该从这个计划中找到机会,个人则应该由此确定自己的方向。”显然,“中国制造”即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但已然意识到了自身的弱点。因此,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如何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份额,是“中国制造”所面临的新的考验。

  “中国制造”的危机与突围

  “中国制造”的危机与突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演变为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金融海啸”波及全球。中国制造业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很多制造业企业似乎一夜之间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死亡,成了他们面临的残酷的现实选择。邓锦坤是广东东莞原乐趣玩具公司的总经理。作为东莞起步较早的玩具厂,他的公司曾经拥有60多款产品,畅销丹麦、美国、俄罗斯等国。然而,就是这个他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公司,却在2008年因资金周转困难而破产。邓锦坤说:“后来没办法了,做不下去了,没有资金,什么都缺乏。我的儿子女儿都说,不要干了,算了,连房地产我都全部卖掉了。”导致乐趣玩具公司破产的直接原因,就是世界最大玩具商—美国美泰公司的召回事件。这次因部分玩具磁铁容易脱落和涂料含铅量超标引发的召回事件共涉及2100万件产品,数百家玩具企业受到牵连。广东是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东莞的玩具产量更是占到了整个广东生产量的60%左右,受召回事件影响,许多企业因订单大幅减少、资金链断裂已经难以经营下去。

  召回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对广东所有的玩具出口企业进行了清理,数百家因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含有有害物质或质量不过关的企业被暂停出口甚至注销生产许可证,这一事件给所有奉行“低价就能打天下”的中国玩具制造企业敲响了警钟。实际上,不仅仅是玩具制造业,很多身处不同行业,却同属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制造企业,生存状况同样令人担忧。温州市水头镇被称为“中国皮都”,全镇仅制革企业就有500多家,皮革年产值达30多亿元,皮革制品在整个水头镇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近两年,很多制革企业却放弃了自己的老本行。水头镇峰丽皮革厂的管理人员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2008年他们买进的原料—猪皮—价格从每张30、40元上涨到了每张80元,比2007年翻了一倍多,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近三成,所有这些,使得工厂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利润大幅下降。而在原材料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整个温州制造业都在经受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2008年,20%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工状况。同样,在广东东莞大岭山镇,这个被称为“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的地方,由于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降低等原因,大多数家具出口企业已经是举步维艰。远大家具董事长朱佛章说:“现在有一句话就是,做得越多就亏得越多。”广东和浙江是中国出口企业最为集中的省份,它们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目前整个“中国制造”所面临的窘境,而在被称为“中国第一会”的广交会上,则更让人亲眼见到了“中国制造”的“没落”。广交会本是中国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的贸易盛会,然而在2008年的广交会上,人们最大的感受却是冷清。

  美尔雅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李克国说:“去年春交会我们大概有两千万美元的订单,那么今年我估计可能(也就有)一千三四百万美元吧。”多年来,中国制造厂商依照各国采购商的要求不断压低供货价格,几乎已经退到了谷底,尤其是在目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贬值、美国次贷危机等造成的国外采购下滑的状况下,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正集体遭遇重挫。在这届广交会上,仅纺织纱线、织布及制品两项,成交量就分别比上届广交会下降了6%和24.4%。美尔雅集团董事长杨闻孙说:“已经连续好几年了,每年有关汇率、退税以及银行利率提升、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可能使我们整个集团损失接近两千万元。”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上升、银行利率上调、出口政策调整,几大变局在2008年同时出现,制造业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没有“中国制造”的巨大贡献,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中国制造”的困境,到底有没有办法破解?除了低廉的成本和充足的劳动力,“中国制造”究竟还能寻找到哪些制胜之道?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为此专访了全球制造业巨头英特尔公司的董事长贝瑞特先生。记者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很多人说中国作为制造业的一个生产基地,“世界工厂”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存在了,很多企业包括汽车制造等等在拉丁美洲和越南等地的生产成本已经低于中国,这种变化该如何看待?英特尔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则认为,中国此时面临的问题其实美国也曾经有过,其解决之道就是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制造业必须要有更高的附加值,要有更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应该发展更多的高端制造业,而不仅仅是低端制造业;至于低端制造业转移到越南等地,“这绝对不是坏事”。贝瑞特还说:“我们从来不是通过节省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投资来解决问题,我们总是能够作长远的投资,而不是仅仅针对目前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我们不断地为未来投资的时候,我们才能够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他还给中国制造业开出了他的药方,那就是推动大学等研究机构加入到产业研发当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而在全球顶尖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资深董事何杰明看来,即使中国经济的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全球制造业的重心也不可能从中国转移出去,他说:“我觉得我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很深入地了解中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结构里面承担的重要角色是什么。最明显的现象是很多中国公司已经开始变成跨国公司”;“比起其他的国家来,还是中国的市场最大,第二是人才多,而且人才好,第三,从供应链来讲,供应商都在中国,所以如果你要把你的制造业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你整个供应链也变得很复杂。”何杰明认为,毫无疑问,“中国制造”正在经历阵痛,但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结构重组、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情况,他希望中国制造企业能在危局中发现机遇。金融风暴的寒潮,为“中国制造”带来了冷静思考的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并迫切需要探索一条更为长远的发展道路。处在过渡期的“中国制造”一定会有一些痛苦,事实上,面对这种痛苦,中国的制造企业正在艰难地寻求突围,有不少企业经过长期探索,已经逐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东莞的很多玩具制造企业还没有从“美泰事件”的冲击中喘过气来的时候,哈一代玩具厂却和往常一样,开足马力地进行生产。董事长肖森林说,他的工厂之所以没有在“美泰事件”中蒙受损失,是因为早在一年多前,哈一代就已经摆脱了贴牌生产的模式:“我们这些展览室里这么多(的产品),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开发设计生产的,这是我们哈一代自己的品牌,我们这里边大概有1000多个品种,我们的产品不仅可以出口,还供我们在全国的1000多家加盟商、专卖店销售。”在从代加工转向自主品牌之后,哈一代的经营不再仰人鼻息,不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国外采购商的订单上,公司的成本利润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厂房比以前小,工人也比以前少,但创造的利润却大幅增长。

  在我国的重型机械制造业中,由于国内没有制造煤矿用特大型挖掘机的能力,一直以来都依赖进口,每进口一台这种挖掘机都要花费一亿多元人民币。然而,我国重型机械企业的龙头企业—太原重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5年年底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20立方超大型矿用挖掘机,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垄断中国市场20多年的历史。太原重工的董事长高志俊说:“我们是非常高兴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胜利!国外大型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的垄断被我们打破了,而且我们成为世界上能制造大型挖掘机的三个厂家之一!”在高志俊看来,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他们对创新的追求。为了鼓励创新,近几年“太重”每年都会拿出1000万元来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对于重大项目,公司还会有特别的奖励。“我们现在的新产品占每年销售收入的50%,我们的开发费用现在占到销售收入的4.9%,在全国来说是比较高的,我们国家的平均数据才1.5%。”科研创新方面的巨额投入为太原重工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现在,大型矿用挖掘机已经是太重的主导产品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在95%以上,产品还出口到巴基斯坦、越南、秘鲁、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9年,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暖,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又恢复了景气。但是,产业升级,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才是化解危机的根本途径。就在企业纷纷进行转轨、升级,寻找突围出路的时候,政府相关部门也在为此做着自己的努力,以求让中国制造业能够“危”中求“机”,破茧成蝶。

  2009年11月30日,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开始在亚洲市场播出一则30秒的商业广告,内容是宣传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制造”其实是世界上各个贸易体分工协作、盈利共享的事实。该30秒的广告片由中国商务部会同4家中国行业协会共同委托制作。除了在亚洲播出外,接下来还计划在包括北美、欧洲等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地区播出。这一广告攻势的主要诉求是在海外宣传中国品牌,提升外国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认知度,使他们不再仅仅将中国看成一个成本低廉的市场。对于商务部启动“中国制造”海外宣传一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石耀东博士说:“商务部这一行为,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一种战略关切,展现了‘中国制造’的软实力。但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一次广告宣传可能会换来品牌的关注度,但对品牌忠诚度的培养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一个品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扭转一个品牌的形象依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制造”作为一个品牌,要在全球树立起自己的形象,需要非常精心而漫长时间的培育。纵观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60年代,先是“日本制造”靠物美价廉畅销全球,10年后,“中国香港制造”、“中国台湾制造”崛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是“印尼制造”和“泰国制造”,随后世界进入到了“中国制造”的时代。然而,昔日这些称霸世界的出口“大王”们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日本制造”时代中崛起的几大知名品牌公司带领日本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他们在高新尖技术方面的成就帮助日本始终保持经济大国的地位;而中国香港地区,失去制造业优势之后,靠便利的关税和政府的优质服务成功转型为一个全球最佳的金融、贸易、旅游和航运城市;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印尼和泰国,在失去全球市场之后,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社会危机,始终没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对这段历史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产品今天占领了全球,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想一直靠成本低廉来取胜的路根本走不通;二、如果不能尽早规划和准备,整个国民经济将付出代价。成为“世界工厂”的兴奋还没过去,“中国制造”就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人民币升值、国际油价暴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原来“中国制造”所赖以生存的种种优势正在丧失,一些以低价格开拓国际市场的出口“先驱”如今也纷纷倒在路上,变成了“先烈”。然而,真正代表“中国制造”未来的那些公司,却将挑战变成了机遇,它们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通过开阔的视野和思维,通过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竞争,通过更科学有效的生产方法,将自己变成了强者。它们不仅没有倒在路上,反而会走得更远。

  半小时观察和小丫视点

  半小时观察缺少自主创新产品和缺少自主品牌,是“中国制造”面临的两大难题。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发展高科技,发展自主创新产品,加快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中国制造”走向何方,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只要内功练好了,只要不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只要提升了竞争力,“中国制造”终将突出重围。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关键一步,就是要战胜自己。小丫视点世博会中的中国符号世博会是“经济界的奥林匹克”,在这里将展出全球工业化国家最新颖的产品,它们往往是各国顶级高新技术的结晶,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展示了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这个舞台的东道主,中国必然受到极大的驱动,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先进技术让我们看清我们与世界的真正距离,从而将压力转换成驱动力;另一方面是从这样一场国际盛会中,让我们汲取更多尖端科技的灵光,为“中国制造”安装一个马力十足的科技助推器,让“中国制造”更加耀眼地闪耀在世界舞台上。

  短缺经济下的“紧日子”

  百年来,科学技术的每一项进步几乎都在世博会留下了脚印。相信上海世博会必将为“中国制造”进行全面升级、巩固“世界工厂”的地位产生显而易见的推动力。2.“13亿”—充满无尽想象的大市场就在“中国制造”向全球迈进的时候,中国也向世界打开了大门。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无与伦比,这是一个你可以尽情想象的市场,一个蕴藏着无限商机的市场。也正是因为看好中国的“13亿”,千千万万的外国投资者来到中国;而“13亿”的巨大购买力,不仅左右着国际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改变着世界500强的排名,而且也在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格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之下,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外汇储备最多的中国,是最有实力也是最受欢迎的买家。因此,“13亿”,是另外一个影响世界的中国符号,是让人们一提起中国就首先想到的数字。2009年3月,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率领200人的中国贸易促进团出访欧洲,此时的欧洲已经在金融危机的乌云下笼罩了半年之久,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激增。中国贸易促进团如同一阵春风,造访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英国,总共签下130亿美元大单,整个欧洲兴奋不已。德国《世界报》发表评论称,德国经济几十年一遇的严重衰退,将因中国订单的到来而得到缓解。《今日俄罗斯》报以《中国试图用采购挽救全球经济》为题评论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一线曙光”。短缺经济下的“紧日子”60年前,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世界都以怀疑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刚刚结束战争的国家,究竟拿什么养活自己的5.4亿人口。

  的确,战争几乎耗尽了新中国的元气,加上当时来自国际社会的经济封锁,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经济半小时》在制作《中国符号》这期节目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叫袁孔良的普通老人,他60年的生活变迁,几乎是非常完整地展示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萌生和发展。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初期,袁孔良印象最深的就是:“没有菜,更不用说油荤,吃肉根本谈不上,生活真是相当的‘恼火’。”当时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整整100年,日用消费品供应严重匮乏,被老百姓称为洋火、洋钉、洋盆和洋车的这些简单工业品,在当时的中国完全没有生产能力,都要依赖进口。而且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39亿美元,到1978年,也只增加到1.67亿美元,能到国际市场上购买的物资极为有限,几乎是西方世界可以忽略的一个市场。有限的外汇也只能用来购买最为紧缺的工业化所.需要的设备和技术。短缺经济下,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按计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当时国内衣食住用都要凭票供应,五花八门的票占据着人们的口袋。粮有粮票,布有布票,打菜油要油票,并且规定数量相当少,按袁孔良的回忆就是:一个月一个人只有1斤肉,三四两油,27斤大米..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建国之初的20年,统计部门还没有专门针对消费进行的统计。从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来看,当时中国人的消费简单而纯粹。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任张晓晶说:“恩格尔系数,主要是衡量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几十年前中国的恩格尔系数是很高的,也就是说中国人要把可支配的钱的绝大部分拿出来用于食品支出,这代表了比较低的生活水平。”

  物质的匮乏决定了那个时代人们在穿着打扮上极为统一。即使是最追求时髦的姑娘,能够选择的也只有青蓝色布料,以致某些外国媒体报道说中国人就像一群“蓝蚂蚁”。那时的人们把一两年的布票凑起来才能扯几尺布来做件衣服,一般都是中山装,西装是几乎见不到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加上收音机,在当时被称作“三转一响”,每件的价格都在100~150元之间,而当时职工的平均月工资只有35元,怎么算,三大件都是价值不菲的家当。袁孔良回忆道:“我还是在达县托熟人在供销社买了一台缝纫机,叫‘标准缝纫机’,用火车托运回重庆来的;因为重庆不好买,不仅要凭票,还得托关系,一般人根本买不到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年,在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指导下,“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主基调,人力、物力都向重工业和国防倾斜,优先发展卡车和国防用吉普车,民用汽车生产一片空白。对于那时的中国人来说,汽车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那时候“一汽”只生产卡车这一类生产型的工具,“二汽”当时的生产布局也主要针对卡车,只有“北汽”生产军用吉普车,这也是用来满足国防方面的需求。在改革开放之前,国人一直过着物质匮乏、生产资料短缺的“紧日子”。因为几乎没有渠道能了解自己同西方国家生活水平的差距,国人的消费需求一直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

  消费品市场初露峥嵘

  消费品市场初露峥嵘1978年底,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人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了十年“文革”的急流险滩,重新回归经济建设的航道。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成千上万的企业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成功实现了向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的转变,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地位逐步确立,一跃而成为对外贸易大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认为:“正是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借助外部市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加速了经济发展,使我国30年来gdp的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8%,这在人类的经济史上是不可想象的。”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极大地缓解了外汇储备短缺的现象,1996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50亿美元,比1952年的1.39亿美元,增加了整整800倍。外汇储备的增加就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强。隆国强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进口贸易上有个很大的转变,就是加工贸易的上游零部件进口迅速增长,约占整个进口额的40%,而计划经济的时候我国一般只进口关键零部件。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出口有.一半是加工贸易出口,因此加工企业需要进口大量的上游的投入品。这个巨大的变化,显示了我国的制造业正在迅速融入到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中去。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也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千家万户从手中的菜篮子里,就能够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市面上的物质开始丰富了,买米也不凭票了,油和肉也基本上可以在街上买得到。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作为一个新名词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到1981年,全国“个体户”达到261万户,出现了众多收入过万的“万元户”。那一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达到646.7亿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81.0亿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样”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家庭消费的新宠。一台普通的12寸黑白电视的价格是300元,相当于普通中国人一年的工资,算是当年最高端的消费了。对很多人来说,购买电器成了让人难忘的经历。袁孔良回忆了当时买“彩电”的一番“历险”:“我们到成都交电公司去买一台18寸的彩电,3000块钱的价格是相当高的,当时还是卖的特价。我把钱藏在饭盒里头,抱着,生怕掉(丢)了..那时候我的工资才三十几块钱的嘛,我们还到保险公司办了保险的,怕万一被人偷了或者遇到什么别的意外,还可以找保险公司来赔偿。”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也回忆了当时买冰箱的情景:“80年代,当时刚结婚,我们去选冰箱,当时那个冰箱是坏的,我们说就算是坏的也得把它弄回家,有总比没有强。”

  许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坐在自行车横梁上长大的,自行车是那时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成员”。到1982年,全国有近五亿辆自行车,平均每两个人就有一辆,中国由此成为自行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新时期,国防工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变,从过去为军用服务,改为军民结合,重点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1979年,中国第一款民用汽车长安奥拓被推向了市场。但那时候买奥拓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国内的很多可以被称作“大腕”的影星、主持人都买奥拓,很多机关里的领导人那时候也都开过奥拓。因为产量低,当时的奥拓汽车价格售价10万元,对于当时收入也就是百元上下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一道不能逾越的高门槛。即使每个月存上100多块钱,一年能存1000多块钱,10年也才一万多块钱,离买车的数字还差得很远。这无疑是让人感到沮丧的事实。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10年改革开放的积累,国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储蓄存款率从1978年的1.8%,上升至1994年的19%,到200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达到6253亿元,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电冰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上海牌轿车、解放牌卡车、北京吉普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牌子。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回忆了当时发生在长安总部颇为壮观的情景:“当时长安的总部所在地,(周边)旅馆里面住满了人,这些人来干吗呢?就是来拿车!当时还有若干的‘条子’不停地递到厂长那去。谁也没有预计到销售那么火爆,那时候一个地方排队排得人挤人的,大家说这是怎么了?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大家是在排着队买车。”中国人渐渐凸显的购买力,开始越来越得到来自大洋彼岸的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巨型跨国企业陆续登陆中国,开始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淘金之旅。

  令世人垂涎的巨大市场

  令世人垂涎的巨大市场1990年10月,国际餐饮巨头麦当劳在中国大陆开设了第一家餐厅。通用和福特这两大世界汽车巨头也随后抢滩中国市场。麦当劳中国区总裁曾启山说:“我认为麦当劳在当时是‘一下子’就被中国人接受了,因为当时国内很多店的销售额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通用中国区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说:“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经济反应截然不同,我们在美国和西欧有着巨大的市场,但是销量剧减,因为它们是非常成熟的市场;而中国市场很年轻,并且增长非常迅速,所以这里有巨大的购车需求。”2001年,中国人经过15年的曲折谈判,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和世.界,彼此都发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2001年全球对外贸易下降了5.1%,而我国却保持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2008年,中国的贸易总额从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加到2.56万亿美元,增长2266倍。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从1950年的0.9%提升到2008年的8%以上。2009年,中国的贸易总量已经超越德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府把贸易权放开了,不再指令性地让企业按照计划来进口,让进口更多地由国内市场的需求来决定。政府所做的就是通过关税税率加以引导。中国除了继续大量进口设备、先进技术等等上游投入品以外,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从2001年开始,看索尼电视、喝可口可乐、穿耐克球鞋,这在中国很多地方已经成为最普通不过的风景。而汽车、住房也成为那一年新的消费热点。失去了分房福利的中国人,发现身边的商品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气派。事实证明,wto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由来已久的消费需求共同造就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井喷式增长。到2004年,汽车保有量从1994年的14%增长到了33%。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说:“从北京这类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后来到四线城市甚至到农村,就是这么一个梯度的消费把中国汽车市场的容量不断的加大。”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5倍。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的8.6亿元增加2.5万倍。中国人人均收入的大幅增加,给已经在中国扩大布局的跨国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家电总部执行总裁郑宇城把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进行了对比:“中国数字电视技术的起步就全球而言不是最早的,但却是发展最快的,美国整个电视市场上的数字电视的占有率超过30%,他们用了5年;而在中国,自奥运年首次开通后到2009年末,仅1年时间,数字电视的市场占有率就会超过30%。”中国市场的巨大购买力让这家跨国企业兴奋不已,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品牌营销总监刘树基说:“从销售来说,自lg进入中国以来,销售总是几倍几倍地翻。这也说明中国发展很快,消费能力越来越强。”lg电子首席技术官社长白禹铉则认为,中国的数字电视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发展惊人,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数字电视普及国家。

  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进入中国的麦当劳,更是在中国赚了个盆满钵满,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这家跨国企业最为重要的海外市场。麦当劳中国区总裁曾启山说:“中国在麦当劳的体系当中确实是一个发展最快的市场。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中国是除美国本土之外第一个麦当劳门店超过1000家的国家。自2000年以来,麦当劳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增长了3倍,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振奋的事情。”在全球经营业绩下降的近几年,麦当劳关闭了北美200多家餐厅,而在中国,却以每年增设100家餐厅的速度迅速扩张。麦当劳因为中国策略稳居全球餐饮的龙头地位,而美国另一餐饮巨头汉堡王,却因为对中国市场的忽略,不得不从那时起就只能位居其后。在当时的国际社会流行着这样的说法:谁忽略了中国,谁就失去了机会。隆国强说:“中国对国际社会来说不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市场,也不再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市场,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的购买力是巨大的,中国的一举一动,对全球的贸易格局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

  危机中的世界经济引擎

  危机中的世界经济引擎2008年9月,从华尔街刮起的一场金融风暴,让世界各经济体遭受重创。国际社会惊奇地发现,中国13亿人口所支撑起的强大消费市场,似乎是这场风暴中最安全的避风港。通用中国区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说:“非常明显,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一支非常巨大的经济力量。现在世界遭遇经济不景气,中国的逆势增长给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发动机。”2009年6月1日,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通用汽车,正式申请破产重组,但同时他们投资总额为2.5亿美元的国际运营部在上海正式动工。甘文维也公开表示:“站稳这个市场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豪华汽车购买力最强的国家之一,2009年前七个月,戴姆勒集团全球销量同比下降近18%,而在华销量同比增长49%;宝马集团全球销量同比下降19%,而在华销量同比增长26%;奥迪全球销量同比下降8%,在华销量却增长15%。此外,在金融危机使欧、美、日奢华品牌需求普遍萎缩时,中国奢华品市场却依然向好。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的2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隆国强对此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国家富裕了,老百姓收入提高了,赚取外汇的能力提高了,花外汇的能力也提高了,不只是要消费外国的商品:化妆品、服装..还有更多的是消费国外的服务:旅游、电信、教育、医疗..我们中国现在变成排前几位的旅游输出大国,组团到全世界,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中国的游客是购买力最强的团组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贸出口大幅下滑,让中国经济同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明确提出10条具体措施,计划到2010年政府总共投入4万亿人民币,用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国13亿消费的强大力量,早已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国际社会广泛认为,中国政府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将使全球相关产业的生产和出口持续受惠,很多国家的命运因此改变。隆国强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们的邻国日本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口下降了40%多,可是他对华出口的机械设备却增加了100%,这正是受益于我们的4万亿计划。正是因为有了4万亿计划,国家‘保八’的目标才能够实现,使我们整个进口的需求依然保持旺盛,让我们的贸易伙伴从中受益。”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天的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体增长的故事,还是一个改变世界经济轨迹的奇迹。在这方面,“13亿”支撑的巨大市场显然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绝非代表我们在市场方面做得尽善尽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就道出了中国13亿强大市场的另一面:“我国的人均收入是3500美元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在全世界国家中排第110位。虽然我们国家的购买力很强,但是我们的老百姓还是很穷的,除了很多结构性的原因,也受制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要想各种办法,既扩大内需,也充分利用外需。”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任张晓晶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只有35%左右,而美国是70%多。这样一个庞大的差距,意味着我们的居民消费还远远达不到国际的平均水平,就是说老百姓的福利水平和我国经济的增长态势还不相匹配。”当金融危机的阴云笼罩全世界的时候,严峻的外贸形势,让中国经济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再次凸显。启动内需,已经成了中国经济迫在眉睫的选择。2009年,中国政府下大决心、动用巨额财政资金,先后推出八项促消费政策,鼎力启动中国国内消费。在巨大的政策引导下,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速创出了近年来新高。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达到17%,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中国的农村消费市场开始启动,并且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连续11个月增速都高出城市消费增长,这是中国消费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

  专家分析,2009年农村消费增速快于城市并非偶然,中央财政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大幅增加了农机购置补贴规模,从40亿提高到130亿;还安排了320亿元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这些扩大内需的举措正让农村消费这把“火”越烧越旺。2009年12月19日,《纽约时报》评出了2009年37个热词,gm名列其中。gm是曾经的全球汽车制造行业老大—美国通用汽车的缩写,而今年这个缩写多了一个新的含义:governmentmotors,意思是政府汽车。因为通用破产之后,美国政府出手援救,成为它的主人。《纽约时报》评出的另外一个热词是chimerica,这是由中国china和美国america组成的一个合成词,意思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已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经济强国,与美国共同主导世界经济。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汽车业在2009年的景况正好生动地诠释了《纽约时报》的这两个热词。当通用汽车苦苦挣扎在破产边缘时,中国的汽车市场却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井喷,许多中国城市都出现了消费者排队买车的场景。在全球汽车业一片低迷中,中国汽车一枝独秀。据中国汽车协会估计,中国汽车产量年底将达到1350万辆。中国汽车市场在2008年年底被金融危机撞了一下腰,但在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拉动下,重新变得牛气冲天。2009年1中国汽车市场跨入了年销千万辆的大门,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促消费政策实施效果正在让全球媒体刮目相看:《华尔街日报》2009年12月21日报道,亚洲依靠消费刺激已经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而且这场消费狂欢看起来将持续到2010年,中国已经走在美国和欧洲的前面;美国《时代》周刊杂志2009年11月15日报道,随着债务沉重的美国消费者节衣缩食,越来越富有的中国消费者可能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中国13亿人口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买得起汽车、冰箱和平板电视等在不久之前还被视为奢侈品的产品。正是有这样的中国消费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经济也会越来越好。

  半小时观察和小丫视点

  半小时观察联合国在2010年前发表了一份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中国用实实在在的经济成就打消了世界上的质疑之声,更用13亿的巨大市场容量帮助世界经济走过最危机的时刻。实际上,13亿的中国内地市场还有着相当大的潜力,相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的13亿人口将会爆发出更强大的购买力,这不仅是牵引世界经济迅速复苏的最大经济引擎,更是中国经济列车在未来保持快速稳健发展的终极动力。小丫视点世博会中的中国符号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把主题确定为“一个世纪的进步”,与世界各国共同探讨如何应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这届世博会的召开还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了10万个就业机会;而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对上海世博会都充满期待,希望借此盛会能够刺激消费市场,更助力世界经济的回暖。相信许多年以后,大家会像谈论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一样谈论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因为这次世博会亦是召开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着非凡的标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