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公开课反思--zjg20066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21:01:45
今天,教研员来学校听了我的一堂历史课,课后做了细致的评讲。我感觉受益匪浅。
教研员首先指出历史材料的问题。本节课有着运用丰富的历史材料,还原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体验历史的意识。可是材料的选取不是很合理。选取的材料应该充分反映当时的历史史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选取材料时候,也应该考虑到学生学习时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这样材料才能够充分发挥真正的功效。
当教师预感材料达不到期望的功效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地用通俗的语言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留下印象。
我认为表面的现象是材料的选取不当,教师的语言没有起到画龙点睛,使龙飞腾的作用。深层次的,我认为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仍有待提升。第一层,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明确标准所揭示的内容要求,达到能力要求。在这个基础上,仔细琢磨教材,深刻理解。这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第二层,内容有重难层级,教师应该课程标准提炼出一堂课的核心为题。这是一个将书读薄的过程。条约危害,其实可以模糊处理,不需讲解的很细致,学生能够有感触,能解条约的内容就可以。第三层,前两层是教师讲授课的基础,也是选取材料的重要依据。选取的材料的恰当与否,不仅需要考虑材料的内容是否具有典型性,还要考虑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途径,理解接受能力。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第四层,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示。可能材料不是称心如意。材料中有些难懂的历史词语,这时教师几句通俗易懂的话语,顷刻间就可使学生准确理解材料,获取信息。在讲到条约危害时候,用几句形象的话,让学生有所感触理解,即可达到目的,不要讲得过于细致。所以,通俗语言是教学的一种智慧。
其次,导入问题。导入应该起到激趣、衔接、解题、激疑的功效。今天的授课,导入没有达到相应的功效。究其原因,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努力地方向不是很明确。在此之前,导入朝着激趣、激疑的方向努力,而铺垫和解题的方向没有考虑到。这说明一个问题,导入的设计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规律性,通俗的说,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生成知识的规律。学生最多只是空乏疑问,不切合“实际”。
再次,小结问题。本节课凸显了一个问题,在每个重要的学生活动中,学生看了图片,文字材料,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有了一定的感知,可是表述不是很清楚。这是需要教师提供一个小结,帮助学生明确认识。这里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总结点拨提升作用。教师的点拨应该在学生思维瓶颈处,帮助其明确加深认识。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罪行时,学生不约而同展示第一幅图片的内容,教师没有及时调动学生展示其它的图片内容,活动结束后,没有及时地总结罪行,因而学生对罪行的认识是零散的。
最后,整体感知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这节课你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学生挨个起来谈自己的看法。意图是进行整体的感知,可是实际上没有达到应有的功效。因为学生是根据问题提纲来预习课文的。预习提纲很清楚地提及了学生掌握的基本问题。学生只是将这些问题做简单的提取回答,并没有深入动脑筋。因此这个活动没有功效。这个问题提示我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这个活动一改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要心中有数。
我认为以上饿四个大问题是本节课反映出的核心问题。当然,还有其它的细节问题。例如情境活动创设的严谨性,学生应是以19世纪末人的眼光来报道所见所闻所想。板书设计应该要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指明了我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谢谢教研员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