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圈一带”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3:48

2008年11月10日,湖北省委委员、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吕东升主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并作发言。孔铁琼 摄    

    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谋划。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制定一个管宏观、管全面、管长远的科学的总体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湖北省各个时期发展战略核心内涵的基础上,较短的时间内,陆续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等重大战略构想,形成了“两圈一带”的总体发展战略。深入领会和掌握这一总体发展战略,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促进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我结合在组织“两圈一带”战略调研和决策论证中的情况,谈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背景及过程

    (一)湖北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

    湖北对发展战略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于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先后提出并确立了湖北在中部崛起、振兴崛起、走在中西部前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等湖北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有力地推动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圈一带”战略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中部崛起”战略(1987—1995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而地处腹地、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湖北,在国家投资重点东移,人才、资金、原材料等“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下,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大为减弱,在全国的发展位次下降,面临“塌陷”沦为中间“谷地”的严峻挑战。湖北省一批理论工作者和决策服务机构,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于1987年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湖北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对策。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采纳了这一建议,在1987年12月召开的湖北省委四届八次全会上正式提出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1988年12月的湖北省第五次党代会再次确认并完善了这一战略。期间,湖北省委、省政府于1986年提出重点建设“大三角”的思路,即分别以武汉和黄石、宜昌和荆州(沙市)、襄樊和十堰为一角,予以优先发展,梯度推进,带动全省。尔后在1992年又提出以武汉为龙头,重点开放开发长江经济带的思路。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从老工农业基地的实际出发,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经济素质为着力点,坚持效益、速度、后劲三统一,努力增强湖北的经济实力。

    2、“振兴崛起”战略(1995—2001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湖北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同时又面临有后发优势的西部地区的追赶压力。这种态势客观上要求湖北打破梯度推进、跟随发展的常规发展模式,谋求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湖北省委、省政府认为,发展不够成为湖北最大的实际,加快发展是湖北的首要任务,湖北的发展战略必须体现抢前争先、实干快上的精神。同时,考虑到省内外对“中部崛起”提法曾经出现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湖北省委、省政府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多次提到加快实现“湖北振兴崛起”,并在湖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建议中正式提出“湖北振兴崛起”战略。此后,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金三角”(即“大三角”)地区发展、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武汉这个龙头的重大决策,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振兴崛起发展战略的内涵。1998年召开的湖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鄂、外向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抓好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扶贫开发三大攻坚战”,成为统摄全省经济发展全局、筹划引导省内资源配置的总体战略构想。这一战略定位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即以武汉为中心和龙头,大规模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和资本,快速进行产业整合,形成以金融、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水平制造业为支柱的华中最大经济增长中心。

    3、“走在中西部前列”到“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支点崛起”战略(2002——)。进入新世纪,湖北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国家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沿海地区部分省市已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分析了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省省情,于2002年召开的省第八次党代会上对湖北的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走在中西部前列”的战略目标,并提出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此后,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4年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对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九市的发展提出明确定位,九市联动、共同发展。同时提出加快形成以武汉为主中心,以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黄石、荆州、十堰等大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格局。这一战略定位的基本内涵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

    2005年8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要求将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第一次提出“战略支点”的概念。湖北省委在落实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中,提出结合“走在中西部前列”发展战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奋斗目标,并于2007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这一目标。同时,重申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促进襄樊和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增加了支持“一江两线”经济带发展的内容。将战略支点目标的内涵概括为“四基地一枢纽”,即: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背景

    考察湖北省发展战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北省发展战略呈现出明显的“点”—“线”—“面”的轨迹特征。从“点”上看,比较突出“一主两副”(武汉、襄樊、宜昌)和“金三角”(武汉和黄石、宜昌和荆州、襄樊和十堰)等城市;从“线”上看,比较突出长江沿线、汉宜和汉十高速公路沿线;从“面”上看,比较突出“金三角”地区、包括武汉城市圈在内的大鄂东地区,而广大鄂西地区和鄂北地区兼顾不够。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北省内关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呼声起来越高。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省情,先后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构想,形成了“两圈一带”发展战略。

    (三)“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过程

    1、武汉城市圈。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是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从2001年年底开始,湖北省内有关专家开始进行“大武汉”集群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受到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高度重视。在安排武汉市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湖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组织有关力量开展研究,形成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成果,并于2003年组织有关部门起草相关文件,2004年4月作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2006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于2007年2月启动实施。在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过程中,国家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选择部分区域开展改革试验,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的指示,湖北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于2008年年初开展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专题研究,形成了《关于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调研报告》。李宪生常务副省长对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本材料将上级精神与湖北实际结合,较好体现了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可做为我们起草试点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湖北省政府工作专班以该报告为基础起草了试点方案。国务院于2008年9月批复此方案。

    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2008年7月上中旬,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恩施召开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期间,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首次提出建设鄂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设想。在月底召开的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强调“做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起步工作,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会后,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同志分别到鄂西地区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与此同时,罗清泉同志指示省委政研室开展专题调研。湖北省委政研室迅速组织力量进行调研,于8月8日形成《关于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调研报告》。罗清泉、李鸿忠同志均作出重要批示。罗清泉同志批示:“报告很有深度,一些意见也很好,近期可听一次汇报。”李鸿忠同志指示:“省委政研室反应灵敏、思考很系统,调研很有深度,考虑很全面,意见富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这个调研报告可作为前期工作的一个蓝本。”此后,湖北省委决定由李鸿忠省长负责,主持文件起草工作。湖北省委政研室会同有关省直单位于8月底拿出文件征求意见稿,经广泛征求意见后,湖北省委常委会于10月6日讨论通过。11月4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召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决策开始正式实施。

    3、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就提出并实施长江中游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大力推进沿江地区开放开发,促进了沿江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据统计,1995年—2007年的12年间,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了2.7倍、3.9倍、3.3倍和4.7倍,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最具发展活力和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2008年7月,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后,罗清泉、李鸿忠等省委领导多次深入长江沿线地区调查研究。11月下旬,罗清泉同志指示湖北省委办公厅、政研室就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开展专题调研。湖北省委办公厅、政研室迅速组织调研,2009年2月提交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调研报告》。罗清泉同志对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此调研报告很有深度,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制定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指导意见、进而编制发展规划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感谢省委政研室和参与调研的同志们。”李鸿忠同志也对报告作出重要指示:“完全赞同罗书记的批示意见。建议以此报告为基础,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策工作。”目前,湖北省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文件的起草工作,有望近期正式出台。

  二、“两圈一带”战略的基本内涵

    随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的深入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启动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论证与决策,湖北科学发展的大战略逐步成形,即建设“两圈一带”的战略。这一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继承湖北省各个时期发展战略核心内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湖北省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逐步探索形成的,内涵十分深刻,并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一)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内涵

    1、武汉城市圈的内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自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1+8”城市协调发展的各项工作一直在扎实推进之中,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其带动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重点是实现“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2、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内涵。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武汉城市圈建设新的内涵,即“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成为继东部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西部的成渝试验区之后,引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又一“新区”,赋予了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权,具有广泛的实验空间,给湖北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使湖北走到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进入科学发展的先行试验区行列。

    3、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着力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力争到2020年把武汉城市圈建成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具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工作重点是“五个着力”:

    一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内生型改革,综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围绕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提出了改革创新九大体制机制的任务。这九大创新任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主要内涵的改革任务,包括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等六个方面的体制机制;第二个层次是支撑性和配套性措施,包括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三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可以说,总体方案提出了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和重点,提出了“干什么”的问题,但是“怎么干”没有现成模式和现成经验可循,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找准改革的突破口。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力争用5到12年的时间,在武汉城市圈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深化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是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1)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针对开放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实际,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努力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质量。(2)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巩固提升汽车、钢铁、石化、烟草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金融、物流、旅游、信息、技术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农村市场做文章,促进二、三产业和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是载体,抓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改革也要与项目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武汉城市圈按照“开工建设一批、前期推进一批、策划储备一批”的思路,谋划了一批重大项目,有的项目建设已经启动。比如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几百亿,涉及武汉、鄂州、黄冈三市,规划利用分散的港口资源,实现共建共享。这个项目不仅是建设项目,也是改革项目,不仅有利于三市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的发展。还有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都已经启动。还要谋划新的重大项目,探索项目建设的新机制,善于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推进项目建设。

    四是着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武汉城市圈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环境压力重。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快探索一条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减排主要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的市场机制。对新上项目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落户试验区。积极探索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新途径,推进生态补偿和环境资源税制改革,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促进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

    五是着力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发展。武汉城市圈最大的现实是发展不平衡,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在城市圈内不同程度地存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圈内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和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形成以武汉为龙头、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武汉的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决定着试验区建设的进程。武汉市要以国际大都市为标杆,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增强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金融中心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成为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为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多作贡献。城市圈内各市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协作,探索建立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科技对接、交通对接和其他方面的对接合作,使九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合作更加紧密。

(二)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内涵

    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内涵。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指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这一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其基本内涵是以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发达的旅游业为引擎,推动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互利共赢,促进鄂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努力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圈”,实际是把鄂西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的循环系统来统筹谋划。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圈,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圈,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在内的科学发展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鄂西的有机展开。这种发展模式在全国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2、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指导思想。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是简单地强调抓旅游,更深的意图是,以旅游圈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鄂西圈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探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两圈一带、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确立鄂西圈作为中华民族可以永续利用的洁净水资源与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试验示范区、东亚北纬30度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典型示范区的战略新定位,推进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因为旅游业是一种关联性极强的复合产业,不但能推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可带动餐饮、娱乐、商贸、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升农业、林业、工业等产业的附加值;还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扩大就业、传播先进文化等社会功能。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旅游行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二战”以后,旅游业迅速崛起,已超越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而且呈继续发展态势。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后,大众的旅游消费能力将迅速增强,出游成为重要选择;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就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阶段。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将达到2亿人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面对这块巨大的“蛋糕”,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旅游业发展的机遇。鄂西地区最大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品位很高,但多数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就像散落的“珍珠”,没有串成“项链”,无法成为商品。“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有利于充分发挥鄂西独特的资源优势,使旅游业成为鄂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目标与核心战略。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圈域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占全省的38%以上,圈域GDP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提升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4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以上。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壮大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鄂西圈GDP比重的5%。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旅游经济增长,实现年游客接待量1.2亿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60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以上,相当于鄂西圈GDP的8%,使之成为鄂西圈重要的支柱产业。

    远期目标是: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国家典范”。到2010年,力争将鄂西圈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民族文化艺术观赏、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明圈,集炎帝神农文化、楚巴文化、三国文化、土苗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圈,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科学发展圈,使鄂西地区经济更加发达、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其中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居中西部同等城市前列。

    核心战略:一是“和谐共生”战略。坚持共生、共建、共享、共赢,整合圈域生态文化旅游优势资源,通过资源共用、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统筹圈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圈内共生、圈际互融、圈外互动,形成圈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二是“交通先行”战略。优先建设圈域快速高效的交通干线和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圈域旅游目的地的连接通道,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骨架体系,奠定鄂西圈的发展基础。三是“绿色主导”战略。以“绿色”为圈域产业集聚焦点,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兴的生态型特色农业、生态环保节能型工业和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延伸“绿色”产品链,形成“绿色”产业体系,使鄂西圈依托“绿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品牌引领”战略。充分发挥鄂西圈比较优势,创建世界级、国家级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优先打造“一江两山”等世界级、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实现鄂西圈由资源品牌向产品品牌、个体品牌向品牌集约的转化。

    4、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推进路径。一是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以“一江两山”为龙头,以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等六大核心旅游区为支撑,把鄂西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建成武神生态旅游公路、十房高速公路和恩施大峡谷至利川腾龙洞旅游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缩短旅游在途行程时间。贯通鄂西至湖南、重庆、陕西等周边省市的旅游公路,建设神农架等支线机场和重点旅游码头,形成对外辐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特别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激活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同时在生态补偿、土地利用、财税支持、发展激励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旅游圈的发展。四是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加强统筹规划和加大引导性、基础性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旅游业为引擎的产业联动发展和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等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内在发展动力。五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把旅游圈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与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和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功能,促进农(林)业、工业、交通、信息、文化、商贸服务等各类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三)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内涵

    1、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内涵。湖北长江经济带,西起巴东,东至黄梅,全长1062公里,占长江干流总长的1/3,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荆州、宜昌、鄂州、黄冈、咸宁为支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包括沿江七市及所辖25个县(市、区)。2008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创造生产总值7647.2亿元,占全省6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31.03亿元,占全省60.7%,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省2/3。总体上看,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已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轴。

    2、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新一轮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构建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为目标,坚持科学开发、协调开发、和谐开发,努力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与上下游经济区和国内外市场相联结、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融合、外向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相促进、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引领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崛起的新型流域经济带,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战略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协调、社会和谐,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和生态文化示范带,成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成为长江流域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聚集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基本原则:一是整体规划、分段开发。统筹考虑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实行整体规划,分段开发,优先开发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协调推进其他区段开放开发。二是基础先行、重点突破。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以长江航运设施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和沿江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三是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各级政府要加强战略谋划、组织发动和统筹协调。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开发体制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方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型开放开发机制。四是区域联动、开放合作。推动沿江地区、沿江与腹地联动开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现优势聚集,互利共赢。五是集约开发、保护环境。引导要素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岸线资源、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探索符合湖北省情、具有湖北特色的沿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六是产业主导、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促进商贸物流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促进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3、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工作要求。湖北省委强调,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即要有新的目标、新的要求和新的措施。一是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色,在发展模式、发展措施上有新的要求;二是要建立改革创新的工作机制,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充分激发沿江地区的发展活力,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变成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三是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统筹兼顾,使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各项建设协调推进。特别是长江岸线资源十分宝贵,要做好规划,增强战略性和前瞻性,适当留有余地。

    4、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推进路径。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按照高标准、管长远的要求,科学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总体规划,以及交通建设、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配套建立项目库。

    二是实行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沿江开发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对外联合与协作,扩大外贸出口,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破除行政区划、行业界限,探索资源整合机制、产业联动机制、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流域经济开放开发模式,增强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活力。

    四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以武汉新港为重点的长江航运设施建设,打造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依托水运优势,推进陆上交通设施建设,形成以武汉为中心、水陆铁空管联运配套、快速便捷高效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五是推进产业聚集发展。按照集群化、差异化、规模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沿江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是加快沿江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沿江地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重点城市群建设,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积极建设以宜昌、荆州为支撑的江汉城市群,充分发挥两个城市群对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服务功能、辐射功能、带动功能;优化沿江城镇布局,大力提升武汉—荆州段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加强沿江城市经济合作,形成联合更加紧密、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的沿江城市带;以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为突破口,统筹沿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七是实施绿色环保开发。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加强流域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各类污染处理能力。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加强沿江产业发展空间管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青山—阳逻—鄂州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先行区,鼓励发展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工业园区,推进沿江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强岸线利用管理与保护。重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探索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邻域污染双向补偿制度。

    八是强化流域整体联动。武汉是湖北的重要优势,也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和极核。武汉兴则湖北兴,武汉强则湖北强。必须优先支持武汉市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武汉地位,把武汉建成长江中游以及我国内陆最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航运中心,充分发挥武汉对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龙头带动作用。实行区段错位发展,根据长江干流在湖北各区段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将沿江地带划分为鄂东段、荆江段、鄂西段沿江经济走廊,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探索区域联合开发的有效途径,选择黄石市与对岸的浠水县开展跨江联合开发试点;鼓励腹地企业向沿江核心区聚集发展,发展“飞地经济”,引导不同行政区政府在财税收入上建立利益分成机制。

    九是完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和导向作用。在现行体制下,政策扶持仍然是调动社会资源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省里将出台有关政策,从财税、金融、产业发展、节能环保、土地利用、科教、人才等方面,支持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四)“两圈一带”的内在关系

    把握“两圈一带”战略内涵,还必须弄清“一带”与“两圈”的内在关系。“一带”与“两圈”不是一个相互割裂的“拼盘菜”,而是一个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战略体系。其内在关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一带挑起两圈”。武汉城市圈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区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对武汉城市圈的呼应和拓展,而长江经济带是贯穿全省东西的纽带、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轴,具有肩挑鄂西和鄂东的“扁担功能”,是带动“两圈”、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长江经济带将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机串联为一个整体,湖北将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两圈一带、双轮驱动”新格局。这种格局将是湖北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的局面。

    第二句话是“三者各有侧重”。 这一战略覆盖全省地域,又根据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特点,各有侧重,以利于发挥各地优势,整合经济资源,形成集成发展优势,优化空间开发结构。鄂东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交通区位、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在这里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侧重点在于发挥经济资源的综合优势,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鄂西地区最突出的优势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在这里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圈,侧重点在于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大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探索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湖北长江经济带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轴,生产要素比较集中,特别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加快这一流域的新一轮开放开发,侧重点在于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建设沿江现代产业密集带,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句话是“统一于科学发展”。“一带”和“两圈”从各自不同实际出发,找到了开发特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发展理念上都体现了“两型”思想,在发展路径上都坚持改革开放、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在发展目标上都是围绕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使湖北走在我国中西部前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三者作为一个战略体系,具有激活、集成、品牌“三大效应”,将产生“1+2>3”的系统力量,增强湖北发展动力,提升湖北整体实力。三者统一于湖北科学发展、振兴崛起的伟大进程中,将形成特色道路与共同目标的有机统一、统筹发展与重点发展的有机统一、“好”与“快”的有机统一。

 三、“两圈一带”战略的重大意义

    “两圈一带”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推动科学发展上新水平的重大决策,对湖北当前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两圈一带”战略在政治上是“一着高棋”。为什么说政治上是“一着高棋”呢?因为湖北省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城独大”、“东强西弱”。具体来说,就是武汉市在全省城市体系中首位度较高,而周边城市发展滞后;鄂东地区发展较快,而鄂西地区发展较慢,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利于全面调动各地发展的积极性,必须加大统筹发展的力度。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目标,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推动一江(长江)两线(汉十、荆襄高速)经济带建设”、“进一步增强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等发展思路,对促进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如何进一步调动全省积极性,统筹武汉城市圈以外8个市州(林区)的发展、缩小湖北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把既非武汉城市圈成员、亦非“一江两线”的地区融入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这既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湖北省委、省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在建设武汉城市圈试验区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形成 “两圈一带、双轮驱动”的大格局。这一战略将武汉城市圈以外的8个市州(林区)全部囊括进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省特别是鄂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全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二)“两圈一带”战略使湖北推动科学发展有了载体和抓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抓发展必须有载体和抓手,否则容易停留于口号、容易落空。“两圈一带”就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从湖北省情出发,精心谋划的载体和抓手。这一载体和抓手对于推动湖北科学发展可谓“一石三鸟”:

    一是有利于充分激活经济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然在蔓延加深,湖北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但我国和湖北省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根本改变,湖北发展的有利条件没有改变,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机遇。湖北建设“两圈一带”,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可以充分激活全省经济资源,充分彰显湖北综合优势,抢抓中部崛起、产业转移、国家宏观政策等重大机遇,谋划大项目,吸引大投资,撬动大市场;同时,可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跨入“万亿元俱乐部”行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必将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将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业大发展,提高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加快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必将促进“黄金水道”的开发利用,促进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建设“两圈一带”,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而且可以带动人民群众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将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经济能够永续发展,人民群众共享富裕生活、共享碧水蓝天。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大力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链,不仅能带动基础设施改善,还可扩大就业、富民富乡、传播先进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加快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长江水资源,实现人水和谐相处,通过打造沿江产业密集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带,带动全省更好更快发展。建设“两圈一带”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三)“两圈一带”战略使湖北对外开放有了金字招牌。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区域过去长期在东部地区,湖北由于地处内陆,经济外向度低,市场化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影响了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湖北省委、省政府争取中央批准设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使湖北走到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国家赋予武汉城市圈改革创新先行试验、率先突破的权力,这比给钱给物更重要,实际上是给了湖北及武汉城市圈一个很大的政策,就是可以大胆地试验探索、大胆地改革创新,从而获得巨大的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武汉城市圈试验区是最大一块金字招牌,可以吸引世界目光,吸引生产要素向湖北聚集,促进湖北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的另两个金字招牌。鄂西地区具有许多国家级、世界级的生态文化资源,品位之高、分布之广世所罕见。通过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圈,把这些“珍珠”串成“项链”,将极大地提升鄂西的名气,吸引国内外的资本、人才向这里集聚。湖北沿江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配套能力,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具有长江黄金水道的特殊优势,具有稠密的人口和广阔的市场,对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必将产生“搅动效应”,扩大湖北对外影响,加速湖北经济与长三角地区经济、与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融合进程,推进全省对内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四)“两圈一带”战略使“战略支点”更加稳固。中央要求湖北加快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湖北省九次党代会确立了以“四基地一枢纽”为支撑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思路,即努力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从现实看,这些“基地、枢纽”的主要依托点是武汉城市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湖北省委、省政府在着力抓好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同时,一直在谋划如何加快省内其他地区发展,使湖北的发展由“重点突破”变成“多点支撑”。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同志多次深入鄂西调研、深入沿江地区调研,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构想,得到全省上下一致认同,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干劲倍增,各地发展的积极性高涨。“两圈一带”战略覆盖全省区域,有利于激活各种经济资源,形成湖北发展的新能量和新支撑点;有利于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湖北综合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武汉城市圈、湖北长江经济带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加快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进程。

    总之,“两圈一带”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和湖北实际的重大战略。荆楚大地上,新一轮大发展的序曲已经奏响,大幕已经拉开。我们坚信,湖北人民意气风发、重铸辉煌的时代即将到来、正在到来!(原载《政策》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