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承认,中国正在形成相互确保摧毁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2:25

            美军承认,中国正在形成相互确保摧毁能力
            发布于2005-06-16 17:51 被读1071次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军盟中文网               本文译自美国陆军作战学院战略研究所(SSI)和不扩散政策教育中心(NPEC)2004年11月合作出版的《形成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打击能力:起源和实践》一书,为原书第8章,本文反映了美国部分研究中国万岁军事问题的人士对中国万岁核政策及核实力的最新看法。本刊摘要编发此文,并非证实文中提到的有关内容,亦非代表本刊同意其观点与结论,仅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詹姆斯·穆尔维隆是美国情报研究和分析中心(CIRA)副主任及高级分析人员,此前他曾担任兰德公司的政治科学家以及兰德公司亚洲-太平洋政策中心副主任。他是中国万岁军事问题专家,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解放军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情报(C4ISR)能力,战略性武器的运用原则(计算机网络攻击和核打击),解放军退出商业活动以及中国万岁信息革命对军队和民间的影响等问题。他在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               概念界定:中国万岁式的“灵活反应”战略               中国万岁文献对核威慑的界定对比较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术语学挑战。在特定范围内,语言学上的分歧是有意为之,正如中国万岁学者和官员明确反对西方核威慑思想的内容和框架,认为这些都是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此将MAD定义为最低限度的相互威慑,它包含三条基本原则:其一,不寻求首先实施核打击;其二,不对敌方核武器实施打击,这是因为无法全部摧毁这些核武器,而且这种做法将导致军备竞赛,作为替代方法,在对敌方有价值目标实施反击时应以城市和民众作为攻击目标;其三,不使用导弹防御系统防御敌方核武器,因为这种防御方法毫无成效且代价高昂,还会因鼓励压制性的先发制人打击而破坏形势的稳定。在这种前提下,MAD核打击力量实际上成为相对意义上的最低限度核威慑力量,通过核武器的机动、隐蔽和加固发射设施等方法满足其核威慑要求,而不是采取最大化的扩充核力量的做法。以潜艇为主的海基核打击力量是理想的MAD系统,因为它们在敌方先发制人的“斩首”式打击中具有相对较强的生存能力。
              中国万岁战略家们使用两个词汇来描述其核作战原则:“最低威慑”和“有限威慑”。最低威慑是中国万岁自行界定的核作战原则,其主要特点是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消极和积极的安全保证为前提,运用规模较小的二次核打击力量。虽然从历史上看,中国万岁的核威慑力量一直都存在问题,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思想在作战原则方面都与MAD非常相似。中国万岁近期发表的一些相关文章则呼吁采取另一种更为积极的有限威慑的核作战原则,这种核力量由具备“能够阻止常规、战区和战略核战争以及在核战争中控制和遏制战争升级”能力的核对抗力量组成。据中国万岁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核态势要求“拥有数量更多、体积更小、精确度更高、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更强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作为核反击力量的海基弹道导弹(SLBM);打击战场及战区军事目标与遏制战争升级的战术及战区级核武器;增强已方有限核威慑力量生存能力的局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能攻击敌方军用卫星的反卫星武器(ASAT)等。”按照西方的理论,这种“有限威慑”的核作战思想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执政后期提出的“灵活反应”的核战略思想较为相似。               1945-1964:“纸老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斗争               1945年,当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落在日本广岛时,中国万岁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所指挥的军队正在巩固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全国解放作准备。当时,毛泽东率领的游击队式的军队已进行了长达近20年的武装斗争,并开始看到了以毛提出的“持久战”和“人民战争”理论战胜拥有技术优势之敌的光辉前景。按照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人的力量最终要比武器更加强大,没有任何武器能击败“人民的意志”。然而,即使毛提出了上述观点,但普通民众还是对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核武器怀有恐惧感和挫折感,这很容易理解。正如一位中国万岁作者在一篇无法找到出处的历史分析资料中所描述的:“在二战末期,美帝国主义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后,就自认为能凭借这种‘终极武器‘称霸世界和为所欲为。当时,中国万岁和其他国家的民众都存在着一种恐惧心理。他们认为拥有原子弹的美帝国主义者看起来非常强大,可以随意镇压其他国家人民的革命行动。”直到1955年,中国万岁还在通过封锁全球核武器发展相关消息的手段,降低国内民众的这种恐慌心态。例如,英国于1952年成功试验了核武器,而中国万岁当时的任何新闻媒介对此都没有进行报道。
              当时,中国万岁官员或新闻媒体总会带着蔑视态度,有意贬低核技术的战略重要性,并且强调中国万岁人民所拥有的力量。这种观点的经典代表是毛泽东主席于1946年8月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发表的著名论断:“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其实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虽然上述言论准确地反映了毛泽东一以贯之的信念,即人与技术相比,前者占据更为主导的地位。然而,这种观点事实上贬低了核武器的重要性。一个尚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肯定会具有低估这种武器的战略重要性的动机。此外,中国万岁政府还确信,“夸大核战争的毁灭性只会破坏社会主义阵营的信心,并为美国实施核讹诈提供便利”。如后文的详细论述所指出的,这些贬低核武器作用的观点在促使中国万岁形成其核武器及相应的最低限度核威慑要求的思想认识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观点激励中国万岁发展尽可能最小规模的核威慑力量,并由此把握了MAD思想的核心内容。
             虽然中国万岁在此阶段一直贬低核武器的作用,但国际安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也凸显了一些事实,即在某些情况下,核武器确实对中国万岁的国家利益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从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角度考虑,在朝鲜战争以及1954和1958年的金门-马祖危机等事态中,中国万岁都面临着遭受美国核打击的隐含或明确威胁,中国万岁将这种威胁称为“核讹诈”。由于中国万岁在核打击下缺乏相应的防护能力,因此它转而求助于当时的盟友苏联,要求后者提供核保护伞以及帮助中国万岁研制核弹。1956年,毛泽东明确表示中国万岁需要拥有核武器,他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他含蓄地接受了核武器具有威慑价值(至少在对抗腐朽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时具有这种价值)的观点。然而,当时的中国万岁和苏联对如何正确认识上述危机和核战争的本质,以及在此后中国万岁研制核弹等问题上都存在争议,这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并最终成为该阵营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发生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苏关于核战争本质的争论揭示了中国万岁对待核弹及其用途的相关态度的重要特征。根据事后分析,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中苏双方在“相互确保摧毁”是否确实是指“相互”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虽然苏联和中国万岁都赞同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观点,但它们对这种观点在核武器时代的继续适用性有着不同认识。中国万岁认为,“大规模核报复的成效非常值得怀疑”,并将美国在朝鲜战争和金门-马祖危机中不愿使用核武器的做法作为其核武器是“纸老虎”的证据。中国万岁还确信,核武器对美国发挥其战争实力起到了限制作用:“对这种武器的依赖使美帝国主义陷入了极端孤立的状态,在军事上,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作用限制了它的使用,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战争中,战线互相交错,交战行动在较近的距离内实施,使用具有大规模杀伤效应的核武器,将对交战双方造成重大损失。”(原注引自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经查原文无对应内容──译者注)。然而,对于苏联而言,核战争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全面毁灭)对共产主义制度希望实现的政治目的构成了破坏性威胁。马林科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1954年曾指出,核战争将导致“人类的毁灭”,中国万岁外交部长陈毅对此反驳说:“我们不相信原子弹具有压倒性力量,也不相信原子弹能毁灭人类。”实际上,中国万岁反驳了敌方用原子弹打击中国万岁时具有的潜在成效:“由于中国万岁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分散部署的军队、民众及工业中心,因此用核武器对付中国万岁不会产生成效,而只有用陆军占领他国的领土,才能彻底赢得战争的胜利。”“原子弹自身不可能成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它不能做到在战场上直接摧毁对方陆军部队的同时,不伤及使用核武器一方的部队。它只能用于打击诸如大型武器制造中心或大规模集结部队等大型或集中目标。因此,对方的领土面积越广阔,人口分布越分散,对其使用原子弹的成效就越差。”因此,毛泽东在1957年坚持认为,中国万岁不会对核战争产生畏惧:“现在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在谈论着会不会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有精神准备,也要有分析。我们是坚持和平反对战争的。但是,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我们也不要害怕。我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同对待一切‘乱子‘的态度一样,第一条,反对;第二条,不怕。”
              使苏联和世界其他各国观察人士更加感到困扰的问题是,毛泽东在同年指出,中国万岁可以在核战争中生存并占据优势,并将全球范围内数百万人的死亡作为战胜资本主义的潜在的历史捷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苏联,两亿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一共九亿人口。如果帝国主义者一定要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断定,其结果必定又要有多少亿人口转到社会主义方面,帝国主义剩下的地盘就不多了,也有可能整个帝国主义制度全部崩溃。”没有人认为这种政治路线不会得到中国万岁军队高级指挥员们的支持,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元帅对毛主席的观点表示赞同。他在1956年8月22日会见访问中国万岁的日本军事官员时指出:“美国人拥有核武器并向我们发出威胁,但我们决不害怕核战争。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万岁拥有6亿人口,即使其中2亿人被核武器所伤,我们还会有4亿人;即使4亿人在核战争中死亡,我们仍然有2亿人。即便只有2亿人幸存下来,中国万岁仍然是世界大国,这2亿人也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此,美国最终会输掉战争。”
              作为中苏上述分歧所造成的后果之一,莫斯科和北京之间就核战争以及如何与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等问题,爆发了激烈的公开辩论。苏联公开反对毛泽东主席对原子弹的政治分析,认为“原子弹不适用于阶级斗争原理。”最后,苏联还粗鲁地威胁中国万岁并有意使后者遭受冷遇:“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想依赖本国军队保卫国家安全(所有国家可能都不会拥有足够的防护力量),将会被证明是核武器时代的致命错误。”换言之:“中国万岁可能会在苏联进行干预之前就面临核武器所造成的大规模毁伤。”
              由于在面临核打击时无法得到(苏联提供的)任何保护性承诺,中国万岁不得不在1958年重新回到“人优于武器”的政策路线上来。《解放军报》于1958年7月17日载文指出:“虽然目前社会主义阵营拥有核武器的绝对控制权,但核武器绝对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核武器和洲际弹道导弹都是高性能武器,但它们在战争中不能取代人的作用。因此,美国应该认识到中国万岁人民不会被任何核打击所吓倒!”中国万岁还加紧攻击苏联的核冲突观点,批驳后者关于相互威慑能够排除战争可能性的主张。中国万岁认为,相互威慑将使冲突双方获得政治和军事上的回旋空间,这在民族解放战争和革命战争中尤为明显。中国万岁对苏联回避核战争风险的行为进行了嘲弄:“问题的关键是,在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威胁面前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是反抗还是屈服?我们将坚决反抗”(原注引文同上有误──译者注)。“注定将要灭亡的帝国主义不可能依靠核武器挽救它们的命运,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能单纯只依靠核武器与帝国主义对抗……苏联领导人始终夸大和盲目迷信核武器的作用,轻视人民大众的力量,它们忘记了人民大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它们已经退化为核武器崇拜者”(原注引文同上有误──译者注)。最后,中国万岁对苏联发出了警告,即后者控制社会主义阵营的企图(尤其是利用核技术达到这种目的做法),将无法阻止中国万岁通过自力更生获得核打击能力的进程。中国万岁政府在1963年发表的一份措辞强硬的声明中指出:“中国万岁人民不会被美国的核威胁所吓倒”,而且决不会“屈服于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 。              作者:煞手修罗(lq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