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白手起家创造国美财富帝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37:10
黄光裕,国美集团董事长、总裁,白手起家,经过18年的浴血打拼,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财富帝国。
在最新出炉的福布斯富豪榜上,37岁的黄光裕首度荣登榜顶,被人称为“裕霸天下”。
从一个昔日为人轻视的小商贩,到今天亿万人瞩目的首富,这一路是怎样的机缘与计谋,成就了他的今天?
兄弟姐妹贫苦的童年生活
黄光裕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凤壶村。在凤壶村这个依靠种农田获得粮食和主要收入的村庄,黄家算得上是最穷的一户人家。黄家有四个兄妹。黄光裕是老二,他本名黄俊烈,1969年出生,大哥黄俊钦比他大3岁。大妹妹黄秀虹,小妹妹黄燕虹,分别比黄光裕小4岁和6岁。
黄光裕的父亲常年奔波在外做些小生意,但他的生意并不太好。全家人的生活主要依靠母亲曾婵贞在家里做一些手工活,赚取每月十几块钱的微薄收入。
由于家境贫寒,一家人在村里也经常受别人的欺负。但兄妹几个人在外面受了欺负,回家从来都不吭一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黄光裕八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做饭,做完饭怕烫不敢去把锅盖拿起来,还得去求邻居,说:“姑姑你去帮我把饭锅端起来吧。”
在黄家常见的情景是:哥哥喂猪,弟弟打扫卫生,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等母亲回到家中时,家里的事情已经被打理得很好,哥哥黄俊钦还要跟着母亲去看猪喂得饱不饱。吃完饭没事了,孩子们会说:“妈你坐着休息吧,你累了,我们去收拾。”
最初的灌输是母亲的信仰
父亲成年累月在外面奔波,经常是一个多月才回来一次,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在黄光裕的成长中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母亲对子女家教甚严,但她从来不打孩子。有时生气了也就是严厉地说一说。
黄光裕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能在外面闯祸,不能欺负别人,对人要有礼貌,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关心。黄光裕的母亲经常对朋友讲起黄光裕年幼时的一件事情:那时她抱着黄光裕去镇里的杂食店,用一分钱给他买了两块饼干。黄光裕自己吃了一块,留下一块。 “我要留给哥哥吃。”那时的黄光裕只有一岁。
母亲总是教育孩子们:交朋友一定要讲信用,一定要说话算话,朋友不能欺骗朋友,人品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会有人相信,有人支持。
当黄俊钦、黄光裕还在学校里读书时,每逢学校的假期,兄弟俩就经常到附近的乡镇走街串巷,去收一些塑料瓶子和旧书报来卖,运气好时一天可以赚两三块钱。这种行为对于南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较为常见的,但也称得上是黄氏兄弟最早的商业实践。孩子们从小知道赚钱不易,有看到卖好吃的来了,从来都不向母亲要求。每当春节,母亲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可他们从来都不用掉,等年过完了,几个孩子又都把钱全还给母亲。
16岁与哥哥一起外出闯荡
1985年,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俩决定走出凤壶村,走出汕头,北上做生意。那一年黄光裕16岁,黄俊钦19岁,他们都想外出闯荡。
黄光裕对母亲说:“妈,我要出去做生意。”母亲心里有一丝担心,但她明白,儿子觉得家里穷,就想出来做点事帮助家里,如果她不许他去,他就会不高兴。母亲允许黄光裕跟随哥哥黄俊钦一起外出闯荡。家里拿不出多少钱,她就从外面借来高利息贷款给兄弟俩做本钱。
黄氏兄弟俩最初从事的是一些贸易业务。依靠南方的货源优势,黄俊钦、黄光裕坐火车到内蒙古一带寻找市场,与需要货物的人订合同,然后回广东发货。“如果有人要什么东西,我们便回去采购,将货物发送到内蒙古,就这么简单。”黄光裕回忆说。
兄弟俩外出闯荡,母亲在家里很担心,毕竟行商在当时还被蔑视为“投机倒把”。那时打个电话也不是很方便,“但我知道孩子们品格好,不会去跟别人斤斤计较,不会惹是生非,这点还是让我放心的。”在黄光裕母亲的记忆里,兄弟俩外出,直到后来在北京稳定发展,基本上都没做过亏本的生意,虽然也遇到过一些小风浪,最后都平安渡过了。
短短的两次内蒙古之旅后,黄光裕便对在内蒙古做生意渐渐失去兴趣,开始考虑转移战场:“我觉得那里市场太小,另外觉得那边的人虽然非常仗义,但我有一个感觉:有时他们不好驳你面子,说些大话,但又做不到承诺的事情,我这性格不太适合这种氛围,我喜欢说过的话就算话,要有一个交代。”
黄光裕第二次到内蒙古的时间是1986年1月份。1986年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黄光裕问哥哥,还有哪些大城市更值得去?哥哥给他说了几个城市的名字,北京、太原、上海等等。“我一查地图,北京比较大,所以我就一个人先到北京来了。”黄光裕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北京,他觉得这里非常适合他的性格。揣着在内蒙古攒下的4000元,又连贷带借凑了3万元,17岁的黄光裕跟着哥哥在北京前门的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盘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门面,这就是国美电器连锁店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