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井底,还是关注大海? (评论: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03:30
关注井底,还是关注大海?
  ——读《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大凡一针见血的观点,都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几天前,刚刚买了本《西方哲学名著提要》,本意是想看看其中一篇,也就是约翰·杜威的《经验与自然》。读完这篇后,再阅读序言与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发现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最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西方哲学家们将世界划分为可感知世界、超感知世界,而哲学自柏拉图就开始是在描述超感知世界的原理。
  从柏拉图经笛卡儿到黑格尔,西方哲学形成了一个超感觉的思辩王国。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曾有过追根究底的形而上的探求,但最终大多以猜测、推论为终结,有一些模糊的结论,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概念体系,也没有相关的哲学体系形成。所以,中国人大多采取实用主义取向——如果这些理论可以带来名或利,则去探究;如果不可以,则懒得理会。
  所以,中国人在阅读西方哲学名著之前,一定要注意这个区分:中国人传统上并没有二重世界的划分,也不注重逻辑和概念范畴体系,所以,意识到二重世界的划分不仅可以理解西方古代哲学,对于近现代西方哲学也是必要条件——因为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的出发点正是反对这种二重世界的划分,并由此展开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从这个角度而言,由西方人门捷列夫首先提出《元素周期表》一点都不奇怪,而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几千年的领先,照样会在近代现代落后,因为中国人根本不会去思考“不实用”的“奇技*巧”,觉得那些理论看不见摸不着,也不会给家人与自己带来食物与金钱,不会有名有利。
  科举制度于中国社会而言,好处是不拘一格发现人才,而不论其出身是否贫寒;坏处是,正因为科学时设计题目都是讨论古典,重思辨而不重事实,所以,当年的高考指挥棒落在这里,你想要摆脱“治于人”的位置,跻身于“士大夫”之列,成为官员,最佳捷径是沿着古人的思路去,而不重视数据与事实,也不重视超感知世界的规律性的发现。
  
  中国人近5000年以来,一直将自己的思维停留限制在原始思维的水准,即:只有经验、没有数据;只有感觉、没有真正事实的探究;只有个人的努力,很少有团队的共同研发——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抽象逻辑,因为你没有明确的概念限定,所以,你很难跟其他人一起来讨论问题,一起来解决问题,后人也很难站在前人的肩上。(牛顿: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如果你能写出来公式、规范出定理定律,“只可意会”的东西就可以“言传”了。
  即使西方哲学家现在开始质疑二重世界的划分,也是他们已经有经历过近代科学的发现、发明的过程,而国人则依然停留在明清时代的思维模式中,只知道这是什么,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西方的高校教育,当一个人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再往后获得的是Ph.D,直译过来是“哲学博士”,为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西方人在意哲学?重视哲学吗?
  
  哲学是思维的工具。中国历来都欠缺这方面的人才,所以,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大哲学家的,几乎绝无仅有。
  有的,也是几千年前的。中国近代现代都缺少这样的哲学家,可悲的是,即使是改革开放以来,也少有真正的哲学大家出现。
  
  思想禁锢的原因之一,愚民政策是一个外在原因,内因也在于:中国人缺乏真正的好奇心,也缺乏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精神。
  
  正是这二者,是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罗素)
  
  此书读完,掩卷思考,作者的结论还真的相当有道理。——哲学是所有的近代科学的基础,只有正确的思维工具、正确的思维模式,才能带来正确的推论与正确的理论,假如停留在模糊的感觉、模糊的经验、推测来的经验,却未经验证,然后拿它来指导行动,那么,获得成功是侥幸,失败则是必然——企业中有很多人在历史上成功过,但他没有反思过这些经验可以运用于哪些地方,不可以运用哪些地方,盲目滥用、混用,其结果是:既往成功的经验,反成为未来成功的绊脚石!
  
  =======
  作者楚渔,自号西山闲人。在自序中,他自称吊儿郎当,生性懒散。自喻为“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子。然也。
  书价,于7万字而言,似有些贵,但是,如果你能自此而终生获益,岂是数十元能带来的?(建议:在卓越亚马逊或当当书店,或其他网店购买,或阅读试读电子版)
  
  =======
  《西方哲学名著提要》主编黄颂杰于2002年2月26日的序言中部分文字摘录:
  西方人的哲学起始于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求(唔,这一点跟中国古代哲学没啥大的区别),从“本原论”逐步发展出关于“being”的理论(译作“存在”或“是”),即汉译作“本体论”(ontology)的学说,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当推柏拉图的理念论。
  理念论阐述的是超感知世界的原理,它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世界应该划分为二重结构:可感知世界、超感知世界。
  这种划分当然是一种理论上的设定,这个理论不仅是柏拉图的而且也是整个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我们阅读西方哲学著作、理解西方哲学来说,懂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我们往往会从常识、从日常生活经验、从朴素实在论的视域来读书。
  而按照西方传统本体论的观点,常识、经验、感觉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不真实的、不可靠的,恰恰要求我们超越常识超越经验超越感觉世界,从超感觉世界中寻求真实的存在、永恒的真理。
  这样的存在和真理是以概念、范畴的形式表达的,这种概念、范畴是排除感觉经验的纯粹的普遍的逻辑概念、范畴,是通过逻辑论证推演出来的。
  所以,西方哲学是重逻辑的,本体论就是用逻辑方法建构起来的概念范畴体系。
  西方哲学家从柏拉图经笛卡儿到黑格尔,西方哲学形成了一个超感觉的思辩王国,哲学家们在这里殚精竭虑,他们提出的概念、使用的话语令生活在可感世界中的人们难以理解是毫不奇怪的,对于生活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中国人来说,就更难理解了。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也有追根究底的形而上的探求,但没有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二重世界的划分,也没有开辟出超感觉的纯粹思辩领域,并不注重逻辑和概念范畴体系,没有形成柏拉图式、黑格尔式的本体论,中国文化以自身独特的思路塑造中国人的思维和阅读、理解的模式。
  懂得二重世界的划分也是理解黑格尔之后的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前提,因为许多现当代西方哲学家的出发点正是反对这种二重世界的划分,并由此展开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
  黄颂杰,百度百科中介绍: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学报》(社科版)主编;中华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副理事长。
  
  ======
  后记:作者楚渔的结论,可能未必是正确的。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的确太过缺少抽象与概括,也缺少上升到理论、发现普遍规律等。中国人过于讲求实用,而忽略精确、忽略对事物的验证与研究。中国人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权谋上面。我在豆瓣网上评了一下《厚黑学》,引来无数复帖,大多仍以为“权谋”是生存必需的手段。——事实上,如果你的权谋技术不高,宁可弃而不用,你获取的反而更多——因为你不再是关注自己那小小的井底,而是在关注外在的世界。