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风云录之一:京城创业缔造“帝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14:38
国美风云录之一:京城创业缔造“帝国”
2010年10月03日 22:05:23   李海霞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年仅17岁的黄光裕到了北京,短短10年缔造了国美帝国。原本卖服装的国美,无心之举却成就了黄光裕。他展现出超凡的商业天赋,令人惊叹。
“17岁跟着大哥到北京做生意,一手创建国美,中间经历了多少白眼和辛酸,只有他自己清楚。后来虽然成了中国的首富,但是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并没有消失,剃了一个大光头,一上台就双手抱拳:‘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大哥’。回答媒体提问的时候,也还是有些害羞,说话非常谨慎。那时得知,黄光裕的办公室有400平方米那么大,平时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很少和下属沟通,非常孤独,也非常用功,因为事必躬亲,曾经累得眼睛出血。现如今人在狱中,下属还是原来那些下属,国美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国美……”9月28日晚7时,黄光裕与陈晓旷日持久的控制权之争告一段落后,看到这段文字,观战的网民心中五味杂陈,跟帖无数。
网友在把同情和怜悯一股脑地端给这位身陷囹圄的“悲情英雄”的同时,也在点点滴滴地拼贴着黄光裕和国美的过去,张张碎片勾勒出黄光裕的发迹、辉煌与失控。“剔除外部因素,梳理这些黄光裕和国美之前的轨迹,你会发现,前十年,他缔造了国美;后十年,他在疯狂扩张中,实际上慢慢失去了驾驭国美帝国的能力。昨日之因,已注定今日之果。”曾经多次采访过黄光裕的财经作家张小平这样对记者说。知名经济学者马光远也认为:“这次控制权之争,不是陈晓,是黄光裕打败了黄光裕。”
出身草根
这次控制权之争失利,黄光裕之所以引来网友的同情之声,多与他出身草根有关。
1969年5月,一个叫黄俊烈的男孩降生在汕头市潮阳县凤壶村曾厝一户曾姓人家。在俊烈之上,还有一个比他大3岁的哥哥,名叫俊钦。在俊烈之下,还有两个妹妹:大妹名秀虹,比俊烈小4岁;小妹名燕虹,比俊烈小6岁。兄妹四个原来都是跟母亲姓曾,直到1991年才改回跟父亲姓黄。黄俊烈就是现在名满天下的黄光裕。
关于黄光裕的祖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汕头市潮阳县西胪镇波美村人。因为黄光裕父亲黄昌义是波美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实地调查,黄光裕的爷爷以前是波美村的地主,在村里地位相当显赫。在20世纪50年代初土改时,他们家的土地财产都被没收了,黄光裕的父亲黄昌义作为“地主崽子”自然受到了歧视与欺负,所以他后来不愿承认自己是波美村人。这种怨愤,也影响到了以后的黄光裕兄弟。
从小受到歧视的黄昌义,于12岁时躲到了凤壶村,投靠了村里的一户曾姓人家,学习榨取柿子油出售赚钱。此后,他和曾家的女儿曾婵贞结婚并在凤壶村曾厝定居下来,成为这个小村庄的“倒插门”女婿。
据当地人介绍,黄光裕母亲曾婵贞祖上曾经是泰国有名的侨商,生意做得很大,开了很多店铺,贩卖布料、糖、鱼、豆等,在泰国显赫一时。但无论是父辈的显赫,还是母亲祖上的名望,与黄光裕这一辈丝毫无关,因为整个村子既不靠山也不靠海,生存的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加上是外姓人的关系,全家所分耕地不足两亩,父亲收入微薄,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一家六口人挤在不足14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而房间的隔壁就是猪圈。在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庄里,黄家是最贫困的一户人家。
初闯京城
即使如此,他们从小就接受了经商发家的熏陶和教育。祖辈做生意的故事,那份曾有的富有和荣光,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85年,黄俊钦和黄光裕怀揣着家里千方百计筹措来的 4000元钱,开始出门闯天下。那一年,黄俊钦19岁,刚刚高中毕业,黄光裕16岁,连初中都没读完。黄光裕跟着大哥第一次去内蒙古,是1985年的10 月10日。
之后,17岁的黄光裕在做了一些小生意后,来到北京。最初,他把自己赚的钱全部拿出来,从广东订了一批服装,想做服装生意。想不到的是,很少亏本的黄光裕,这次却彻底搞砸了。由于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服装的尺寸、型号、款式他没有摸准,结果这批服装在北京兜售了大半年,却收益寥寥。
死马当活马医。自己卖不动,黄光裕便想办法找人代销。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找到了一家位于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的名叫“国美”的服装店,服装店分上下两层,总面积不到100平方米。因为不用预付款,卖不掉还可以退还,没有一点风险,服装店的负责人乐意帮这个忙,于是让黄光裕在店内找了个角落挂上了他的积压服装。
来来往往之间,黄光裕便和服装店负责人熟悉了。因为这个服装店生意也不是特别好,店主想把它承包出去。黄光裕一听到这个信息,心里便开始活动起来,他对四处奔波、居无定所的游商生涯已经有了一点厌烦,正想找一个据点让自己从“游商”变“坐商”。
但黄光裕拿不定主意,也没有谈判的经验,于是把尚在外地的大哥黄俊钦请了过来。1986年10月底,黄俊钦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和服装店负责人进行了谈判。最后兄弟俩决定冒一次险,用东借西贷的3万多块钱,把这个店面盘了下来。合同期限最初是3年,并且规定“国美”的门店名字使用权归黄氏兄弟所有。
1987年1月1日,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俩的国美服装店正式开张营业。这也标志着两人正式创业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对服装不太内行,所以刚开始2个月内,店里一边卖服装还一边卖电器。到1987年3月,兄弟俩干脆把它彻底转型成电器店。至于那批滞销的服装,到最后都没有卖完,黄光裕干脆把它们发给员工当工作服。
对于17岁就开店一事,黄光裕曾解释说:“刚开始是为了挣钱糊口,后来变成了一种工作,最后不知不觉就陷进去了。”
商业天才
当时,像黄家兄弟一样做电器生意的,全国有上千家之多,仅在北京一地至少也有数十家之众。黄家兄弟的国美电器店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呢。财经作家张小平分析说,这里面显示了黄光裕商业天才的一面。
说到商业天才,黄光裕在业内有个经典创新之举,那就是在《北京晚报》中缝打广告。1987年7月11日,《北京晚报》中缝里首次出现了“国美电器”的广告。黄光裕曾笑着对本报记者说:“在当年人们的观念中,只有劣质产品和假货才需要登广告,自己选择了一个‘报社都觉得奇怪’的宣传方式。就是那一小条并不起眼的中缝广告,给当年的国美电器带来了可观的宣传效应。登了这个广告,销量一下子提升了五六倍!而且广告效果特别持久,能持续到一周以上,甚至有人从外地拿着晚报来我这里买家电。” 商品信息加报价的广告新模式获得极大认可,国美电器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成几何级数增长。
对于这个创新之举,黄光裕一直沾沾自喜。在国美19周年的年会上,有这样一个重头节目,舞台剧表演:北京晚报中缝广告,成就了一个永恒的第一……
另一个创新是,黄光裕早在创业初期,便无师自通,开始玩起了“资本游戏”。具体做法是:先利用空纸箱吸引来不少顾客,然后向他们收取一些定金,这样手头便有了相当数量的流动资金;而进货时,凭借良好的信用,国美可以“先货后款”,这样就有一个付款周期,当时一般是十几天,这样便产生了大量沉淀资金。这让黄光裕摆脱了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窘境。
随着生意的扩张,黄光裕和哥哥陆续在北京开了多家门店,名称也五花八门,比如“国美”、“国豪”、“亚华”、“恒基”等,看着这些名字,“上帝”闹心,黄光裕也闹心。1993年,黄光裕开始对旗下门店进行整合,几乎一夜之间,他将所有门店都改为“国美电器”,并实施了五个统一:统一名称、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供货,这实际上已经是连锁经营的模式,但当时,黄光裕不知道。1994年,黄光裕受松下公司之邀,考察日本的家电零售业,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连锁呀。”对于黄光裕自行摸索出来的连锁模式,业内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也是后来有人称黄光裕为“商业天才”的因素之一。
从1993年到1998年,国美的销售额从1.8亿元迅速上涨到10.5亿元。10亿元的规模被业内认为是“国美帝国”的雏形。在这期间,黄光裕的大妹黄秀虹、二妹黄燕虹以及妻子杜鹃、妹夫张志铭加盟国美电器。这个阶段,国美电器与黄氏家族是“连体的”,每一个都为国美的发展流下了辛勤的汗水,特别是黄光裕。这也是为什么此次控制权之争,黄家不惜一切代价力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