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投资天才炒股秘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7:18

福斯特·弗赖斯:卖出“热”股票

2010年09月25日11:52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6) 字号:T|T

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管家,成长股投资大师

要趁股票正富吸引力时抛出,如果卖出的是坏股票,说明我们没有找到更好的股票

初涉股票市场时,福斯特·弗赖斯(Foster Friess)输得一塌糊涂,却从此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当时他年仅19岁,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1974年,弗赖斯自己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诺贝尔基金会成为了弗赖斯联合公司(Friess Associates)的第一个客户。

由弗赖斯联合公司管理的白兰地基金(Brandywine Fund)创造了几乎令人疯狂的业绩。

自1985年创立之日起到1997年11月30日,白兰地基金的投资回报率竟高达710.2%(年均回报率为19.2%),远远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所达到的544.3%(年均回报率为16.9%)。若以美元来计算,两者的收益差距超过了初始资本的1.5倍。

伯乐相马

福斯特·弗赖斯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伯乐”。他选出潜力股,在其他投资者发现它们之前抢先买进,等到大家趋之若鹜的时候再将其高抛。他的投资原则有3条:

1.不要投资于股票本身,而是要投资于某个公司。

2.一旦持有某只股票,不要在乎它过去的表现,而要注重其未来发展趋势。

3.如果另有一只股票比你现在手中的那些涨势更快、涨幅更大的话,就果断地卖掉手中的股票,买进更具潜力的那只。

弗赖斯在1997年2月的《金钱》中总结了自己的投资策略:“我们总是在寻找那些即将令所有投资者刮目相看的公司。”那么,他们如何寻找那些有潜力的公司呢?弗赖斯公司拥有一支眼光颇挑剔的专业团队,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价格和盈利均创新高的股票上,并对它们进行深入的调研。

寻找新高

“我们调查团队跟踪的目标主要是些收益或是股价创新高的上市公司,每天我们都会仔细阅读《华尔街日报》的股市专栏和收益报告。哪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创了新高?为什么?哪些公司的收益刷新了纪录?为什么?

“如果某家公司宣称其经营业绩良好,销售量提高了25%,使得收益率增长了30%,我们就会打电话过去询问原因:收益增长的驱动力是什么?是新设了分厂吗?是推出了新产品吗?是采用了新的管理方法吗?是公司内部有变化吗?还是汇率变化、利率变化或产品价格变化等外部因素所致?越了解公司的内部情况,我们赚钱的几率就越大,因为在分析宏观影响因素方面,其他投资者也费了不少心思。”

“有时,我们费了很大劲才弄到的信息,可能会被人怀疑来路不正。有一次我们卖出了一只股票,那一回做得实在是太棒了。”弗赖斯说,“因为在我们一抛出以后,股价紧接着就跳水了。”

因此,消息的得来不是靠别的,是靠花时间到各个商店调查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这种投资调查的方法,用弗赖斯的话说,就是“自下而上的投资调查”。

不可能尽善尽美

进行成长型投资要求你做得非常优秀,但不是十全十美。弗赖斯认为,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他说:“完美主义者憎恨出问题,讨厌犯错误,他要把错误彻底摧毁,完全铲除;而追求优秀的人是可以容纳错误的,能够吸取教训,让形势得以改变。一旦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就将它视为改变的机会,以便在今后做得更好。”

“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在大多数情况下判断正确,而不是永远不出错。在我们这一行,”弗赖斯说,“如果有60%的投资你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即使你选的其余40%的股票价格都在跌,你也能够赚到相当一大笔钱了。我们的研究表明,赚钱最多的5只股票可以完全抵消其他股票所有的损失。”尽管如此,受挫的经历还是会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1997年第一个季度,白兰地基金有6次重大的投资失误,导致了1.36亿美元的账面损失。

留意潜在变化

除了仔细严格的调查,成功的成长型投资还要求人们有与生俱来的敏锐眼光,在大势变化的早期就能识别出来,并能判断出它可能对公司产生什么影响。

“每当一个产业发生变化,并影响到人们对它的理解时,就是市场机遇来临之时。到底有什么样的变化?有哪些公司不仅是在顺势而上,而且还在变化的浪潮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弗赖斯说,“与其说我们是证券分析家,还不如说我们是明察秋毫的侦探。”

投资就像做一道智力题。“你要尽力收集所有的市场信息和财务数据,综合判断出这些人能否领导、组织并成功创建一家新的企业,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这种思维方法有时还能激发一个人发掘新事物的能力。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许多年前就曾说过,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在当今的投资业的确是这样。

正因为对局势变化非常敏感,弗赖斯联合公司才能选中一家当时名气不大、后来却把握着世界手机销售市场的批发商。这家批发商所销售的手机都是由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和NEC等几家公司制造的。

当时,弗赖斯手下的调查人员得知,这家批发商是第一家得到中国政府许可进入中国市场销售无线通信产品的公司。弗赖斯联合公司在1997年1月刚买进这只股票时,平均成本是14美元,而到了同年9月,股价已涨到50美元,涨幅高达227%。

趁热打铁快出手

在把握出手时机方面,弗赖斯的观点是,要趁着股票正富吸引力的时候抛出。“我们要卖出的都是好股票,”弗赖斯说,“根据我们的‘淘汰理论’,如果卖出的是坏股票,那就说明我们没有找到更好的股票。”

弗赖斯买卖股票的天赋足以让任何对手气馁,他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获得丰厚的收益。而大多数投资者,甚至包括职业投资者,比起弗赖斯来就相形见绌了。

观察家们把弗赖斯比做蜂巢中酿蜜的蜂儿,都以为它不会飞,但它竟然飞起来了。听到这个比喻,弗赖斯表示感谢,他说:“多亏有这么多不断开发出新产品的公司,我所酿成的蜜,都是从他们那里采集来的。”(摘自《超越华尔街》一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约翰·特雷恩著,有删减,标题为编者加,艾经纬整理)

福斯特·弗赖斯小档案

弗赖斯出生在威斯康星北部的一个小镇,喜欢穿熨烫平整的牛仔裤,戴牛仔帽,酷似万宝路广告里的西部硬汉。

弗赖斯在家乡的一家报社做过记者,从中学到了快速收集各种资讯的本事。那家报纸名叫《粮湖(威斯康星)纪事报》,他主要负责报道当地婚庆消息和讣告。

他在军事情报局做了一段时间的行政工作,负责对秘密工作人员进行忠诚度调查。弗赖斯因此练就了敏锐而苛刻的眼光,这正是成长型投资所必备的条件。

如今,福斯特正热衷于和妻子共同打理他们1992年共同成立的家族基金会,该基金会的主要收益用于慈善事业

菲利普·卡雷特:百岁老人喜欢冷门股

2010年09月24日23:56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5) 字号:T|T

  先锋基金创始人,“老版”巴菲特

  [1.分散投资,及时评估

  2.不要听“内部消息”

  3.股市高位投资债券

  4.好公司可以长期持有 ]

  菲利普·卡雷特无疑是经历最丰富的投资家:他20世纪20年代初就进入了投资领域,已经在金融市场上打拼了67年。

  尽管已经年届百岁,他仍然每天早晨很早就来到自己的办公室。他和两个儿子、一个孙女以及几位雇员一起管理着超过2.25亿美元的私人投资(1988年才从家族之外聘请了一位CEO)。这位老人看上去依然精力充沛,宝刀未老。

  他的脸敦实而慈祥,布满了深深的皱纹。他经常轻声地笑,身上散发着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亲和力。

  卡雷特的办公室位于纽约42街一座古老的艺术装饰风格的大楼里面,正对着中央车站的南出口。他的办公桌上方的墙壁上挂着一个标牌,写着“天才的桌面都是零乱的”。

  55年的复合收益

  卡雷特1928年5月成立了先锋基金。当时大约有25位股东,都是他的家人和朋友。他管理这个基金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直至退休。在那55年的时间中,先锋基金的年复合收益率为13%(如果从大萧条的低谷算起则为15%)。

  这意味着如果有人在基金成立时就投入10000美元,并且将每年收到的投资收益重新投入到基金中,那么到卡雷特退休时,他就能得到超过800万美元(当然,在20世纪30年代初这笔投资将承受50%的损失)。今天,13%的回报率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但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这种回报率还是相当可观的。无论如何,长期保持一个即便很低的复合利率也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现在先锋管理公司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而且卡雷特只持有该公司很小一部分股份。最初,先锋基金是由他独立运营的;后来,他兼并了这家管理公司并将该公司大部分股份出售。

  先锋基金董事会中曾同时有三位八旬老叟:卡雷特本人、杰罗姆·普雷斯顿(Jerome Preston)和菲尔·库利(Phil Cooley)。有时股东们怀疑这三位耄耋老人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卡雷特始终对打消这种怀疑信心十足:他坚信年龄可以带来智慧。

  投资偏好

  “我喜欢在场外交易市场上交易的股票。不过,我比大多数人要保守。许多人认为‘保守’意味着通用电气、IBM等。但是我选择的都是些不怎么热门的股票。在场外交易市场交易的股票不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那样容易受到操纵,也不易受大众心理影响。

  在这一点上,卡雷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老版”的沃伦·巴菲特。的确,他们在外表上也很相似:圆脑袋并喜欢咧嘴微笑。两人都有一种反叛的性格:他们寻找没人想要的东西。两人都比较喜欢诸如自来水公司或桥梁公司之类的冷门股票,而且不在意这些股票被市场长期冷落。特别是,他们都具有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应有的耐心。许多年来,他们都保持定期交流。

  卡雷特喜欢那些盈利不断增长的股票,但补充说:“如果一个公司的盈利已连续15年增加,那么下一年的情况很可能会比较糟。”

  “我喜欢阅读好的资产负债表。我收到大量年报。我全部都看,至少也要快速浏览一下。如果报表中权益比率很低,或者流动比率很低,我就不会再看下去。我不想看到负债的字眼,而且流动比率至少要大于2。如果这是一家公用事业公司,我希望看到合理的财务比率、有利的市场板块及良好的监管气氛。”

  由于我自己有一个原则——我们应该实地检查一下我们所感兴趣的公司的实物资产,因此,我问卡雷特他是否去过玛格玛电力公司。他说他去过。“原来的玛格玛电力公司位于旧金山以北的盖瑟斯地热田地带。公司所在的地区太迷人了,你能看到蒸汽从地面滚滚升起来。”

  我问他,就市值或销售额而言,他感兴趣的公司的最低限度是多少。“我没有一定的标准。不过,我一般更偏好那些有几百或几千股东,并且市值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我喜欢‘收藏’一些稀奇古怪的小公司的股票。我有一些一家名叫‘弗吉尼亚自然桥梁’的公司的股票。高速公路都架在桥上面,因此你如果想要看一下桥就要下到山谷中去,从那儿你能抬头看到它。桥下面的土地归公司所有。该公司有一个餐馆和一个汽车旅馆。人们经常去那儿待上一两天。弗吉尼亚州早晚会有一届挥金如土的政府以远高于市价的价格买下这家公司。而且,我也并不介意持股等待。”

拉尔夫·万格:寻找好的小公司 走在趋势前面

2010年09月24日23:58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3) 字号:T|T

  橡子基金总裁,发掘潜力公司的大师

  1960年,拉尔夫·万格涉足投资业,在成立刚两年、总部位于芝加哥的哈里斯联合公司(Harris Associates)工作。

  他说他之所以喜欢投资业,是因为这一行报酬丰厚而且“不是太辛苦”。他一直在这家公司做证券分析师兼投资组合经理,直到迈克尔·B·哈里斯创建了橡子基金。万格担任了橡子基金的投资组合经理,并于1977年2月成为总裁。

  发现休斯敦石油公司对橡子基金和万格而言是至关重要的。1973~1974年股市崩溃时,由于不断发现新的油田,休斯敦石油公司价格仍然保持坚挺,从而,如万格所说,“拯救了橡子基金,使其免于崩溃。事实上,如果没有这只股票,橡子基金就不可能有今天”。

  投资哲学

  万格的投资哲学有两个要点:

  1. 寻找好的小公司,这些公司比大公司更有投资价值。

  2. 识别主要趋势,并购买能在趋势中受益的公司的股票。不过,万格和T·罗·普赖斯有所不同,后者只寻找趋势的领导者。

  万格积极寻找有潜力的小公司的做法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这实际上是利用了芝加哥大学的罗尔夫·本茨(Rolf Banz)于1978年提出的“小公司”现象。本茨教授发现,低市值公司股票的收益率超过了市场平均水平,即使经过风险调整——考虑到小公司往往风险较高——也是如此。

  万格“想购买那些没有完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小公司的股票,然后等这些公司不断成长直到完全实现其经济价值再抛出。散户往往会在小公司还没有完全实现经济价值时就抛出,并买进那些完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成熟的公司,因此他们常常成为我们交易的对手方”。

  为了发现有潜力的小公司,万格从全国各地的能人异士以及较小的经纪人公司那里广泛收集信息。他每年都给那些向他提供有用情报的人或机构送红包,他将其称为“红A”奖金。“许多机构的投资组合经理喜欢说华尔街的研究没什么用。”他说,“但他们每天还是要接三十几个华尔街的电话。”

  了解趋势

  “我发现人们的生活方式真的变了。”万格说,“20年前去参加宴会,几乎每个人都是一手夹着雪茄,一手端着一杯马提尼酒。早晨早早起床,然后去公园慢跑,这在当时会被认为是荒唐之举,中年人没人有这种习惯。但是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如何变。如果当时医生知道未来是这样子,那么他们早就从心脏病学转到运动医学了。”

  “这对人们的休闲方式和花钱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现在有更多的老年人的背和膝盖不好——这需要治疗,因而给许多人带来了赚钱的机会。”

  由于计算机的出现,投资业本身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

  “确实如此。”万格同意这点,“指数基金、数据库,太恐怖了。总有一天,你只花80美元就能够在电脑专卖店买到一套‘投资组合经理’程序。你可以将你知道的所有信息都输进去,我自己也就失业了。我们正处于一场从未停止过的革命的中间阶段。”

米凯利斯:不把投资回报最大化放在首位

2010年09月25日00:00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第一太平洋(601099)顾问公司主管,净资产收益率的倡导者

  “你在投资时必须想到市场有可能会发生百年不遇的暴跌。这似乎是不大可能的,不过,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时,你首先要做的是生存下去。”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信条是购买价格低于实际价值的资产。乔治·米凯利斯对此做了一点变异:盈利能力和资产一样重要,因此要尽量购买市盈率低的股票。如果合适,米凯利斯以等于或高于资产价值的价格购买盈利能力非常好的公司的股票。

  米凯利斯说,他的做法很容易理解。他看好的公司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它们都是高利润的企业:一般地,这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很高。而且,高净资产收益率应该具有可持续性。

  2. 它们的盈利能力不受商业周期的制约。

  3. 它们成功的原因是可以确认的。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5%~30%通常是有很好理由的。如果他看好的公司有这么高的回报率,那么他总是希望找到这些理由。找到理由后,他还要评估这种高回报率的可持续性。然后,他才会对整个投资有足够的信心。

  米凯利斯不喜欢负债经营。他所持有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在15%左右,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份股平均为25%。利润高的公司一般没有太多债务,而且这些公司中有债务的公司的负债水平也有下降的趋势。因此,这些公司的安全性有额外保证。而且,如果出现好的投资机会,那么那些现金比较丰富的公司就能抢先抓住机会。

  由于强调高净资产收益率和低负债率,米凯利斯没有投资过初创企业和那些多年以后才会有(但是也可能没有)盈利的公司。他持有的公司都是有着很长的稳健经营历史、业绩良好的公司。

  “产生现金的能力是衡量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例如梅尔维尔公司(Melville),我们从1970年起一直持有该公司的股票。你能想象一家总资产在3.5亿美元左右的公司10年内竟然产生了20亿美元的现金吗?梅尔维尔公司做到了这一点。梅尔维尔之所以能如此出类拔萃,是因为其所处的行业具有很高的进入门槛,它在这个行业里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保持高度流动性

  米凯利斯坦言他不会把投资回报最大化放在首位,因为他风险承担能力有限。他保持高度的流动性:其资产组合中的现金头寸最低为10%。在1987年大崩溃发生时,他的现金头寸为20%,而1988年中期为18%。“你在投资时必须想到市场有可能会发生百年不遇的暴跌。”他说,“这似乎是不大可能的,不过,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时,你首先要做的是生存下去。”

  米凯利斯尽可能避免遭受重大损失,而且在股市开始突破上行时,他也不介意业绩低于平均水平。不过,他管理的基金业绩一直非常稳定,基金的回报率从1973年到1988年只有一个季度是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增长率。在可怕的1987年第四季度,他的基金仅下跌了13.5%,而同期标准普尔指数下跌22.5%。

  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反应很敏捷的人。“我知道这一点,”他说,“但我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样我就不至于被难以避免的挫折吓跑。”米凯利斯没有买过十分火爆但波动很大的成长型公司股票。

  米凯利斯关注着大约300家公司,但只有当一家股票看起来特别便宜时,他才会考虑买进。米凯利斯通常对每只股票都有一个目标价位。当股价跌至目标价格以下时,他就开始购买;价格越跌,他买得越多。他说,他从不奢望自己全部或大部分股票都是以最低价买进的,因为他可能会买得太早,但是他希望当股票跌至谷底时他仍然有资金继续买进。

  当股价略有高估,米凯利斯就打算卖出了。他有时也怀疑自己太急着卖了。他把自己形容成一个“一垒打选手”,总是见好就收,从不刻意追求“二垒打”或“三垒打”。

  在购买一只股票时,米凯利斯喜欢分批建仓。“要对一只股票的走势产生‘感觉’,你需要先持有它一段时间。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他说。

  他很少依据某种概念投资,例如,“美国正在老龄化,因此投资在……拐杖产业。”我建议说。米凯利斯笑了。

迈克尔·斯坦哈特:最有名公司最容易投机过度

2010年09月25日00:01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斯坦哈特对冲基金创办人

  迈克尔·斯坦哈特所管理的资金第一个20年的收益率之高,在整个投资史上也是凤毛麟角的。

  如果你在1967年7月斯坦哈特管理的对冲基金——斯坦哈特合伙公司(Steinhardt Partners)成立伊始就投入10000美元,那么20年后你就可以拥有100万美元。要是以年复利率计算,在扣除佣金后,投资的年复利回报率高达27%。

  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策略型交易者

  斯坦哈特可以被称做策略型交易者。首先,他形成一种大的和总体的概念——普通投资者在读报的时候也都会形成这种概念:日元将对美元升值、通货膨胀将恶化、石油股反弹的时机已经到了。

  有了一个总的概念性框架,斯坦哈特着手寻找个股。由于付了那些佣金,他会不断接到华尔街打过来的电话,向他提供一些可能有利可图的交易的消息。“我们将调低对通用电气下个季度的盈利预期!”“花旗将调高巴西的信用等级!”华尔街的一些公司影响力非常大,他们的看法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市场走势。

  当这些公司的主要分析师有新的想法时,斯坦哈特希望自己能接到“第一个电话”(first call)。这倒不是因为这些分析师的观点一定对,但是只要那些在斯坦哈特之后接到这些分析师电话的人认为是对的就足够了。

  对于斯坦哈特这样一个短线投机者来说,当下正在发生或近期将要发生的事情才是现实。长期内发生的事情,那些着眼于长期的华尔街研究报告,都是将来的事——虚幻世界。

  斯坦哈特说:“我是多么羡慕那些可以持有一只股票达几年时间的投资者!他们可以为了很久才有可能发生的事而一直这样等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成功的投资者会比我更少碰到单笔交易回报率为两倍或三倍的机会了。我总是见好就收,不过,我的大部分利润都是在持有了一年以上的投资品种中赚到的。”这也是斯坦哈特“方向性”下注的时间长度,比他所做的那些大量交易的期限要长。

  但是,斯坦哈特的成功更多地归功于短线交易。他还对整个市场的短期走势进行投机。他可能借钱做多,也可能持有净的空头头寸。

  斯坦哈特管理的最早的对冲基金——斯坦哈特合伙公司,在他有把握时也会充分利用杠杆。这里有一些例子。其中之一就是前面提到过的1983年快速出击IBM的股票。另一次是在1981年,斯坦哈特确信中期国债将有大的涨势。斯坦哈特用基金掌握的5000万美元现金以及借来的2亿多美元购买了价值2.5亿美元的五年期美国国债。然后,他焦急地等待着利率的下调。(当时,该基金账面上出现了1 000万美元的亏损。)那时他失去了一些客户,但最终他赌赢了:2.5亿美元——其中基金只投资了5000万美元权益金的债券投资赚了4000万美元。

  交易技巧

  “我管理的基金从不持有我没有把握的头寸,”斯坦哈特说,“如果有分析师递进来一份报告,我会考虑5分钟时间,然后做出决定。分析师做出预测,一些公司下季度的盈利将增加,还有一些公司的管理层将发生变动,或诸如此类。我倾向于被动管理——将一大部分决策权交给分析师。如果事情没有办妥,我会反复仔细检查那份分析报告。我的主要角色是总指挥,确定基金可以持有的总头寸以及能接受的风险水平。”

  “我将我的角色看成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资本回报,而不是拘泥于一种特殊的交易风格。我每天都问自己风险报酬率(risk-reward ratio)是否符合要求。我有四五位交易员负责和80~90个经纪人打交道,这样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利用华尔街的信息。如果只做长线交易,我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斯坦哈特告诫那些想买低价股(指那些价格处于阶段性低位的股票)的投资者:那些股票还可能会继续跌下去。投资者必须考虑市盈率、工业发展势头、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处境,以及许多其他因素。

  “我基于基本面的长期前景选择长线投资的品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必须持有这些头寸到一定的时间。我经常对下属说,要将投资决策建立在长期基础之上,即使你要赌的事件可能不会发生。我常试图判断市场会对长期展望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巴尔·罗森伯格:将市场人气量化

2010年09月25日00:03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投资组合管理大师,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

  股票市场中的任何细节和随机事件几乎都逃不过巴尔·罗森伯格的眼睛。“我们在探寻一些基本模式,希望从中发现投资机遇。”

  巴尔精辟地总结出自己的投资策略。这种策略完全由电脑完成的——电脑每天要过滤数百万条数据信息,并从中筛选出要买入或卖出的股票。

  真是想象不出还有谁能比巴尔更适合做这项艰巨烦琐的工作。巴尔是一个颇有才气的佛教徒,也是一位在投资界赫赫有名的投资经理人。19世纪70年代,他把“风险理论”从象牙塔中搬出来,并运用到了投资实践中。

  曾经是经济学副教授的巴尔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家投资公司——巴尔·罗森伯格联合公司(Barr Rosenberg &; Associates,简称 BARRA),并率领旗下一批专业人士步入了投资业的新纪元。1978年,他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誉为“现代投资(000900)组合理论”的一代宗师。

  定量分析

  巴尔的电脑决策战略也不是很高深,还不至于让没有数学天赋的人望而却步。在那一串串长长的计算机代码和复杂的数学公式背后,有三条基本原则。

  这三条原则是:1. 认真并且快速地分析上市公司、市场和投资者的心态;2.不必掌握所有的信息,只要掌握其他投资者尚未发觉的信息即可;3.分散化投资。

  1985年,巴尔卖掉了他在BARRA的股份,随后又创立了RIEM公司。

  这家新公司的经营理念就是:即使整个市场从大体上说是有效率的,但是,利用安装了适当程序的计算机,你仍能辨别出无效率的股票价格(价格被高估或者低估),从而发现投资机会。

  这办法有效吗?

  “公平地讲,我认为我们击败了市场。”巴尔宣称。从1987年7月RIEM创立之日起到1997年11月,它下属的美国小型公司基金(U.S. Small Cap fund)收益增长率为17.5%(税前),大大超出了罗素2000指数公布的11.6%的平均水平。同属RIEM旗下的美国核心股票基金(U.S. Core Equity)自1985年6月创立以来到1997年11月为止,所公布的年收益增长率为17.9%,比照16.8%的同类综合标准只超出了一点点——扣除税费后,利润差距微乎其微。

  RIEM通过“市场中立”战略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也就是开发那些与大盘走势不相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股票,从中获取利润。1997年11月之前的5年间,RIEM的“市场中立”类投资组合年收益增长率比照其同类标准高出了将近12%(税前)。

  巴尔指出,定量分析投资法有助于提高普通投资者成功的几率。如今,普通投资者不必投资数百万美元来添置计算机或通信技术设备也能运用定量分析法来炒股,他们只需要选定适合于自己的股票样本即可。

  巴尔认为选择小盘股胜算会大一些,因为机构投资者并不关注这类股票,他们紧盯着的是那些大盘股。在这种大盘股上,几百万美元的资金根本不足以抬高股价。“显而易见,如果你关注那些发行量和流通量都比较小的股票,你的机会就更多,而且,公司经营中有什么变动情况,你也比较容易看到。”巴尔说。

  评估模型

  自从1985年公司开业以来,RIEM一直使用着一种“评估模型”,到现在,模型版本已经换了好几代了。

  这个评估模型把全美所有的公司分为166组“相似行业”,各行业下又根据信息程度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以便进行相互比较,并与市场平均值进行比较。

  总共算起来,评估一个公司的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销售情况要考虑的因素有190种之多。最后,系统还要对5000多家美国公司和7000多家外国公司分别作出评价,从而得到最终的分析结论。

  我们的目标是:利用RIEM评估结果与当前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来击败市场。根据过去相似情况下市场对于价差的反应速度,可以计算出预期的“超额收益”。RIEM的定量分析人员还给它起了个奇特的名字,叫做“评估阿尔法”。在投资界,内行人都知道“α”这个希腊字母代表着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加里·布林森:组合投资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2010年09月25日00:04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全球资产配置大师

  1966年,当布林森这位未来的“全球资产配置之父”考进大学的时候,他对证券市场还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事物。

  在西雅图大学念三年级时,布林森的计划发生了改变。连他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突然之间,他就对金融市场着了迷。

  他的第一笔投资是买了10股东部航空公司的股票。

  正是这第一笔投资,折射出布林森透视市场前景、预见商业发展的天赋。这笔投资让他小赚了一笔,虽然不是很大的一笔钱,但重要的是,这次成功坚定了他的信念,一定要稳稳抓住金融市场跳动的脉搏,好好大干一番!

  布林森的全球化之梦

  布林森的蓝图听起来很简单:把组织成员按技术特长归类,管理不同类别的资产,而后就依靠他们在这些不同的投资类别中去发掘超额收益——也就是专家们说的“阿尔法”。

  布林森关于资产配置的想法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当时,旅行者公司对美国以外的市场的实质接触还不多。但1974年那场股市的倒退大潮坚定了布林森的信念,让他看到当时投资界所盛行的分散投资手段已经黔驴技穷。

  他亲眼看到一个由基本面良好的中小型公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在9~10个月的时间里损失惨重,几乎无以为继。这些铁的事实都说明,在单一资产类别中进行分散投资确实存在着局限性。

  布林森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市场的投资理念大多还集中于那些由最优质的股票和债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的时候,他便构建了目前这种资产配置的方法体系。

  布林森一直希望建立自己的全球性的投资公司,终于,在1981年,布林森离开了旅行者公司,另立门户。他创立了第一芝加哥投资咨询公司,也就是布林森合伙公司的前身,而这还得仰仗芝加哥第一银行的大力支持。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应当把你的投资组合看做不同类型资产的混合。而且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混合的程度越高,所能取得的投资回报就越好。”布林森说,“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的人鸿运当头,买彩票都会中。也确实有人把筹码都押在某一只股票上,结果大赚了一笔。但如果从投资的总体情况来看,就会发现,一种分散性的投资组合、各类投资资产的混合,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四条简单原则

  学者们往往长期陷于对理论的深思熟虑,而容易忽视现实中投资者们的热切期望;另一方面,许多投资管理人又瞧不起学者们的理论成果,认为他们都是在象牙塔里纸上谈兵。

  而布林森的特殊才能就在于能够跨越学术和实践两大领域,既能抓住抽象理论的精髓,又能将其付诸实践,重塑人们的实际投资手段。由此便形成了建立在以下四条基本原则之上的全球资产配置战略:

  1. 全球性思维;

  2. 所选择的各类资产不应同时涨落;

  3. 着眼长远;

  4. 适时调整资产配置以适应投资形势的变化。

  全球性思维

  布林森眼中的世界与《国家地理杂志》上著名的墨卡托圆柱投影大不相同。

  投资者们都应当学习一下这张“全球资产配置资源分布图”:整个图形由许多大致呈长方形的小块组成,每个小块分别代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规模。

  在目前这样繁荣的全球投资环境中,投资领域空前开阔,使得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希望的投资回报率和所能承受的风险大小自由选择投资组合。

  但是,面对新鲜事物,并非所有的投资者都能欣然接受。有的投资者想,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怎么能投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呢?似乎还是以往那种一般的投资方法比较保险。然而在布林森看来,这种保守想法非但没有道理,反而会使那些竭力逃避风险的投资者们作茧自缚。

  布林森又告诫投资者们,面对如此丰富的投资选择,不要以为从互不相干的行业中选出几只股票,再加入投资级的债券作为避险的“救生圈”,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资产配置远不是这样。

  在布林森眼里,指导他全球战略的只是简单的逻辑。他居住在芝加哥——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这为他观察世界市场提供了一个有利位置。布林森说:“如果你观察一个像芝加哥这样的城市,就会发现,这个城市固然提供了许多本地的东西,比如本地公司、产业和投资机会,但只要环顾四周,你又会发现,人们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的。”

彼得·L·伯恩斯坦:没回报 就不要冒险

2010年09月25日00:06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我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它可以与我对话。”身兼作家和投资咨询师的彼得·L·伯恩斯坦如是说。在他刚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震撼了他。伯恩斯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密切关注金融体系的运作模式。

  从哈佛毕业后,伯恩斯坦先后涉足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战时战略服务处(OSS)、威廉姆斯学院、纽约联合银行(先是管理债券投资组合,后又负责外汇管理)。此后,他又在父亲的老式财务管理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最终,他成立了自己的投资管理公司,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投资咨询服务,服务对象包括一些大型基金会和大型的个人信托及财务管理公司。

  伯恩斯坦著作颇丰,撰写了许多文章和著作,介绍了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的管理办法一直到最新进展,分析了现代投资(000900)组合理论及行为金融学。

  “人们一直认为,风险就是遭受损失的几率。”伯恩斯坦说,“人们都可能面临损失。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风险也是机遇的代名词。人人都知道,如果不努力工作饭碗就不会有保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也是每个资产管理者都应牢记于心的信条。”

  你能打败市场吗?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职业投资顾问十分藐视学术理论,而伯恩斯坦不同,他总是虚心向财经界的思想泰斗们请教,比尔·夏普就位列其中。

  1968年的一天,夏普给伯恩斯坦上了深刻的一课。夏普问他是否能够战胜市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能否战胜市场,”伯恩斯坦如实回答,“我想,我们算是战胜过市场,在我刚入行的头十年里也许可以做到,因为当时的市场远没有现在这样复杂,只要掌握了比较系统的方法,那肯定是可以胜过大多数赤手空拳的投资大众的。”

  即使在股市蓬勃发展、日渐复杂的时候,机敏的投资者还是能经常打败市场。“我们买进了一些潜力很大的股票,”伯恩斯坦回忆道,“我们在市场上升时期,把握机会,大量买进好的股票——买进了丹碧丝,买进了吉列——大量地吃进。”

  这两只股票在其后长达30年之久的时间里都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对象。丹碧丝公司后来被兼并了,直到1997年时,吉列公司的股票仍然受到股民们的追捧。

  为什么在今天要战胜市场就如此困难呢?伯恩斯坦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机构投资者只占有某些好股票的一小部分份额,而今天的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里,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至少都占到一半以上。许多机构都不允许旗下的养老金基金以受益人的名义持有任何股票——这是自1929年的股灾以后,绝大多数保守型的投资机构立下的一条铁规,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未曾动摇。

  一次长达两年的熊市终于让投资者开始关注风险理论。按标准普尔500指数测算,1974年的股市跌幅达40%之多。“投资者们需要新的方法来控制风险了”,带着这一理念,伯恩斯坦与《机构投资者》杂志合作,创立了《投资组合管理》期刊,并成为第一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