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为何总是高票当选中央委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9:33
华国锋为何总是高票当选中央委员2008年08月20日 19:35凤凰卫视

  吕宁思:今天我们还是先说说华国锋。为什么在华国锋下台之后,每次中共党代会上,他总是以高票当选中央委员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为人厚道、谦逊,不凶恶、不整人,工作认真细致踏实,这是中共党内众口称道的。

  当然华国锋作为领袖有些力不从心,或者说力有不敌。做领袖要懂政治,而华国锋好像比较熟悉抓农业、抓生产,政治上不是很强、也不是很敏感。当年他在湖南省委当书记的时候,毛泽东到湖南视察,华国锋就喋喋不休的向毛泽东讲经济、生产、农业问题,毛泽东就提醒他说,你要多讲讲政治嘛。

  于光远还写了一段故事,他说有一个造反派在批邓的时候,指责华国锋跟着邓小平走,华国锋当初明明可以不予理睬,或者说找个借口整那人,然而华国锋却自己有点慌张,就赶紧为自己辩护。于是,于光远说华国锋胆子有点小。但是华国锋在抓捕四人帮时候的果断决定,又使于光远刮目相看,他说,这真是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真是人不可貌相。

  本书的第五篇题目是《正面较量点名批评汪东兴》。其中记载第一个点名批判汪东兴的是卫生部长,老资格,他在长征途中就和毛泽东汪东兴在一起,他说自己本来是对汪东兴是有好感的,汪东兴在粉碎四人帮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接着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责问汪东兴对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态度,以及汪东兴搞两个凡事对真理标准讨论和平反冤家错乱的阻挠,可以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点名批评中央副主席,这是绝无仅有的。这又使会议进入了另一个高潮。

  人们纷纷指名道姓的批评汪东兴等人,吴德也做了检讨,这样“凡是派”就全面的溃败了。后来在会议闭幕的时候,汪东兴做了书面发言检讨。对此,于光远写,想给他说几句好话。汪东兴是一直参加常委的集体领导,会上对他做了批评,而且对他指名道姓的批评,不论他心里怎么想,还是写了书面检查。而且在后来的三中全会上印发了,对于中央工作会议的成功,不能说他一点贡献都没有。

  在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做了讲话,这篇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被称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文献,后来成为三中全会的实际的主题报告。但是对于这篇讲话,我从其他人的回忆中,看到这样一个说法,说当初这篇报告是由胡乔木起草的,内容是中央工作会议原定的主题。

  胡乔木在讲话稿中这样写到:实行工作重点的转移还是要处理好阶级斗争的问题。他的思想体系还是文化大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但是邓小平出访回来之后,一看会议的主题完全转向了,他就找到胡耀邦说,乔木的思路不行,你给我另找人写。这个人就是于光远。于光远在他的书中没有具体写胡乔木起草的讲话稿的事情,但是他写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关于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稿起草的情况,邓小平当然知道的最清楚,胡耀邦比我了解的也更全面,比如邓小平曾经布置胡乔木起草这个讲话,但是没有用,这件事情我是很晚很晚才知道的。

  而这篇由于光远起草的讲话稿,于光远特别说明整个讲话稿的思路都是邓小平自己的,邓小平写了提纲并且就这一提纲找胡耀邦和于光远到他家里讨论谈话。于光远写到小平有如此详细的提纲又做了如此具体的谈话,我们这些起草的人就好办了。于是,胡耀邦和于光远又找了国务院研究室的人,大约两三天就起草好了。

  在这本书中,于光远认为邓小平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实际上就确立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而这一切与胡耀邦、叶剑英等人是分不开的。他用专门的篇章写了“胡耀邦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还有“叶剑英功不可没”这两篇。

  除了陈云在东北组的突破发言外,胡耀邦担任主要召见人的西北组,几乎全都是改革派,可以说是扭转乾坤的主力军,许多重要提案都出自于这个组。

  于光远特别指出,中央工作会议的成功,叶剑英是功不可没,就是叶剑英提出来,要摆开来讲,免得背后讲。他对邓小平鼎立支持,以及在会上提出培养接班人的建议,与会者都能够理解他的用意。叶剑英关于民主与法制的许多精辟的论断,即使在今天也是很有价值的。

  总之,在这本名为《十一届三种全会的台前幕后》的书中,只有一篇是讲三中全会的,其余的12篇都说的是中央工作会议。作者在第十二篇《命运之门向中国打开》中,评论这次会议是强调科学思想的会议,充分发扬民主的会议,倡导改革的会议,推进建设的会议,还有善于引导的会议,特别是这是一个宽厚团结的会议。于光远写到中央工作会议举行的时间长度是三中全会的七倍,的确为全会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果不是这个中央全会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只有5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能够开的那样成功。

  最后我还想说几句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局限性,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下来的农业文件中,还是保持着以前的观点,就是明文写着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这样的决定。不过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真正的改革是起步于农村,而农村的改革就是从包产到户开始的。当然这已经是三中全会召开后两三年以后了,大家都记得老百姓的两句口头禅,就是“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说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是不能离开农村的改革、不能离开农村改革的另外两位先锋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